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 沉入梦乡 五、拓展: 1、余光中(台湾)《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舒兰(台湾)《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还年少/你圆/人也圆 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3、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 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乡愁是远走 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乡愁是雕刻在记 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4、杭州利群的广告词: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于旅行的目的, 而在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一一让心灵去旅行
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 沉入梦乡…… 五、拓展: 1、余光中(台湾)《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舒兰(台湾)《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还年少/你圆/人也圆 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3、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 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乡愁是远走 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乡愁是雕刻在记 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4、杭州利群的广告词: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于旅行的目的, 而在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
第二单元诗歌 导语:[旧瓶装新酒] 4、《毛泽东词两首》毛泽东 字音 橘( )子遒( )劲遏( )制百 舸( )寥廓( )峥嵘 二、诗歌基本常识: 1、[词]又称长短句、诗余、乐府,实为句子参差不齐的格律诗。 词有词调,调有定格、格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调又名词 牌,词牌名一般与词的内容无关。词一般分为上下两部分,称上下片 /阕。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2、“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 “象”两方面的内容。“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象
第二单元 诗歌 导语:[旧瓶装新酒] 4、《毛泽东词两首》 毛泽东 一、字音: 橘( )子 遒( )劲 遏( )制 百 舸( ) 寥廓( ) 峥嵘( ) 二、诗歌基本常识: 1、[词]又称长短句、诗余、乐府,实为句子参差不齐的格律诗。 词有词调,调有定格、格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调又名词 牌,词牌名一般与词的内容无关。词一般分为上下两部分,称上下片 /阕。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 字以下),中调(59—90 字), 长调(91 字以上)。 2、“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 “象”两方面的内容。 “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象
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 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 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 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 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 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 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 猿”“落木”等。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 “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 百舸、雄鹰、游鱼等。 、内容鉴赏: 《沁园春·长沙》鉴赏要点 1、以乐景写豪情。诗人心情惆怅,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 旧诗词里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 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 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2、运用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 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 山”与“激扬文字”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
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 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 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 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 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 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 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 猿”“落木”等。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 “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 百舸、雄鹰、游鱼等。 三、内容鉴赏: 《沁园春·长沙》鉴赏要点 1、以乐景写豪情。诗人心情惆怅,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 旧诗词里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 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 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2、运用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 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 山”与“激扬文字”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
比;“万类霜天竟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 对比。 3、炼字精妙,语言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 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 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 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 《忆秦娥·娄山关》 这首词在艺术技巧上独具特色 1、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一明写自然景物,暗写红军的 革命精神,实写行军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虚写娄山关的激战 2、既炼字又炼句,以此构成意境,深化主题一一词中 的,”“碎”、“咽”是炼字的范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是 炼句的典型,它们都构成了典型的意境,深化了词的主题 四、拓展:关于秋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王勃《滕 王阁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 维《山居秋暝》(清静无为)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 到碧霄。(老而弥坚)
比;“万类霜天竟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 对比。 3、炼字精妙,语言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 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 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 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 《忆秦娥·娄山关》 这首词在艺术技巧上独具特色。 1、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明写自然景物,暗写红军的 革命精神,实写行军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虚写娄山关的激战; 2 、既炼 字又 炼句 ,以 此构 成意境 ,深 化主 题 ——词 中 的,”“碎”、“咽”是炼字的范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是 炼句的典型,它们都构成了典型的意境,深化了词的主题。 四、拓展:关于秋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王勃《滕 王阁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 王 维《山居秋暝》(清静无为)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 到碧霄。(老而弥坚)
刘禹锡《秋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忧 国伤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唐·王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宋·欧阳修)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柳永)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宋·晏几道)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宋·苏轼)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宋·苏轼)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宋·朱敦儒)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宋·姜夔)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宋·唐庚)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宋·吴文英) 而今识遍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宋·辛弃疾)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志远《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秋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 张继《枫桥夜泊》(忧 国伤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唐·王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宋·欧阳修)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宋·晏几道)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宋·苏轼)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宋·苏轼)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宋·朱敦儒)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宋·姜夔)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宋·唐庚)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宋·吴文英) 而今识遍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辛弃疾)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志远《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