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给养提升境界 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去 了平衡,物质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而精神活动和追求被忽视了。这 样下去,人就有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 生活的动物。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 要求、时代的呼声 而这个时代要求,恰恰引导我们回到中华文化,在高科技、全球化的时代条 件下,努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重视人的 精神生活和需求、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在儒家学者看来,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 就在于人有高级的需求—一精神的需求,包括道德、奉献、审美的需求,等等。 这种精神需求是对物质功利需求的超越,对个体生命的感性存在的超越。有人把 中华文化的这种特点概括为重视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养的传统。而它的目标, 就是要塑造一种髙尚的人格,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他说,从 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 为宇宙人生对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并不相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这种不同的 意义和价值,就构成每个人的人生境界。中华文化强调人文修养,就在于引导人 们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艺术也特别重视精神层面、心灵层面。宗白华提出,中国的艺术是 灵的空间,中国的艺术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五年前,我们把青春版《牡丹 亭》请进北京大学校园演出,和白先勇合作实施“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现 在又启动新的五年计划。目的也正在于引导青年人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艺 术经典,提高他们的品位和格调,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我们反对用快餐文化、流行艺术排挤经典,也反对解构经典、排斥经典,把 经典荒谬化。梅林在《马克思传》里讲,马克思喜欢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整个时 代的,马克思每年都把古希腊的很多经典著作重新读一遍。梅林又引拉法格的话 说,马克思恨不得把那些教唆工人远离经典的卑鄙小人挥鞭赶岀学术殿堂。我认 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给我们留下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应该遵守这个原 则 (《人民日报》) 1.下列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非常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和需求与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 B.中华文化强调人有高级的需求即精神的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是对物质功利需 求的超越。 C.中华文化重视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养。 D.中华文化引导人们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人教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文化给养提升境界 叶 朗 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去 了平衡,物质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而精神活动和追求被忽视了。这 样下去,人就有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 生活的动物。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 要求、时代的呼声。 而这个时代要求,恰恰引导我们回到中华文化,在高科技、全球化的时代条 件下,努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重视人的 精神生活和需求、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在儒家学者看来,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 就在于人有高级的需求——精神的需求,包括道德、奉献、审美的需求,等等。 这种精神需求是对物质功利需求的超越,对个体生命的感性存在的超越。有人把 中华文化的这种特点概括为重视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养的传统。而它的目标, 就是要塑造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他说,从 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 为宇宙人生对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并不相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这种不同的 意义和价值,就构成每个人的人生境界。中华文化强调人文修养,就在于引导人 们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艺术也特别重视精神层面、心灵层面。宗白华提出,中国的艺术是 灵的空间,中国的艺术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五年前,我们把青春版《牡丹 亭》请进北京大学校园演出,和白先勇合作实施“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现 在又启动新的五年计划。目的也正在于引导青年人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艺 术经典,提高他们的品位和格调,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我们反对用快餐文化、流行艺术排挤经典,也反对解构经典、排斥经典,把 经典荒谬化。梅林在《马克思传》里讲,马克思喜欢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整个时 代的,马克思每年都把古希腊的很多经典著作重新读一遍。梅林又引拉法格的话 说,马克思恨不得把那些教唆工人远离经典的卑鄙小人挥鞭赶出学术殿堂。我认 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给我们留下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应该遵守这个原 则。 (《 人民日报 》) 1.下列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非常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和需求与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 B.中华文化强调人有高级的需求即精神的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是对物质功利需 求的超越。 C.中华文化重视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养。 D.中华文化引导人们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在人们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变化,人就有可能成为 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动物。 B.要塑造一种髙尚的人格,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离不开中华文化。 C.中国传统艺术也特别重视精神层面、心灵层面。因此,要重视传统艺术的传 承 D.文章引马克思的故事,目的是强调人们要阅读学习文化经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去了平衡已成为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所以应时 代要求必须拯救人们的精神。 B.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也因不同,就构成了每个人的 人生境界。 C.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请进校园,目的也正在于引导青年人不断 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D.因为经典能提髙人们的品位和格调,能提升人生境界,所以人们离不开经典。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给我们留下的一条重要原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公子光 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 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 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因北伐,败 陈、蔡之师。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 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为僇于楚, 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于是伍员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光 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专诸之事。 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余、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灣。使季 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曰:“此 时不可失也。”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 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 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奈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边。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而谒王僚饮。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 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公子光详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 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 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 王阖庐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楚诛伯州犁,其孙伯龉亡奔吴, 吴以为大夫。 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齬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史 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纳贤士阴:暗中 B.乃客伍子胥客:宾客
A.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在人们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变化,人就有可能成为 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动物。 B.要塑造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离不开中华文化。 C.中国传统艺术也特别重视精神层面、心灵层面。因此,要重视传统艺术的传 承。 D.文章引马克思的故事,目的是强调人们要阅读学习文化经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去了平衡已成为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所以应时 代要求必须拯救人们的精神。 B.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也因不同,就构成了每个人的 人生境界。 C.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请进校园,目的也正在于引导青年人不断 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D.因为经典能提高人们的品位和格调,能提升人生境界,所以人们离不开经典。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给我们留下的一条重要原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公子光 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 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 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因北伐,败 陈、蔡之师。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 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为僇于楚, 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于是伍员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光 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专诸之事。 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余、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使季 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曰:“此 时不可失也。”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 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 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奈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而谒王僚饮。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 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公子光详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 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 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 王阖庐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亡奔吴, 吴以为大夫。 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 (《史 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纳贤士 阴:暗中 B.乃客伍子胥 客:宾客
C.公子光详为足疾详:通“佯”,假装 D.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举:推荐、任命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公子光善于择人的一组 ①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②我身,子之身也 ③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④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⑤伯齬亡奔吴,吴以为大夫。⑥吴王阖庐与子胥、伯齬将兵伐楚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历史现实的真实出发,塑造了公子光、专诸等几个栩栩如生、性格丰 富的人物形象 B.文段写出了公子光有大志及善于择人用人,并且他用人不疑,如信任尊重敌 国的亡臣如子胥、伯齬等人。 C.文段还写出了公子光的阴鸷残忍,为了夺取王位不惜让专诸冒着生命的危险 去杀死自己的骨肉弟兄的一面 D.通过描绘公子光弑王僚的历史场面,揭露和鞭挞了吴国王族成员之间同室操 戈以谋王位的残忍行径。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奈我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8~9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8.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 度各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 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 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 角度来评价的。 9.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C.公子光详为足疾 详:通“佯”,假装。 D.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举:推荐、任命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公子光善于择人的一组 ①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 ②我身,子之身也 ③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 ④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⑤伯嚭亡奔吴,吴以为大夫。 ⑥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历史现实的真实出发,塑造了公子光、专诸等几个栩栩如生、性格丰 富的人物形象。 B.文段写出了公子光有大志及善于择人用人,并且他用人不疑,如信任尊重敌 国的亡臣如子胥、伯嚭等人。 C.文段还写出了公子光的阴鸷残忍,为了夺取王位不惜让专诸冒着生命的危险 去杀死自己的骨肉弟兄的一面。 D.通过描绘公子光弑王僚的历史场面,揭露和鞭挞了吴国王族成员之间同室操 戈以谋王位的残忍行径。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奈我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 8~9 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8.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 度各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9.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1) (3)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荆轲刺秦王》 (3) 大礼不辞小让。 我为鱼肉,何辞为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重读荆轲 张承志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是今天大家都应该重读荆轲。《史记·刺客列传》 中的荆轲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那一处处永不磨灭的 描写,一代代地感动了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中国人。 独自静静读着荆轲的故事,人会忍不住地想:我难道还能如此忍受吗?如此庸庸 碌碌的我还能算一个人吗? 易水枯竭,时代变了 荆轲也曾因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与文人不能说书,与武士不能论剑。他也曾被 逼得性情怪僻,赌博喝酒,远远地走到底层去寻找解脱,结交朋党。他和流落市 井的艺人高渐离终日唱和,相乐相泣。他们相交的深沉,以后被惊心动魄地证实 了 荆轲遭逢的是一个大时代。 他被长者田光引荐给了燕国的太子丹。田光按照“三人不能守密、两人谋事一人 当殉”的铁的原则,引荐荆轲之后立即自尽。就这样荆轲进入了太子丹邸。 荆轲在行动之前,燕太子每日以车骑美女,恣其所欲。燕太子丹亡国己迫在眉睫, 苦苦请荆轲行动。当秦军逼近易水时,荆轲制定了刺杀秦王的周密计划。 至今细细分析这个危险的计划,仍不能不为它的逻辑性和可行性所叹服。关键是 “近身”。荆轲为了获得靠近秦王的时机,首先要求以避难的亡命秦将樊於期的 首级,然后要求以燕国肥美领土的地图为诱饵,然后以约誓朋党为保证。他全面 备战,甚至准备了最好的攻击武器:酒淬的徐夫人匕首。 就这样,燕国的人马来到了易水,行动等待着实行 出发那天出现了一个冲突。由于荆轲队伍动身迟延,燕太子丹产生了怀疑。当他 婉言催促时,荆轲震怒了 这段《刺客列传》上的记载,多少年来没有得到读者的觉察。荆轲和燕国太子在 易水上的这次争执,具有着很深的意味。这个记载说明:那天的易水送行,不仅 是不欢而散甚至是结仇而别。燕太子只是逼人赴死,只是督战易水;至于荆轲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______,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2)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______,我为鱼肉,何辞为。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重读荆轲 张承志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是今天大家都应该重读荆轲。《史记•刺客列传》 中的荆轲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那一处处永不磨灭的 描写,一代代地感动了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中国人。 独自静静读着荆轲的故事,人会忍不住地想:我难道还能如此忍受吗?如此庸庸 碌碌的我还能算一个人吗? 易水枯竭,时代变了。 荆轲也曾因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与文人不能说书,与武士不能论剑。他也曾被 逼得性情怪僻,赌博喝酒,远远地走到底层去寻找解脱,结交朋党。他和流落市 井的艺人高渐离终日唱和,相乐相泣。他们相交的深沉,以后被惊心动魄地证实 了。 荆轲遭逢的是一个大时代。 他被长者田光引荐给了燕国的太子丹。田光按照“三人不能守密、两人谋事一人 当殉”的铁的原则,引荐荆轲之后立即自尽。就这样荆轲进入了太子丹邸。 荆轲在行动之前,燕太子每日以车骑美女,恣其所欲。燕太子丹亡国已迫在眉睫, 苦苦请荆轲行动。当秦军逼近易水时,荆轲制定了刺杀秦王的周密计划。 至今细细分析这个危险的计划,仍不能不为它的逻辑性和可行性所叹服。关键是 “近身”。荆轲为了获得靠近秦王的时机,首先要求以避难的亡命秦将樊於期的 首级,然后要求以燕国肥美领土的地图为诱饵,然后以约誓朋党为保证。他全面 备战,甚至准备了最好的攻击武器:酒淬的徐夫人匕首。 就这样,燕国的人马来到了易水,行动等待着实行。 出发那天出现了一个冲突。由于荆轲队伍动身迟延,燕太子丹产生了怀疑。当他 婉言催促时,荆轲震怒了。 这段《刺客列传》上的记载,多少年来没有得到读者的觉察。荆轲和燕国太子在 易水上的这次争执,具有着很深的意味。这个记载说明:那天的易水送行,不仅 是不欢而散甚至是结仇而别。燕太子只是逼人赴死,只是督战易水;至于荆轲
他此时已经不是为了政治,不是为了垂死的贵族拼命;他此时是为了自己,为了 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此时的他,是为了同时向秦王和燕太子宣布抗议而 战斗。 那一天的故事脍炙人口。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那支慷慨的歌 但是我想荆轲的心情是黯淡的。队列尚未出发,已有两人舍命,都是为了他的此 行,而且都是为了一句话。田光只因为太子丹嘱咐了一句“愿先生勿泄”,便自 杀以守密。樊於期也只因荆轲说了一句“愿得将军之首”便立即献出头颅。在非 常时期,人们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素质,逼迫着荆轲的水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和他的党人髙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 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所谓易水之别,只在两人之间。这是一对 同志的告别和约束,是一个他们私人之间的誓言。直到后日高渐离登场了结他的 使命时,人们才体味到这誓言的沉重 就这样,长久地震撼中国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 作为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被历史确立并且肯定了。 图穷而匕首现,荆轲牺牲了。继荆轲之后高渐离带着今天已经不见了的乐器筑, 独自地接近了秦王。他被秦王认出是荆轲党人,被熏瞎了眼睛,阶下演奏以供取 乐。但是高渐离筑中灌铅,乐器充兵器,艰难地实施了第二次攻击。 不知道高渐离高举着筑扑向秦王时,他究竟有过怎样的表情。那时人们议论勇者 时,似乎有着特殊的见地和方法。田光向太子丹推荐荆轲时曾阐述说,血勇之人 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那时人们把这个问题分 析得入骨三分,一直深入到生理上。田光对荆轲的评价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 我无法判断高渐离脸上的颜色。 回忆着他们的行迹,我激动,我更怅然若失,我无法表述自己战栗般的感受。 高渐离奏雅乐而行刺的行为,更与燕国太子的事业无关。他的行为,已经完全是 种不屈情感的激扬,是一种民众对权势的不可截止遏止的藐视,是一种已经再 也寻不回来的、凄绝的美 (节选自张承志的《清洁的精神》)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荆轲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这表现了荆轲具 有侠义的性格,但文章同时认为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 B.荆轲为了获得靠近秦王的时机,出发前做了周密的准备:带上秦王一直想杀 死的樊於期的首级;拿上燕国的燕地督亢地区地图:藏有酒淬的徐夫人匕首 C.高渐离其实心中也知道刺秦是不会成功的,但是他还是选择这样去做了,因 为他要完成易水之畔荆轲的嘱托 D.本文作者一再褒扬荆轲与高渐离。认为荆轲始终是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 而战斗;高渐离是一种不屈情感的激扬 E.作者要用文字告诉我们,他在挖掘一种精神,就是义士们勇敢、无畏、忠烈 和高洁的精神。 (2)文中为什么还写了荆轲性情怪僻,赌博喝酒,结交朋党等事?请简要分析。 (6分)
他此时已经不是为了政治,不是为了垂死的贵族拼命;他此时是为了自己,为了 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此时的他,是为了同时向秦王和燕太子宣布抗议而 战斗。 那一天的故事脍炙人口。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那支慷慨的歌。 但是我想荆轲的心情是黯淡的。队列尚未出发,已有两人舍命,都是为了他的此 行,而且都是为了一句话。田光只因为太子丹嘱咐了一句“愿先生勿泄”,便自 杀以守密。樊於期也只因荆轲说了一句“愿得将军之首”便立即献出头颅。在非 常时期,人们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素质,逼迫着荆轲的水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 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所谓易水之别,只在两人之间。这是一对 同志的告别和约束,是一个他们私人之间的誓言。直到后日高渐离登场了结他的 使命时,人们才体味到这誓言的沉重。 就这样,长久地震撼中国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 作为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被历史确立并且肯定了。 图穷而匕首现,荆轲牺牲了。继荆轲之后高渐离带着今天已经不见了的乐器筑, 独自地接近了秦王。他被秦王认出是荆轲党人,被熏瞎了眼睛,阶下演奏以供取 乐。但是高渐离筑中灌铅,乐器充兵器,艰难地实施了第二次攻击。 不知道高渐离高举着筑扑向秦王时,他究竟有过怎样的表情。那时人们议论勇者 时,似乎有着特殊的见地和方法。田光向太子丹推荐荆轲时曾阐述说,血勇之人, 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那时人们把这个问题分 析得入骨三分,一直深入到生理上。田光对荆轲的评价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 变。 我无法判断高渐离脸上的颜色。 回忆着他们的行迹,我激动,我更怅然若失,我无法表述自己战栗般的感受。 高渐离奏雅乐而行刺的行为,更与燕国太子的事业无关。他的行为,已经完全是 一种不屈情感的激扬,是一种民众对权势的不可截止遏止的藐视,是一种已经再 也寻不回来的、凄绝的美。 (节选自张承志的《清洁的精神》)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荆轲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这表现了荆轲具 有侠义的性格,但文章同时认为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 的。 B.荆轲为了获得靠近秦王的时机,出发前做了周密的准备:带上秦王一直想杀 死的樊於期的首级;拿上燕国的燕地督亢地区地图;藏有酒淬的徐夫人匕首。 C.高渐离其实心中也知道刺秦是不会成功的,但是他还是选择这样去做了,因 为他要完成易水之畔荆轲的嘱托。 D.本文作者一再褒扬荆轲与高渐离。认为荆轲始终是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 而战斗;高渐离是一种不屈情感的激扬。 E.作者要用文字告诉我们,他在挖掘一种精神,就是义士们勇敢、无畏、忠烈 和高洁的精神。 (2)文中为什么还写了荆轲性情怪僻,赌博喝酒,结交朋党等事?请简要分析。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