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2016-2017学年上期期中联考 高三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春秋时代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诗经》结集,然后进入以 《春秋》为代表的历 史文化时期,各诸侯普遍拥有城邦“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以史官为核 心的哲学家集团开始形成, 完成了从神的哲学向人的哲学的转变;一种新的人格一君子人格在此时形成,士 人们以特有的礼乐修养 实现了君子人格的理想。 ②“赋诗言志”构成了春秋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春秋士人在外交、 宗教、教育、政治中 普遍地赋诗称志。他们赋诗时点出《诗经》中现成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 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 场。《左传人》赋诗74首,见于今本《诗经》的59首,其中国风24首,小雅 27首,大雅7首,颂诗1 首。《国语》记赋诗7首,其中国风2首,小雅4首,逸诗1首。春秋时期从摄 职从政的男子到闺阁中的 妇女,从中原各国到被认为异族的荆蛮、姜戎都练就出触景赋诗脱口而出的本领 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 面的社会生活。因而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里讲“春秋时犹宴会赋诗, 而七国则绝不闻矣 ③“歌诗必类”是春秋赋诗的思想原则。孔颖达说:“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 因此,春秋赋诗即使 心有逆杵,也尽量通过赋诗的艺术氛围造成一种平和的气氛。“赋诗断章,余取 所求”是春秋人赋诗的结 构方法。《左传》襄公八年记晋范宣子出使鲁国,宣子赋《摽有梅》。《摽有梅》 本是一首情诗,写女子 企望求婚男子及时而来,莫误青春,范宣子希望鲁国与晋国共同出兵攻打郑国 特赋此诗。作诗者有作诗 之意,赋诗者有赋诗之意,两者多有矛盾,赋诗者根据需要选取自己表情选意的 部分,或是一首诗,或是 章,或是一句,甚至一字,赋诗方式灵活。 ④春秋赋诗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给我们许多启示。首先是关于时代的,从《诗经》 结集到《楚辞》兴 起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是诗歌创作的冷寂时期。有人以“《诗》亡然后(春秋》 作”来解释,认为历史 散文的繁荣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通过赋诗现象的考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已 有之诗的运用替代了诗歌 创作的繁荣。其次是关于文学的,经学家们常说《诗经》编辑的目的是“王者所, 观风俗,知得失,自考 正也。”通过赋诗的考察可以看出,《诗经》的编辑既承担着政治教科书的功能, 也是出于贵族阶级文艺
怀化市 2016-2017 学年上期期中联考 高三语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春秋时代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诗经》结集,然后进入以 《春秋》为代表的历 史文化时期,各诸侯普遍拥有城邦“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以史官为核 心的哲学家集团开始形成, 完成了从神的哲学向人的哲学的转变;一种新的人格—君子人格在此时形成,士 人们以特有的礼乐修养 实现了君子人格的理想。 ②“赋诗言志”构成了春秋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春秋士人在外交、 宗教、教育、政治中 普遍地赋诗称志。他们赋诗时点出《诗经》中现成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 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 场。《左传人》赋诗 74 首,见于今本《诗经》的 59 首,其中国风 24 首,小雅 27 首,大雅 7 首,颂诗 1 首。《国语》记赋诗 7 首,其中国风 2 首,小雅 4 首,逸诗 1 首。春秋时期从摄 职从政的男子到闺阁中的 妇女,从中原各国到被认为异族的荆蛮、姜戎都练就出触景赋诗脱口而出的本领。 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 面的社会生活。因而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里讲“春秋时犹宴会赋诗, 而七国则绝不闻矣。” ③“歌诗必类”是春秋赋诗的思想原则。孔颖达说:“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 因此,春秋赋诗即使 心有逆杵,也尽量通过赋诗的艺术氛围造成一种平和的气氛。“赋诗断章,余取 所求”是春秋人赋诗的结 构方法。《左传》襄公八年记晋范宣子出使鲁国,宣子赋《摽有梅》。《摽有梅》 本是一首情诗,写女子 企望求婚男子及时而来,莫误青春,范宣子希望鲁国与晋国共同出兵攻打郑国, 特赋此诗。作诗者有作诗 之意,赋诗者有赋诗之意,两者多有矛盾,赋诗者根据需要选取自己表情选意的 部分,或是一首诗,或是 一章,或是一句,甚至一字,赋诗方式灵活。 ④春秋赋诗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给我们许多启示。首先是关于时代的,从《诗经》 结集到《楚辞》兴 起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是诗歌创作的冷寂时期。有人以“《诗》亡然后(春秋》 作”来解释,认为历史 散文的繁荣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通过赋诗现象的考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已 有之诗的运用替代了诗歌 创作的繁荣。其次是关于文学的,经学家们常说《诗经》编辑的目的是“王者所, 观风俗,知得失,自考 正也。”通过赋诗的考察可以看出,《诗经》的编辑既承担着政治教科书的功能, 也是出于贵族阶级文艺
欣赏的目的。第三,春秋赋诗现象是在春秋发达的城邦文化的土壤上发生的。我 们常随着经学家把春秋时 代当作乱世来描绘,其实春秋是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新的哲学精神新的人 格精神在这一时期成熟。 以《诗》为代表的艺术精神成为春秋君子人格的基本品格,赋诗成为这-A格的 表现形式,诗学精神成了 这一时期人们自觉的追求 (摘编自傅道彬《“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群雄纷争,诸侯国林立,许多诸侯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国史,即 所谓“百国春秋” B.哲学在春秋时代完成了突破,形成了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思想也由 神的主题转向人 的主题。 C.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成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闺阁女子的必备修养,诗构成了春 秋士大夫全面的 社会生活。 D.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中写出了春秋时代宴会时人们风雅问答,也代 表了春秋与战国 不同的文化风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孔颖达所说的“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意即人们歌吟古诗要从友善的愿望 出发,达到友好的目的。 B.襄公八年,晋范宣子出使鲁国赋《摽有梅》,将一首款款深情的诗篇变成了提 出缔等结军事 同盟的主张。 C.春秋时代的“赋诗”,主要是指人们引赋前人已有之诗。其所言之志,则多 为作诗之志,而 非引诗之志。 D.春秋时期经历了从诗的创作期走向诗的应用期的历史变化,形成了中国文学史 上独特的用诗 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文化空前繁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将之称为中国文 化的“轴心时 代”并非没有道理 B.春秋赋诗多出自国风与小雅中的诗篇,这充分说明了国风与小雅艺术成就高, 深受当时人们 的喜爱。 C.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春秋社会描绘成礼崩乐坏的乱世,它同时也是一个礼乐文 明进入了经典化 与普及化的特殊时代 D.春秋中叶以后诗歌的创作进入了萧条时代,人们称赋已有之诗,而没有了文 学意义上的诗歌
欣赏的目的。第三,春秋赋诗现象是在春秋发达的城邦文化的土壤上发生的。我 们常随着经学家把春秋时 代当作乱世来描绘,其实春秋是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新的哲学精神新的人 格精神在这一时期成熟。 以《诗》为代表的艺术精神成为春秋君子人格的基本品格,赋诗成为这-A 格的 表现形式,诗学精神成了 这一时期人们自觉的追求。 ——(摘编自傅道彬《“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群雄纷争,诸侯国林立,许多诸侯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国史,即 所谓“百国春秋”。 B.哲学在春秋时代完成了突破,形成了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思想也由 神的主题转向人 的主题。 C.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成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闺阁女子的必备修养,诗构成了春 秋士大夫全面的 社会生活。 D.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中写出了春秋时代宴会时人们风雅问答,也代 表了春秋与战国 不同的文化风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颖达所说的“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意即人们歌吟古诗要从友善的愿望 出发,达到友好的目的。 B.襄公八年,晋范宣子出使鲁国赋《摽有梅》,将一首款款深情的诗篇变成了提 出缔等结军事 同盟的主张。 C.春秋时代的“赋诗”,主要是指人们引赋前人已有之诗。其所言之志,则多 为作诗之志,而 非引诗之志。 D.春秋时期经历了从诗的创作期走向诗的应用期的历史变化,形成了中国文学史 上独特的用诗 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文化空前繁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将之称为中国文 化的“轴心时 代”并非没有道理。 B.春秋赋诗多出自国风与小雅中的诗篇,这充分说明了国风与小雅艺术成就高, 深受当时人们 的喜爱。 C.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春秋社会描绘成礼崩乐坏的乱世,它同时也是一个礼乐文 明进入了经典化 与普及化的特殊时代。 D.春秋中叶以后诗歌的创作进入了萧条时代,人们称赋已有之诗,而没有了文 学意义上的诗歌
创作,没有了作诗的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74了。他说:“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着明白自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他回答说,看明白了。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 回穿梭,刻意或随性 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 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 “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 人说。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 段时间,他写出了 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也是在那时,天津 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 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 专家进行文化栗风乖地毯 式考察,编成《旧城遣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 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 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他当时也提 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 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豫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 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 月,研究了法国大量 的文化资料。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 浩大的“抢救”工程。 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 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 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模家底”。十多年过去,“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 项。”冯骥才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的是,日韩等其他画家“非遗”虽然相对少,每一项却有学者回队支持, 而中国80%的“非 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丢失了就丢失了,丢失了也不知道”。因此 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 田野里去” 时隔十年,2013年,71岁的冯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作了一场演讲, 回顾这十年来中国在
创作,没有了作诗的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 74 了。他说:“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着明白自 己?”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他回答说,看明白了。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 回穿梭,刻意或随性。 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 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 “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 人说。 1994 年、1995 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 段时间,他写出了一 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 18 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也是在那时,天津 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 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 600 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 专家进行文化栗风乖地毯 式考察,编成《旧城遣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 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 冯骥才觉得,中国 56 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他当时也提 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 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豫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 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 年,61 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 月,研究了法国大量 的文化资料。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 浩大的“抢救”工程。 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 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 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模家底”。十多年过去,“国家级的‘非遗’是 1372 项。”冯骥才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的是,日韩等其他画家“非遗”虽然相对少,每一项却有学者回队支持, 而中国 80%的“非 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丢失了就丢失了,丢失了也不知道”。因此 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 田野里去”。 时隔十年,2013 年,71 岁的冯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作了一场演讲, 回顾这十年来中国在
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但这却并没成为一个收束性的成果展示会,反而又 成了一个起点。他游览了 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那里“像童话一样”。“牛在山上吃草,篱笆上编 着花,人过着如诗如画的 生活,几百年来没有变化。”而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和空心。 从欧洲回来,冯骥才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 居住的乡村承栽着民族 精神文化的DNA”。从去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希望 能先尽快建立出档棠来。 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坐在研究院敞亮的会客厅里,聊起小说来,冯骥才依然是滔滔不绝,“我现在 写东西的感觉一丁点 儿都没有丢。”去年,《收获》出版社交代他续写《俗世奇人》18篇,他一下 子写超到21篇,只好把3 篇“收回”。 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他还说起 自己最近有灵感一现 想写一个“会吃鱼”的美食家。“不定哪天,想写的话,半天就写出来了。 但问题是即使“半天”也不是个容易事。《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18篇之间 隔的20年,正是他 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完全属于他自己的铒作时间越来越少。 他已远离作家的光环,出现 在媒体乖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冯骥才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 化遗产抢救的时候 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写小说“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但 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 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比如几天前河北定州的一位82岁老传承人告诉他说 当地的一个民间戏快要灭绝 了。“他一呼叫,我就得从虚构的世界里出来。” 《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很短也好写,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冯骥才称它为“超 短篇”。 “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冯骥才说,却 是一副释然的样子 “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2016年1月22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 学会会长。2013年主 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硏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4.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94年、1996年前后,冯骥才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 产的保卫者
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但这却并没成为一个收束性的成果展示会,反而又 成了一个起点。他游览了 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那里“像童话一样”。“牛在山上吃草,篱笆上编 着花,人过着如诗如画的 生活,几百年来没有变化。”而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和空心。 从欧洲回来,冯骥才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 “世世代代 居住的乡村承栽着民族 精神文化的 DNA”。从去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希望 能先尽快建立出档棠来。 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坐在研究院敞亮的会客厅里,聊起小说来,冯骥才依然是滔滔不绝, “我现在 写东西的感觉一丁点 儿都没有丢。”去年,《收获》出版社交代他续写《俗世奇人》18 篇,他一下 子写超到 21 篇,只好把 3 篇“收回”。 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他还说起 自己最近有灵感一现, 想写一个“会吃鱼”的美食家。 “不定哪天,想写的话,半天就写出来了。” 但问题是即使“半天”也不是个容易事。《俗世奇人》的前 18 篇和后 l8 篇之间 隔的 20 年,正是他 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 20 年。完全属于他自己的铒作时间越来越少。 他已远离作家的光环,出现 在媒体乖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冯骥才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 化遗产抢救的时候, 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写小说“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但 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 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比如几天前河北定州的一位 82 岁老传承人告诉他说, 当地的一个民间戏快要灭绝 了。“他一呼叫,我就得从虚构的世界里出来。” 《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很短也好写,每篇大约 2000 字左右,冯骥才称它为“超 短篇”。 “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冯骥才说,却 是一副释然的样子。 “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 2016 年 1 月 22 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 学会会长。2013 年主 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4.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1994 年、1996 年前后,冯骥才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 产的保卫者
B.“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普查 国内文化。 C.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 野调查工作。 D.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的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 生变化,以前文 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5.请找出不属于本文写作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内容上记录了代表冯骧才成就的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 貌和内心世界。 B.表达上以叙述为主,遵循“真实”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暗含其 中 C.文章主体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详写人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略写 其文学创作成就。 D.有记者提问、人物对话,较多地保留和引用冯骥才的说话文字,再现现场情 景,不同子一问 答的人物访谈。 6.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来年还种麦子行吟水手 鹁咕咕一一咕 鹁咕咕一一咕 村后杂未林里传来鹁鸪急促的呜叫。有经验的的农人一听到这样的叫声,就知道 不久会有大雨来临 得赶快趁着天晴收割地里黄熟的麦子。 满仓老汉做好了早饭,瞅了瞅天上的太阳己经两竿子高了,他估摸着麦穗上的露 水该干了,就来到了 儿子来喜的屋门前,狠劲咳嗽一声,说娃哋,快起,吃了饭咱爷俩把南坡那一亩 地麦子给收割回来,只怕 这两天要下雨哩。 来喜含混地应了一声,说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满仓老汉知道儿子昨晚从城里 回来得迟,就由着他 去睡了。 昨天,满仓老汉正打算通过手机,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家帮他收割麦子,没想 到儿子竟主动回来了, 这多少叫他有些感动。前两年都是他打过好几个电话后,儿子才磨磨蹭蹭回家和 他一起割麦子的。 满仓老汉很快就吃完了简单的饭食。他过去一看,儿子的房门仍然紧闭着。 五黄六月天,正是龙口夺食的紧要关头,连绣花女都要下床,谁还敢耽搁?这样 的天这样的麦季,狗 日的来喜还能沉得住气呼呼死睡?满仓老汉憋了一肚子气,抡起拳头嘭嘭嘭砸了 几下门,说,来喜来喜采
B.“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普查 国内文化。 C.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 野调查工作。 D.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的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 生变化,以前文 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5.请找出不属于本文写作特点的一项是(3 分) A.内容上记录了代表冯骧才成就的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 貌和内心世界。 B.表达上以叙述为主,遵循“真实”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暗含其 中。 C.文章主体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详写人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略写 其文学创作成就。 D.有记者提问、人物对话,较多地保留和引用冯骥才的说话文字,再现现场情 景,不同子一问 一答的人物访谈。 6.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来年还种麦子 行吟水手 鹁咕咕一一咕。 鹁咕咕一一咕。 村后杂未林里传来鹁鸪急促的呜叫。有经验的的农人一听到这样的叫声,就知道 不久会有大雨来临, 得赶快趁着天晴收割地里黄熟的麦子。 满仓老汉做好了早饭,瞅了瞅天上的太阳已经两竿子高了,他估摸着麦穗上的露 水该干了,就来到了 儿子来喜的屋门前,狠劲咳嗽一声,说娃吔,快起,吃了饭咱爷俩把南坡那一亩 地麦子给收割回来,只怕 这两天要下雨哩。 来喜含混地应了一声,说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满仓老汉知道儿子昨晚从城里 回来得迟,就由着他 去睡了。 昨天,满仓老汉正打算通过手机,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家帮他收割麦子,没想 到儿子竟主动回来了, 这多少叫他有些感动。前两年都是他打过好几个电话后,儿子才磨磨蹭蹭回家和 他一起割麦子的。 满仓老汉很快就吃完了简单的饭食。他过去一看,儿子的房门仍然紧闭着。 五黄六月天,正是龙口夺食的紧要关头,连绣花女都要下床,谁还敢耽搁?这样 的天这样的麦季,狗 日的来喜还能沉得住气呼呼死睡?满仓老汉憋了一肚子气,抡起拳头嘭嘭嘭砸了 几下门,说,来喜来喜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