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 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 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 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 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 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 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 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 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 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 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 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 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 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 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 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 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 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 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 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 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 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 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 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 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 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 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 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 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甘肃省天水 2014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语文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 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 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 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 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 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 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 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 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 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 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 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 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 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 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 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 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 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 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 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 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 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 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 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 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 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 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 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 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 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 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 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 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 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 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 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 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 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 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 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C.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 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 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饮泉亭记 【明】刘基 ①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 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 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 与刺史相先后。 ②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②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 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 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③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 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 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 能幻移哉? ④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 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 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 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 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 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 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 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 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3.根 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 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 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C.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 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 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饮泉亭记 【明】 刘基 ①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 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 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 与刺史相先后。 ②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②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 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 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③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 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 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 能幻移哉? ④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
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 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 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与刺史相先后 卒: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 幻:惑乱,迷惑 C或病其为矫心 病:疾病 D.惟其知道 道:道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3分) 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明而自信,笃也 ④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 ⑥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④⑥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 文议论张本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 于匡正世风 C.第③段中作者假设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但这不是大丈夫之所为,这是为 了印证吴刺史的行为不是矫心 D末段指出“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表达了作者对吴以时求取文章行为的称赞。 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4分) (2)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8.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5分) 答 9.这首诗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悄怆幽邃。《小石 潭记》
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 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 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 (《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卒与刺史相先后 卒: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 幻:惑乱,迷惑 C.或病其为矫心 病:疾病 D. 惟其知道 道:道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3 分) ①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 明而自信,笃也 ④ 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 ⑥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②④⑥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 文议论张本。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 于匡正世风。 C.第③段中作者假设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但这不是大丈夫之所为,这是为 了印证吴刺史的行为不是矫心。 D.末段指出“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表达了作者对吴以时求取文章行为的称赞。 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人心之贪与廉,自 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4 分) (2)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8.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 合, , ,悄怆幽邃。《小石 潭记》
(2)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 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奸臣 安勇 岳小湖第一次带秦松回家时,岳忠良正坐在桌子边,守着半导体听《岳飞传》。岳小湖 把秦松推到他面前,满怀期待地喊了一声爸,说,这就是小秦,秦松。岳忠良从秦松的头看 到脚,又反过来从脚看回头,眉头就皱成了一个大疙瘩。秦松毕恭毕敬地把手里的礼物递过 去,礼貌地叫了声伯父。岳忠良没接东西,鼻子里哼了一声,站起身,拂袖而去,把秦松晾 成了一根呆木头。半导体里的说书人啪”一拍醒木,吓得他浑身一抖。这时,岳忠良去而 复返,秦松以为有了希望,讪笑着喊声“伯父”。岳忠良抓起桌上的收音机,又冷冷地哼了 声。那天,一直到秦松离开,就再没见到岳忠良。 几天后,秦松心事重重地问岳小湖,你爸他,是不是看我不顺眼?岳小湖听他这么问, 就笑成了一团,说,我爸说你长得像奸臣,将来要变成秦桧。 当天晚上,秦松对着镜子看了自己半个钟头,到底也没弄明白他和奸臣究竟有什么关系。 但从此,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 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一年后,在秦松和岳小湖的婚礼上,岳忠良借 着酒劲,拍拍秦松的肩膀说了四个字:好自为之!秦松咬咬牙,在心里回了句:等着瞧,看看我 到底是不是奸臣! 秦松为了尽量远离奸臣,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都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表现得特 别出色。不时地,秦松会问岳小湖,你爸还认为我会变成奸臣吗?岳小湖的回答每次都一样 我爸说了,你迟早有一天要当奸臣 秦松的表现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不久就提拔他当了科长。秦松把喜讯带回家,岳小 湖很兴奋,岳小湖的母亲也很兴奋,两个女人张罗着要庆贺一下。岳忠良却面沉似水,冷冷 地说,这不是什么好事,秦桧也是个当官的,可陷害忠良,祸国殃民。 五年后,秦松当处长时,表现得很平静,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但岳忠良仍然不依 不饶,自言自语地说,官越大越危险,路还长着呢,从量变到质变,只是时间问题! 多年来,不管身在何处,秦松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像刀子似的盯着他看,时时刻刻都让他 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开始他没明白怎么回事,后来终于想清楚了,是岳忠良给他下的奸臣 结论始终在监视着他。岳忠良的手好像就悬在他的头顶上,手里拿着一顶写着奸臣的帽子 如果他稍不留意,这顶帽子就会扣到他的脑袋上 又是几年后,秦松当了局长。但他越是不断的升官,岳忠良就越是认定他离奸臣又进了 步,甚至岳忠良还倚老卖老装糊涂,不时地把秦松的名字喊成秦桧。有时候岳忠良不理秦 松,模仿说书人的语气对着空气来一句:秦桧,你这个奸臣! 秦松局长多年来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每次只要心里稍微动一点坏念头,耳朵边就能 听到有人喊他秦桧。那声音沙哑低沉,还带着点幸灾乐祸。秦松每次都是咬咬牙,战胜了诱 惑,暗自说一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秦松当了二十五年官,始终清正廉洁, 金钱美女都不沾边儿 秦松五十三岁那年市里发生了一桩大案。一位副市长跳楼身亡,紧跟着一大批领导干
(2) ,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归去来兮辞》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笔在 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奸 臣 安 勇 岳小湖第一次带秦松回家时,岳忠良正坐在桌子边,守着半导体听《岳飞传》。岳小湖 把秦松推到他面前,满怀期待地喊了一声爸,说,这就是小秦,秦松。岳忠良从秦松的头看 到脚,又反过来从脚看回头,眉头就皱成了一个大疙瘩。秦松毕恭毕敬地把手里的礼物递过 去,礼貌地叫了声伯父。岳忠良没接东西,鼻子里哼了一声,站起身,拂袖而去,把秦松晾 成了一根呆木头。半导体里的说书人“啪”一拍醒木,吓得他浑 身一抖。这时,岳忠良去而 复返,秦松以为有了希望,讪笑着喊声“伯父”。岳忠良抓起桌上的收音机,又冷冷地哼了一 声。那天,一直到秦松离开,就再没见到岳忠良。 几天后,秦松心事重重地问岳小湖,你爸他,是不是看我不顺眼?岳小湖听他这么问, 就笑成了一团,说,我爸说你长得像奸臣,将来要变成秦桧。 当天晚上,秦松对着镜子看了自己半个钟头,到底也没弄明白他和奸臣究竟有什么关系。 但从此,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 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一年后,在秦松和岳小湖的婚礼上,岳忠良借 着酒劲,拍拍秦松的肩膀说了四个字:好自为之!秦松咬咬牙,在心里回了句:等着瞧,看看我 到底是不是奸臣! 秦松为了尽量远离奸臣,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都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表现得特 别出色。不时地,秦松会问岳小湖,你爸还认为我会变成奸臣吗?岳小湖的回答每次都一样, 我爸说了,你迟早有一天要当奸臣。 秦松的表现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不久就提拔他当了科长。秦松把喜讯带回家,岳小 湖很兴奋,岳小湖的母亲也很兴奋,两个女人张罗着要庆贺一下。岳忠良却面沉似水,冷冷 地说,这不是什么好事,秦桧也是个当官的,可陷害忠良,祸国殃民。 五年后,秦松当处长时,表现得很平静,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但岳忠良仍然不依 不饶,自言自语地说,官越大越危险,路还长着呢,从量变到质变,只是时间问题! 多年来,不管身在何处,秦松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像刀子似的盯着他看,时时刻刻都让他 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开始他没明白怎么回事,后来终于想清楚了,是岳忠良给他下的奸臣 结论始终在监视着他。岳忠良的手好像就悬在他的头顶上,手里拿着一顶写着奸臣的帽子, 如果他稍不留意,这顶帽子就会扣到他的脑袋上。 又是几年后,秦松当了局长。但他越是不断的升官,岳忠良就越是认定他离奸臣又进了 一步,甚至岳忠良还倚老卖老装糊涂,不时地把秦松的名字喊成秦桧。有时候岳忠良不理秦 松,模仿说书人的语气对着空气来一句:秦桧,你这个奸臣! 秦松局长多年来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每次只要心里稍微动一点坏念头,耳朵边就能 听到有人喊他秦桧。那声音沙哑低沉,还带着点幸灾乐祸。秦松每次都是咬咬牙,战胜了诱 惑,暗自说一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秦松当了二十五年官,始终清正廉洁, 金钱美女都不沾边儿。 秦松五十三岁那年市里发生了一桩大案。一位副市长跳楼身亡,紧 跟着一大批领导干
部纷纷落马。全市八大局有六个局长被撤职查办,秦松是幸免的两人之一。秦松得知这一结 果后没有喊司机,跑着去了医院。八十高龄的岳忠良,像枯木头似的已经在医院躺了一个月 秦松拉着岳父的手涕泪横流,说,如果不是你老人家用特殊的方式警告了我二十八年,现在 我就 岳忠良又奇迹般地活了两年后去世。在临死之前,秦松问他,现在你承认自己看错人了 吧?我秦松是个好人,不是奸臣。岳忠良盯着秦松看了很久,用尽最后的力气,说了最后 句话:没看见你变成秦桧,我死不瞑目!说完,就睁着眼睛离开了人世。 岳小湖遵照父亲的遗嘱,把骨灰盒摆在了她和秦松的家里。遗嘱里还有句话,她没敢告 诉秦松-就算死了,我也要看到这家伙变成奷臣的那副嘴脸! 料理完岳父的丧事后,秦松就办理了退居二线的手续。不再做领导的秦松每天都有很多 时间,不时地他就会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问,你说说, 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秦松能始终保持廉洁之身的秘诀是什么?--监督的力量!一个偏执的岳父,以终其 生的刻薄,成就了一个谨慎为官的女婿 B.文中写岳忠良时用了“面沉似水”倚老卖老装糊涂ˆ幸灾乐祸”等词语,以及“哼”“拂 袖而去”等动作来表现他的“冷酷”和对女婿的“挤兑”,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小说中两次写“秦松咬咬牙”,写出了秦松强烈地证明自己的愿望以及他坚持的毅力 也为后面写秦松如何做人埋下伏笔。 D.文章在老人之“言”与秦松之“行”的拧拗之间展开,看似有悖情理,让人对老人的偏 执啼笑皆非。但事实上,包裹在“岳父”冰冷外表里面的刻薄,才是大爱 E.文章在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冷酷严厉的“岳父”形象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深远 思考:人需要监督,社会也需要监督 (2)小说开头写岳忠良听《岳飞传》有何作用?(6分) 答 (3)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 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秦松都已格外谨小慎微了,岳忠良为何还这 么认定秦松是奸臣?(6分) 答 (4)小说结尾秦松“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句,你说说, 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请问你认为他们俩谁对谁错?说说你的看法。(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①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 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 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 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 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 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 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 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部纷纷落马。全市八大局有六个局长被撤职查办,秦松是幸免的两人之一。秦松得知这一结 果后没有喊司机,跑着去了医院。八十高龄的岳忠良,像枯木头似的已经在医院躺了一个月。 秦松拉着岳父的手涕泪横流,说,如果不是你老人家用特殊的方式警告了我二十八年,现在 我就…… 岳忠良又奇迹般地活了两年后去世。在临死之前,秦松问他,现在你承认自己看错人了 吧?我秦松是个好人,不是奸臣。岳忠良盯着秦松看了很久,用尽最后的力气,说了最后一 句话:没看见你变成秦桧,我死不瞑目!说完,就睁着眼睛离开了人世。 岳小湖遵照父亲的遗嘱,把骨灰盒摆在了她和秦松的家里。遗嘱里还有句话,她没敢告 诉秦松----就算死了,我也要看到这家伙变成奸臣的那副嘴脸! 料理完岳父的丧事后,秦松就办理了退居二线的手续。不再做领导的秦松每天都有很多 时间,不时地他就会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问,你说说, 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秦松能始终保持廉洁之身的秘诀是什么?----监督的力量!一个偏执的岳父,以终其 一生的刻薄,成就了一个谨慎为官的女婿。 B.文中写岳忠良时用了“面沉似水”“倚老卖老装糊涂”“幸灾乐祸”等词语,以及“哼”“拂 袖而去”等动作来表现他的“冷酷”和对女婿的“挤兑”,刻画出了鲜明 的人物形象。 C.小说中两次写“秦松咬咬牙”,写出了秦松强烈地证明自己的愿望以及他坚持的毅力, 也为后面写秦松如何做人埋下伏笔。 D.文章在老人之“言”与秦松之“行”的拧拗之间展开,看似有悖情理,让人对老人的偏 执啼笑皆非。但事实上,包裹在 “岳父”冰冷外表里面的刻薄,才是大爱。 E.文章在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冷酷严厉的“岳父”形象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深远的 思考:人需要监督,社会也需要监督! (2)小说开头写岳忠良听《岳飞传》有何作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 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秦松都已格外谨小慎微了,岳忠良为何还这 么认定秦松是奸臣?(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秦松“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句,你说说, 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请问你认为他们俩谁对谁错?说说你的看法。(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①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 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 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 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 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 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 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 装进牛皮 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