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难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发展现状。 思政元素:具有”一懂两爱“的“三农”情怀和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 责任感。 第二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导论 教学要求:将本专业课程模块详细介绍,让学生明确在大学期间,需要学习哪些公共课、 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对大学期间的课程体系详尽了解后,合 理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业安排 教学内容: 一节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分制度介绍 第二节公共课与学科基础课介绍 第三节专业选修课、必修课与实践环节介绍 重点难点:专业选修课、必修课与实践环节介绍。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第三章农村发展规划与管理知识导论 教学要求:掌握农村发展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统筹区域资本、人力、社 会、自然、科技等资源优势,在宏观政策层面、机构层面、乡村社区层面进行发展规划、项 目实施、监测评估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村发展规划导论 楚一带农村发展管理导论 点难点:农村发展管理导论 思政元素: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 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第四章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知识导论 教学要求:掌握农业生态学、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树立农业生产 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备发展循环农业、生态 农业、互联网+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的能力 敦学内容 第一节生态农业导论 第二节循环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论 重点难点:循环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思政元素: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 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第五章智慧农业与信息农业发展知识导论 教学要求: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基本应用能力,掌握现代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农业 上应用的能力
3 重点难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发展现状。 思政元素:具有“一懂两爱”的“三农”情怀和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 责任感。 第二章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导论 教学要求:将本专业课程模块详细介绍,让学生明确在大学期间,需要学习哪些公共课、 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对大学期间的课程体系详尽了解后,合 理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业安排。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分制度介绍 第二节 公共课与学科基础课介绍 第三节 专业选修课、必修课与实践环节介绍 重点难点:专业选修课、必修课与实践环节介绍。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第三章 农村发展规划与管理知识导论 教学要求:掌握农村发展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统筹区域资本、人力、社 会、自然、科技等资源优势,在宏观政策层面、机构层面、乡村社区层面进行发展规划、项 目实施、监测评估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村发展规划导论 第二节 农村发展管理导论 重点难点:农村发展管理导论。 思政元素: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 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第四章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知识导论 教学要求:掌握农业生态学、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树立农业生产 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备发展循环农业、生态 农业、互联网+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农业导论 第二节 循环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论 重点难点:循环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思政元素: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 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第五章 智慧农业与信息农业发展知识导论 教学要求: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基本应用能力,掌握现代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农业 上应用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智慧农业导论 第二节信总农业导论 重点难点:智慧农业热点问题。 思政元素: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 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课堂教学注重对了解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背景和课程体系介绍。 2.讨论法:围绕“农村发展规划”、“生态农业”进行讨论。 3.读书指导法:每章指导学生进行相应文献和教材的阅读。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表3课程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及支撑课程目标 成绩分项 考核评价环节 建议 考核评价细则 百分比 对应课程目标 学生出勤 10 课堂教学学生出勤情况 课程目标1-3 平时成绩 课堂讨论 10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 课程目标13 期末成绩 课程论文 80 课程论文内容及规范性 课程目标1-3 小计 100 六、课程教学资源 选用教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张禧编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必读书目 「1】骆世明主绵.《农业生态学》第三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2]林毅夫主编.《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格致出版社,2014 选读书目 [1]唐华俊,罗其友主编.《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W.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赵桂慎主编。《仲国功能农业发展与政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4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智慧农业导论 第二节 信息农业导论 重点难点:智慧农业热点问题。 思政元素: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 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课堂教学注重对了解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背景和课程体系介绍。 2.讨论法:围绕“农村发展规划”、“生态农业”进行讨论。 3. 读书指导法:每章指导学生进行相应文献和教材的阅读。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表 3 课程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及支撑课程目标 成绩分项 考核/评价环节 建议 百分比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程目标 平时成绩 学生出勤 10 课堂教学学生出勤情况 课程目标 1-3 课堂讨论 10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 课程目标 1-3 期末成绩 课程论文 80 课程论文内容及规范性 课程目标 1-3 小计 100 六、课程教学资源 选用教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张禧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年 必读书目 [1] 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 第三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2] 林毅夫主编.《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格致出版社, 2014 选读书目 [1] 唐华俊,罗其友主编.《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 赵桂慎主编.《中国功能农业发展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执笔人:黄丽芬 审核人:孙成明 2022年4月 《植物学(含分类)》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Botany 课程编号:21222002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农村区域发展 分:2.5(1 学 时:56(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32) 先修课程:高中生物学 后续课程: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等植物学相关专业课程 一、课程简介 植物学是生物,农学、以及园艺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它由植物形态解剖学 (Plant Morphology and Anatomy)、植物系统分类学(Plant Taxonomy)两大部分组成。本 课程主要介绍植物体的结构基础(细胞和组织: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营养器官根、茎、叶 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植物的多样性与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 界的系统进化,并对植物的主要分科进行了概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 植物的形态结构以及植物的系统进化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灵活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生物学相关问圈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植物学》是农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核心课程,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课程主要以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及功能为基础,使学生 牢固掌握植物的结构、分类、分布、进化等基础知识,具备对植物尤其是农村农业相关植物 进行识别、研究与应用的基本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愿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植物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奠定必要的专业课基础。在了解植物 学科领域的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的同时,结合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以及新农村区域发展的新时 代背景,增强学生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形成保护植物和环境的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激发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达到以下课程目标: (二)课程目标
5 执笔人:黄丽芬 审核人:孙成明 2022 年 4 月 《植物学(含分类)》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Botany 课程编号:21222002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学 分:2.5(1) 学 时:56(其中理论学时 24, 实验学时 32) 先修课程:高中生物学 后续课程: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等植物学相关专业课程 一、课程简介 植物学是生物,农学、以及园艺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它由植物形态解剖学 (Plant Morphology and Anatomy)、植物系统分类学(Plant Taxonomy)两大部分组成。本 课程主要介绍植物体的结构基础(细胞和组织);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营养器官根、茎、叶 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植物的多样性与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 界的系统进化,并对植物的主要分科进行了概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 植物的形态结构以及植物的系统进化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灵活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生物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植物学》是农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核心课程,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课程主要以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及功能为基础,使学生 牢固掌握植物的结构、分类、分布、进化等基础知识,具备对植物尤其是农村农业相关植物, 进行识别、研究与应用的基本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植物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奠定必要的专业课基础。在了解植物 学科领域的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的同时,结合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以及新农村区域发展的新时 代背景,增强学生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形成保护植物和环境的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激发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达到以下课程目标: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形 态解剂学、植物系统分类学的基本规律,掌握植物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原理,并及时吸收 最新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认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以及功能,掌 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剂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则、原理, 识别和鉴别植物。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 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植物学知识解决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实际等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 维:将“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结合专业特点适当增加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培养学生深度 分析、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具体课程目标设置如下: 课程目标1:基于农村区域发展的专业背景,植物与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具有密切联系 的特点,本课程在进行知识传授和综合素养培养的同时,充分从农学、环境生态学、科学和 专业伦理、自然与美学等角度挖据课程思政素材,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 学农爱农的“三农情怀”和“强农兴农”的责任担当,加强学生的学术诚信、批判质疑和全 球视野等综合素养的培有,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基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建设者。 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该课程性质、地位、特点,以及与专业课关系的重 要内容,使学生对植物科学有整体的认识和系统了解:掌握植物学、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 分类学等基本概念,掌握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掌握分类方法,掌握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 物纲重点科的识别特征,熟悉常见各科的代表植物,分布和经济价值等知识,使学生具备充 分的学科前沿专业基础,同时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及动手操作、解剖植物的方法和步骤。理解根、 茎、叶的发有和结构,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营养器官结构方面的差异。理解植物 生殖器官的发有和结构,特别是雄蕊、雌蕊和种子的结构组成。通过前沿知识学习,使学生 能具备独立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及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和比较,来激发学 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同时为后续进行植物学相关学习研究打下 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表1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单业要求指标点及其内容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支撑强度 指标点 毕业要求指标点内容 指标点3 综合素养:堂挥一定的政治、经济、管理 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类通识知识,具有 绪论 M 6
6 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形 态解剖学、植物系统分类学的基本规律,掌握植物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原理,并及时吸收 最新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认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以及功能,掌 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则、原理, 识别和鉴别植物。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 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植物学知识解决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实际等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 维;将“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结合专业特点适当增加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培养学生深度 分析、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具体课程目标设置如下: 课程目标 1:基于农村区域发展的专业背景,植物与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具有密切联系 的特点,本课程在进行知识传授和综合素养培养的同时,充分从农学、环境生态学、科学和 专业伦理、自然与美学等角度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 学农爱农的“三农情怀”和“强农兴农”的责任担当,加强学生的学术诚信、批判质疑和全 球视野等综合素养的培育,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基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建设者。 课程目标 2: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该课程性质、地位、特点,以及与专业课关系的重 要内容,使学生对植物科学有整体的认识和系统了解;掌握植物学、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 分类学等基本概念,掌握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掌握分类方法,掌握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 物纲重点科的识别特征,熟悉常见各科的代表植物,分布和经济价值等知识,使学生具备充 分的学科前沿专业基础,同时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 课程目标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及动手操作、解剖植物的方法和步骤。理解根、 茎、叶的发育和结构,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营养器官结构方面的差异。理解植物 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结构,特别是雄蕊、雌蕊和种子的结构组成。通过前沿知识学习,使学生 能具备独立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及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和比较,来激发学 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同时为后续进行植物学相关学习研究打下 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表 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及其内容 教学内容 支撑强度 指标点 毕业要求指标点内容 1 指标点 3 综合素养: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管理、 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类通识知识,具有 绪论 M
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第一章至第十 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 和书面表达、现代化媒体技术等表达方式 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具有团 队协作精神,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 成员或领导者在团 全球视野:具有全球视野,关注粮食安全 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种 指标点9 和差程解具 M 备文化青的文与合作能. 学科前沿:了解“三农"领域前沿进展,能 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 指标点6 生物技术、经营管理技术等对种业及相关 出合理的对建被棒分 所和研究,提 专业基础:掌捉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生 产、检验、加工及贮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至第十 指标点7 音 掌握相关实践实验技能及研究方法,具有 势与前沿动态的能力 和作物学学科发 全球视野:具有全球视野,关注粮食安全 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种 指标点9 业发展等重大国际发展问题,能够理解和 M 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具 备跨文化背景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专业基础:掌握作物新品种选有、种子生 产、检验、加工及贮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指标点7 掌握相关实践实验技能及研究方法,具有 研判现代种业 农业生产和作物学学科发 展趋势与前沿动态的能力。 第一章至第十 章 理学基础: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 指标点5 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知识,能对 H 业相关领域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研 判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
7 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 和书面表达、现代化媒体技术等表达方式 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具有团 队协作精神,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 协作共事,并作为主要成员或领导者在团 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章至第十 一章 指标点 9 全球视野:具有全球视野,关注粮食安全 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种 业发展等重大国际发展问题,能够理解和 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具 备跨文化背景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M 2 指标点 6 学科前沿:了解“三农”领域前沿进展,能 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经营管理技术等对种业及相关 领域的复杂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提 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或解决方案。 第一章至第十 一章 H 指标点 7 专业基础:掌握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生 产、检验、加工及贮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掌握相关实践实验技能及研究方法,具有 研判现代种业、农业生产和作物学学科发 展趋势与前沿动态的能力。 M 指标点 9 全球视野:具有全球视野,关注粮食安全 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种 业发展等重大国际发展问题,能够理解和 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具 备跨文化背景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M 3 指标点 7 专业基础:掌握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生 产、检验、加工及贮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掌握相关实践实验技能及研究方法,具有 研判现代种业、农业生产和作物学学科发 展趋势与前沿动态的能力。 第一章至第十 一章 M 指标点 5 理学基础: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 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知识,能对 种业相关领域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研 判。 H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