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3. 3. 3.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1) (1) .越冬与初侵染源 .越冬与初侵染源 .越冬与初侵染源 .越冬与初侵染源 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 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 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 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 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 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 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 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 侵染源。 侵染源。 (2) (2) .病菌侵染过程 .病菌侵染过程 .病菌侵染过程 .病菌侵染过程 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产生 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产生 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产生 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产生 侵入丝。侵入丝多穿过角质层,从机动细胞或长 侵入丝。侵入丝多穿过角质层,从机动细胞或长 侵入丝。侵入丝多穿过角质层,从机动细胞或长 侵入丝。侵入丝多穿过角质层,从机动细胞或长 形细胞直接侵入。 形细胞直接侵入。 形细胞直接侵入。 形细胞直接侵入。 (3). (3). 潜育期 潜育期 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 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 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 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 4 4 ~ ~ 7d 7d ,穗颈瘟为 ,穗颈瘟为 10 10 ~ ~ 14d 14d ,枝梗瘟为 ,枝梗瘟为 7 7 ~ ~ 12d 12d ,节 ,节 瘟为 瘟为 7 7 ~ ~ 30d 30d 。 。 (4). (4). 传播 传播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3. 3. 3. 3.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1) (1) .越冬与初侵染源 .越冬与初侵染源 .越冬与初侵染源 .越冬与初侵染源 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 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 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 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 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 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 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 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 侵染源。 侵染源。 (2) (2) .病菌侵染过程 .病菌侵染过程 .病菌侵染过程 .病菌侵染过程 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产生 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产生 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产生 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产生 侵入丝。侵入丝多穿过角质层,从机动细胞或长 侵入丝。侵入丝多穿过角质层,从机动细胞或长 侵入丝。侵入丝多穿过角质层,从机动细胞或长 侵入丝。侵入丝多穿过角质层,从机动细胞或长 形细胞直接侵入。 形细胞直接侵入。 形细胞直接侵入。 形细胞直接侵入。 (3). (3). 潜育期 潜育期 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 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 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 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 4 4 ~ ~ 7d 7d ,穗颈瘟为 ,穗颈瘟为 10 10 ~ ~ 14d 14d ,枝梗瘟为 ,枝梗瘟为 7 7 ~ ~ 12d 12d ,节 ,节 瘟为 瘟为 7 7 ~ ~ 30d 30d 。 。 (4). (4). 传播 传播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4. 4. 发病条件 发病条件 * * 稻瘟病流行是病原菌群体和水稻群体间在气候条 稻瘟病流行是病原菌群体和水稻群体间在气候条 稻瘟病流行是病原菌群体和水稻群体间在气候条 稻瘟病流行是病原菌群体和水稻群体间在气候条 件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件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件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件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4.1 4.1 水稻的抗病性 水稻的抗病性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 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4.2 4.2 抗病机制 抗病机制 水稻 水稻 株型紧凑 株型紧凑 , , 叶片窄而挺 叶片窄而挺 ,叶表 ,叶表 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的附着量,减少侵染 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的附着量,减少侵染 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的附着量,减少侵染 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的附着量,减少侵染 机会。寄主表皮 机会。寄主表皮 机会。寄主表皮 机会。寄主表皮 细胞硅质化程度 细胞硅质化程度 细胞硅质化程度 细胞硅质化程度 和细胞的 和细胞的 膨压程度 膨压程度 与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成正相关。另外, 与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成正相关。另外, 与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成正相关。另外, 与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成正相关。另外, 过敏性坏 过敏性坏 死反应 死反应 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即寄主细胞在病菌侵 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即寄主细胞在病菌侵 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即寄主细胞在病菌侵 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即寄主细胞在病菌侵 入初期,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受侵细胞变褐坏死, 入初期,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受侵细胞变褐坏死, 入初期,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受侵细胞变褐坏死, 入初期,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受侵细胞变褐坏死, 使入侵菌丝被限制在侵染点附近,甚至死亡。 使入侵菌丝被限制在侵染点附近,甚至死亡。 使入侵菌丝被限制在侵染点附近,甚至死亡。 使入侵菌丝被限制在侵染点附近,甚至死亡
4. 4. 发病条件 发病条件 * * 稻瘟病流行是病原菌群体和水稻群体间在气候条 稻瘟病流行是病原菌群体和水稻群体间在气候条 稻瘟病流行是病原菌群体和水稻群体间在气候条 稻瘟病流行是病原菌群体和水稻群体间在气候条 件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件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件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件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4.1 4.1 水稻的抗病性 水稻的抗病性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 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4.2 4.2 抗病机制 抗病机制 水稻 水稻 株型紧凑 株型紧凑 , , 叶片窄而挺 叶片窄而挺 ,叶表 ,叶表 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的附着量,减少侵染 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的附着量,减少侵染 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的附着量,减少侵染 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的附着量,减少侵染 机会。寄主表皮 机会。寄主表皮 机会。寄主表皮 机会。寄主表皮 细胞硅质化程度 细胞硅质化程度 细胞硅质化程度 细胞硅质化程度 和细胞的 和细胞的 膨压程度 膨压程度 与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成正相关。另外, 与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成正相关。另外, 与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成正相关。另外, 与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成正相关。另外, 过敏性坏 过敏性坏 死反应 死反应 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即寄主细胞在病菌侵 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即寄主细胞在病菌侵 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即寄主细胞在病菌侵 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即寄主细胞在病菌侵 入初期,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受侵细胞变褐坏死, 入初期,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受侵细胞变褐坏死, 入初期,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受侵细胞变褐坏死, 入初期,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受侵细胞变褐坏死, 使入侵菌丝被限制在侵染点附近,甚至死亡。 使入侵菌丝被限制在侵染点附近,甚至死亡。 使入侵菌丝被限制在侵染点附近,甚至死亡。 使入侵菌丝被限制在侵染点附近,甚至死亡
4.3 4.3 品种抗病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的互作 品种抗病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的互作 品种抗病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的互作 品种抗病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的互作 按基因 按基因 对基因关系,品种抗病性和病菌毒性都受品种与小 对基因关系,品种抗病性和病菌毒性都受品种与小 对基因关系,品种抗病性和病菌毒性都受品种与小 对基因关系,品种抗病性和病菌毒性都受品种与小 种间的基因互作所控制。抗病品种所具有的抗病基 种间的基因互作所控制。抗病品种所具有的抗病基 种间的基因互作所控制。抗病品种所具有的抗病基 种间的基因互作所控制。抗病品种所具有的抗病基 因只有对应于病菌小种的无毒基因时才表现抗病, 因只有对应于病菌小种的无毒基因时才表现抗病, 因只有对应于病菌小种的无毒基因时才表现抗病, 因只有对应于病菌小种的无毒基因时才表现抗病, 如果被病菌小种对应的毒性基因克服,则表现感病。 如果被病菌小种对应的毒性基因克服,则表现感病。 如果被病菌小种对应的毒性基因克服,则表现感病。 如果被病菌小种对应的毒性基因克服,则表现感病。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多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多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多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多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 性或隐性。 性或隐性。 4.4 4.4 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 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 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 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 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 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 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 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 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 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 。在气 。在气 象因素中,以 象因素中,以 温、湿度最为重要 温、湿度最为重要 温、湿度最为重要 温、湿度最为重要 ,其次是光和风。 ,其次是光和风。 ,其次是光和风。 ,其次是光和风。 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 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 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 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 20 20 ~ ~ 30 30 ℃,尤其在 ,尤其在 24 24 ~ ~ 28 28 ℃,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 ,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 ,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 ,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 90 90 %以上,易引 %以上,易引 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 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 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 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 对湿度低于 对湿度低于 85 85 %,病害则受抑制。 %,病害则受抑制。 %,病害则受抑制。 %,病害则受抑制
4.3 4.3 品种抗病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的互作 品种抗病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的互作 品种抗病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的互作 品种抗病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的互作 按基因 按基因 对基因关系,品种抗病性和病菌毒性都受品种与小 对基因关系,品种抗病性和病菌毒性都受品种与小 对基因关系,品种抗病性和病菌毒性都受品种与小 对基因关系,品种抗病性和病菌毒性都受品种与小 种间的基因互作所控制。抗病品种所具有的抗病基 种间的基因互作所控制。抗病品种所具有的抗病基 种间的基因互作所控制。抗病品种所具有的抗病基 种间的基因互作所控制。抗病品种所具有的抗病基 因只有对应于病菌小种的无毒基因时才表现抗病, 因只有对应于病菌小种的无毒基因时才表现抗病, 因只有对应于病菌小种的无毒基因时才表现抗病, 因只有对应于病菌小种的无毒基因时才表现抗病, 如果被病菌小种对应的毒性基因克服,则表现感病。 如果被病菌小种对应的毒性基因克服,则表现感病。 如果被病菌小种对应的毒性基因克服,则表现感病。 如果被病菌小种对应的毒性基因克服,则表现感病。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多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多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多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多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 性或隐性。 性或隐性。 4.4 4.4 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 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 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 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 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 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 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 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 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 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 。在气 。在气 象因素中,以 象因素中,以 温、湿度最为重要 温、湿度最为重要 温、湿度最为重要 温、湿度最为重要 ,其次是光和风。 ,其次是光和风。 ,其次是光和风。 ,其次是光和风。 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 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 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 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 20 20 ~ ~ 30 30 ℃,尤其在 ,尤其在 24 24 ~ ~ 28 28 ℃,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 ,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 ,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 ,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 90 90 %以上,易引 %以上,易引 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 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 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 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 对湿度低于 对湿度低于 85 85 %,病害则受抑制。 %,病害则受抑制。 %,病害则受抑制。 %,病害则受抑制
4.5 4.5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 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 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 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 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 施肥和灌水 施肥和灌水 尤为重要。 尤为重要。 氮肥施用过量 氮肥施用过量 或偏迟会导致 或偏迟会导致 稻株体内碳氮比下降,游离氮和酰氨态氮增加,同 稻株体内碳氮比下降,游离氮和酰氨态氮增加,同 稻株体内碳氮比下降,游离氮和酰氨态氮增加,同 稻株体内碳氮比下降,游离氮和酰氨态氮增加,同 时稻株恋青披叶, 时稻株恋青披叶, 时稻株恋青披叶, 时稻株恋青披叶, 硅质化细胞 硅质化细胞 数量下降,有利于病 数量下降,有利于病 数量下降,有利于病 数量下降,有利于病 菌侵染。另外, 菌侵染。另外, 菌侵染。另外, 菌侵染。另外, 过多施用磷、钾肥 过多施用磷、钾肥 过多施用磷、钾肥 过多施用磷、钾肥 对病害的发展有 对病害的发展有 对病害的发展有 对病害的发展有 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 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 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 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 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 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 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 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 发病。 发病
4.5 4.5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 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 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 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 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 施肥和灌水 施肥和灌水 尤为重要。 尤为重要。 氮肥施用过量 氮肥施用过量 或偏迟会导致 或偏迟会导致 稻株体内碳氮比下降,游离氮和酰氨态氮增加,同 稻株体内碳氮比下降,游离氮和酰氨态氮增加,同 稻株体内碳氮比下降,游离氮和酰氨态氮增加,同 稻株体内碳氮比下降,游离氮和酰氨态氮增加,同 时稻株恋青披叶, 时稻株恋青披叶, 时稻株恋青披叶, 时稻株恋青披叶, 硅质化细胞 硅质化细胞 数量下降,有利于病 数量下降,有利于病 数量下降,有利于病 数量下降,有利于病 菌侵染。另外, 菌侵染。另外, 菌侵染。另外, 菌侵染。另外, 过多施用磷、钾肥 过多施用磷、钾肥 过多施用磷、钾肥 过多施用磷、钾肥 对病害的发展有 对病害的发展有 对病害的发展有 对病害的发展有 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 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 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 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 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 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 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 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 发病。 发病
五、流行预测 五、流行预测 * * 稻瘟病是气流传播的 稻瘟病是气流传播的 稻瘟病是气流传播的 稻瘟病是气流传播的 单年流行病害 单年流行病害 ,其发生程度 ,其发生程度 与品种的感病程度及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毒性小 与品种的感病程度及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毒性小 与品种的感病程度及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毒性小 与品种的感病程度及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毒性小 种种群数量、流行期的气候条件及肥水管理等关系 种种群数量、流行期的气候条件及肥水管理等关系 种种群数量、流行期的气候条件及肥水管理等关系 种种群数量、流行期的气候条件及肥水管理等关系 密切,对上述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预 密切,对上述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预 密切,对上述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预 密切,对上述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预 测。 测。 1 1 .叶瘟始见期预测 .叶瘟始见期预测 .叶瘟始见期预测 .叶瘟始见期预测 2 2 .叶瘟预测 .叶瘟预测 3 3 .穗颈瘟预测 .穗颈瘟预测
五、流行预测 五、流行预测 * * 稻瘟病是气流传播的 稻瘟病是气流传播的 稻瘟病是气流传播的 稻瘟病是气流传播的 单年流行病害 单年流行病害 ,其发生程度 ,其发生程度 与品种的感病程度及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毒性小 与品种的感病程度及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毒性小 与品种的感病程度及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毒性小 与品种的感病程度及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毒性小 种种群数量、流行期的气候条件及肥水管理等关系 种种群数量、流行期的气候条件及肥水管理等关系 种种群数量、流行期的气候条件及肥水管理等关系 种种群数量、流行期的气候条件及肥水管理等关系 密切,对上述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预 密切,对上述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预 密切,对上述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预 密切,对上述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预 测。 测。 1 1 .叶瘟始见期预测 .叶瘟始见期预测 .叶瘟始见期预测 .叶瘟始见期预测 2 2 .叶瘟预测 .叶瘟预测 3 3 .穗颈瘟预测 .穗颈瘟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