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大豆的形态特征 (一)根和根瘤 1.根的组成 大豆根系为直根系,由主根、侧根、根毛组成。初生根由胚根发育而成,并进 步发育成主根。侧根在发芽后3~7d出现,根的生长一直延续到地上部分不再增 长为止。在耕层深厚的土壤条件下,大豆根系发达,根量的80%集中在5~20cm土 层内,主根在地表下10cm以内比较粗壮,愈向下愈细,几乎与侧根很难分辨,入 土深度可达60~80cm。侧根是从主根中柱鞘分生出来的。一级侧根先向四周水平 伸展,远达30~40cm,然后向下垂直生长。一级侧根还再分生二、三级侧根。根 毛是幼根表皮细胞外壁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根毛寿命短暂,大约几天更新一次。根 毛密生使根具有巨大的吸收表面(一株约100m)。 2.根瘤及根瘤菌的形成 在大豆根生长过程中,土壤中原有的根瘤菌沿根毛或表皮细胞侵入,在被侵入 的细胞内形成感染线,根瘤菌进入感染线中,感染线逐渐伸长,直达内皮层,根菌 瘤也随之进入内皮层。在内皮层根菌瘤的后产物诱发细胞进行分裂,形成根瘤的原 基。大约在侵入后1周,根瘤向表皮方向隆起,侵入后2周左右,皮层的最外层形 成了根瘤的表皮,皮层的第2层成为根瘤的形成层,接着根瘤的周皮、厚壁组织层 及维管束也相继分化出来。根瘤菌在根瘤中变成类菌体。 3.根瘤菌固氮机理 类菌体具有固氮酶。固氮过程的第一步是由钼铁蛋白及铁蛋白组成的固氮酶系 统吸收分子氮。氮(N)被吸收后,两个氮原子之间的三价键被破坏,然后被氢化合 成Ⅶ3。№3与α~酮戊二酸结合成谷氨酸,并以这种形态参与代谢过程。 4.根瘤菌固氮特点 (1)何时开始具有固氮能力根瘤细胞内形成豆血红蛋白,根瘤内部呈红 色,此时根瘤开始具固氮能力。据硏究,当幼苗第一对真叶时,已可能结根瘤,2 周以后开始固氮。 (2)大豆植株与根瘤菌的关系大豆植株与根瘤菌之间是共生关系,大豆 供给根瘤糖类,根瘤菌供给寄主氨基酸。有人估计,大豆光合产物的12%左右被根 瘤菌所消耗。 (3)大豆根瘤固氮数量对于大豆根瘤固氮数量的估计差异很大。张宏等根 据结瘤、不结瘤等位基因系的比较,用15N同位素等手段测得,一季大豆根瘤菌共 生固氮数量为96.75kg/hm2。这一数量为一季大豆需氮量的59.64%。一般认为,根
第二节 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大豆的形态特征 (一)根和根瘤 l.根的组成 大豆根系为直根系,由主根、侧根、根毛组成。初生根由胚根发育而成,并进 一步发育成主根。侧根在发芽后 3~7d 出现,根的生长一直延续到地上部分不再增 长为止。在耕层深厚的土壤条件下,大豆根系发达,根量的 80%集中在 5~20cm 土 层内,主根在地表下 10cm 以内比较粗壮,愈向下愈细,几乎与侧根很难分辨,入 土深度可达 60~80cm。侧根是从主根中柱鞘分生出来的。一级侧根先向四周水平 伸展,远达 30~40cm,然后向下垂直生长。一级侧根还再分生二、三级侧根。根 毛是幼根表皮细胞外壁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根毛寿命短暂,大约几天更新一次。根 毛密生使根具有巨大的吸收表面(一株约 100m2 )。 2.根瘤及根瘤菌的形成 在大豆根生长过程中,土壤中原有的根瘤菌沿根毛或表皮细胞侵入,在被侵入 的细胞内形成感染线,根瘤菌进入感染线中,感染线逐渐伸长,直达内皮层,根菌 瘤也随之进入内皮层。在内皮层根菌瘤的后产物诱发细胞进行分裂,形成根瘤的原 基。大约在侵入后 1 周,根瘤向表皮方向隆起,侵入后 2 周左右,皮层的最外层形 成了根瘤的表皮,皮层的第 2 层成为根瘤的形成层,接着根瘤的周皮、厚壁组织层 及维管束也相继分化出来。根瘤菌在根瘤中变成类菌体。 3.根瘤菌固氮机理 类菌体具有固氮酶。固氮过程的第一步是由钼铁蛋白及铁蛋白组成的固氮酶系 统吸收分子氮。氮(N2)被吸收后,两个氮原子之间的三价键被破坏,然后被氢化合 成 NH3。NH3与α~酮戊二酸结合成谷氨酸,并以这种形态参与代谢过程。 4.根瘤菌固氮特点 (1)何时开始具有固氮能力 根瘤细胞内形成豆血红蛋白,根瘤内部呈红 色,此时根瘤开始具固氮能力。据研究,当幼苗第一对真叶时,已可能结根瘤,2 周以后开始固氮。 (2)大豆植株与根瘤菌的关系 大豆植株与根瘤菌之间是共生关系,大豆 供给根瘤糖类,根瘤菌供给寄主氨基酸。有人估计,大豆光合产物的 12%左右被根 瘤菌所消耗。 (3)大豆根瘤固氮数量 对于大豆根瘤固氮数量的估计差异很大。张宏等根 据结瘤、不结瘤等位基因系的比较,用 15N 同位素等手段测得,一季大豆根瘤菌共 生固氮数量为 96.75kg/hm2。这一数量为一季大豆需氮量的 59.64%。一般认为,根
瘤菌所固定的氮可供大豆一生需氮量的1/2~3/4。这说明,共生固氮是大豆的重 要氮源,然而单靠根瘤菌固氮不能满足其需要。 (4)何时固氮最多植物生长早期固氮较少,自开花后迅速增长,开花至子 粒形成阶段固氮最多,约占总固氮量的80%,在接近成熟时固氮量下降。关于有效 固氮作用能维持多久,目前尚无定论。大豆鼓粒期以后,大量养分向繁殖器官输 送,因而使根瘤菌的活动受到抑制。 (二)茎 大豆的茎包括主茎和分枝。茎发源于种子中的胚轴。下胚轴末端与极小的根原 始体相连;上胚轴很短,带有两片胚芽、第一片三出复叶原基和茎尖。在营养生长 期间,茎尖形成叶原始体和腋芽,一些腋芽后来长成主茎上的第一级分枝。第二级 分枝比较少见。大豆栽培品种有明显的主茎。主茎高度在50~100cm之间,,矮者 只有30cm,高者可达150cm。茎粗变化较大,直径6~15mm之间。主茎一般有 12~20节,但有的晚熟品种多达30节,有的早熟品种仅有8~9节。大豆幼茎有 绿色与紫色两种。绿茎开白花,紫茎开紫花。茎上生茸毛,灰白或棕色,茸毛多少 和长短因品种而异。 大豆茎的形态特点与产量高低有很大的关系。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株高 与产量的相关系数r=0.8304,茎粗与产量的相关系数r=0.5161。对亚有限品种来 说,株高与茎粗的比值在80~120之间产量稳定。主茎节数与产量相关也颇显著。 有资料表明,单株平均节间长度达5cm,是倒伏的临界长度。大豆主茎基部节的腋 芽常分化为分枝,多者可达10个以上,少者1~2个或不分枝。 (三)叶 大豆叶有子叶、单叶、复叶之分。子叶(豆瓣)出土后,展开,经阳光照射即出 现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在出苗后10~15d内,子叶所贮藏的营养物质和自身 的光合产物对幼苗的生长是很重要的。子叶展开后约3d,随着上胚轴伸长,第 节上先出现2片单叶,第三节上出生一片三出复叶。 大豆复叶由托叶、叶柄和小叶三部分组成。托叶一对,小而狭,位于叶柄和茎 相连处两侧,有保护腋芽的作用。大豆植株不同节位上的叶柄长度不等,这对于复 叶镶嵌和合理利用光能有利。大豆复叶的各个小叶以及幼嫩的叶柄能够随日照而转 向。大豆小叶的形状、大小因品种而异。叶形可分为椭圆形、卵圆形、披针形和心 脏形等。有的品种的叶片形状、大小不一,属变叶型。叶片寿命30~70d不等,下 部叶变黄脱落较早,寿命最短;上部叶寿命也比较短,因岀现晩却又随植株成熟而 枯死;中部叶寿命最长。 除前面提及的子叶、复叶外,在分枝基部两侧和花序基部两侧各有一对极小的 尖叶,称为前叶,已失去叶的功能
瘤菌所固定的氮可供大豆一生需氮量的 l/2~3/4。这说明,共生固氮是大豆的重 要氮源,然而单靠根瘤菌固氮不能满足其需要。 (4)何时固氮最多 植物生长早期固氮较少,自开花后迅速增长,开花至子 粒形成阶段固氮最多,约占总固氮量的 80%,在接近成熟时固氮量下降。关于有效 固氮作用能维持多久,目前尚无定论。大豆鼓粒期以后,大量养分向繁殖器官输 送,因而使根瘤菌的活动受到抑制。 (二)茎 大豆的茎包括主茎和分枝。茎发源于种子中的胚轴。下胚轴末端与极小的根原 始体相连;上胚轴很短,带有两片胚芽、第一片三出复叶原基和茎尖。在营养生长 期间,茎尖形成叶原始体和腋芽,一些腋芽后来长成主茎上的第一级分枝。第二级 分枝比较少见。大豆栽培品种有明显的主茎。主茎高度在 50~100cm 之间,,矮者 只有 30cm,高者可达 150cm。茎粗变化较大,直径 6~15mm 之间。主茎一般有 12~20 节,但有的晚熟品种多达 30 节,有的早熟品种仅有 8~9 节。大豆幼茎有 绿色与紫色两种。绿茎开白花,紫茎开紫花。茎上生茸毛,灰白或棕色,茸毛多少 和长短因品种而异。 大豆茎的形态特点与产量高低有很大的关系。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株高 与产量的相关系数 r=0.8304,茎粗与产量的相关系数 r=0.516l。对亚有限品种来 说,株高与茎粗的比值在 80~120 之间产量稳定。主茎节数与产量相关也颇显著。 有资料表明,单株平均节间长度达 5cm,是倒伏的临界长度。大豆主茎基部节的腋 芽常分化为分枝,多者可达 10 个以上,少者 1~2 个或不分枝。 (三)叶 大豆叶有子叶、单叶、复叶之分。子叶(豆瓣)出土后,展开,经阳光照射即出 现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在出苗后 10~15d 内,子叶所贮藏的营养物质和自身 的光合产物对幼苗的生长是很重要的。子叶展开后约 3d,随着上胚轴伸长,第二 节上先出现 2 片单叶,第三节上出生一片三出复叶。 大豆复叶由托叶、叶柄和小叶三部分组成。托叶一对,小而狭,位于叶柄和茎 相连处两侧,有保护腋芽的作用。大豆植株不同节位上的叶柄长度不等,这对于复 叶镶嵌和合理利用光能有利。大豆复叶的各个小叶以及幼嫩的叶柄能够随日照而转 向。大豆小叶的形状、大小因品种而异。叶形可分为椭圆形、卵圆形、披针形和心 脏形等。有的品种的叶片形状、大小不一,属变叶型。叶片寿命 30~70d 不等,下 部叶变黄脱落较早,寿命最短;上部叶寿命也比较短,因出现晚却又随植株成熟而 枯死;中部叶寿命最长。 除前面提及的子叶、复叶外,在分枝基部两侧和花序基部两侧各有一对极小的 尖叶,称为前叶,已失去叶的功能
(四)花和花序 大豆的花序着生在叶腋间或茎顶端,为总状花序。一个花序上的花朵通常是簇 生的,俗称花簇。每朵花由苞片、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构成。苞片有两个,很 小,呈管形。苞片上有茸毛,有保护花芽的作用。花萼位于苞片的上方,下部联合 呈杯状,上部开裂为5片,色绿,着生茸毛。花冠为蝴蝶形,位于花萼内部,由 个花瓣组成。5个花瓣中上面一个大的叫旗瓣,旗瓣两侧有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 翼瓣,最下面的两瓣基部相连,弯曲,形似小舟,叫龙骨瓣。花冠的颜色分白色、 紫色两种。雄蕊共10枚,其中9枚的花丝连呈管状,1枚分离,花药着生在花丝 的顶端,开花时,花丝伸长向前弯曲,花药裂开,花粉散出。一朵花的花粉约有 5000粒。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柱头为球形,在花柱顶端,花柱下 方为子房,内含胚珠1~4个,个别的有5个,以2~3个居多。 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花朵开放前即完成授粉,天然杂交率不到1%。花序的主 轴称花轴。大豆花轴的长短、花轴上花朵的多少因品种而异,也受气候和栽培条件 的影响。花轴短者不足3cm,长者在10cm以上。现有品种中花序有的长达30cm(如 凤交66~12) (五)荚 大豆荚由子房发育而成。荚的表皮被茸毛,个别品种无茸毛。荚色有黄、灰 褐、褐、深褐以及黑等色。豆荚形状分直形、弯镰形和弯曲程度不同的中间形。有 的品种在成熟时沿荚果的背腹缝自行开裂(炸裂)。大豆荚粒数各品种有一定的稳定 性。栽培品种每荚多含2~3粒种子。荚粒数与叶形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的披针形 叶大豆,四粒荚的比例很大,也有少数五粒荚;卵圆形叶、长卵圆形叶品种以2 3粒荚为多 成熟的豆荚中常有发育不全的子粒,或者只有一个小薄片,通称秕粒。秕粒率 常在15%~40%之间。秕粒发生的原因是,受精后结合子未得到足够的营养。一般 先受精的先发育,粒饱满;后受精的后发育,常成秕粒。在同一个荚内,先豆由于 先受精,养分供应好于中豆、基豆,故先豆饱满,而基豆则常常瘦秕。开花结荚期 间,阴雨连绵,天气干旱均会造成秕粒。鼓粒期间改善水分、养分和光照条件有助 于克服秕粒 (六)种子 1.形状 种子形状可分为圆形、卵圆形、长卵圆形、扁圆形等。 2.种子大小 通常以百粒重表示。百粒重5g以下为极小粒种,5~9.9g为小粒种,10~ 14.9g为中小粒种,15~19.9g为中粒种,20~24.9g为中大粒种,25~29.9g为大
(四)花和花序 大豆的花序着生在叶腋间或茎顶端,为总状花序。一个花序上的花朵通常是簇 生的,俗称花簇。每朵花由苞片、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构成。苞片有两个,很 小,呈管形。苞片上有茸毛,有保护花芽的作用。花萼位于苞片的上方,下部联合 呈杯状,上部开裂为 5 片,色绿,着生茸毛。花冠为蝴蝶形,位于花萼内部,由 5 个花瓣组成。5 个花瓣中上面一个大的叫旗瓣,旗瓣两侧有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 翼瓣,最下面的两瓣基部相连,弯曲,形似小舟,叫龙骨瓣。花冠的颜色分白色、 紫色两种。雄蕊共 10 枚,其中 9 枚的花丝连呈管状,l 枚分离,花药着生在花丝 的顶端,开花时,花丝伸长向前弯曲,花药裂开,花粉散出。一朵花的花粉约有 5000 粒。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柱头为球形,在花柱顶端,花柱下 方为子房,内含胚珠 l~4 个,个别的有 5 个,以 2~3 个居多。 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花朵开放前即完成授粉,天然杂交率不到 1%。花序的主 轴称花轴。大豆花轴的长短、花轴上花朵的多少因品种而异,也受气候和栽培条件 的影响。花轴短者不足 3cm,长者在 10cm 以上。现有品种中花序有的长达 30cm(如 凤交 66~12)。 (五)荚 大豆荚由子房发育而成。荚的表皮被茸毛,个别品种无茸毛。荚色有黄、灰 褐、褐、深褐以及黑等色。豆荚形状分直形、弯镰形和弯曲程度不同的中间形。有 的品种在成熟时沿荚果的背腹缝自行开裂(炸裂)。大豆荚粒数各品种有一定的稳定 性。栽培品种每荚多含 2~3 粒种子。荚粒数与叶形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的披针形 叶大豆,四粒荚的比例很大,也有少数五粒荚;卵圆形叶、长卵圆形叶品种以 2~ 3 粒荚为多。 成熟的豆荚中常有发育不全的子粒,或者只有一个小薄片,通称秕粒。秕粒率 常在 15%~40%之间。秕粒发生的原因是,受精后结合子未得到足够的营养。一般 先受精的先发育,粒饱满;后受精的后发育,常成秕粒。在同一个荚内,先豆由于 先受精,养分供应好于中豆、基豆,故先豆饱满,而基豆则常常瘦秕。开花结荚期 间,阴雨连绵,天气干旱均会造成秕粒。鼓粒期间改善水分、养分和光照条件有助 于克服秕粒。 (六)种子 1.形状 种子形状可分为圆形、卵圆形、长卵圆形、扁圆形等。 2.种子大小 通常以百粒重表示。百粒重 5g 以下为极小粒种,5~9.9g 为小粒种,10~ 14.9g 为中小粒种,15~19.9g 为中粒种,20~24.9g 为中大粒种,25~29.9g 为大
粒种,30g以上为特大粒种。子粒大小与品种和环境条件有关。东北大豆引到新疆 种植,其百粒重可增加2g左右 3.种皮颜色 与种皮栅栏组织细胞所含色素有关。可分为黄色、青色、褐色、黑色及双色五 种,以黄色居多。 4.种子构造 (1)种脐种脐是种子脱离珠柄后在种皮上留下的疤痕。脐色的变化可由无 色、淡褐、褐、深褐到黑色。圆粒、种皮金黄色、有光泽、脐无色或淡褐色的大豆 最受市场欢迎;但脐色与含油量无关。 (2)珠孔在种脐的靠近下胚轴的一端有珠孔,当发芽时,胚根由此出生 (3)合点珠孔的另一端是合点,是珠柄维管束与种胚连接处的痕迹。 (4)种皮共分三层:表皮、下表皮和内薄壁细胞层。由于角质化的栅栏细 胞实际上是不透空气的,种脐区(脐间裂缝和珠孔)成为胚和外界之间空气交换的主 要通道。 (5)胚由两片子叶、胚芽和胚轴组成。子叶肥厚,富含蛋白质和油分,是 幼苗生长初期的养分来源。胚芽具有一对已发育成的初生单叶。胚芽的下部为胚 轴。胚轴末端为胚根。有的大豆品种种皮不健全,有裂缝,甚至裂成网状,致使种 子部分外露。气候干旱或成熟后期遇雨也常造成种皮破裂。有的子粒不易吸水膨 胀,变成“硬粒”,是由于种皮栅栏组织外面的透明带含有蜡质或栅栏组织细胞壁 硬化。土壤中钙质多,种子成熟期间天气干燥往往使硬粒增多。 大豆的类型 (一)按结荚习性分类 大豆的结荚习性一般可分为无限、有限和亚有限三种类型。基本上是前两种类 1.无限结荚习性 具有这种结荚习性的大豆茎秆尖削,始花期早,开花期长。主茎中、下部的腋 芽首先分化开花,然后向上依次陆续分化开花。始花后,茎继续伸长,叶继续 生。如环境条件适宜,茎可生长很髙。主茎与分枝顶部叶小,着荚分散,基部荚不 多,顶端只有1~2个小荚,多数荚在植株的中部、中下部,每节一般着生2~5个 荚。这种类型的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间较长 2.有限结荚习性 这种结荚习性的大豆一般始花期较晚,当主茎生长高度接近成株高度前不久 才在茎的中上部开始开花,然后向上、向下逐步开花,花期集中。当主茎顶端出现 簇花后,茎的生长终结。茎秆不那么尖削。顶部叶大,不利于透光。由于茎生长
粒种,30g 以上为特大粒种。子粒大小与品种和环境条件有关。东北大豆引到新疆 种植,其百粒重可增加 2g 左右。 3.种皮颜色 与种皮栅栏组织细胞所含色素有关。可分为黄色、青色、褐色、黑色及双色五 种,以黄色居多。 4.种子构造 (1)种脐 种脐是种子脱离珠柄后在种皮上留下的疤痕。脐色的变化可由无 色、淡褐、褐、深褐到黑色。圆粒、种皮金黄色、有光泽、脐无色或淡褐色的大豆 最受市场欢迎;但脐色与含油量无关。 (2)珠孔 在种脐的靠近下胚轴的一端有珠孔,当发芽时,胚根由此出生; (3)合点 珠孔的另一端是合点,是珠柄维管束与种胚连接处的痕迹。 (4)种皮 共分三层:表皮、下表皮和内薄壁细胞层。由于角质化的栅栏细 胞实际上是不透空气的,种脐区(脐间裂缝和珠孔)成为胚和外界之间空气交换的主 要通道。 (5)胚 由两片子叶、胚芽和胚轴组成。子叶肥厚,富含蛋白质和油分,是 幼苗生长初期的养分来源。胚芽具有一对已发育成的初生单叶。胚芽的下部为胚 轴。胚轴末端为胚根。有的大豆品种种皮不健全,有裂缝,甚至裂成网状,致使种 子部分外露。气候干旱或成熟后期遇雨也常造成种皮破裂。有的子粒不易吸水膨 胀,变成“硬粒”,是由于种皮栅栏组织外面的透明带含有蜡质或栅栏组织细胞壁 硬化。土壤中钙质多,种子成熟期间天气干燥往往使硬粒增多。 二、大豆的类型 (一) 按结荚习性分类 大豆的结荚习性一般可分为无限、有限和亚有限三种类型。基本上是前两种类 型。 1.无限结荚习性 具有这种结荚习性的大豆茎秆尖削,始花期早,开花期长。主茎中、下部的腋 芽首先分化开花,然后向上依次陆续分化开花。始花后,茎继续伸长,叶继续产 生。如环境条件适宜,茎可生长很高。主茎与分枝顶部叶小,着荚分散,基部荚不 多,顶端只有 1~2 个小荚,多数荚在植株的中部、中下部,每节一般着生 2~5 个 荚。这种类型的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间较长。 2.有限结荚习性 这种结荚习性的大豆一般始花期较晚,当主茎生长高度接近成株高度前不久, 才在茎的中上部开始开花,然后向上、向下逐步开花,花期集中。当主茎顶端出现 一簇花后,茎的生长终结。茎秆不那么尖削。顶部叶大,不利于透光。由于茎生长
停止,顶端花簇能够得到较多的营养物质,常形成数个荚聚集的荚簇,或成串簇。 这种类型的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间较短 3.亚有限结荚习性 这种结荚习性介乎以上两种习性之间而偏于无限习性。主茎较发达。开花顺 序由下而上。主茎结荚较多,顶端有几个荚 大豆结荚习性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豆茎秆顶端花芽分化时个体发育的株龄不 同。顶芽分化时若值植株旺盛生长时期,即形成有限结荚习性,顶端叶大、花多、 荚多。否则,当顶芽分化时植株已处于老龄阶段,则形成无限结荚习性,顶端叶 小、花稀、荚也少。 大豆的结荚习性是重要生态性状,在地理分布上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和地域性, 从全国范围看,南方雨水多,生长季节长,有限品种多;北方雨水少,生长季节 短,无限性品种多。从一个地区看,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宜种有限性品种;干旱 少雨、土质瘠薄,宜种无限性品种。雨量较多、肥力中等,可选用亚有限性品种 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 (二)大豆的栽培类型 栽培大豆除了按结荚习性进行分类外,还有如下几种分类法。 1.按种皮颜色分类 有黄、青(绿)、黑、褐色及双色等。子叶有黄色和绿色之分。粒形有圆、椭 圆、长椭圆、扁椭圆、肾状等。成熟荚的颜色由极淡的褐色至黑色。茸毛有灰色、 棕黄两种,少数荚皮是无色的。大豆子粒按大小可分为7级。 2.以地域和播期分类 我国大豆可分作春大豆型、黄淮海夏大豆型、南方夏大豆型和秋大豆型 (1)春大豆型北方春大豆型于4~5月播种,约9月份成熟,黄淮海春大 豆型在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8月末至9月初成熟;长江春大豆型在3月底至4 月初播种,7月间成熟;南方春大豆型在2月至3月上旬播种,多于6月中旬成 熟。春大豆短日照性较弱。 (2)黄淮海夏大豆型于麦收后6月间播种,9月至10月初成熟。短日照性 中等。 (3)南方夏大豆型一般在5月至6月初麦收或其他冬播作物收护后播种, 9月底至10月成熟。短日照性强。 (4)秋大豆型7月底至8月初播种,11月上、中旬成熟。短日照极强 3.按主茎生长形态分类
停止,顶端花簇能够得到较多的营养物质,常形成数个荚聚集的荚簇,或成串簇。 这种类型的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间较短。 3.亚有限结荚习性 这种结荚习性介乎以上两种习性之间而偏于无限习性。主茎较发达。开花顺 序由下而上。主茎结荚较多,顶端有几个荚。 大豆结荚习性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豆茎秆顶端花芽分化时个体发育的株龄不 同。顶芽分化时若值植株旺盛生长时期,即形成有限结荚习性,顶端叶大、花多、 荚多。否则,当顶芽分化时植株已处于老龄阶段,则形成无限结荚习性,顶端叶 小、花稀、荚也少。 大豆的结荚习性是重要生态性状,在地理分布上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和地域性。 从全国范围看,南方雨水多,生长季节长,有限品种多;北方雨水少,生长季节 短,无限性品种多。从一个地区看,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宜种有限性品种;干旱 少雨、土质瘠薄,宜种无限性品种。雨量较多、肥力中等,可选用亚有限性品种。 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 (二)大豆的栽培类型 栽培大豆除了按结荚习性进行分类外,还有如下几种分类法。 1.按种皮颜色分类 有黄、青(绿)、黑、褐色及双色等。子叶有黄色和绿色之分。粒形有圆、椭 圆、长椭圆、扁椭圆、肾状等。成熟荚的颜色由极淡的褐色至黑色。茸毛有灰色、 棕黄两种,少数荚皮是无色的。大豆子粒按大小可分为 7 级。 2.以地域和播期分类 我国大豆可分作春大豆型、黄淮海夏大豆型、南方夏大豆型和秋大豆型。 (1)春大豆型 北方春大豆型于 4~5 月播种,约 9 月份成熟,黄淮海春大 豆型在 4 月下旬至 5 月初播种,8 月末至 9 月初成熟;长江春大豆型在 3 月底至 4 月初播种,7 月间成熟;南方春大豆型在 2 月至 3 月上旬播种,多于 6 月中旬成 熟。春大豆短日照性较弱。 (2)黄淮海夏大豆型 于麦收后 6 月间播种,9 月至 10 月初成熟。短日照性 中等。 (3)南方夏大豆型 一般在 5 月至 6 月初麦收或其他冬播作物收护后播种, 9 月底至 10 月成熟。短日照性强。 (4)秋大豆型 7 月底至 8 月初播种,11 月上、中旬成熟。短日照极强。 3.按主茎生长形态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