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学教案 课程:种子学 教师:张德俭 职称:副教授 基本教材 《种子学》,颜启传主编,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毕辛华主编,种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卜连生、沈又佳主编,种子生产简明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胡晋、谷铁成主编,种子贮臧原理与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4.谷铁成马继光主编,种子加工原理与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5.郝建平、时侠清主编,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 6.胡晋主编种子贮藏加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7.王振华主编,农作物种子学实验指导,东北农业大学教材科 8.颜启传编著,种子检验的原理和技术,农业出版社 第一讲 I、课程(章、)节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种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第一节种子的形成和发育成熟 Ⅱ、教学目的 1.掌握种子、人工种子、种子发育中的主要异常现象、种子产业化和种子工程的 概念。 2.掌握种子发育中异常现象的意义。 3.掌握种子成熟的标志、种子的一般形态构造。 4.了解种子科学的发展、种子学的基本内容和种子发育的一般过程。 Ⅲ、重点和难点 1.种子发育中主要异常现象的概念和意义 2.种子成熟的概念、标志 3.种子发育成熟中变化 Ⅳ、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
种子学教案 课程:种子学 教师:张德俭 职称:副教授 一、基本教材 《种子学》,颜启传主编,2001 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二、主要参考书 1. 毕辛华主编,种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 卜连生、沈又佳主编,种子生产简明教程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胡晋、谷铁成主编 ,种子贮藏原理与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4. 谷铁成 马继光主编,种子加工原理与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5. 郝建平、时侠清主编,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 6. 胡晋主编 种子贮藏加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7. 王振华主编,农作物种子学实验指导,东北农业大学教材科 8. 颜启传编著,种子检验的原理和技术,农业出版社 第 一 讲 Ⅰ、课程(章、)节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种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第一节 种子的形成和发育成熟 Ⅱ、教学目的 1. 掌握种子、人工种子、种子发育中的主要异常现象、种子产业化和种子工程的 概念。 2. 掌握种子发育中异常现象的意义。 3. 掌握种子成熟的标志、种子的一般形态构造。 4. 了解种子科学的发展、种子学的基本内容和种子发育的一般过程。 Ⅲ、重点和难点 1. 种子发育中主要异常现象的概念和意义 2. 种子成熟的概念、标志。 3. 种子发育成熟中变化 Ⅳ、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
V、时间分配 2学时。 Ⅵ、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种子形成、发育和成熟 种子学的重要性 、种子形成和发育的一般过程 二、种子的含义 、种子发育中异常现象 三、种子学的内容 三、种子成熟的标志 四、种子业和种子科学的发展 四、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第二章种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第二讲 I、课程(章、)节 第二章种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第二节种子的形态构造 第三节种子化学成分及其利用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种子构造的共性和差异性。 2.掌握种子化学成分的种类。 3.掌握各类化学成分的特点。 4.禾谷类和农作物种子化学成分分布的情况 5.掌握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的差异和影响因素 6.种子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的含水量差异的原因,以及对种子贮藏的重要性。 Ⅲ、重点和难点 1.种子内部构造特点 2.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种子构造的共性和差异性 3.种子中三大贮藏物质的含量、性质
Ⅴ、时间分配 2 学时。 Ⅵ、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一、种子学的重要性 二、种子的含义 三、种子学的内容 四、种子业和种子科学的发展 第二章 种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第一节 种子形成、发育和成熟 一、种子形成和发育的一般过程 二、种子发育中异常现象 三、种子成熟的标志 四、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第 二 讲 Ⅰ、课程(章、)节 第二章 种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第二节 种子的形态构造 第三节 种子化学成分及其利用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种子构造的共性和差异性。 2. 掌握种子化学成分的种类。 3. 掌握各类化学成分的特点。 4. 禾谷类和农作物种子化学成分分布的情况。 5. 掌握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的差异和影响因素 6. 种子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的含水量差异的原因,以及对种子贮藏的重要性。 Ⅲ、重点和难点 1. 种子内部构造特点 2. 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种子构造的共性和差异性。 3. 种子中三大贮藏物质的含量、性质
Ⅳ、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结合图表 V、时间分配 2学时。 Ⅵ、基本内容 第二节:种子的形态构造 第三节种子的化学成分及其利用 种子外部形态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主要成分特性 种子的解剖构造 二、作物种子中化学成分含量 三、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构造 三、种子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 (一)禾谷类作物: 四、种子水分 (二)豆科作物(以大豆为例) (一)种子水分的存在状态(生化) (三)其他主要作物的种子形态 (二)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 第三讲 I、课程(章、)节 第二章种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第四节种子休眠及调控 、休眠的概念和意义 二、休眠的原因和机理 三、主要作物种子休眠 四、种子休眠的调控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种子休眠的类型和意义。 2.掌握种子休眠的原因和主要机制 3.掌握主要农作物种子休眠的情况和原因 4.了解种子休眠的控制方法 Ⅲ、重点和难点 1.种子休眠的类型 2.种子休眠的原因 3.三因子假说的基本点 4.种子休眠的控制技术 Ⅳ、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结合图表
Ⅳ、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结合图表。 Ⅴ、时间分配 2 学时。 Ⅵ、基本内容 第二节:种子的形态构造 一、种子外部形态 二、种子的解剖构造 三、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构造 (一)禾谷类作物: (二)豆科作物(以大豆为例) (三)其他主要作物的种子形态 第三节 种子的化学成分及其利用 一、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主要成分特性 二、作物种子中化学成分含量 三、种子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 四、种子水分 (一)种子水分的存在状态(生化) (二)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 第 三 讲 Ⅰ、课程(章、)节 第二章 种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第四节 种子休眠及调控 一、休眠的概念和意义 二、休眠的原因和机理 三、主要作物种子休眠 四、种子休眠的调控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种子休眠的类型和意义。 2.掌握种子休眠的原因和主要机制。 3.掌握主要农作物种子休眠的情况和原因。 4.了解种子休眠的控制方法。 Ⅲ、重点和难点 1. 种子休眠的类型。 2. 种子休眠的原因 3. 三因子假说的基本点 4. 种子休眠的控制技术 Ⅳ、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结合图表
V、时间分配 2学时 Ⅵ、基本内容 第四节种子休眠及调控 三、主要作物种子休眠 、休眠的概念和意义 四、种子休眠的调控 休眠的原因和机理 第四讲 I、课程(章、)节 第二章种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第五节种子寿命和劣变衰老 、种子寿命概念 二、种子劣变 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及其延长种子寿命的技术措施 四、种子寿命的预测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种子寿命的有关概念。 2.掌握种子劣变的过程和内部变化机制。 掌握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和延长种子寿命的技术措施。 4.掌握种子寿命的通则 Ⅲ、重点和难点 1.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和延长种子寿命的技术措施。 2.掌握种子劣变的过程和内部变化机制 Ⅳ、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结合图表。 V、时间分配 Ⅵ、基本内容 第五节种子寿命和劣变衰老 三、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及其延长种子寿 、种子寿命概念 命的技术措施 、种子劣变 四、种子寿命的预测 第五讲 I、课程(章、)节 第二章种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第六节种子萌发 种子萌发过程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作用
Ⅴ、时间分配 2 学时。 Ⅵ、基本内容 第四节 种子休眠及调控 一、休眠的概念和意义 二、休眠的原因和机理 三、主要作物种子休眠 四、种子休眠的调控 第 四 讲 Ⅰ、课程(章、)节 第二章 种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第五节 种子寿命和劣变衰老 一、种子寿命概念 二、种子劣变 三、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及其延长种子寿命的技术措施 四、种子寿命的预测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种子寿命的有关概念。 2. 掌握种子劣变的过程和内部变化机制。 3. 掌握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和延长种子寿命的技术措施。 4. 掌握种子寿命的通则 Ⅲ、重点和难点 1. 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和延长种子寿命的技术措施。 2. 掌握种子劣变的过程和内部变化机制。 Ⅳ、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结合图表。 Ⅴ、时间分配 2 学时。 Ⅵ、基本内容 第五节 种子寿命和劣变衰老 一、种子寿命概念 二、种子劣变 三、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及其延长种子寿 命的技术措施 四、种子寿命的预测 第 五 讲 Ⅰ、课程(章、)节 第二章 种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第六节 种子萌发 一、种子萌发过程 二、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作用
三、与种子萌发有关的概念与意义 四、影响种子萌发的生态环境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种子萌发的过程。 2.掌握种子萌发的主要代谢作用。 3.掌握种子生命力、生活力、发芽力和活力的含义 4.掌握种子萌发的生态环境。 Ⅲ、重点和难点 1.种子生命力、生活力、发芽力和活力的关系。 2.种子萌发的主要环境条件及有关的概念。 3.种子萌发的主要代谢作用 Ⅳ、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结合教材图片和表格。 V、时间分配 2学时 Ⅵ、基本内容 第六节种子萌发 、种子萌发过程 二、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作用 三、与种子萌发有关的概念与意义 四、影响种子萌发的生态环境 第六讲 I、课程(章、)节 第三章种子生产 第一节种子生产的概况 第二节种子生产的方法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我国种子级别的分类与国外差异 2.掌握种子生产的概念和级别的分类 3.掌握自花授粉作物的种子生产方法 Ⅲ、重点和难点 1.种子田的繁殖程序 2.三圃制提纯的方法 3、不同作物种子生产的方法 Ⅳ、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结合教材图片和表格。 V、时间分配
三、与种子萌发有关的概念与意义 四、影响种子萌发的生态环境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种子萌发的过程。 2. 掌握种子萌发的主要代谢作用。 3. 掌握种子生命力、生活力、发芽力和活力的含义 4. 掌握种子萌发的生态环境。 Ⅲ、重点和难点 1. 种子生命力、生活力、发芽力和活力的关系。 2. 种子萌发的主要环境条件及有关的概念。 3. 种子萌发的主要代谢作用。 Ⅳ、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结合教材图片和表格。 Ⅴ、时间分配 2 学时。 Ⅵ、基本内容 第六节 种子萌发 一、种子萌发过程 二、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作用 三、与种子萌发有关的概念与意义 四、影响种子萌发的生态环境 第 六 讲 Ⅰ、课程(章、)节 第三章 种子生产 第一节 种子生产的概况 第二节 种子生产的方法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我国种子级别的分类与国外差异。 2. 掌握种子生产的概念和级别的分类 3. 掌握自花授粉作物的种子生产方法 Ⅲ、重点和难点 1. 种子田的繁殖程序 2. 三圃制提纯的方法 3、不同作物种子生产的方法 Ⅳ、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结合教材图片和表格。 Ⅴ、时间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