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髙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语 文试卷)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 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 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 非之感 18.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一中学第二次月 考语文试卷)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 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7.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 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 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 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 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 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 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2017 年高考模拟试题诗歌鉴赏专题汇编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语 文试卷 )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 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 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 非之感。 18.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一中学第二次月 考语文试卷 )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 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7.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 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 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 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 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 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 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 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 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 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8.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 有哪些? 三、阅读下面这首寒诗,完成下面题目。(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二次考试语文试 卷)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9.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昐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 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 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河南省郑州市高三期末语文试卷)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 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 节换”“比量旧岁”“看春生”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诗歌颔联对仗公整,“多事”“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 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 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 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15.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河北石家庄辛集中学月考语文试卷)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 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 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8.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 有哪些? 三、阅读下面这首寒诗,完成下面题目。( 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二次考试语文试 卷 )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9.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 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 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 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河南省郑州市高三期末语文试卷 )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 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 节换”“比量旧岁”“ 看春生 ”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诗歌颔联对仗公整,“多事”“ 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 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 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 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15.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河北石家庄辛集中学月考语文试卷 )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 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 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0.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2017届湖南怀化市高三期中语文试 卷)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选,谁云秋兴悲? 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7.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 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 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 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 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18.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2017届湖北荆州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 试卷)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 768 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 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 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0.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2017 届湖南怀化市高三期中语文试 卷 )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选,谁云秋兴悲? 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7.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 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 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 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 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18.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2017 届湖北荆州中学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 试卷 )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7.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 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 “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 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 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 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8.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2017届贵州省安顺市髙三髙考模拟 语文卷) 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 比喻微小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 动刻画 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 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颈联写出了诗人虽然年老多病,却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实在是一种愚忠 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 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17.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2017届广西省陆川中学高三12 月月考语文试卷)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7.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7.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 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 “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 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 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 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8.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2017 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高考模拟 语文卷 ) 野 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 比喻微小。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 动刻画。 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 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颈联写出了诗人虽然年老多病,却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实在是一种愚忠。 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 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 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17.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2017 届广西省陆川中学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试卷 )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7.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 夜雪纷飞,营造岀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 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 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8.本诗与《登髙》(风急天髙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 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2017届张家口一中高三周考语文试卷)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 ③赊:语助词。 15.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 不乏和谐美好。 B.颔联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相同,都是正衬。 C.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 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 D.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 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 16.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 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 十一、诗歌鉴赏阅读,完成各题。(2017届张家口一中高三上学期周考四语文 试卷) 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 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 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 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13.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首先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郡北,河边。其次又点明了时间:正是阳春三 月 B.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虚写)的手法。作者送王汶去江阴做官,目送小船 顺流而下,从而联想到友人将整日行于夹岸繁花似锦的碧流中,并通过想象描述 了友人即将到达的江阴市景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 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 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 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8.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 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2017 届张家口一中高三周考语文试卷)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 ③赊:语助词。 15.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 不乏和谐美好。 B.颔联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相同,都是正衬。 C.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 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 D.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 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 16.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 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 十一、诗歌鉴赏阅读,完成各题。( 2017 届张家口一中高三上学期周考四语文 试卷) 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 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 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 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13.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首先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郡北,河边。其次又点明了时间:正是阳春三 月。 B.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虚写)的手法。作者送王汶去江阴做官,目送小船 顺流而下,从而联想到友人将整日行于夹岸繁花似锦的碧流中,并通过想象描述 了友人即将到达的江阴市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