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原创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I卷】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联网时代更应注重用词准确 近日,《山西日报》等媒体根据网络热度排名,总结了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广西小伙的“蓝瘦(难受)、香菇(想哭)”,奥运选手傅园慧的“洪荒之力”, 以及王健林说的先定一个“小目标”,成为最热的三个词语。 有人说,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其实就是无规律。词语的传播更是如此一一我 们不仅难以摸准热词的特征,更难以预测它何时、以何种形式击中网民的痛点, 那么,在众声喧哗、信息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在用词上该持以怎样的态度 兹认为,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和沟通效率,可以在适当场合使用热词,但必须 基于准确、恰当、合适的前提。 热词有超强的表情达意效果,往往是区区几个字,胜过千万言。2015年的 热词“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道出了大众对脱离现实生活、外出旅游散心 的期许,同时既精准传达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情怀,又 听起来不那么文绉绉,颇得网民喜欢。而且,热词往往能僭越年龄、辈分、等级 将沟通双方置于平等状态。比如,很多父母在用微信与子女沟通时,自称“宝宝 卖萌,相信这样的用词,会部分消除横亘在双方之间的沟通障碍,起到促进沟通 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又格外强调,使用热词的前提是,用词准确、得体、合适。 因为热词特别受追捧,一个明显乱用或错用的热词在网上刷屏,只会造成不可挽 回的负面效果,形成错误的示范效应。 热词要用得准确。该用动词的时候,绝对不能擅用名词敷衍。准确使用热词 会带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近几年各大高校毕业典礼,校长们都爱用点网络 热词来带动气氛,反响热烈。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根叔”,巧用“打酱 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词语,令毕业生更添对母校的留恋。 热词要用得得体。要掌握用词分寸,不能为了套用热词,而扭曲词语本来的 意思。比如,很多地方都把人才培养项目的具体工作描述成“人才培养工程”, 这其实是对“工程”这个词语的滥用,只有形成系统的培养项目,才能称得上是 工程,平时的具体工作如提髙待遇、落实住房等,只能称得上是人才工作 热词要用得合适。热词虽好,但也是该使用时才使用,不要刻意追求表达效 果,“为了热词而热词”。要学会合适使用热词,可以参考习近平总书记 对一些词语的运用,比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 乡”“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用法,广大群众不仅容易理 解,还很容易产生共鸣,取得了尤为突出的传播效果。 词语不一定花里胡哨,最重要的还是适得其用,与特定的语境、背景相契合。 如今通信发达、信息芜杂、词语泛滥,我们应学会使用热词,但更应注重用词的 准确、得体、合适,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选自《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30日)
2017 年高考语文原创押题预测卷 01【新课标 I 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互联网时代更应注重用词准确 近日,《山西日报》等媒体根据网络热度排名,总结了 2016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广西小伙的“蓝瘦(难受)、香菇(想哭)”,奥运选手傅园慧的“洪荒之力”, 以及王健林说的先定一个“小目标”,成为最热的三个词语。 有人说,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其实就是无规律。词语的传播更是如此——我 们不仅难以摸准热词的特征,更难以预测它何时、以何种形式击中网民的痛点。 那么,在众声喧哗、信息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在用词上该持以怎样的态度 呢? 兹认为,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和沟通效率,可以在适当场合使用热词,但必须 基于准确、恰当、合适的前提。 热词有超强的表情达意效果,往往是区区几个字,胜过千万言。2015 年的 热词“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道出了大众对脱离现实生活、外出旅游散心 的期许,同时既精准传达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情怀,又 听起来不那么文绉绉,颇得网民喜欢。而且,热词往往能僭越年龄、辈分、等级, 将沟通双方置于平等状态。比如,很多父母在用微信与子女沟通时,自称“宝宝” 卖萌,相信这样的用词,会部分消除横亘在双方之间的沟通障碍,起到促进沟通 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又格外强调,使用热词的前提是,用词准确、得体、合适。 因为热词特别受追捧,一个明显乱用或错用的热词在网上刷屏,只会造成不可挽 回的负面效果,形成错误的示范效应。 热词要用得准确。该用动词的时候,绝对不能擅用名词敷衍。准确使用热词, 会带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近几年各大高校毕业典礼,校长们都爱用点网络 热词来带动气氛,反响热烈。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根叔”,巧用“打酱 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词语,令毕业生更添对母校的留恋。 热词要用得得体。要掌握用词分寸,不能为了套用热词,而扭曲词语本来的 意思。比如,很多地方都把人才培养项目的具体工作描述成“人才培养工程”, 这其实是对“工程”这个词语的滥用,只有形成系统的培养项目,才能称得上是 工程,平时的具体工作如提高待遇、落实住房等,只能称得上是人才工作。 热词要用得合适。热词虽好,但也是该使用时才使用,不要刻意追求表达效 果,“为了热词而热词”。要学会合适使用热词,可以参考习 近 平 总 书记 对一些词语的运用,比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 乡”“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用法,广大群众不仅容易理 解,还很容易产生共鸣,取得了尤为突出的传播效果。 词语不一定花里胡哨,最重要的还是适得其用,与特定的语境、背景相契合。 如今通信发达、信息芜杂、词语泛滥,我们应学会使用热词,但更应注重用词的 准确、得体、合适,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选自《光明日报》 2016 年 10 月 30 日)
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和沟通效率,在基于准确、恰当、合适的前提之下,我们 可以在适当场合合理使用热词。 B.互联网时代热词的传播是没有规律的:不仅热词的特征难以摸准,网民的痛 点在何时以何种形式被击中更是难以预测。 C.“蓝瘦、香菇”“洪荒之力”“小目标”是2016年《山西日报》根据网络热 度排名,总结出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最热的三个词语。 D.习总书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 打”等热词的运用,不刻意追求表达效果,该使用时才使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今通信发达、信息芜杂、词语泛滥,热词一定不能花里胡哨,最重要的还 是适得其用,与特定的语境、背景相契合。 B.孩子不听话时,父母用微信沟通时说上一句“宝宝对你很失望”,会部分消 除横亘在双方之间的障碍,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 C.虽然地方不能把人才培养项目具体工作描述成“人才培养工程”,但目前北 大实行的“博雅人才培养计划”可以简称“博雅计划”。 D.“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颇得网民喜欢,是因为它道出了大众期许,同 时既精准传达了大众的情怀,又听起来不那么文绉绉 3.下列有关“网络热词”之所以能“热”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词有超强的表情达意效果,往往区区几个字,胜过千万言,比如“世界这 么大,我想去看看 B.热词往往能僭越年龄、辈分、等级,将沟通双方置于平等状态,比如,父母 可以自称“宝宝”卖萌。 C.热词能带动气氛,让听众反响热烈,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根叔”,巧 用“打酱油”等词语。 D.热词更应注重用词准确、得体、合适,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比如“小康 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王国庆阙爱民童浩麟 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 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过去的半年里,马保东一再约马奋勇来河南做事,马奋勇也打算在河南建立新疆 名优产品展销中心,投资物流和生态农业。马年结束之前,马奋勇如约而至。 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 起 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 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 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
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和沟通效率,在基于准确、恰当、合适的前提之下,我们 可以在适当场合合理使用热词。 B.互联网时代热词的传播是没有规律的:不仅热词的特征难以摸准,网民的痛 点在何时以何种形式被击中更是难以预测。 C.“蓝瘦、香菇”“洪荒之力”“小目标”是 2016 年《山西日报》根据网络热 度排名,总结出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最热的三个词语。 D.习 总 书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 打”等热词的运用,不刻意追求表达效果,该使用时才使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今通信发达、信息芜杂、词语泛滥,热词一定不能花里胡哨,最重要的还 是适得其用,与特定的语境、背景相契合。 B.孩子不听话时,父母用微信沟通时说上一句“宝宝对你很失望”,会部分消 除横亘在双方之间的障碍,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 C.虽然地方不能把人才培养项目具体工作描述成“人才培养工程”,但目前北 大实行的“博雅人才培养计划”可以简称“博雅计划”。 D.“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颇得网民喜欢,是因为它道出了大众期许,同 时既精准传达了大众的情怀,又听起来不那么文绉绉。 3.下列有关“网络热词”之所以能“热”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热词有超强的表情达意效果,往往区区几个字,胜过千万言,比如“世界这 么大,我想去看看”。 B.热词往往能僭越年龄、辈分、等级,将沟通双方置于平等状态,比如,父母 可以自称“宝宝”卖萌。 C.热词能带动气氛,让听众反响热烈,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根叔”,巧 用“打酱油”等词语。 D.热词更应注重用词准确、得体、合适,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比如“小康 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王国庆 阙爱民 童浩麟 2 月 11 日,农历小年,下午 6 点,河南开封。 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 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过去的半年里,马保东一再约马奋勇来河南做事,马奋勇也打算在河南建立新疆 名优产品展销中心,投资物流和生态农业。马年结束之前,马奋勇如约而至。 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 20 年前说 起。 1995 年,马保东 21 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 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 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
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 个欠条都不用打。 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 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 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 还了 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髙筑。 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 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 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 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他几乎托遍国内认识的做肠衣生意的朋友,最后,总算知道马哥去了蒙古国,但 就是联系不上。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 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当时他用“哈密马奋勇”搜 到了3个“马奋勇”,虽然都不是他们要找的“马奋勇”,但也使他们看到希望 马保东的哥哥说,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 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 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 马奋勇便被马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 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 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 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马保东告诉马奋勇,是他激励着自己奋斗了这些年,自己现在已是河南东信建设 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东’是我的名字,‘信’就是诚信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 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小年的开封已有了浓浓的年味。 饭时已过,马氏“兄弟”谈兴未阑。马保东向马奋勇介绍了东信公司今年向物流 和生态农业拓展的打算 “这真是不谋而合!我们公司的展销中心上半年就要在河南18个市铺货。”马 奋勇说 “哥,开封这一块儿可得交给我呀。咱马氏‘兄弟’的合作可绝不止90万!” 马保东说 “有保东弟这样的朋友,我来河南发展就这样定了!”马奋勇说。 (选自2015年2月15日《河南日报》) 相关链接
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 个欠条都不用打。 1997 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 50 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 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 16 万元。 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 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 11 万元,剩下的 5.3 万元再也无力偿 还了。 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 1998 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 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 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 13 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 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 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他几乎托遍国内认识的做肠衣生意的朋友,最后,总算知道马哥去了蒙古国,但 就是联系不上。 “马奋勇”“5 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 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当时他用“哈密马奋勇”搜 到了 3 个“马奋勇”,虽然都不是他们要找的“马奋勇”,但也使他们看到希望。 马保东的哥哥说,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 4 年。 2011 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 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 马奋勇便被马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 5 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 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 100 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 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马保东告诉马奋勇,是他激励着自己奋斗了这些年,自己现在已是河南东信建设 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东’是我的名字,‘信’就是诚信。”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 10 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 90 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小年的开封已有了浓浓的年味。 饭时已过,马氏“兄弟”谈兴未阑。马保东向马奋勇介绍了东信公司今年向物流 和生态农业拓展的打算。 “这真是不谋而合!我们公司的展销中心上半年就要在河南 18 个市铺货。”马 奋勇说。 “哥,开封这一块儿可得交给我呀。咱马氏‘兄弟’的合作可绝不止 90 万!” 马保东说。 “有保东弟这样的朋友,我来河南发展就这样定了!”马奋勇说。 (选自 2015 年 2 月 15 日《河南日报》) 相关链接
①人无信不立。马氏“兄弟”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蕴 藏的大美的力量。构建诚信社会,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河南日报》短评) ②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于2016年 11月2日揭晓,《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获得“文字通讯”项目 等奖。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20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年后,哥俩又因“诚”重聚。诚, 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 B.马氏“兄弟”一个是回族、一个是汉族,一个居河南、一个住新疆,却都认 个理儿,那就是:做人和做事是画等号的 C.马保东能仗乂疏财、急人所难,马奋勇能信守承诺、诚比金坚。由于做人实 诚,两“兄弟”的事业也蒸蒸日上。 D.故事时间跨度20年;空间跨度几千公里,从河南开封到新疆哈密,又跨出国 门到蒙古国;故事主题却很简单:借钱还债,诚信做人, 5.下列对这篇新闻报道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 看似简单的细节,却能体现出当下“仗义互助”的新闻元素。 B.两马“兄弟”失联后,两“兄弟”的事业都蒸蒸日上,就连两人今后在河南 的业务规划都是不谋而合,这充分体现了诚信为本的主题。 哥,……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写得 真挚感人,是因为前文有“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一‘敲’就是近4年”等 处的铺垫 D.本文白描手法灵动自如,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说教评述,陈述事实,讲故事, 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表现出主人公的性格和处事风格,很有“可视性” E.本作品虽时空跨度大,但作者立足新闻事实,支持手法创新,通过人物语言、 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刻画马氏“兄弟”性格,展现故事情节 6.这篇报道曾经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文字通讯”项目一等奖,如果你是评 委,将给出怎样的获奖理由?(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鸣凤自述心曲 巴金 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 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欢乐的时期 已经过去,现在是悲泣的时候了。 十六岁的婢女鸣凤坐在床沿上,痴痴地望着灯花……“我在这儿过了七年了, 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它近来常常折磨她。七年也是一个长时期呢!她常常奇怪 这七年的生活竟然这样平淡地过去了。虽然其间流了不少的眼泪,吃了不少的打 骂,但毕竟是很平常的。流眼泪和吃打骂已经成了她的平凡生活里的点缀。她认 为这是无可避免的事,虽然自己不见得就愿意它来,但是来了也只好忍受。她觉 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 也是命中注定的罢。这便是她的简单的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的也正是如此
①人无信不立。马氏“兄弟”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蕴 藏的大美的力量。构建诚信社会,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河南日报》短评) ②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于 2016 年 11 月 2 日揭晓,《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获得“文字通讯”项目一 等奖。 (新华社北京 11 月 2 日电)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20 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 年后,哥俩又因“诚”重聚。诚, 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 B.马氏“兄弟”一个是回族、一个是汉族,一个居河南、一个住新疆,却都认 一个理儿,那就是:做人和做事是画等号的。 C.马保东能仗义疏财、急人所难,马奋勇能信守承诺、诚比金坚。由于做人实 诚,两“兄弟”的事业也蒸蒸日上。 D.故事时间跨度 20 年;空间跨度几千公里,从河南开封到新疆哈密,又跨出国 门到蒙古国;故事主题却很简单:借钱还债,诚信做人。 5.下列对这篇新闻报道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 看似简单的细节,却能体现出当下“仗义互助”的新闻元素。 B.两马“兄弟”失联后,两“兄弟”的事业都蒸蒸日上,就连两人今后在河南 的业务规划都是不谋而合,这充分体现了诚信为本的主题。 C.“‘哥,……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写得 真挚感人,是因为前文有“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一‘敲’就是近 4 年”等 处的铺垫。 D.本文白描手法灵动自如,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说教评述,陈述事实,讲故事, 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表现出主人公的性格和处事风格,很有“可视性”。 E.本作品虽时空跨度大,但作者立足新闻事实,支持手法创新,通过人物语言、 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刻画马氏“兄弟”性格,展现故事情节。 6.这篇报道曾经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文字通讯”项目一等奖,如果你是评 委,将给出怎样的获奖理由?(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鸣凤自述心曲 巴 金 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 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欢乐的时期 已经过去,现在是悲泣的时候了。 十六岁的婢女鸣凤坐在床沿上,痴痴地望着灯花……“我在这儿过了七年了,” 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它近来常常折磨她。七年也是一个长时期呢!她常常奇怪 这七年的生活竟然这样平淡地过去了。虽然其间流了不少的眼泪,吃了不少的打 骂,但毕竟是很平常的。流眼泪和吃打骂已经成了她的平凡生活里的点缀。她认 为这是无可避免的事,虽然自己不见得就愿意它来,但是来了也只好忍受。她觉 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 也是命中注定的罢。这便是她的简单的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的也正是如此
可是在她的心里另外有一种东西在作怪。她自己也不知道有这种东西存在,但是 它开始活动起来了。它给她煽起了一种渴望。 “我在这儿过了七年了,看看就要翻过八个年头罗!”她突然感觉到这种生存的 单调,心里有点难过,像那些与她同类的少女一样,开始悲叹起自己的命运来。 “大小姐在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起归宿,不晓得我将来的归宿在哪儿?”她的眼 前现出了一片茫茫的荒野,看不见一个光明的去处。一张熟面孔在她的眼前晃动 着。“要是大小姐还在的话,那么还有个关心我的人。她教我明白许多事情,又 教我读书认字。她现在死了。真可怜。好人活不长!”她自言自语,说到这里, 泪水湿了她的眼睛。 “命啊,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她拿这样的话安慰自己,甚至在想到吃打骂的 时候。她又想着:“假使我的命跟小姐们的一样多好!”于是她就沉溺在幻想里, 想象着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享受父母的宠爱,受到少爷们的崇拜。后来一个俊 美的少爷来,把她接了去,她在他的家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没有的事,真是痴想,”她微笑道,似乎在责备自己。“我的归宿绝不是那样!” 她想到这里,便又收敛了笑容。她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归宿绝不会是那样。事 实会是:她到了相当的年纪,太太对她说:“你的事情做够了。”一乘小轿子把 她抬了出去,让她嫁给太太所选定的、她自己并不认识的一个男人,也许还是 个三四十岁的男人。于是她在那个人的家里贫苦地生活下去,给他做事,给他生 小孩,或者甚至在十几二十天以后又回到原来的公馆里伺候旧主人,所不同的是 那个时候她可以得到一点工钱而且不至于常常挨骂。“五太太房里的喜儿不就是 这样的吗?”她想道 “真是可怕得很,这样的归宿不是跟没有归宿一样吗?”她想到她的前途,不觉 打了一个冷噤。她记得自从喜儿嫁后回来辫子改成了发髻以后,她常看见喜儿 个人躲在花园里面垂泪… “还不如像大小姐那样死了好!”她悲苦地叹道。周围的黑暗向她包围过来。灯 光因了灯花增大而变得更微弱了……黑暗中隐约现出许多狞笑的脸。这些脸向她 逼近。有的还变成了怒容,张口向她骂着。她畏怯地用手遮住眼睛,又坐了下去。 风开始在外面怒吼,猛烈地摇撼着窗户,把窗格上糊的纸吹打得凄惨地叫。寒气 透过了糊窗纸。屋里骤然冷起来。灯光也在颤抖了。一股寒气从衣袖里侵到她的 身上。她又打了一个冷噤,便放下手,又向周围望了一下。 “哼,你不要拿四太太的招牌吓人!”何嫂忽然在对面床上说了一句话。鸣凤吃 了一惊,伸起头望了一眼。何嫂翻了一个身。把脸掉向里面,又不响了。 年纪也不小了。日后不晓得到底有什么样的归宿?”她想到这里又悲叹起来 忽然一个年轻男人的面颜在她眼前出现了。他似乎在望着她笑。她明白他是谁 她的心灵马上开展了。一线希望温暖了她的心。她盼望着他向她伸出手。她想也 许他会把她从这种生活里拯救出来。但是这张脸却渐渐地向空中升上去,愈升愈 髙,一下子就不见了。她带着梦幻的眼睛望着那个满是灰尘的屋顶。 股寒气打击她的敞开的胸膛,把她从梦幻的境地中带了回来。她揉着眼睛,悲 叹地说:“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她恋恋不舍地又望了望四周,然后脱去棉裤, 又把衣服脱了压在被上,很快地钻进被窝里去了。 这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两个大字不住地在她的脑子里打转,这就是大小姐生前常 常向她说起的“薄命”。 这两个字不住地鞭打她的心,她在被窝里哭起来。声音很低。她害怕惊醒别人。 灯光又渐渐地黯淡下去。风在外面高声叹息
可是在她的心里另外有一种东西在作怪。她自己也不知道有这种东西存在,但是 它开始活动起来了。它给她煽起了一种渴望。 “我在这儿过了七年了,看看就要翻过八个年头罗!”她突然感觉到这种生存的 单调,心里有点难过,像那些与她同类的少女一样,开始悲叹起自己的命运来。 “大小姐在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起归宿,不晓得我将来的归宿在哪儿?”她的眼 前现出了一片茫茫的荒野,看不见一个光明的去处。一张熟面孔在她的眼前晃动 着。“要是大小姐还在的话,那么还有个关心我的人。她教我明白许多事情,又 教我读书认字。她现在死了。真可怜。好人活不长!”她自言自语,说到这里, 泪水湿了她的眼睛。 “命啊,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她拿这样的话安慰自己,甚至在想到吃打骂的 时候。她又想着:“假使我的命跟小姐们的一样多好!”于是她就沉溺在幻想里, 想象着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享受父母的宠爱,受到少爷们的崇拜。后来一个俊 美的少爷来,把她接了去,她在他的家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没有的事,真是痴想,”她微笑道,似乎在责备自己。“我的归宿绝不是那样!” 她想到这里,便又收敛了笑容。她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归宿绝不会是那样。事 实会是:她到了相当的年纪,太太对她说:“你的事情做够了。”一乘小轿子把 她抬了出去,让她嫁给太太所选定的、她自己并不认识的一个男人,也许还是一 个三四十岁的男人。于是她在那个人的家里贫苦地生活下去,给他做事,给他生 小孩,或者甚至在十几二十天以后又回到原来的公馆里伺候旧主人,所不同的是 那个时候她可以得到一点工钱而且不至于常常挨骂。“五太太房里的喜儿不就是 这样的吗?”她想道。 “真是可怕得很,这样的归宿不是跟没有归宿一样吗?”她想到她的前途,不觉 打了一个冷噤。她记得自从喜儿嫁后回来辫子改成了发髻以后,她常看见喜儿一 个人躲在花园里面垂泪…… “还不如像大小姐那样死了好!”她悲苦地叹道。周围的黑暗向她包围过来。灯 光因了灯花增大而变得更微弱了……黑暗中隐约现出许多狞笑的脸。这些脸向她 逼近。有的还变成了怒容,张口向她骂着。她畏怯地用手遮住眼睛,又坐了下去。 风开始在外面怒吼,猛烈地摇撼着窗户,把窗格上糊的纸吹打得凄惨地叫。寒气 透过了糊窗纸。屋里骤然冷起来。灯光也在颤抖了。一股寒气从衣袖里侵到她的 身上。她又打了一个冷噤,便放下手,又向周围望了一下。 “哼,你不要拿四太太的招牌吓人!”何嫂忽然在对面床上说了一句话。鸣凤吃 了一惊,伸起头望了一眼。何嫂翻了一个身。把脸掉向里面,又不响了。 “年纪也不小了。日后不晓得到底有什么样的归宿?”她想到这里又悲叹起来。 忽然一个年轻男人的面颜在她眼前出现了。他似乎在望着她笑。她明白他是谁。 她的心灵马上开展了。一线希望温暖了她的心。她盼望着他向她伸出手。她想也 许他会把她从这种生活里拯救出来。但是这张脸却渐渐地向空中升上去,愈升愈 高,一下子就不见了。她带着梦幻的眼睛望着那个满是灰尘的屋顶。 一股寒气打击她的敞开的胸膛,把她从梦幻的境地中带了回来。她揉着眼睛,悲 叹地说:“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她恋恋不舍地又望了望四周,然后脱去棉裤, 又把衣服脱了压在被上,很快地钻进被窝里去了。 这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两个大字不住地在她的脑子里打转,这就是大小姐生前常 常向她说起的“薄命”。 这两个字不住地鞭打她的心,她在被窝里哭起来。声音很低。她害怕惊醒别人。 灯光又渐渐地黯淡下去。风在外面高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