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市各县区高三二模一一古诗词鉴赏汇编 14年崇明县二模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飑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飕飑:风凛冽貌。②拳毛:卷曲的毛发。 14.与诗题中“秋”字直接照应的意象有“黄菊”和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悲秋之作,表现了由此生发的人生易老之感。 B.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情有意的“秋风”形象 C.颔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正面点出“始闻秋风”。 D.尾联中的“天地肃清堪四望”表现出跌宕雄健的风格。 16.赏析“马思边草拳毛动”中“动”字的表达效果。(4分) 14.(1分)玄蝉 15.(3分)A 16.(4分)骏马因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着拳曲的毛。这里骏马的“动”应和着 内在的“思”,透过骏马的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表达了诗 人十分坎坷人生经历和远大政治抱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14年奉贤区二模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① 文天祥 乾坤能②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③四 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 灭。去去龙沙④,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①文天祥领兵拒元,因叛徒出卖,于公元一二七八年(宋祥兴元年)十二月 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被捕。第二年四月,他被押送到燕京。同被押送的还 有他的同乡好友邓剡。邓因病留在天庆观就医。临别时邓剡作词《酹江月·驿中 言别》送文天祥。文天祥借苏东坡赤壁怀古词韵,酬答邓剡。②“能”,同“恁” ③蛩,音 qIong,蟋蟀、蝗虫等昆虫。④龙沙,指北方沙漠
2014 年上海市各县区高三二模——古诗词鉴赏汇编 14 年崇明县二模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①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飕飗:风凛冽貌。 ②拳毛:卷曲的毛发。 14.与诗题中“秋”字直接照应的意象有“黄菊”和“ ”。(1 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是一首悲秋之作,表现了由此生发的人生易老之感。 B.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情有意的“秋风”形象。 C.颔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正面点出“始闻秋风”。 D.尾联中的“天地肃清堪四望”表现出跌宕雄健的风格。 16.赏析“马思边草拳毛动”中“动”字的表达效果。(4 分) 14.(1 分)玄蝉 15.(3 分)A 16.(4 分)骏马因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着拳曲的毛。这里骏马的“动”应和着 内在的“思”,透过骏马的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表达了诗 人十分坎坷人生经历和远大政治抱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14 年奉贤区二模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4—16 题。(8 分)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① 文天祥 乾坤能②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③四 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 灭。去去龙沙④,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①文天祥领兵拒元,因叛徒出卖,于公元一二七八年(宋祥兴元年)十二月, 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被捕。第二年四月,他被押送到燕京。同被押送的还 有他的同乡好友邓剡。邓因病留在天庆观就医。临别时邓剡作词《酹江月·驿中 言别》送文天祥。文天祥借苏东坡赤壁怀古词韵,酬答邓剡。②“能”,同“恁”。 ③蛩,音 qiong,蟋蟀、蝗虫等昆虫。④龙沙,指北方沙漠
14.“横槊题诗”典故描绘的是 (填人名)的形象。(1分) 15.对本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元不是池中物”意指文天祥和邓剡不会久居人下,必有腾达的一天 B.“风雨”二句借写眼前景象,烘托囚徒们在清秋来临之时的凄苦生活。 C.“江流如此”句,“如此”承上启下,抒“万事空中雪”的悲苦落寞 D.“杜鹃枝上残月”借助想象,通过意象叠加来表达对故人的不舍之情。 16.(4分)结合这首词的词眼,赏析下阕画线内容的表达效果。 14.(1分)曹操 15.(3分)B 16.(4分)“只有丹心难灭”是这首词的主题句,“去去”运用叠词,音韵和 谐,以虚笔设想在被押解去北方的路上一步一回头的依依不舍之景,表达对祖国 山河的深情和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的豪情,没有丝毫萎靡之色 14年虹口区二模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清平乐 【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淸。雁来 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砌下:即台阶下。 14.从字数看,这首词是( )(1分) A.小令B.中调C.长调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统摄全词,“别来”与“断肠”二语,直抒离愁别恨。 B.下片抒情主人公不胜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隐现于字里行间。 C.结句以春草为喻,贴切而生动地描摹出离恨之绵远、浩渺 D.全词语言委婉深沉,创造寂寥苍凉之意境,给人审美感受 16.这首词抒写离情颇具特色,请结合画线句加以赏析。(4分)
14.“横槊题诗”典故描绘的是________(填人名)的形象。(1 分) 15.对本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元不是池中物”意指文天祥和邓剡不会久居人下,必有腾达的一天。 B.“风雨”二句借写眼前景象,烘托囚徒们在清秋来临之时的凄苦生活。 C.“江流如此”句,“如此”承上启下,抒“万事空中雪”的悲苦落寞。 D.“杜鹃枝上残月”借助想象,通过意象叠加来表达对故人的不舍之情。 16.(4 分)结合这首词的词眼,赏析下阕画线内容的表达效果。 14.(1 分)曹操 15.(3 分)B 16.(4 分)“只有丹心难灭”是这首词的主题句,“去去”运用叠词,音韵和 谐,以虚笔设想在被押解去北方的路上一步一回头的依依不舍之景,表达对祖国 山河的深情和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的豪情,没有丝毫萎靡之色。 14 年虹口区二模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清平乐 【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 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砌下:即台阶下。 14.从字数看,这首词是( )(1 分) A.小令 B.中调 C.长调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统摄全词,“别来”与“断肠”二语,直抒离愁别恨。 B.下片抒情主人公不胜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隐现于字里行间。 C.结句以春草为喻,贴切而生动地描摹出离恨之绵远、浩渺。 D.全词语言委婉深沉,创造寂寥苍凉之意境,给人审美感受。 16.这首词抒写离情颇具特色,请结合画线句加以赏析。(4 分)
15.D(意境以“苍凉”概括不准确) 16.可就寓情于景、双关等角度赏析,角度1分,分析2分,语言1分。如:画 线句看似写景,实则语意双关,抒写离情。“乱”字尤妙,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 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描写落梅沾满衣襟,拂去又来,这落不尽、拂 不尽的梅花,犹如他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情 思,将离人愁肠欲断的内心悲痛形象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4年黄浦区二模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 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 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4.“浪淘沙”是这首词的 (1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井桐落叶勾起诗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内容。 C.“不见王谢宅”隐含对南宋即将灭亡的担忧。 D.“访新亭”意味深长,为纾解自己无尽的情思 16.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点。(4分) (四)(8分) 14.(1分)词牌名 15.(3分)C
14. A 15.D(意境以“苍凉”概括不准确) 16.可就寓情于景、双关等角度赏析,角度 1 分,分析 2 分,语言 1 分。如:画 线句看似写景,实则语意双关,抒写离情。“乱”字尤妙,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 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描写落梅沾满衣襟,拂去又来,这落不尽、拂 不尽的梅花,犹如他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情 思,将离人愁肠欲断的内心悲痛形象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4 年黄浦区二模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 14—16 题。(8 分) 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 邓 剡 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 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 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4.“浪淘沙”是这首词的 。(1 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词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井桐落叶勾起诗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内容。 C.“不见王谢宅”隐含对南宋即将灭亡的担忧。 D.“访新亭”意味深长,为纾解自己无尽的情思。 16.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点。(4 分) (四)(8 分) 14.(1 分)词牌名 15.(3 分)C
16.(4分)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 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14年静安区二模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山馆 [宋]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①畲(she)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14.这首诗对仗最工整的一联是()(1分) A.首联B.颔联C.颈联D.尾联 15.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 B.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 C.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织,情景交融。 D.尾联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16.颔联中“老”字用得别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四)山馆(8分) 14.C(1分)15.D(3分) 16.首先“老”字写出了秋天傍晚时分树色的晦暗、苍老。其次暗示作者的年老 衰老。一个“老”字,情景交融,既写景又传情,景凄凉人孤寂、哀伤。(4分) 14年闵行区二模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 赤壁 袁枚 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16.(4 分)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 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14 年静安区二模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山馆 [宋]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①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①畲(shē)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14.这首诗对仗最工整的一联是( )(1 分)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15.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 B.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 C.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织,情景交融。 D.尾联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16.颔联中“老”字用得别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 分) (四)山馆(8 分) 14.C(1 分) 15.D(3 分) 16.首先“老”字写出了秋天傍晚时分树色的晦暗、苍老。其次暗示作者的年老、 衰老。一个“老”字,情景交融,既写景又传情,景凄凉人孤寂、哀伤。(4 分) 14 年闵行区二模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 14—16 题。(7 分) 赤 壁 清·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4.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 诗。(1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16.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4分) (四) 14、咏史怀古记游 15、C 16、诗歌的最后一句,“乌鹊”二字用典,通过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 歌行》里的诗句,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1分)。同时,他还通过乌鹊凄 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1分),作者把历史和现 实连接起来,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1分)。语言表达(1分) 14年浦东新区二模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永遇乐 【南宋】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 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 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离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鄘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李易安《永遇乐》: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 词 ②缃帙:本义是书籍、书卷。这里指李清照南渡时丢失的书籍等。 ③釭:油灯。 14.词中最能体现上元节景象的一句 是 (1分)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4. 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 诗。(1 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 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 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 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16.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4 分) (三) (四) 14、 咏史 怀古 记游 15、C 16、诗歌的最后一句,“乌鹊”二字用典,通过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 歌行》里的诗句,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1 分)。同时,他还通过乌鹊凄 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1 分),作者把历史和现 实连接起来,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1 分)。语言表达(1 分) 14 年浦东新区二模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永遇乐 【南宋】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①,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 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 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②离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③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李易安《永遇乐》: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 词。 ②缃帙:本义是书籍、书卷。这里指李清照南渡时丢失的书籍等。 ③釭:油灯。 14.词中最能体现上元节景象的一句 是: (1 分)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