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市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虽然瑞典文 学院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髙标准来评选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 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 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 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光明、崇高、热情、高 雅是此时获奖作品的共同风格。例如,1910年德国作家海泽的获奖是因为他的 作品“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不难发现,此时欧洲 人的文学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古典式的和谐之美,而人与现实的和谐是这种古典 美的核心,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欧洲人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 火灰飞烟灭。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来审视 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20世 纪西方文学的舞台,文学的视角转移到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如果 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 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 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 家。如1919年瑞典文学院将文学奖颁给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为他的史诗 《奧林匹斯的春天》“表达了人类在强加于自身的各种欲望搏斗时表现出的自由 意志、各种理想、各种想象以及人类的痛苦、绝望等等” 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 走向了绝望。在这片思想的荒原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风靡世界。存在主义 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荒诞与痛苦的,人生的意义终将化为虚无。存在主义哲学 对二战后世界文学影响深远,文学的审美重心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 对人的本质的反思。西方现代作家以文学为手段来探究人类存在的价值,不再努 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尽可能地去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 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受到西方文学界的普遍 质疑,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 认同。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 等后现代主义理论盛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 斜,更多地关注文学中的阶级、种族、性别、殖民、文化等问题,呈现出一种多 元化的审美标准。文学批评不再抽象地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反思,而更注重在具 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这与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 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相关。 1.下列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诺贝尔文学奖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不同历史阶 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甘肃天水市一中 2013 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虽然瑞典文 学院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 段,对 “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 19 世纪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 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 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光明、崇高、热情、高 雅是此时获奖作品的共同风格。例如,1910 年德国作家海泽的获奖是因为他的 作品“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不难发现,此时欧洲 人的文学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古典式的和谐之美,而人与现实的和谐是这种古典 美的核心,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欧洲人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 火灰飞烟灭。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来审视 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 20 世 纪西方文学的舞台,文学的视角转移到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如果 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 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 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 家。如 1919 年瑞典文学院将文学奖颁给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为他的史诗 《奥林匹斯的春天》“表达了人类在强加于自身的各种欲望搏斗时表现出的自由 意志、各种理想、各种想象以及人类的痛苦、绝望等等”。 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 走向了绝望。在这片思想的荒原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风靡世界。存在主义 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荒诞与痛苦的,人生的意义终将化为虚无。存在主义哲学 对二战后世界文学影响深远,文学的审美重心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 对人的本质的反思。西方现代作家以文学为手段来探究人类存在的价值,不再努 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尽可能地去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 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受到西方文学界的普遍 质疑,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 认同。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 等后现代主义理论盛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 斜,更多地关注文学中的阶级、种族、性别、殖民、文化等问题,呈现出一种多 元化的审美标准。文学批评不再抽象地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反思,而更注重在具 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这与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 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相关。 1.下列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诺贝尔文学奖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不同历史阶 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B.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 作品,使人们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 C.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 倾斜,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D.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品的文学主题关注重心的变迁,我们可以窥见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态势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人在反思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开始追求以人与现实的 和谐为核心的古典式的和谐之美,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 期待。 B.传统文学观念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受到严重的冲击,于是,从人生的 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开始取代乐观主义倾向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 的扭曲与异化。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 绝望,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流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 念使文学批评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 B.从19世纪中叶起,经两次世界大战,进入20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审 美标准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由原来的低层次不断上升,最终呈现一种多元化的 审美标准 C.二战后,西方现代作家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由对人与 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 D.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尽可能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 虑、孤独和虚无,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 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 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 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 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 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 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 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 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 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
B.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 作品,使人们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 C.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 倾斜,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D.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品的文学主题关注重心的变迁,我们可以窥见 19 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态势。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自 19 世纪中叶起,欧洲人在反思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开始追求以人与现实的 和谐为核心的古典式的和谐之美,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 期待。 B.传统文学观念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受到严重的冲击,于是,从人生的 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开始取代乐观主义倾向。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 的扭曲与异化。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 绝望,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流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 念使文学批评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 B.从 19 世纪中叶起,经两次世界大战,进入 20 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审 美标准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由原来的低层次不断上升,最终呈现一种多元化的 审美标准。 C.二战后,西方现代作家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由对人与 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 D.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尽可能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 虑、孤独和虚无,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 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6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 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 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 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 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 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 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 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 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 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
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 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 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 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 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 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 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 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 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 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 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u),同“搜”。③坠典:指已 废亡的典章制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知贡举 知:执 掌 B.然久之自败 败:失败 C.沆待漏将朝 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趣驾再往 趣:急忙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 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 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 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奷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 色犬马, 或者劳民伤财。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5分) 答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5分)
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 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 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 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 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 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 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 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 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 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 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ǒu),同“搜”。③坠典:指已 废亡的典章制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知贡举 知:执 掌 B.然久之自败 败:失败 C.沆待漏将朝 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趣驾再往 趣:急忙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 )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 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 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 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 色犬马, 或者劳民伤财。 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 分)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5 分) 答: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 ②箨:竹笋的壳皮。 8.请从词中找出五个最能表现春景的意象。(5分) 9.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 析这首词。(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 也? 。(贾谊《过秦论》)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 楼》) 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铁 周海亮 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老铁匠的小锤轻敲 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 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几点火光飞溅老铁匠 腰间的牛皮围裙,又在霎时熄灭。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 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 表情也开始痛苦。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 像心不在焉。 小铁匠没有搭话。 因为这把刀?老铁匠问他 小铁匠只好点点头。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还说你是小汉奸?老铁匠面无表情。 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夜里咱们爷俩· 你觉得能逃出去吗?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那也不打了!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大不了是一死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 ),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 时。 ②箨:竹笋的壳皮。 8 .请从词中找出五个最能表现春景的意象。(5 分) 9 .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 析这首词。(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2)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 也? 。(贾谊《过秦论》) (3)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 楼》)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铁 周海亮 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老铁匠的小锤轻敲 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 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几点火光飞溅老铁匠 腰间的牛皮围裙,又在霎时熄灭。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 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 表情也开始痛苦。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 像心不在焉。 小铁匠没有搭话。 因为这把刀?老铁匠问他。 小铁匠只好点点头。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还说你是小汉奸?老铁匠面无表情。 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夜里咱们爷俩…… 你觉得能逃出去吗?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那也不打了!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大不了是一死
不打?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 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儿啊,开锤! 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 刀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 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他问老铁匠,全是 铁的?老铁匠说,当然。小野再问,如何?老铁匠说,可试。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 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老铁匠微微一笑,手 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想不 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 不能拿走?小野愣住。 不能拿走。老铁匠说,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刻字? 这是规矩。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 人。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再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他在一张纸片 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递给老铁匠。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 老铁匠笑笑,没问题 别耍花样啊 放 后天我来取刀! 请! 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 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当然没有人说。也许连他们也不知 道。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一一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 关卡,老铁匠的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他们正在村后的山上修筑工事, 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 看守,然后四散而逃。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 十多人逃了出去。 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 一句话。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 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 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人们 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 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军刀 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不打?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 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儿啊,开锤! 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 刀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 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他问老铁匠,全是 铁的?老铁匠说,当然。小野再问,如何?老铁匠说,可试。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 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老铁匠微微一笑,手 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想不 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 不能拿走?小野愣住。 不能拿走。老铁匠说,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刻字? 这是规矩。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 人。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再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他在一张纸片 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递给老铁匠。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 老铁匠笑笑,没问题。 别耍花样啊! 放心! 后天我来取刀! 请! 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 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当然没有人说。也许连他们也不知 道。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 关卡,老铁匠的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他们正在村后的山上修筑工事, 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 看守,然后四散而逃。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 十多人逃了出去。 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 一句话。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 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 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人们 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 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军刀。 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