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1章城市概况 1城市概况 11.自然概况 1.1.1.地理位置 深圳市位于广 东省东南部珠江口 的东岸,北连惠州 市、东莞市,南隔 美。州 深圳河与香港九龙 新界毗邻,东依大 深圳 鹏湾、大亚湾,西 沱行列蹄 开应 濒伶仃洋与珠海市 相望。 深圳市范围为北纬22°5149″(罗田水库北缘)~22°09,东经114°3848″ 113°3936″。陆域面积为北纬22°5149″~22°26′59″(大鹏半岛南端),东经 114°3721"(大鹏半岛鞋柴角)~113°4544°平面呈条带状分布,东西长约92km 南北宽约44km。据2011年深圳统计年鉴显示,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99164km2。 1.12.地形、地貌 深圳市受地层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域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由三个明显 的地貌带组成。 南部半岛海湾地貌带:由东向西分别为大亚湾——大鹏半岛——大鹏湾 九龙半岛——深圳湾——南山半岛——前海,呈半岛(隆起)海湾(断陷)相间, 地貌反差强烈。东部岸线曲折蜿蜒,属港湾山地和海崖山地景观地貌,崖高、坡 陡、水深,湾槽为平底,海域三级水下平台(大亚湾平台水深为13、16、20m, 大鹏湾平台水深为16、18、22m)是天然深水良港。西部平原海岸地貌,岸线平 直、泥滩宽广,海底地形槽、滩相间(伶仃洋三滩两槽,深圳湾两滩一槽)。海 岸地貌类型丰富多样,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过渡接触带,物种多样
防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 1 章 城市概况 1 深圳 广州 东莞 惠州 香港 1.城市概况 1.1. 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 深圳市位于广 东省东南部珠江口 的东岸,北连惠州 市、东莞市,南隔 深圳河与香港九龙 新界毗邻,东依大 鹏湾、大亚湾,西 濒伶仃洋与珠海市 相望。 深圳市范围为北纬 22°51′49″(罗田水库北缘)~ 22°09′,东经 114°38′48″~ 113°39′36″。陆域面积为北纬 22°51′49″~22°26′59″(大鹏半岛南端),东经 114°37′21″(大鹏半岛鞋柴角)~113°45′44″。平面呈条带状分布,东西长约 92km, 南北宽约 44km。据 2011 年深圳统计年鉴显示,全市土地总面积为 1991.64km2 。 1.1.2. 地形、地貌 深圳市受地层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域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由三个明显 的地貌带组成。 南部半岛海湾地貌带:由东向西分别为大亚湾——大鹏半岛——大鹏湾—— 九龙半岛——深圳湾——南山半岛——前海,呈半岛(隆起)海湾(断陷)相间, 地貌反差强烈。东部岸线曲折蜿蜒,属港湾山地和海崖山地景观地貌,崖高、坡 陡、水深,湾槽为平底,海域三级水下平台(大亚湾平台水深为 13、16、20m, 大鹏湾平台水深为 16、18、22m)是天然深水良港。西部平原海岸地貌,岸线平 直、泥滩宽广,海底地形槽、滩相间(伶仃洋三滩两槽,深圳湾两滩一槽)。海 岸地貌类型丰富多样,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过渡接触带,物种多样
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1章城市概况 丰富,适宜生物生存繁衍,是独特的南亚热带海岸地貌带 中部海岸山脉地貌带:属粵东莲花山脉西端,至铁炉嶂(主峰海拔743.9m, 高程系统除特殊注释外,均为黄海髙程系统。)后入深圳市。深圳境内分布的山 脉依次为笔架山(717m)——田心山(689m)—梅沙尖(753.6m)—梧桐 山主峰(943.7m),为一条北东向展布的山脉,山脉逼近海岸是一条断隆山地貌 带。其西北受深圳断裂所限,与西部的鸡公头(44.8m)、塘朗山(43m)、羊台山 (587m)隔断:东南面被乌泥涌断裂、王母断裂与大鹏半岛的排牙山(707m)、七 娘山(867m)隔开。海岸山脉高程多为400~700m,制高点梧桐山为943.7m。 本地貌带以深圳市具有多层异龄混交结构乔木、灌丛、草地最茂盛,属于人为干 扰最小,树种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森林自然分布区,现存多为次生林,是南亚 热带森林低山区域所独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地貌带,也是众多南北流向河流的分水 岭、发源地、水环境保护地。 北部丘陵谷地地貌带:一般高程为400~500m以下的丘陵、台地、阶地 谷地构成。该区域分布有10条主要河流切割高程多为100~150m的低丘陵区 形成宽窄相间的四级台地、两级阶地。中部是南北向低丘、台地为主的走廊地貌, 也是雨量分布、水系沟通、寒潮袭击路径和交通干线走廊。东部(海岸山脉以北) 为北东向平行岭谷,断陷谷地(龙岗河、坪山河谷地)地貌。西部是巨大的羊台 山椭圆形穹窿体,不完整的四个环状地貌,中心是羊台山:第二环是三个中型水 库(石岩、铁岗、西沥水库)及观澜河谷地、台地;第三环是凤凰山、塘朗山 鸡公头、吊神山等组成的丘陵;第四环是低台地和平原。西部丘陵区森林乔、灌、 草植被,是本地貌带主要的水源(石岩、铁岗、西沥水库及各河流上游)涵养保 护地。 1.1.3.气候特征 1.3.1.日照、气温、气压、风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沿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 候,温暖、湿润、多雨、无霜,夏季长,冬季不明显。冷期短,霜日极少。多年 平均日照时数2120h,年>10℃积温8053.1℃,年太阳总辐射量1278千卡/cm2, 其年季变化不大
防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 1 章 城市概况 2 丰富,适宜生物生存繁衍,是独特的南亚热带海岸地貌带。 中部海岸山脉地貌带:属粤东莲花山脉西端,至铁炉嶂(主峰海拔 743.9m, 高程系统除特殊注释外,均为黄海高程系统。)后入深圳市。深圳境内分布的山 脉依次为笔架山(717m)——田心山(689m)——梅沙尖(753.6m)——梧桐 山主峰(943.7m),为一条北东向展布的山脉,山脉逼近海岸是一条断隆山地貌 带。其西北受深圳断裂所限,与西部的鸡公头(444.8m)、塘朗山(430m)、羊台山 (587m)隔断;东南面被乌泥涌断裂、王母断裂与大鹏半岛的排牙山(707m)、七 娘山(867m)隔开。海岸山脉高程多为 400~700m,制高点梧桐山为 943.7m。 本地貌带以深圳市具有多层异龄混交结构乔木、灌丛、草地最茂盛,属于人为干 扰最小,树种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森林自然分布区,现存多为次生林,是南亚 热带森林低山区域所独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地貌带,也是众多南北流向河流的分水 岭、发源地、水环境保护地。 北部丘陵谷地地貌带:一般高程为 400~500m 以下的丘陵、台地、阶地、 谷地构成。该区域分布有 10 条主要河流切割高程多为 100~150m 的低丘陵区, 形成宽窄相间的四级台地、两级阶地。中部是南北向低丘、台地为主的走廊地貌, 也是雨量分布、水系沟通、寒潮袭击路径和交通干线走廊。东部(海岸山脉以北) 为北东向平行岭谷,断陷谷地(龙岗河、坪山河谷地)地貌。西部是巨大的羊台 山椭圆形穹窿体,不完整的四个环状地貌,中心是羊台山;第二环是三个中型水 库(石岩、铁岗、西沥水库)及观澜河谷地、台地;第三环是凤凰山、塘朗山、 鸡公头、吊神山等组成的丘陵;第四环是低台地和平原。西部丘陵区森林乔、灌、 草植被,是本地貌带主要的水源(石岩、铁岗、西沥水库及各河流上游)涵养保 护地。 1.1.3. 气候特征 1.1.3.1.日照、气温、气压、风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沿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 候,温暖、湿润、多雨、无霜,夏季长,冬季不明显。冷期短,霜日极少。多年 平均日照时数 2120h,年≥10℃积温 8053.1℃,年太阳总辐射量 127.8 千卡/cm2 , 其年季变化不大
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1章城市概况 多年平均气温224℃,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0.2℃,多年平 均水面蒸发量1346mm,多年平均气压1010.8毫巴,各月气压变化较小,冬季当 强冷空气入侵时,气压明显升高,夏秋季受热带低压或台风影响时气压急剧下降 深圳市常年盛行风向南东东,北北东,夏季以南西风、南东东风为多,多年 平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40m/s。 1.1.3.2大气环流与降雨 深圳市位于东亚季风区,受季风环流控制,冬半年和夏半年气流明显交替, 影响了四季的气候变化。冬季因冷高压发展南移而降温,夏季受到副高压脊低槽 影响,常有暴雨。 深圳地区雨量充沛,降雨量时空分配极不平衡。根据深圳水库站1960~2010 年实测雨量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198lmm,4-9月为16898mm,占全年 降水的85.3%。前汛期多受印度洋孟加拉湾低槽活跃东扩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 伸北抬的影响,西南季风带来的充沛水汽与南北冷空气遭遇形成冷锋,常呈现暴 雨和大暴雨。后汛期暴雨主要受热带环流系统台风等影响,台风水汽充沛,加之 强烈的辐合系统激升运动形成大暴雨。如与冷空气西风带系统结合,则会产生更 强降水。多年平均台风降雨量约为689mm,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36%。降水量 的地区分布主要受海岸山脉地貌带、北部丘陵谷地地貌带和夏季盛形风向的影 响,降雨量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部分低山高丘地区因受地形影响暴雨量较 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东部地区约为2000mm,中部地区为1700~2000mm,西 部地区约为1700mm。 1.14.河流水系 深圳市境内河流众多、河道短小,流域面积大于1km2的河流共有310条, 其中直接入海河流有90条。流域面积大于10km2的河流只有5条,即茅洲河 龙岗河、观澜河、深圳河、坪山河
防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 1 章 城市概况 3 多年平均气温 22.4℃,极端最高气温 38.7℃,极端最低气温 0.2℃,多年平 均水面蒸发量 1346mm,多年平均气压 1010.8 毫巴,各月气压变化较小,冬季当 强冷空气入侵时,气压明显升高,夏秋季受热带低压或台风影响时气压急剧下降。 深圳市常年盛行风向南东东,北北东,夏季以南西风、南东东风为多,多年 平均风速 2.6m/s,最大风速 40m/s。 1.1.3.2.大气环流与降雨 深圳市位于东亚季风区,受季风环流控制,冬半年和夏半年气流明显交替, 影响了四季的气候变化。冬季因冷高压发展南移而降温,夏季受到副高压脊低槽 影响,常有暴雨。 深圳地区雨量充沛,降雨量时空分配极不平衡。根据深圳水库站 1960~2010 年实测雨量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 1981mm,4~9 月为 1689.8mm,占全年 降水的 85.3%。前汛期多受印度洋孟加拉湾低槽活跃东扩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 伸北抬的影响,西南季风带来的充沛水汽与南北冷空气遭遇形成冷锋,常呈现暴 雨和大暴雨。后汛期暴雨主要受热带环流系统台风等影响,台风水汽充沛,加之 强烈的辐合系统激升运动形成大暴雨。如与冷空气西风带系统结合,则会产生更 强降水。多年平均台风降雨量约为 689mm,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 36%。降水量 的地区分布主要受海岸山脉地貌带、北部丘陵谷地地貌带和夏季盛形风向的影 响,降雨量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部分低山高丘地区因受地形影响暴雨量较 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东部地区约为 2000mm,中部地区为 1700~2000mm,西 部地区约为 1700mm。 1.1.4. 河流水系 深圳市境内河流众多、河道短小,流域面积大于 1km2 的河流共有 310 条, 其中直接入海河流有 90 条。流域面积大于 100km2 的河流只有 5 条,即茅洲河、 龙岗河、观澜河、深圳河、坪山河
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1章城市概况 深圳市河流分 布受沿海山脉和丘 陵地貌影响,多以 海岸山脉和羊台山 东江水 为主要分水岭。根 珠江口水系 粤东沿海水系 据河流的位置、流 向,结合珠江水系 分区,深圳市境内 河流自西向东划分为三个水系: 珠江口水系:西部地区诸河流,流入珠江口伶仃洋,主要有深圳河、大沙河、 茅洲河及直接入海河涌。 东江水系:河流发源于海岸山脉北麓,流入东江中下游,主要有龙岗河、坪 山河和观澜河。 粤东沿海水系:河流发源于海岸山脉南麓,流入大鹏湾和大亚湾,主要有盐 田河、葵涌河、王母河、东涌河等。 1.1.海岸滩涂 深圳市海岸线全长约230km,香港半岛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海岸线长 156km,分布在大亚湾、大鹏湾,属山地海岸,呈海湾半岛相间,岸线曲折。大 亚湾、大鹏湾平面形态和湾底地形是断陷而成的嵌入式陆地的凹槽形,沿岸有许 多两侧岬角拱卫的水深岸陡的港湾和七个优良的倚山面海、沙滩广阔的天然海 滩,为优良港口及旅游胜地。西部海岸线长74km,属冲积、海积平原海岸,其 中南头湾、深圳湾沿岸海岸线相对平顺,海岸泥沙淤积,海岸线外推移,有泥滩、 红树林滩。前海湾海岸变迁较大,据1985年航空遥感图象与1962年测绘的地形 图中低潮时的海滩界线对比,自1962年以来,海岸线已普遍向外推移,海岸外 移速度为174~56.5m/年。加之城市开发建设用地的需求,海岸线平均外推约 1.1.6.地质 区内从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并经历了由地槽—准地台
防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 1 章 城市概况 4 深圳市河流分 布受沿海山脉和丘 陵地貌影响,多以 海岸山脉和羊台山 为主要分水岭。根 据河流的位置、流 向,结合珠江水系 分区,深圳市境内 河流自西向东划分为三个水系: 珠江口水系:西部地区诸河流,流入珠江口伶仃洋,主要有深圳河、大沙河、 茅洲河及直接入海河涌。 东江水系:河流发源于海岸山脉北麓,流入东江中下游,主要有龙岗河、坪 山河和观澜河。 粤东沿海水系:河流发源于海岸山脉南麓,流入大鹏湾和大亚湾,主要有盐 田河、葵涌河、王母河、东涌河等。 1.1.5. 海岸滩涂 深圳市海岸线全长约 230km,香港半岛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海岸线长 156km,分布在大亚湾、大鹏湾,属山地海岸,呈海湾半岛相间,岸线曲折。大 亚湾、大鹏湾平面形态和湾底地形是断陷而成的嵌入式陆地的凹槽形,沿岸有许 多两侧岬角拱卫的水深岸陡的港湾和七个优良的倚山面海、沙滩广阔的天然海 滩,为优良港口及旅游胜地。西部海岸线长 74km,属冲积、海积平原海岸,其 中南头湾、深圳湾沿岸海岸线相对平顺,海岸泥沙淤积,海岸线外推移,有泥滩、 红树林滩。前海湾海岸变迁较大,据 1985 年航空遥感图象与 1962 年测绘的地形 图中低潮时的海滩界线对比,自 1962 年以来,海岸线已普遍向外推移,海岸外 移速度为 17.4~56.5m/年。加之城市开发建设用地的需求,海岸线平均外推约 2km。 1.1.6. 地质 区内从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并经历了由地槽——准地台——
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1章城市概况 大陆边缘活动带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历史。由于受区域变质及混化岩化作用的影 响,已变为一套由变质石英砂岩、石英岩、变粒岩、千枚岩、片岩及混合花岗岩 组成的变质岩—混合岩系。 1.16.1.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主要构造:高要——惠来东西向断裂带南侧,北东向莲花 山断裂带的南西段,且是莲花山断裂带北西支五华——深圳断裂带南西段展布 本地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以断裂构造为主。北东向的五华——深圳断裂带 斜贯全区,是区内的主导构造。褶皱构造多与断裂相伴产生,多数不太完整。主 要有:北东向龙岗向斜、葵涌向斜、钓神山向斜和排牙山背斜以及东西向横沥向 斜等,还有多个主要与花岗岩侵入体有关的环形构造 1.16.2地震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属中国东南沿海莲花山断裂构造地震带的西 南段五华——深圳断裂带,北东向主干断裂带和北西向潮汕、广州—一珠江口断 裂带。断裂带现今活动明显,是主要的发震构造,延伸最长的东西向断裂带和南 部海域的东西向断裂带,对地震活动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而断裂带之间所夹持 的相对稳定地块,则很少发生地震,即使有个别地震发生,其震级也较低。莲花 山断裂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强度,在区内属中等偏弱。 根据历史记载,深圳市历史上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本区有历史记载的强震, 对深圳地区地震影响烈度从未超过Ⅵ度。2000年9月30日大鹏湾曾发生3.7 级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深圳市除龙岗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Ⅵ度,其余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16.3.工程地质 (1)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防洪潮规划修编报告 第 1 章 城市概况 5 大陆边缘活动带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历史。由于受区域变质及混化岩化作用的影 响,已变为一套由变质石英砂岩、石英岩、变粒岩、千枚岩、片岩及混合花岗岩 组成的变质岩——混合岩系。 1.1.6.1.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主要构造:高要——惠来东西向断裂带南侧,北东向莲花 山断裂带的南西段,且是莲花山断裂带北西支五华——深圳断裂带南西段展布 区。 本地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以断裂构造为主。北东向的五华——深圳断裂带 斜贯全区,是区内的主导构造。褶皱构造多与断裂相伴产生,多数不太完整。主 要有:北东向龙岗向斜、葵涌向斜、钓神山向斜和排牙山背斜以及东西向横沥向 斜等,还有多个主要与花岗岩侵入体有关的环形构造。 1.1.6.2.地震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属中国东南沿海莲花山断裂构造地震带的西 南段五华——深圳断裂带,北东向主干断裂带和北西向潮汕、广州——珠江口断 裂带。断裂带现今活动明显,是主要的发震构造,延伸最长的东西向断裂带和南 部海域的东西向断裂带,对地震活动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而断裂带之间所夹持 的相对稳定地块,则很少发生地震,即使有个别地震发生,其震级也较低。莲花 山断裂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强度,在区内属中等偏弱。 根据历史记载,深圳市历史上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本区有历史记载的强震, 对深圳地区地震影响烈度从未超过Ⅵ度。2000 年 9 月 30 日 大鹏湾曾发生 3.7 级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11-2010》,深圳市除龙岗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Ⅵ度,其余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1.1.6.3.工程地质 (1)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