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期末)考试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出题:张会霞董文菊 审核:张成彦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 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 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 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 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 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 外有别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根本性转变,国家 的边疆构架也随之而进行了调整。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传统并未根 本性地改变,“族际主义”的取向仍然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这一方面固然是由 于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陆地边 疆,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边疆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同时还 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在一起,并影响着其他边疆问题的解决。于是,处理族际 关系问题成为了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 21世纪以来,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国家发展 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形势和目标的改变 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超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而且还在继续增强。在这 样的形势下,对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的忽视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战略的 定位。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已经从传统的边缘地 带凸显成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其支撑国家的对外战略、地缘政治 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作用日渐突出 因此,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取向 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把陆地边疆界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 的思维和定位,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在陆地边疆 治理中,改变传统的以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做法,把边疆 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在组成 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问 题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在陆地边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族际关系 问题也必须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谋划,在促进边疆巩固和发展的进程中来谋 求族际关系问题的解决。 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陆地边疆的治理也需要聚焦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稳定 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应该把处理这些问题作为陆地边疆治 理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陆地边疆治理还必须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等,尤 其是是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反贫困问题、建设问题、交通 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问题等。与此相适应,寻求求妥善解决 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成为陆地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选自2017年《新华文摘》第1期,作者周平,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甘肃省天水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期末)考试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出题:张会霞董文菊 审核:张成彦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 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 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 ‘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 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 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 外有别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根本性转变,国家 的边疆构架也随之而进行了调整。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传统并未根 本性地改变,“族际主义”的取向仍然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这一方面固然是由 于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陆地边 疆,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边疆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同时还 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在一起,并影响着其他边疆问题的解决。于是,处理族际 关系问题成为了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 21 世纪以来,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国家发展 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形势和目标的改变, 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超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而且还在继续增强。在这 样的形势下,对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的忽视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战略的 定位。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已经从传统的边缘地 带凸显成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其支撑国家的对外战略、地缘政治 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作用日渐突出。 因此,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取向。 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把陆地边疆界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 的思维和定位,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在陆地边疆 治理中,改变传统的以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做法,把边疆 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在组成 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问 题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在陆地边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族际关系 问题也必须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谋划,在促进边疆巩固和发展的进程中来谋 求族际关系问题的解决。 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陆地边疆的治理也需要聚焦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稳定 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应该把处理这些问题作为陆地边疆治 理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陆地边疆治理还必须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等,尤 其是是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反贫困问题、建设问题、交通 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问题等。与此相适应,寻求求妥善解决 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成为陆地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选自 2017 年《新华文摘》第 1 期,作者周平,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非常 复杂。 B.新中国成立之初,边疆“华夷之辨”观念深,它本身复杂,还与其他边疆问 题相纠缠。 C.21世纪以来,“族际主义”取向的陆地边疆治理,开始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 求不适应。 D.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尤其要注重解决,如反贫困、交通、基础设施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 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B.文章分析“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族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来论证“族际 主义”得到强化的观点。 C.文章以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一带一路”构想来论证“族际主义”取向与 国家发展不适应的观点。 D.文章论证了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 取向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逐渐形成的中国边疆概念,最初泛指地域并不确定的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 夷”之地。 B.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主要是为了解决族际关系 问题 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发生的民族、宗教和稳定 问题。 D.族际关系问題将长期存在,欲巩固和发展边疆,须将之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 架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瓦下听风 彭家河 瓦是乡村的外衣。 当再次提起瓦的时候,我已远在他乡,多年没有回老家那个小山村。想起故乡, 眼前还是当年离开时的景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而我却早生华发。 在延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远远望去,几面 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萌芦 挂在重峦之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 在乡下时,盯着瓦顶发呆的时候也不少.早年乡下没有通电,也没有多少书看, 特别是感冒生病后,能做的事就只有躺在床上数檩子、橡子和亮瓦。川北多柏树, 擦子都是去皮粗略打整的小柏树,橡子则是柏木板,年辰一久,灰尘和油烟就把 檩子、椽子染成与老瓦一样的黑色。在漆黑的房顶上,只有几片亮瓦可以透些光 亮进来,不过瓦上的落叶和瓦下的蛛网已让光线更加昏暗.亮瓦是玻璃制成的 能透光,但看不到瓦外的天空以及树木,要凭借瓦上的声响,才知道房顶上的过 客。如果声音是一路“嘀、嘀、跨”地传过来,那一定是一只无聊的猫:如果是 急促的沙沙声,肯定是心慌的老鼠在顺着瓦沟跑。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 以理喻的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些悄悄话
A.中国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非常 复杂。 B.新中国成立之初,边疆“华夷之辨”观念深,它本身复杂,还与其他边疆问 题相纠缠。 C.21 世纪以来,“族际主义”取向的陆地边疆治理,开始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 求不适应。 D.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尤其要注重解决,如反贫困、交通、基础设施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 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B.文章分析“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族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来论证“族际 主义”得到强化的观点。 C.文章以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一带一路”构想来论证“族际主义”取向与 国家发展不适应的观点。 D.文章论证了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 取向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逐渐形成的中国边疆概念,最初泛指地域并不确定的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 夷”之地。 B.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主要是为了解决族际关系 问题。 C.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发生的民族、宗教和稳定 问题。 D.族际关系问題将长期存在,欲巩固和发展边疆,须将之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 架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瓦下听风 彭家河 瓦是乡村的外衣。 当再次提起瓦的时候,我已远在他乡,多年没有回老家那个小山村。想起故乡, 眼前还是当年离开时的景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而我却早生华发。 在延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远远望去,几面 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萌芦 挂在重峦之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 在乡下时,盯着瓦顶发呆的时候也不少.早年乡下没有通电,也没有多少书看, 特别是感冒生病后,能做的事就只有躺在床上数檩子、橡子和亮瓦。川北多柏树, 擦子都是去皮粗略打整的小柏树,橡子则是柏木板,年辰一久,灰尘和油烟就把 檩子、椽子染成与老瓦一样的黑色。在漆黑的房顶上,只有几片亮瓦可以透些光 亮进来,不过瓦上的落叶和瓦下的蛛网已让光线更加昏暗.亮瓦是玻璃制成的, 能透光,但看不到瓦外的天空以及树木,要凭借瓦上的声响,才知道房顶上的过 客。如果声音是一路“嘀、嘀、跨”地传过来,那一定是一只无聊的猫;如果是 急促的沙沙声,肯定是心慌的老鼠在顺着瓦沟跑。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 以理喻的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些悄悄话
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人听到的,只是极少极少,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冢语 我想,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 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 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 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当然,有时候瓦与风 也会吵嘴甚至打架,夜里总有些瓦从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缠,有的还从房顶上 落下,摔得粉身碎骨。听到“啪”的一声刺耳脆响,瓦下的主人都会心头一紧, 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对着房顶就大骂风,肯定是风的不对,瓦成天默默不语任劳 任怨,风过来一会儿,房顶就不得安宁,瓦还要跳楼寻短,难道不是风的错吗? 这些,风能说得清吗?风可能受了委屈,一路呜呜着跑了。落下房顶的瓦摔得四 分五裂,拋弃在路边。别的瓦仍然低眉信首,与属于自己的那一绺风继续私语, 或许他们对风对瓦的性格早已习惯,总有几片瓦会与风一起私奔,也总有几片瓦 会宁如玉碎。乡下的故事,不就是这样的吗? 瓦只要上了房,盖在檩椽上,往往就是一辈子。要么是仰瓦,要么是扣瓦,仰瓦 要上大下小,扣瓦要上小下大。有时,房脊梁上还会垒一排立瓦。每一片仰瓦的 大头都要压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扣瓦的大 头下,而且所有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 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乡下人肯定早就 读懂了这些。 年当中,乡下人待在瓦屋里最长的季节就是秋冬两季。庄稼都收种完毕,梅雨 时节或者霜雪天气,无所事事的大人小孩子就团聚在一起烤火做些家务。但更多 的时候,我则喜欢钻进温暖的被窝,垫着枕头靠着墙壁看小说,这样身心都温暖 如春。我在乡下教书时,有年在南充人民中路一旧书摊上买回了所有的《十月》 等文学期刊。有一天,我合上杂志,听着瓦上风声 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通 过小说,可以品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历各种人生。一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 此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从此,无论是出 入瓦屋豪庭、身居陋巷还是穿行都市,我都内心恬淡自信,对世间奢华,心如止 水 瓦下的孩子都一辈一辈长大,离开了瓦屋,走出了大山。估计都没有多少闲暇回 次老家,更没有多少机会再在瓦下静坐。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 粒怀乡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 条都市大街上,都有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0日24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写故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与自己早生华发对比衬托,抒发了故乡依旧 在、年华易消逝的感叹。 B.“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这句运用借代手法,表现了 个长久远居于他乡之人对瓦的亲切感,回故乡的迫切感 C.本文描写具体细致,表明作者对故乡生活十分熟悉,如凭借瓦上的不同声响 就知道房顶上的过客是无聊的猫还是心慌的老鼠。 D.结尾与开头呼应,写一辈一辈的孩子长大后走出大山、没有多少闲暇同老家 但相信他们终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揭示了主题
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人听到的,只是极少极少,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冢语。 我想,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 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 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 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当然,有时候瓦与风 也会吵嘴甚至打架,夜里总有些瓦从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缠,有的还从房顶上 落下,摔得粉身碎骨。听到“啪”的一声刺耳脆响,瓦下的主人都会心头一紧, 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对着房顶就大骂风,肯定是风的不对,瓦成天默默不语任劳 任怨,风过来一会儿,房顶就不得安宁,瓦还要跳楼寻短,难道不是风的错吗? 这些,风能说得清吗?风可能受了委屈,一路呜呜着跑了。落下房顶的瓦摔得四 分五裂,拋弃在路边。别的瓦仍然低眉信首,与属于自己的那一绺风继续私语, 或许他们对风对瓦的性格早已习惯,总有几片瓦会与风一起私奔,也总有几片瓦 会宁如玉碎。乡下的故事,不就是这样的吗? 瓦只要上了房,盖在檩椽上,往往就是一辈子。要么是仰瓦,要么是扣瓦,仰瓦 要上大下小,扣瓦要上小下大。有时,房脊梁上还会垒一排立瓦。每一片仰瓦的 大头都要压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扣瓦的大 头下,而且所有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 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乡下人肯定早就 读懂了这些。 一年当中,乡下人待在瓦屋里最长的季节就是秋冬两季。庄稼都收种完毕,梅雨 时节或者霜雪天气,无所事事的大人小孩子就团聚在一起烤火做些家务。但更多 的时候,我则喜欢钻进温暖的被窝,垫着枕头靠着墙壁看小说,这样身心都温暖 如春。我在乡下教书时,有年在南充人民中路一旧书摊上买回了所有的《十月》 等文学期刊。有一天,我合上杂志,听着瓦上风声, 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通 过小说,可以品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历各种人生。一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 此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从此,无论是出 入瓦屋豪庭、身居陋巷还是穿行都市,我都内心恬淡自信,对世间奢华,心如止 水。 瓦下的孩子都一辈一辈长大,离开了瓦屋,走出了大山。估计都没有多少闲暇回 一次老家,更没有多少机会再在瓦下静坐。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 粒怀乡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一 条都市大街上,都有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 (摘自《人民日报》2018 年 01 月 10 日 24 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写故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与自己早生华发对比衬托,抒发了故乡依旧 在、年华易消逝的感叹。 B.“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这句运用借代手法,表现了一 个长久远居于他乡之人对瓦的亲切感,回故乡的迫切感。 C.本文描写具体细致,表明作者对故乡生活十分熟悉,如凭借瓦上的不同声响 就知道房顶上的过客是无聊的猫还是心慌的老鼠。 D.结尾与开头呼应,写一辈一辈的孩子长大后走出大山、没有多少闲暇同老家, 但相信他们终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揭示了主题
5.文中写听瓦与风说些悄悄话。瓦与风都说了些什么话?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5分) 6.文以“瓦下听风”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关注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 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 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 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无心,何求美人折’ 快餐 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 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 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 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 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 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 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 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 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 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 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 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 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 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 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 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髙考套路的语文 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 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 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 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 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 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 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 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
5.文中写听瓦与风说些悄悄话。瓦与风都说了些什么话?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5 分) 6.文以“瓦下听风”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 来圈粉无数的 16 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 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 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无心,何求美人折’。”“快餐 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 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 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 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 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 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 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 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 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 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 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 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 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 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 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 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 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 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 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 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 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 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 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
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 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 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一一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 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 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 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 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 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 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 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 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 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 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 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 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 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 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 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 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 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 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 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 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 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 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 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 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 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 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 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 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 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 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 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 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 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 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 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 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 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 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 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 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 的人均 GDP 已达 8000 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 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 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 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 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 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 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 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 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 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