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封前 2017年高考全国卷I压轴卷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 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 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千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 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 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 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 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扎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 人专政,国不静;札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 巡传》记载,祖邀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跳说:“此非恶 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 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 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 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 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乌,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 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 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 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 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 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 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凤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 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 《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 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 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 的
绝密★启封前 2017 年高考全国卷Ⅰ压轴卷 语 文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 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 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千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 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 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 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 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扎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 人专政,国不静;札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 巡传》记载,祖邀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跳说:“此非恶 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 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 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 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 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乌,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 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 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 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 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 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 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凤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 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 《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 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 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 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 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遨“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 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 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 来画鸡贴于门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 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 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 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 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 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 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 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鹅,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 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 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 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 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 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 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 着让人堵得慌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 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遨“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 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 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 来画鸡贴于门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 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 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 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 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 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 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 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鹅,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 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 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 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 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 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 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 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 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 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 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 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 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 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 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杄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 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 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 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 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 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 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 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 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 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 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 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①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 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②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 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⑩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⑩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 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 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⑩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 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 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 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 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 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⑩⑥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 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⑩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 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 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 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 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 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 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 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 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 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 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 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 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 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 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 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 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 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 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⑪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 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⑫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 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⑬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⑭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 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 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⑮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 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 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 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 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 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⑯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 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⑰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⑩8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 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 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 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 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 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5.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4分) 6.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国药大师一一金世元 “博学”是所有和金世元接触过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只要是涉及中药方面的问 题,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实践经验,他都能一一解答,因此许多人都尊称他为 “国药泰斗” 金世元,1926年12月出生于北京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岁时,父亲送他去了 家私塾读了七年的国学经典。 1940年2月,14岁的金世元到北京药庄当学徒。做学徒的当年,金世元便开始 学“炒药”。一口大铁锅放到灶上,底下柴火一烧,烟熏得眼睛不停地流泪,手 上烫起泡是常有的事。“炒药“中最苦最累的莫过于炒姜炭了。炒姜炭既要忍受 火烤,还要忍受呛嗓子的强烈刺激。干姜块刚加热的时候会冒很多黄烟,并带着 股强烈的姜辣的刺激味道,让人涕泪俱下,就连流的汗都是黄色的;等到姜炒 成黑炭冒黑烟时,脸上、身上流的汗水全都是黑的。学徒三年,每天至少要工作 12个小时,晚上还要看药书,背《汤头歌》、《四百味》。三年学徒,金世元 脏活累活抢着干,且虚心求教、认真观察、处处留意,不仅了解了诸如饮片炮制 成药制作等中药制药的全过程,而且掌握了一些中药制药的特殊技巧和方法。当 然他也记住了老师傅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还是做学徒的当年,他被选送到北京市中药讲习所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知识。白天 在药庄干活,晚上徒步往返20多里到讲习所,师从中医名宿汪逢春、赵树屏等。 两年时间他风雨无阻,准时到讲习所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并刻苦攻读 中医典籍,这为他从事中药事业、钻研中药学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7年金世元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中医师营业执照。他不 顾个人利益得失,放弃开业行医,继续从事自己的中药事业。 1961年金世元调入北京卫生学校,创建中药专业。他亲自选编教材,主讲中药 课程,注重实践教学。“文革”期间,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下放到 农村劳动改造,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写书,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29万字的《中 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为指导临床中医正确辨证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金世 元,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学指导老师,2012年与王水炎院士合作担 任“医药圆融”导师,2013年被遴选为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作为一名教师
⑱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原文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 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 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 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 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 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5.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4 分) 6.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国药大师——金世元 “博学”是所有和金世元接触过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只要是涉及中药方面的问 题,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实践经验,他都能一一解答,因此许多人都尊称他为 “国药泰斗”。 金世元,1926 年 12 月出生于北京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 岁时,父亲送他去了 一家私塾读了七年的国学经典。 1940 年 2 月,14 岁的金世元到北京药庄当学徒。做学徒的当年,金世元便开始 学“炒药”。一口大铁锅放到灶上,底下柴火一烧,烟熏得眼睛不停地流泪,手 上烫起泡是常有的事。“炒药“中最苦最累的莫过于炒姜炭了。炒姜炭既要忍受 火烤,还要忍受呛嗓子的强烈刺激。干姜块刚加热的时候会冒很多黄烟,并带着 一股强烈的姜辣的刺激味道,让人涕泪俱下,就连流的汗都是黄色的;等到姜炒 成黑炭冒黑烟时,脸上、身上流的汗水全都是黑的。学徒三年,每天至少要工作 12 个小时,晚上还要看药书,背《汤头歌》、《四百味》。三年学徒,金世元 脏活累活抢着干,且虚心求教、认真观察、处处留意,不仅了解了诸如饮片炮制、 成药制作等中药制药的全过程,而且掌握了一些中药制药的特殊技巧和方法。当 然他也记住了老师傅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还是做学徒的当年,他被选送到北京市中药讲习所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知识。白天 在药庄干活,晚上徒步往返 20 多里到讲习所,师从中医名宿汪逢春、赵树屏等。 两年时间他风雨无阻,准时到讲习所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并刻苦攻读 中医典籍,这为他从事中药事业、钻研中药学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7 年金世元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中医师营业执照。他不 顾个人利益得失,放弃开业行医,继续从事自己的中药事业。 1961 年金世元调入北京卫生学校,创建中药专业。他亲自选编教材,主讲中药 课程,注重实践教学。“文革”期间,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下放到 农村劳动改造,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写书,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 29 万字的《中 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为指导临床中医正确辨证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金世 元,1990 年被遴选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学指导老师,2012 年与王水炎院士合作担 任“医药圆融”导师,2013 年被遴选为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作为一名教师
在教授学生专业技术之前,他首先要求学生树医德,守药德,并让学生将此作为 从事中药工作的基础。他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药文 化。从教50余年,金世元桃李满天下,硕果结四方 1985至1990年间,金世元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应用的有效处方成功研发出“射麻 口服液”,不久又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合作,将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以新 工艺研制成口服液剂型,两种药均被卫生部审核批准投产供应市场 1995年至1998年,金世元被聘为中药鉴定专家,参与全国中药材市场整顿工作, 他以精湛的鉴别技能和丰富的炮制经验对制售伪劣药材和违反炮制规程的行为 予以当面揭穿,为净化、规范中药市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几乎走遍了全国主要的中药材基地,在考察中还对各 地中药材栽培进行技术指导。为了提高药商的药材鉴别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伪 劣药材对人体的危害,金世元还为各地的药商们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为了把自 己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毫不保留地传给后人,金世元先后主编了专业著作30 余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到2017年,金世元已经从事中药工作77年了。在这77年的风风雨雨中,金世 元为中药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也获得了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 事、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回眸自己的一生,金世元感触良多:中药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也必须依赖大自然 才能生存;人与中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关系;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制药 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 (选自三户町的《国药大师一一金世元》,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现在呢,主要就是带学生。带学生,有四句话的嘱言:“热爱中药事业,恪守 职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 我们中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特殊在什么地方?我们面对的顾客是病人,病 人吃药并不只是解决痛苦,更是抢救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 逾于此。所以说做这项工作,必须得有德。 工作七十七年,我没有过念头要改行,选择了这项工作,我就志笃意坚。 (摘编自金世元在《开讲啦》第216期的励志演讲)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药过程没人看得见,但制药 人动机的好坏和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晓的。 B.在北京药庄艰辛而充实的三年学徒生活,磨练了金世元坚韧的意志,也为他 的药学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金世元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他不仅研发出“射麻口服液”,还用新工艺将中 成药“乌鸡白凤丸”研制成口服液剂型 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和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参与了全国中药材市场的整顿 工作,还为各地的药商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少年时代七年的私塾学习,为金世元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也为他今后攻 读中医典籍、从事中药行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在教授学生专业技术之前,他首先要求学生树医德,守药德,并让学生将此作为 从事中药工作的基础。他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药文 化。从教 50 余年,金世元桃李满天下,硕果结四方。 1985 至 1990 年间,金世元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应用的有效处方成功研发出“射麻 口服液”,不久又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合作,将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以新 工艺研制成口服液剂型,两种药均被卫生部审核批准投产供应市场。 1995 年至 1998 年,金世元被聘为中药鉴定专家,参与全国中药材市场整顿工作。 他以精湛的鉴别技能和丰富的炮制经验对制售伪劣药材和违反炮制规程的行为 予以当面揭穿,为净化、规范中药市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几乎走遍了全国主要的中药材基地,在考察中还对各 地中药材栽培进行技术指导。为了提高药商的药材鉴别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伪 劣药材对人体的危害,金世元还为各地的药商们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为了把自 己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毫不保留地传给后人,金世元先后主编了专业著作 30 余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60 多篇。 到 2017 年,金世元已经从事中药工作 77 年了。在这 77 年的风风雨雨中,金世 元为中药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也获得了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 事、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回眸自己的一生,金世元感触良多:中药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也必须依赖大自然 才能生存;人与中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关系;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制药 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 (选自三户町的《国药大师——金世元》,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现在呢,主要就是带学生。带学生,有四句话的嘱言:“热爱中药事业,恪守 职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 我们中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特殊在什么地方?我们面对的顾客是病人,病 人吃药并不只是解决痛苦,更是抢救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 逾于此。所以说做这项工作,必须得有德。 工作七十七年,我没有过念头要改行,选择了这项工作,我就志笃意坚。 (摘编自金世元在《开讲啦》第 216 期的励志演讲)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药过程没人看得见,但制药 人动机的好坏和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晓的。 B.在北京药庄艰辛而充实的三年学徒生活,磨练了金世元坚韧的意志,也为他 的药学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金世元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他不仅研发出“射麻口服液”,还用新工艺将中 成药“乌鸡白凤丸”研制成口服液剂型。 D.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和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参与了全国中药材市场的整顿 工作,还为各地的药商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A.少年时代七年的私塾学习,为金世元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也为他今后攻 读中医典籍、从事中药行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