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绝密冲刺卷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 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比如,大量抗战 “雷剧”“神剧”涌现,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有人对抗战中的英雄人物进 行解构乃至重构,试图颠覆或终结相关英雄的经典形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 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范围更 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比如,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诋毁 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 命名为“凿船党”,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 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 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与此同时, 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来, 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 情都忍无可忍。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 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 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一一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 不小。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 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一一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 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一一扭曲的生活化叙 事: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来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 事的转变,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 新媒介环境下,扭曲的英雄叙事的出现有着诸多原因。首先,新媒介的技术特性, 对英雄叙事的变迁乃至扭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媒介为英雄叙事提供了相应 的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也被“凿船党”们纳为其建构与传播“英雄叙事”的重 要平台。进而,英雄形象的崇髙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 消费的特征。其次,网络推动了众多思潮的传播,一些非主流思潮成为扭曲的英 雄叙事得以展开的思想土壤。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利用 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散播包括其“英雄叙事”在内的种种言论,挑 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在这种思想土壤之上,“凿船党”们进 行“英雄叙事”,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所谓“策略”而已。再次,以微博 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 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 作为国人精神图腾的英雄形象,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 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而应成为国人的精神塔基。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 及其危害,我们不可漠视,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 (改编自2015《光明日报》,丁松虎《英雄叙事的扭曲与纠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绝密冲刺卷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今年是抗战胜利 70 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 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比如,大量抗战 “雷剧”“神剧”涌现,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有人对抗战中的英雄人物进 行解构乃至重构,试图颠覆或终结相关英雄的经典形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 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范围更 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比如,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诋毁 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 命名为“凿船党”,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 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 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与此同时,一 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来, 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 情都忍无可忍。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 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 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 不小。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 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 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扭曲的生活化叙 事: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来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 事的转变,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 新媒介环境下,扭曲的英雄叙事的出现有着诸多原因。首先,新媒介的技术特性, 对英雄叙事的变迁乃至扭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媒介为英雄叙事提供了相应 的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也被“凿船党”们纳为其建构与传播“英雄叙事”的重 要平台。进而,英雄形象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 消费的特征。其次,网络推动了众多思潮的传播,一些非主流思潮成为扭曲的英 雄叙事得以展开的思想土壤。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利用网 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散播包括其“英雄叙事”在内的种种言论,挑 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在这种思想土壤之上,“凿船党”们进 行“英雄叙事”,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所谓“策略”而已。再次,以微博、 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 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 作为国人精神图腾的英雄形象,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 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而应成为国人的精神塔基。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 及其危害,我们不可漠视,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 (改编自 2015《光明日报》,丁松虎《英雄叙事的扭曲与纠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以及有人试图颠覆或终结抗战中的英雄人物 的经典形象,这都属于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B.“凿船党”们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介将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传播的范围 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C.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出现“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是因为创作者在剧 中加入了许多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 D.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抹黑恶搞英雄形象,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 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错误的“英雄叙事”反映了有些人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取向,也反映了英雄 叙事文本由传奇性叙事向扭曲的生活化叙事的转变。 B.英雄形象被一些人解构甚至污蔑,从而他们的崇髙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 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 C.“凿船党”们为达到扭曲“英雄叙事”的目的,采取的是利用网络上的社区、 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的策略。 D.英雄形象是国人的精神图腾和精神塔基,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 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全国人民纪念抗日英雄时,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 情感的对立面,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 B.英雄人物身上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凿船党”们发现这些瑕疵后,把这些 瑕疵极力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慢慢坍塌 C.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 加强对微博、微信的监管能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现象。 D.我们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不能漠视,只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 的价值立场,就能防止扭曲的英雄叙事对我们带来危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 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 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 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象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 暖的妈说:“这是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 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 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 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 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 那就是学校
A.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以及有人试图颠覆或终结抗战中的英雄人物 的经典形象,这都属于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B.“凿船党”们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介将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传播的范围 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C.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出现“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是因为创作者在剧 中加入了许多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 D.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抹黑恶搞英雄形象,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 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错误的“英雄叙事”反映了有些人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取向,也反映了英雄 叙事文本由传奇性叙事向扭曲的生活化叙事的转变。 B.英雄形象被一些人解构甚至污蔑,从而他们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 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 C.“凿船党”们为达到扭曲“英雄叙事”的目的,采取的是利用网络上的社区、 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的策略。 D.英雄形象是国人的精神图腾和精神塔基,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 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当全国人民纪念抗日英雄时,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 情感的对立面,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 B.英雄人物身上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凿船党”们发现这些瑕疵后,把这些 瑕疵极力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慢慢坍塌。 C.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 加强对微博、微信的监管能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现象。 D.我们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不能漠视,只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 的价值立场,就能防止扭曲的英雄叙事对我们带来危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34 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 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 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 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象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 暖的妈说:“这是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 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 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 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 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 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 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ˆ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 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 掉了一头自己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 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 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 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 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 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 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 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 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 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 “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 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 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 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 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 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 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 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 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 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 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李暖暖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 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 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 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 然后,她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 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 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 T 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 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 23 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 掉了一头自己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 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 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 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 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 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 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 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 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 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 “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 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 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 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 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 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 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 32 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 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 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 32 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 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 34 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 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李暖暖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 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 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 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 然后,她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 20 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 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 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 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的认识 C.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她要父 亲拿20万来为她赎身主要是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 D.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 对李暖暖的热爱,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E.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 中的叛逆问题,又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5.小说第5自然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6.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 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 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 样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 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 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査证。周汝昌遍査燕京大 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 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 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己是学界“大 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 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 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 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 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一一周汝昌将《红楼 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 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 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4 分) 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 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 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的认识。 C.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她要父 亲拿 20 万来为她赎身主要是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 D.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 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 对李暖暖的热爱,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E.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 中的叛逆问题,又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5.小说第 5 自然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 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2012 年 5 月 31 日凌晨,95 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 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 样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 1947 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 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 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 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 文,发表在 1947 年 12 月 5 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 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 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 年,正埋 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 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 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 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 40 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 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 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 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 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
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 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 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 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 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 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 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 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 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 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 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 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 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 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 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 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 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 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 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 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 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 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 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 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 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 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 “红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
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 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 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 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 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 35 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 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 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 年 9 月重 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 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 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 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 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 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 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 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 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 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 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 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 30 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 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 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 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 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 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 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 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 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4 分)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 “红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