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荐五科学其实是故事人该拿出几块钱给后者呢?答案固然将让你惊呀,得出答案的曲折更让你入胜。《魔鬼经济学》和《超爆魔鬼经济学》展示给世人的是,经济学是那么充满乐趣。准确点说,是在“微观经济学”里充满了乐趣与幽默一一如“原来有钱的大老板会比小职员更容易在小钱上赖账“,又如“打击卖淫的关键在于消除买方市场,比如说给被判有罪的客处宫刑。在中国,经济学在公众眼里是一门“靠吐沫挣钱的学科“。经济学家出没论坛,费点口舌便挣得别墅房车。这一现象从供求关系上来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本无可厚非。玩金融的点几下鼠标敲几下键盘,便日进斗金,与前者如出一辙。但不得不说,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的所谓“预测”还远不如十年前的天气预报准确,更像是对大众有限记忆的一顿调侃。为什么公众那么容易被“经济学家”蒙蔽呢?究其原因,在我国.过去十年世界发达国家义务教育中兴起的经济学教材,至今还没有出现在已变身成拉杆箱的“书包”里。等到咱们一个个应试教育下脸黄黄的高中生熬成了白领,经济学家“忽悠”他们便用不着商量了。在美国哈佛大学,有两门课是学校不要求但学生们人人必选的。第一是演讲辩论。这个选择不难理解.试想奥巴马。第二门课就是经济学。假如中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需要补上经济学这堂课,假如白领们对今天经济生活中的形形色色充满了迷范,你要补上的经济学就该从《魔鬼经济学》和《超爆魔鬼经济学》开始。我曾推荐这两本书给一群雄心勃勃的电影学院学生。其中有一名学生XLII
SUPER超爆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很纳闷,问道:“为什么让我们搞艺术的来学经济学啊,张艺谋也没学过什么经济学啊。坦承不会理财的张艺谋也许真的没学过经济学,但他却在冥寞中将经济学原理用得淋漓尽致。想想《三枪拍案惊奇》的迎合市场和《红高梁》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黄土高原镜头。而我还相信,哪怕是和张艺谋一样出色的影视人才也能从魔鬼经济学”中领略一番将科学原理演绎成生动故事的本领.大多数人未必能体味毕加索的名画和达利的雕塑,但绝大多数人都能感应一个通俗而引人入胜的故事。科学世界的美丽其实在于隐藏在每件事情背后的故事。陈晓民独立学者,留美博士,专栏作家XLIV
SUPERFREAKONOMICSK写在前面工间已逐渐证明,在我们的首部作品中,我们撒了谎,撒了两次。时第一个言出现在《魔鬼经济学》的引言中,因为我们这样写道:本书并没有主题。事情原委是这样的,我们的出版商和谌可亲、精明能干,他们读了初后,大惊失色地叫道:“这本书根本就没有主题!“严格地说,初稿内容五花八门,涉及作弊的教师、进行自我交易的房地产经纪人,以及母亲眼中贩卖霹雳可卡因的乖儿子,彼此之间似乎毫无关联。书中引述的诸多素材,没有构建在精彩的理论基础之上,彼此独立,无法形成合力,却神奇地归于所要阐释的主题之下。面对这部杂乱无章的作品,当我们提议将书名定为《魔鬼经济学》时可以想见,出版商就更为煌恐不安了。即使在电话中,也能听到对方用手猛拍额头所发出的“啪啪”的声音,他一定在想:这两个家伙交来的初稿不仅没有主题,书名也是生造词汇,简直荒诞不经。出版商建议我们作出一定的妥协,在引言里说明此书没有主题,为了避免争端再起(也为了拿到预付稿酬),我们同意照做。然而,事实上,《魔鬼经济学》的确有主题,即使当时主题还5
SUPER超爆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不明显,我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一定要说出来,或许可以将主题概括为:刺激(在某种动机驱使)之下,人们会作出反应。如果讲得详细点,那么可以这么说:刺激之下,人们会作出反应,尽管反应方式并不一定是能预见到的,或是一目了然的。正因如此.非预期后果法则才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法则之一。中小学教师、房地产经纪人、毒品贩子、孕妇、相扑运动员、百吉饼销售商及三K党其行为方式均适用这条法则。然而,书名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随后的几个月中,我们曾提出几十个书名,包括《非传统智慧》(明白吗?)、《并非绝对如此》(不怎么样吧)及《E线远景》(放过我吧),最后,出版商终于决定:或许《魔鬼经济学》终究也糟糕不到哪里去:或者更确切地说,物极必反,既然糟糕若此,反而还有可能一炮走红。也或许他们已精疲力竭了。《魔鬼经济学)的副标题表明,作者将在书中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世间万物的真相。这是第二个谎言。我们确信,任何思维健全的人都会把这个说法理解为夸张手法,属于国际玩笑之列。然而,有些读者却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为此抱怨说:书中所涉内容,虽然五花八门,覆盖面甚广,但事实上并没有探讨世间万物。所以,尽管我们在确定副标题时本无撤谎的初衷,但的确导致了这种事实上的后果。我们为此道。诚然,我们未能将世间万物纳入《魔鬼经济学》一书中:然而,正因如此,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非预期后果:需要再写一本书作进一步探讨。不过,在此要立即提请读者朋友注意。即使两部书的内容加在一起,我们仍然无法将世间万物一一囊括在内。XLVI
写在前面如今,我和斯蒂芬·都伯纳已合作多年。起初,都伯纳(作家、记者)写了一篇针对我(理论经济学家)的文章。开始时我们视彼此为敌人,尽管只限于口诛笔伐的“个人恩怨“:当好几家出版机构开始以极高的稿酬为诱饵,邀请我们合作出书时,我们终究化敌为友:通力合作,(记住:刺激之下,人们会作出反应。大众一般会这样做,不过经济学家和记者也是人,也被这一魔咒套牢,)我们曾一起讨论如何分配稿酬的问题。刚一开始讨论,我们就陷入俪局,因为我们都坚持要按六四分成。最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彼此希望对方分得六成收入,自己拿四成,随后,我们便都深信,与对方合作将会十分愉快,于是决定按五五分成,写书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撰写《魔鬼经济学》时,没有太大的压力,因为当时我们真的认为没多少人会读我们的书。(我父亲也是这么认为的,还因此说过这样的话:即使只有一分钱的预付稿酬,我们也应该心满意足。)没什么野心,预期极低,这反而让我们摆脱了各种束缚:得以把我们认为值得一写的所有内容都纳入到写作素材中来。因此,写书过程充满了乐趣。《魔鬼经济学)出版后的畅销,既出乎我们的意料,又着实让我们兴奋不已。如果当时我们迅速跟进,接着出版与该书相关的系列书籍,例如《傻瓜的魔鬼经济学》或《魔鬼经济学的心灵鸡汤》之类,那么,或许又能赚个盆满钵满。但我们并没有那么做。我们希望把调研准备工作做充分,积累必要素材。到文思泉涌之时,执笔撰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历经4年的准备工作之后,我们终于实现了目标,第二部书(也就是本书)问世,不用说,我们深信本书更精彩。当然,至于我们所言是否属实,你们(而不是我们)说了算:至于本书是否会如第一部书出版时某些人想象得XL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