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1章城市概况 主要特征:北东部低山丘陵主要由坚硬的花岗岩和火山岩构成,山体较为稳 定;南西部的平原台地自晚更新世形成以来,发育有明显的三级台地、二级阶地、 干涸泻湖和沿岸砂堤,说明新构造运动形式总的趋势以阶段性缓慢上升为主,属 于构造岩体较稳定地区 花岗岩——深圳分布面积最大的燕山期侵入体,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羊 台山及周围地区,海岸山脉中段、大鹏半岛西半部、坪山、龙岗谷地东北侧。 砂页岩——分布面积次多的是石炭系、侏罗系的砂页岩,集中分布在中部 北部丘陵区及海岸山脉东段以北大亚湾北岸、葵涌、大鹏东部。 火山岩——分布在东部梧桐山西北侧低山丘陵区及沙头角、盐田一带、七娘 山西北等地。 变质岩——包括微分化至新鲜的变粒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片岩、板岩 和千枚岩。分布在西北部及深圳河下游台地、罗湖区莲花山一带。而深圳市海岸 山脉东段的笔架山、田心山一带岩性较杂(变质岩、砂岩、火山岩、花岗岩具全)。 风化岩类风化、弱风化岩,埋藏于台地及平原的风化土体之下,岩体破 碎裂隙发育,并充填有泥质,弱风化岩完整性较好,质较硬、较稳定 构造岩类呈碎裂状软硬相间状态,主要分布于深圳断裂束内,沿北东向 和北西向断裂带分布,岩体完整性差,属较不稳定岩体。 (2)第四纪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自晚更新世纪来,本区地壳处于较稳定、阶段性缓慢上升运动状态,长年高 温多雨、干湿交替,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形成了厚度大,分布广的风化土体 和冲、洪积、海积相的沉积土体。主要分布于低丘台地、阶地和平原区 残、坡积碎屑——发育在火山岩、砂岩、变质岩、混合岩的低山、高丘、高 台和部分低丘陵、台地,特别是断裂构造发育、风化、冲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占 深圳第四纪沉积物面积的19.6%。因土石分布不匀,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大(特 别是压缩和容许承载力),易产生不均匀沉降 残积薄层红壤型风化壳发育在砂页岩、变质岩、火山质低丘台地,沿海 一带花岗岩低陵、中低台地,化学风化速度大于冲蚀速度的地区,含硅铝型称红 壤,富铁铝型称砖红壤。占深圳第四纪沉积物面积的32.1%,分布在本区西北部 公明、光明、松岗、沙井一带及中北部低丘台地,南部、东部高丘区及沿海大鹏
防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 1 章 城市概况 6 主要特征:北东部低山丘陵主要由坚硬的花岗岩和火山岩构成,山体较为稳 定;南西部的平原台地自晚更新世形成以来,发育有明显的三级台地、二级阶地、 干涸泻湖和沿岸砂堤,说明新构造运动形式总的趋势以阶段性缓慢上升为主,属 于构造岩体较稳定地区。 花岗岩——深圳分布面积最大的燕山期侵入体,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羊 台山及周围地区,海岸山脉中段、大鹏半岛西半部、坪山、龙岗谷地东北侧。 砂页岩——分布面积次多的是石炭系、侏罗系的砂页岩,集中分布在中部、 北部丘陵区及海岸山脉东段以北,大亚湾北岸、葵涌、大鹏东部。 火山岩——分布在东部梧桐山西北侧低山丘陵区及沙头角、盐田一带、七娘 山西北等地。 变质岩——包括微分化至新鲜的变粒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片岩、板岩 和千枚岩。分布在西北部及深圳河下游台地、罗湖区莲花山一带。而深圳市海岸 山脉东段的笔架山、田心山一带岩性较杂(变质岩、砂岩、火山岩、花岗岩具全)。 风化岩类——风化、弱风化岩,埋藏于台地及平原的风化土体之下,岩体破 碎裂隙发育,并充填有泥质,弱风化岩完整性较好,质较硬、较稳定。 构造岩类——呈碎裂状软硬相间状态,主要分布于深圳断裂束内,沿北东向 和北西向断裂带分布,岩体完整性差,属较不稳定岩体。 (2) 第四纪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自晚更新世纪来,本区地壳处于较稳定、阶段性缓慢上升运动状态,长年高 温多雨、干湿交替,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形成了厚度大,分布广的风化土体 和冲、洪积、海积相的沉积土体。主要分布于低丘台地、阶地和平原区。 残、坡积碎屑——发育在火山岩、砂岩、变质岩、混合岩的低山、高丘、高 台和部分低丘陵、台地,特别是断裂构造发育、风化、冲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占 深圳第四纪沉积物面积的 19.6%。 因土石分布不匀,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大(特 别是压缩和容许承载力),易产生不均匀沉降。 残积薄层红壤型风化壳——发育在砂页岩、变质岩、火山质低丘台地,沿海 一带花岗岩低陵、中低台地,化学风化速度大于冲蚀速度的地区,含硅铝型称红 壤,富铁铝型称砖红壤。占深圳第四纪沉积物面积的 32.1%,分布在本区西北部 公明、光明、松岗、沙井一带及中北部低丘台地,南部、东部高丘区及沿海大鹏
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1章城市概况 半岛。 厚层红壤型风化壳—分布在本区西、中、东部的石岩、西乡、福永、龙华 布吉、坪地、坪山等地中粗粒花岗岩台地及低丘区,葵涌、大鹏较少,占深圳第 四纪沉积物面积的20.5%。本类粘性土土质较均匀,物理力学性质相似而稳定, 是较好的持力层。 冲、洪积粘土质砂——砂砾类土分布于一、二级洪积阶地、洪积扇。河谷、 滨海平原下部砂砾层,上部为砂质粘土的沉积物,未交结、疏松,第四系总厚度 各处差异很大,占第四纪沉积物面积的17.5% 冲积、海积粘土——分布在滨海平原、海积阶地、潮间带三角洲。如特区、 西乡、沙井、福永等处,占深圳第四纪沉积物类型面积的10.3%。 1.1.6.4水文地质 深圳地下水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但赋存条件受地貌植被、构造、断裂、裂 隙、岩性、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各地差异较大。总之,富水性较差,由东到西逐 步降低,由较好至贫乏。根据含水岩类赋存条件,水力特征,本区地下水分为基 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谷地岩溶水,它们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埋深局部达30余米,多为承压水。断裂构造碎裂岩 充水和富水,将影响岩体的稳定性。富水性中等或贫乏。沟口地区多具低压水头 水位高出地面0.1~0.6m,埋深小于1m,砂页岩区的地下水位约为1.5m(火车 站)~3.1m(文锦渡一带) 孔隙水、岩溶水—孔隙潜水分布于沿海沙堤区,含水层以中、细砂为主, 富水性中等;文锦渡至侨社一带,含水层为细粉砂,富水性差。地基易产生流沙 和震动液化。孔隙潜水位:深圳河冲、海积平原为0.3~1.0m,深圳河下游平原 般为10~24m,布吉河下游平原为13~20m,南头至南山一带为0.5~1.5m, 沟谷平原的地下水位福田至梅林一带为0.5m左右。 基岩裂隙水大部分无侵蚀性。松散岩类孔隙水以弱分解性侵蚀为主,广泛分 布于冲积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一带,尤其是大沙河流域,不但中、下游,而且上 游谷地亦具弱分解性侵蚀。结晶性侵蚀和结晶分解复合侵蚀只分布于滨海平原咸 水分布地段
防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 1 章 城市概况 7 半岛。 厚层红壤型风化壳——分布在本区西、中、东部的石岩、西乡、福永、龙华、 布吉、坪地、坪山等地中粗粒花岗岩台地及低丘区,葵涌、大鹏较少,占深圳第 四纪沉积物面积的 20.5%。本类粘性土土质较均匀,物理力学性质相似而稳定, 是较好的持力层。 冲、洪积粘土质砂——砂砾类土分布于一、二级洪积阶地、洪积扇。河谷、 滨海平原下部砂砾层,上部为砂质粘土的沉积物,未交结、疏松,第四系总厚度 各处差异很大,占第四纪沉积物面积的 17.5%。 冲积、海积粘土——分布在滨海平原、海积阶地、潮间带三角洲。如特区、 西乡、沙井、福永等处,占深圳第四纪沉积物类型面积的 10.3%。 1.1.6.4.水文地质 深圳地下水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但赋存条件受地貌植被、构造、断裂、裂 隙、岩性、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各地差异较大。总之,富水性较差,由东到西逐 步降低,由较好至贫乏。根据含水岩类赋存条件,水力特征,本区地下水分为基 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谷地岩溶水,它们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埋深局部达 30 余米,多为承压水。断裂构造碎裂岩 充水和富水,将影响岩体的稳定性。富水性中等或贫乏。沟口地区多具低压水头, 水位高出地面 0.1~0.6m,埋深小于 1m,砂页岩区的地下水位约为 1.5m(火车 站)~3.1m(文锦渡一带)。 孔隙水、岩溶水——孔隙潜水分布于沿海沙堤区,含水层以中、细砂为主, 富水性中等;文锦渡至侨社一带,含水层为细粉砂,富水性差。地基易产生流沙 和震动液化。孔隙潜水位:深圳河冲、海积平原为 0.3~1.0m,深圳河下游平原 一般为 1.0~2.4m,布吉河下游平原为 1.3~2.0m,南头至南山一带为 0.5~1.5m, 沟谷平原的地下水位福田至梅林一带为 0.5m 左右。 基岩裂隙水大部分无侵蚀性。松散岩类孔隙水以弱分解性侵蚀为主,广泛分 布于冲积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一带,尤其是大沙河流域,不但中、下游,而且上 游谷地亦具弱分解性侵蚀。结晶性侵蚀和结晶分解复合侵蚀只分布于滨海平原咸 水分布地段
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1章城市概况 12.社会经济概况 12.1.城市发展历程 1979年3月国务院将广东省惠阳地区所辖的宝安县改为深圳市,1980年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正式成立深圳市,下辖罗湖 福田、南山、盐田、龙岗、宝安六个行政分区,其中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 区划定为经济特区,辖区面积为39581km2。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发展战 略的转移,在原特区外的龙岗区、宝安区辖区内,相继成立了坪山新区、大鹏新 区、光明新区和龙华新区,至此深圳市共下辖十个行政分区 为解决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特区发展空间局限和“一市两法”等问题,进 步提高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扎实推进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扩大至深圳全市,深圳特区总面积由 39581km2扩大至199164km2。 122.社会经济概况 人口:2010年深圳常住人口为1037.2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103万人, 非户籍人786.17万人。建市以来(以1979年为基准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119%,其中户籍人口增长率为7.0%,非户籍人口增长率为31.8%。到2020年 城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居民生活:2010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50456元,比上年约增长 80%,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32381元,比上年约增长 10.7%。 产业发展: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为958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647亿元, 第二产业为4523.36亿元,第三产业为505167亿元。建市以来全市生产总值(以 1979年为基准)年平均增长率25.3%,其中第一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0.1%,第 二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329%,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244%。 123.城市总体发展定位与目标 城市发展定位: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以敢为天下
防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 1 章 城市概况 8 1.2. 社会经济概况 1.2.1. 城市发展历程 1979 年 3 月国务院将广东省惠阳地区所辖的宝安县改为深圳市,1980 年 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正式成立深圳市,下辖罗湖、 福田、南山、盐田、龙岗、宝安六个行政分区,其中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 区划定为经济特区,辖区面积为 395.81km2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发展战 略的转移,在原特区外的龙岗区、宝安区辖区内,相继成立了坪山新区、大鹏新 区、光明新区和龙华新区,至此深圳市共下辖十个行政分区。 为解决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特区发展空间局限和“一市两法”等问题,进一 步提高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扎实推进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2010 年 7 月 1 日起,深圳经济特区扩大至深圳全市,深圳特区总面积由 395.81km2 扩大至 1991.64km2 。 1.2.2. 社会经济概况 人口:2010 年深圳常住人口为 1037.20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 251.03 万人, 非户籍人 786.17 万人。建市以来(以 1979 年为基准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11.9%,其中户籍人口增长率为 7.0%,非户籍人口增长率为 31.8%。到 2020 年 城市常住人口控制在 1100 万人以内(《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居民生活:2010 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 50456 元,比上年约增长 8.0%,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 32381 元,比上年约增长 10.7%。 产业发展: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为 9581.5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 6.47 亿元, 第二产业为 4523.36 亿元,第三产业为 5051.67 亿元。建市以来全市生产总值(以 1979 年为基准)年平均增长率 25.3%,其中第一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0.1%,第 二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 32.9%,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 24.4%。 1.2.3. 城市总体发展定位与目标 城市发展定位: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以敢为天下
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1章城市概况 先的勇气,以激情、创新、敢闯和实干,快速推进现代化建设,在短短30年间, 从一个不到2万人口的边陲小镇,崛起为一座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功能完备、 环境优美的现代大都市,人均GDP位居中国内地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 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深圳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定位:1990 年提出建设综合性经济特区和外向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1995年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2000年提出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高科技城 市、世界园林式花园城市、社会主义法制城市和现代文明城市;2005年提出建 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等定位。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2009年深 圳提出要争当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领先区、现 代产业的集聚区、粤港澳合作的先导区、法治建设的模范区,强化全国经济中 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 市的目标定位。 2010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 发展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指出,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 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财政体制改革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 支撑,以“四大新城”发展为依托,全面推进特区一体化发展。市第五届党代 会和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的 发展导向,新的目标定位为深圳今后的改革探索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深圳力争 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在全国率先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设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城市发展总目标:(1)继续发挥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的优势,担当我国落实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城市;(2)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性大都市;(3)依托华南,立足珠江三角洲,加强深港 合作,共同构建世界级都市
防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 1 章 城市概况 9 先的勇气,以激情、创新、敢闯和实干,快速推进现代化建设,在短短 30 年间, 从一个不到 2 万人口的边陲小镇,崛起为一座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功能完备、 环境优美的现代大都市,人均 GDP 位居中国内地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 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深圳在 30 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定位:1990 年提出建设综合性经济特区和外向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1995 年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2000 年提出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高科技城 市、世界园林式花园城市、社会主义法制城市和现代文明城市;2005 年提出建 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等定位。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2009 年深 圳提出要争当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领先区、现 代产业的集聚区、粤港澳合作的先导区、法治建设的模范区,强化全国经济中 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 市的目标定位。 2010 年 7 月 1 日,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 发展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指出,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 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财政体制改革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 支撑,以“四大新城”发展为依托,全面推进特区一体化发展。市第五届党代 会和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的 发展导向,新的目标定位为深圳今后的改革探索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深圳力争 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在全国率先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设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城市发展总目标:(1)继续发挥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的优势,担当我国落实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城市;(2)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性大都市;(3)依托华南,立足珠江三角洲,加强深港 合作,共同构建世界级都市
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2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2.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21.洪涝灾害 深圳市地处广东南部低纬度滨海台风频繁登陆地区,受海岸山脉地貌带影 响,4~10月份,受锋面雨、台风雨影响,暴雨频发,洪、涝、潮灾害常常发生。 根据统计,深圳市建市以来(1980~2010年)30年中共发生洪、涝、潮灾害28 次,平均每年一次,据不完全统计造成经济损失4371亿元,死亡115人,历次 灾害情况统计见表2-1。影响较大的几场灾害简述如下 1987年5月20日,茅洲河上游光明农场一带,8小时内降雨406mm;石岩 水库一带,5小时内降雨270mm。暴雨强度大,造成山洪暴发,河流泛滥。光明 农场、公明、松岗、沙井、福永、西乡等镇成为泽国。有29个村庄受淹,5000 多间民屋进水,149间房屋倒坍,24万村民被洪水围困,浸坏家庭储粮稻谷6800 多担,受淹稻田菜地53万多亩,鱼塘19万多亩。洪水造成6人死亡、16人受 伤。此外,洪水还摧毁许多道路、桥梁以及水利工程。该场灾害造成宝安区西部 地区直接经济损失6370多万元。 1993年“616洪灾,该场暴雨中心在布吉镇一带,9时至14时5个小时内降 雨量256mm,布吉镇汪洋一片,草埔村浸水约2米深,福田河沿线12个村庄受 淹,福华路一带水深1米以上,黄田深圳机玚受淹关闭4小时,广深铁路布吉路 段、路基塌方,火车中断11小时40分钟。这场暴雨淹浸范围132km2,浸水0.5~ 3m,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37亿元,死亡11人。 1993年∞926”洪灾,深圳市受“93183”号台风影响,26日上午8时至27日8 时深圳水库降雨量338.5πm,水库库尾三日降雨达429mm。深圳河上游香港新界 地区降雨高达600mm。这次台风特大暴雨深圳市8座水库蓄水均高于防洪限制, 进行泄洪。深圳水库泄流20m3,笋岗滞洪区水闸泄流量204.8m3/s,深圳河 布吉河洪水漫堤,罗湖商业区成泽国;建设路、和平路水深2米多,来访的尼泊 尔国王被困富临大酒店数小时。受灾人口13万人,死亡14人,受浸面积1241km2, 直接经济损失764亿元,间接经济损失564亿元。 205年8月20日全市普降暴雨,局部地区特大暴雨,暴雨中心位于观澜河
防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 2 章 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10 2. 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洪涝灾害 深圳市地处广东南部低纬度滨海台风频繁登陆地区,受海岸山脉地貌带影 响,4~10 月份,受锋面雨、台风雨影响,暴雨频发,洪、涝、潮灾害常常发生。 根据统计,深圳市建市以来(1980~2010 年)30 年中共发生洪、涝、潮灾害 28 次,平均每年一次,据不完全统计造成经济损失 43.71 亿元,死亡 115 人,历次 灾害情况统计见表 2-1。影响较大的几场灾害简述如下: 1987 年 5 月 20 日,茅洲河上游光明农场一带,8 小时内降雨 406mm;石岩 水库一带,5 小时内降雨 270mm。暴雨强度大,造成山洪暴发,河流泛滥。光明 农场、公明、松岗、沙井、福永、西乡等镇成为泽国。有 29 个村庄受淹,5000 多间民屋进水,149 间房屋倒坍,2.4 万村民被洪水围困,浸坏家庭储粮稻谷 6800 多担,受淹稻田菜地 5.3 万多亩,鱼塘 1.9 万多亩。洪水造成 6 人死亡、16 人受 伤。此外,洪水还摧毁许多道路、桥梁以及水利工程。该场灾害造成宝安区西部 地区直接经济损失 6370 多万元。 1993 年“6.16”洪灾,该场暴雨中心在布吉镇一带,9 时至 14 时 5 个小时内降 雨量 256mm,布吉镇汪洋一片,草埔村浸水约 2 米深,福田河沿线 12 个村庄受 淹,福华路一带水深 1 米以上,黄田深圳机场受淹关闭 4 小时,广深铁路布吉路 段、路基塌方,火车中断 11 小时 40 分钟。这场暴雨淹浸范围 13.2km2 ,浸水 0.5~ 3m,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7.37 亿元,死亡 11 人。 1993 年“9.26”洪灾,深圳市受“9318”号台风影响,26 日上午 8 时至 27 日 8 时深圳水库降雨量 338.5mm,水库库尾三日降雨达 429mm。深圳河上游香港新界 地区降雨高达 600mm。这次台风特大暴雨深圳市 8 座水库蓄水均高于防洪限制, 进行泄洪。深圳水库泄流 200m3 /s,笋岗滞洪区水闸泄流量 204.8m3 /s,深圳河、 布吉河洪水漫堤,罗湖商业区成泽国;建设路、和平路水深 2 米多,来访的尼泊 尔国王被困富临大酒店数小时。受灾人口 13 万人,死亡 14 人,受浸面积 12.41km2 , 直接经济损失 7.64 亿元,间接经济损失 5.64 亿元。 2005 年 8 月 20 日全市普降暴雨,局部地区特大暴雨,暴雨中心位于观澜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