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 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 2、教学内容: 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 、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 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 无 6、自学指导: 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参考书 []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S]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 「]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
1 《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 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 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第四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 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 无 6、自学指导: 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参考书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6]刘恩才.21 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 [7]程序等 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唐席平.21 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
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1、教学目的: 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 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 农业生产的实质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四、农业生产结构 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 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 、限制因素及其克服 三、因素的综合利用 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 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 农业资源的类别 、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土地生产力 、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 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 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 综合利用 参考书 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第三章作物布局
2 第二章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1、教学目的: 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 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 一、农业生产的实质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四、农业生产结构 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 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 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 三、因素的综合利用 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 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 一、农业资源的类别 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土地生产力 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 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 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 综合利用 参考书 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第三章 作物布局
1、教学目的: 者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 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2、教学内容 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作物布局的含义 二、作物布局的意义 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四、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 第二节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二、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 四、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 五、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六、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第三节作物布局设计 作物布局设计 二、作物布局研究法 第四节我国的作物布局 、粮食作物布局 经济作物布局 三、果品蔬菜布局 四、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作物布局研究法、粮食作物布局 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参考书 第四章间套作 1、教学目的: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
3 1、教学目的: 者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 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 二、作物布局的意义 三、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四、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 第二节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一、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二、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三、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 四、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 五、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六、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第三节 作物布局设计 一、作物布局设计 二、作物布局研究法 第四节 我国的作物布局. 一、粮食作物布局 二、经济作物布局 三、果品蔬菜布局 四、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作物布局研究法、粮食作物布局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参考书 第四章 间套作 1、教学目的: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
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 2、教学内容 第一节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 间套作的概念 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第二节间套作效益原理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第三节间套作技术特点 、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二、田间结构配置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第四节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 互补与竞争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田间结构配置 参考书 第五章复种 1、教学目的: 了解复种的意义、发展动向、增产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复种及其有关概念 、我国复种的发展与增产作用 三、复种的世界动向 第二节复种效益原理 、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 、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
4 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 一、间套作的概念 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第三节 间套作技术特点 一、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二、田间结构配置 三、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第四节 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 互补与竞争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田间结构配置 参考书 第五章 复种 1、 教学目的: 了解复种的意义、发展动向、增产原理。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一、复种及其有关概念 二、我国复种的发展与增产作用 三、复种的世界动向 第二节 复种效益原理 一、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 二、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
三、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科用 四、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 五、复种与多种经营 六、复种与经济效益 第三节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 、热量与复种 二、水分与复种 第四节复种技术 、复种方式的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 、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 第五节我国主要复种方式分析 年三熟 二、一年二熟 年三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复种的意义、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复种类型的确定、二年三熟、一年二熟、 一年三熟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复种与多种经营、复种与经济效益 参考书 第六章轮作 1、教学目的 掌握作物轮作作用、产生连作不良作用的原因、茬口。 2、教学内容 第一节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 、轮连作概念与我国轮连作状况 、轮作换茬的作用 第二节连作 、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二、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 连作的应用 第三节茬口 、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5 三、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科用 四、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 五、复种与多种经营 六、复种与经济效益。 第三节 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 一、热量与复种 二、水分与复种 第四节 复种技术 一、复种方式的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 二、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 第五节 我国主要复种方式分析 一、二年三熟 二、一年二熟 三、一年三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复种的意义、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复种类型的确定、二年三熟 、一年二熟、 一年三熟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复种与多种经营、复种与经济效益 参考书 第六章 轮作 1、教学目的: 掌握作物轮作作用、产生连作不良作用的原因、茬口。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 一、轮连作概念与我国轮连作状况 二、轮作换茬的作用 第二节 连作 一、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二、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 三、连作的应用 第三节 茬口 一、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二、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