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只交答题纸。 、社科文阅读(6分) 在北京西南钟灵毓秀的青山之中,坐落着一处千年古刹云居寺, 这里收癜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 煌”。这批石经共有经版14278块,含佛经1122部,3572卷,总字 数3500万左右。浩瀚的石刻佛经是北京文化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 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石刻佛经事业的发展进程,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毁灭与保护之 争。隋大业(605-618)年间,智泉寺(云居寺前身)僧静琬继承其师一 南岳天台宗高僧慧思大师一一的遗愿,开创了云居寺石经刊刻事 业。此后千余年间,云居寺几经劫难,但佛经续刻不辍。1949年以 后,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对云居寺采取了保护措施。自1956年始, 对云居寺石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近年由于大气污染等原因,出 土的石经严重风化,经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决定,又将出土石经中的 《契丹大藏经》于1999年9月9日,放归地下珍藏。石经的回藏, 把前人留下的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留给了子孙后代。云居寺从建 寺刻碑、历代续刻,到后来发掘、整理直至部分回藏,是历代有识之 士共同完成的一项有利于佛教文化传承的工程,在石经刻写、收藏的 同时,书写了北京、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对云居寺碑刻进行了系统
1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只交答题纸。 一、 社科文阅读(6 分) 在北京西南钟灵毓秀的青山之中,坐落着一处千年古刹云居寺, 这里收藏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 煌”。这批石经共有经版 14278 块,含佛经 1122 部,3572 卷,总字 数 3500 万左右。浩瀚的石刻佛经是北京文化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 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石刻佛经事业的发展进程,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毁灭与保护之 争。隋大业(605—618)年间,智泉寺(云居寺前身)僧静琬继承其师— —南岳天台宗高僧慧思大师——的遗愿,开创了云居寺石经刊刻事 业。此后千余年间,云居寺几经劫难,但佛经续刻不辍。1949 年以 后,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对云居寺采取了保护措施。自 1956 年始, 对云居寺石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近年由于大气污染等原因,出 土的石经严重风化,经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决定,又将出土石经中的 《契丹大藏经》于 1999 年 9 月 9 日,放归地下珍藏。石经的回藏, 把前人留下的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留给了子孙后代。云居寺从建 寺刻碑、历代续刻,到后来发掘、整理直至部分回藏,是历代有识之 士共同完成的一项有利于佛教文化传承的工程,在石经刻写、收藏的 同时,书写了北京、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对云居寺碑刻进行了系统
研究,重点整理和研究石经的字形。云居寺石经所保留的佛教经本的 准确性为其他经书所不可比拟,其中唐刻部分保留了《钦定开元大藏 经》这部唐代宫廷大癜经的原貌。另由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的《契丹 藏》证实,石经中的辽代刻经是《契丹藏》的复刻本石经中还保存了 60余种各种大藏经没有收入的经典,石经的经文后约600则施刻人 题记,间接地反映出自隋至明千余年的社会生活,包括不同时代、不 同地区的经济组织、职官名称等资料,可以验证、补充史书的记载。 云居寺石经的刻写综贯千余年,许多写经高手为之书丹。石经字迹大 部分方正圆腴,写刻双绝。其中蕴含的历代书法影响也正是汉字字体 研究的对象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享的无价的精神财富,拯救、保护文化遗产需 要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甘于寂寞的献身精神。当年佛教僧徒在云居寺刻 经的劳动,是寂寞而廉价的,没有任何经济回报,但他们却以锲而不 舍的精神完成了存亡续绝的事业。今天,我们更应以超越前人的文化 忧患意识与自觉的使命感,通过艰苦的实际工作,保护人类绵延不尽 的精神财富 (《文史知识》)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云居寺石经的刻写、发掘、整理和回藏是佛教文化传承中的 一项大工程。 B.云居寺石经含佛经1122部,3572卷,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刻
2 研究,重点整理和研究石经的字形。云居寺石经所保留的佛教经本的 准确性为其他经书所不可比拟,其中唐刻部分保留了《钦定开元大藏 经》这部唐代宫廷大藏经的原貌。另由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的《契丹 藏》证实,石经中的辽代刻经是《契丹藏》的复刻本石经中还保存了 60 余种各种大藏经没有收入的经典,石经的经文后约 6000 则施刻人 题记,间接地反映出自隋至明千余年的社会生活,包括不同时代、不 同地区的经济组织、职官名称等资料,可以验证、补充史书的记载。 云居寺石经的刻写综贯千余年,许多写经高手为之书丹。石经字迹大 部分方正圆腴,写刻双绝。其中蕴含的历代书法影响也正是汉字字体 研究的对象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享的无价的精神财富,拯救、保护文化遗产需 要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甘于寂寞的献身精神。当年佛教僧徒在云居寺刻 经的劳动,是寂寞而廉价的,没有任何经济回报,但他们却以锲而不 舍的精神完成了存亡续绝的事业。今天,我们更应以超越前人的文化 忧患意识与自觉的使命感,通过艰苦的实际工作,保护人类绵延不尽 的精神财富 (《文史知识》)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居寺石经的刻写、发掘、整理和回藏是佛教文化传承中的 一项大工程。 B.云居寺石经含佛经 1122 部,3572 卷,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刻
佛教大藏经 C.回藏严重风化的《契丹大藏经》的原因是保护这笔不可再生 的特殊资源。 D.云居寺石经的刻写、发掘、整理和部分回藏的历程就是保护 文化遗产的一部历史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刻经期间云居寺几经劫难,可知云居寺石经曾多次遭毁,多 次重刻。 B.石经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极高,可以纠正传世手写经书 的讹误。 从蕴含历代书法影响的石经中,可以看出千余年间书法变迁 的历史。 D.蕴藏在石经中的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 贵的精神财富 古代诗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题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 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 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 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 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 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 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 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 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 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3 佛教大藏经。 C.回藏严重风化的《契丹大藏经》的原因是保护这笔不可再生 的特殊资源。 D.云居寺石经的刻写、发掘、整理和部分回藏的历程就是保护 文化遗产的一部历史 2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刻经期间云居寺几经劫难,可知云居寺石经曾多次遭毁,多 次重刻。 B.石经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极高,可以纠正传世手写经书 的讹误。 C.从蕴含历代书法影响的石经中,可以看出千余年间书法变迁 的历史。 D.蕴藏在石经中的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精神 是中华民族宝 贵的精神财富。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 1--3 题。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 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 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 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 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 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 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 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 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 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一老父,衣褐(he,粗布短衣) B.孺子(ruzi,孩子,年轻人) C.强忍( qiang,勉强) D.长跪履之(l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2、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 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 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3、翻译下列句子 (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2).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 (3).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二)诗歌鉴赏。(9分)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4分)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中“遥隔”有何内涵?透露出了 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 (三)名句默写(5分) 寻梦 撑 支长 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 巷 (3)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 茂 (4)玉不琢, 人不学,不知道
4 1、 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C.强忍(qiáng,勉强) D.长跪履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2、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 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 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3、翻译下列句子。 (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2).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 (3).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二)诗歌鉴赏。(9 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4 分)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中“遥隔”有何内涵?透露出了 作者怎样的心情?(5 分) (三)名句默写(5 分) ( 1 ) 寻 梦 ? 撑 一 支 长 篙, 。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 巷。 ( 3 ) 恰 同 学 少 年 , 风 华 正 茂。 , 。 (4)玉不琢, 。人不学,不知道
三、阅读下面一段传记,完成下面题目。(共15分) “五院院士”张立纲 2008年8月12日,一位华人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医院悄然离 去,在家人的陪伴下,72岁的老人走得安详 刚逝去的张立纲头顶5个院士头衔: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 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在华人科学家中,能有如此骄人荣誉者,屈指 可数。 按逝者遗愿,悼念者将原本用于买花的钱捐给美国圣迭戈 POWAY 消防局。去年加州大火,差点吞没了逝者的家,多亏消防人员冒死救 火。张立纲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1963年,从斯坦福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张立纲到了IBM,一干就 是30年。 作为知名科学家,呆在IBM是很舒适的,然而,张立纲还想换 下岗位做一点不同的事情。他曾说,虽然在美国几十年了,总觉得是 个暂时的状态,该为中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1993年2月13日,张立纲来港,随即应聘担任香港科大理学院 院长,成为胼手胝足、同创科大的干将之一。时任香港科大副校长的 孔宪铎对此不吝欣赏,“他有战略眼光。” 现在香港人选择移民国外,你却从国外来到香港,这是为什 么?”香港一记者向张立纲提问。 “我就是冲着‘九七’(香港回归)回来的。”张立纲回答,“香 港回归祖国大局已定,到时候到香港也就相当于到了内地,这才是我 选择去香港的最根本的原因。 流之人吸引一流之善。随着杰出学者的联翩而来,不出数年 影响乍起,国际上视之为学界奇迹。这背后,张立纲是不可或缺的人 物之 科大创建初期,香港政治、社会变动不息,人员也来往不息,很 多事情不好处理。吴家玮深知治校之中的艰难,“当年科大内部好多 争论,张立纲都能超脱个人恩怨之上,讲公道话,这很不容易。” 张立纲出身科研,在科研上颇有建树,但出任香港科大理学院院长和 副校长之后,他又决然放弃科研,全力为香港科大缔造优良的学术环 境 张立纲还放弃了带硕士、博士研究生。丁学良记得,张立纲曾告 诉他,“我现在常听人家说,已经做了校长了,还带了十几个研究生。 我对这种不忠实本职的人一点都不佩服,在大陆也好,美国也好,有 很多校长是这样子,因为一个人很难同时做好两件事,我敢肯定他不 可能做好现在的工作
5 三、阅读下面一段传记,完成下面题目。(共 15 分) “五院院士”张立纲 2008 年 8 月 12 日,一位华人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医院悄然离 去,在家人的陪伴下,72 岁的老人走 得安详。 刚逝去的张立纲头顶 5 个院士头衔: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 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在华人科学家中,能有如此骄人荣誉者,屈指 可数。 按逝者遗愿,悼念者将原本用于买花的钱捐给美国圣迭戈 POWAY 消防局。去年加州大火,差点吞没了逝者的家,多亏消防人员冒死救 火。张立纲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1963 年,从斯坦福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张立纲到了 IBM,一干就 是 30 年。 作为知名科学家,呆在 IBM 是很舒适的,然而,张立纲还想换一 下岗位做一点不同的事情。他曾说,虽然在美国几十年了,总觉得是 一个暂时的状态,该为中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1993 年 2 月 13 日,张立纲来港,随即应聘担任香港科大理学院 院长,成为胼手胝足、同创科大的干将之一。时任香港科大副校长的 孔宪铎对此不吝欣赏,“他有战略眼光。” “现在香港人选择移民国外,你却从国外来到香港,这是为什 么?”香港一记者向张立纲提问。 “我就是冲着‘九七’(香港回归)回来的。”张立纲回答,“香 港回归祖国大局已定,到时候到香港也就相当于到了内地,这才是我 选择去香港的最根本的原因。” 一流之人吸引一流之善。随着杰出学者的联翩而来,不出数年, 影响乍起,国际上视之为学界奇迹。这背后,张立纲是不可或缺的人 物之一。 科大创建初期,香港政治、社会变动不息,人员也来往不息,很 多事情不好处理。吴家玮深知治校之中的艰难,“当年科大内部好多 争论,张立纲都能超脱个人恩怨之上,讲公道话,这很不容易。” 张立纲出身科研,在科研上颇有建树,但出任香港科大理学院院长和 副校长之后,他又决然放弃科研,全力为香港科大缔造优良的学术环 境。 张立纲还放弃了带硕士、博士研究生。丁学良记得,张立纲曾告 诉他,“我现在常听人家说,已经做了校长了,还带了十几个研究生。 我对这种不忠实本职的人一点都不佩服,在大陆也好,美国也好,有 很多校长是这样子,因为一个人很难同时做好两件事,我敢肯定他不 可能做好现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