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奇美等1因伴而游,还是因游而伴? 第33卷2018年第9期 因伴而游,还是因游而伴? 老年人出游动机模型探索 周奇美',张朝枝2 (1.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珠海519082:2.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老龄化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带来巨大挑战,和谐的人际 的社会问题36刀。研究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 交往产生的社会支持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结伴出游 人口是自杀死亡率最高的年龄组。老年人自杀率 为老年人提供了社会支持需要的人际交往机会,是一种重要的 高与情感交流受阻a密切相关。要解决老年人自 积极老龄化应对方式。文章以深度访谈法在界涌村收集老年人 杀问题,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结伴出游行为的数据,运用建构扎根理论方法进行了理论建 强化老年人之间的邻里情感与相互依靠,为老年 构。研究发现,老年人结伴出游的结伴动机由熟人同行、情感交 人营造亲密的人际关系氛围。和谐的人际交往中 流、情面、从众组成,出游动机由找乐子、逃离、弥补人生遗憾、打 发时问、追求赠品、日常购物构成。结伴动机和出游动机共同激 产生的社会支持是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方式。 发结伴出游行为,“失范”和“自我提升”是结伴出游行为被激发 社会支持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重要 的深层原因。文章结合Dann以及Crompton的出游动机理论, 作用o:缓解老年人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1:减缓 建构了一个结伴出游动机模型,弥补了以往动机模型中无法解 老年人的情绪孤独感;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 释重游者动机的缺陷,认为出游动机的满足既可以从打破日常 感z.。陪伴关系(companionship)是社会支持的重 的行为中获得,也可以从延续日常人际交往环境的结伴出游行 要维度。Rook认为,陪伴比情感、工具性支持等 为中得到满足。 其他社会支持维度能更有效隔绝压力,与同伴产生 [关键词]老年人旅游;结伴动机;出游动机;结伴出游动机 的陪伴关系提供较高的友谊满意度,而降低孤独 模型 感。陪伴关系对老年人也具有重要意义。同辈之 [中图分类号]F59 间一致的价值观、兴趣和经验有利于维持老年人士 [文献标识码]A 气或精神面貌%,老年人由于孤独更需要持续的陪 [文章编号]1002-5006(2018)09-0070-13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8.09.012 伴关系。与人结伴的老年人能获得更高的情感体 验,陪伴可以修复身体状态、减少老年人心脏问 引言 题的发病率。可见,结伴行为是提高老年人生活 质量、缓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陪伴关系还包括了以愉悦为目的的结伴休闲 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给国家 活动,休闲中的陪伴关系提供了一种激发和享受 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长期影响。老龄化危机不仅 来自人口老龄化对宏观政策的挑战,,也来自个体 乐趣的媒介四,是快乐的最基本来源之一阿。旅游 老龄化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挑战。我国超过13的 是当今老年人群体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老年人在 老年人处于社会隔离之中同,社会隔离时间过长而 旅游中倾向于结伴出游四,78%以上的老年人与家 导致的自我封闭症状容易产生老年人自杀等严重 人或朋友结伴出游m。结伴是老年人的典型行为 特征,但结伴行为产生的结伴关系对老年人的重要 性被学者们大大低估阿。老年旅游研究领域,大部 [收稿日期]2017-12-29:[修订日期]2018-03-14 分学者是在对包团旅游的描述性统计中发现,老年 [作者简介]周奇美(1977一),女,湖南新化人,博士研究生,研 人偏爱结伴出游的现象3网。目前的研究还不能与 究方向为老年人旅游行为.E-mail:1397595922@qq.com:张朝枝 老年人结伴出游的典型性相匹配,有必要对老年人 (1973一),男,湖南岳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 遗产旅游与国家公园管理、旅游发展与目的地管理,E-mai 结伴出游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建设“老有所 zhchzhic@mail.sysu.edu.cn,通讯作者。 乐”的“幸福晚年社会”作出知识贡献。 ·70 ?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周 奇 美 等 | 因 伴 而 游 ,还 是 因 游 而 伴 ?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9 期 因伴而游,还是因游而伴? ——老年人出游动机模型探索 周奇美1 ,张朝枝1,2 (1.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 珠海519082;2.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275) [摘 要]老龄化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带来巨大挑战,和谐的人际 交往产生的社会支持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结伴出游 为老年人提供了社会支持需要的人际交往机会,是一种重要的 积极老龄化应对方式。文章以深度访谈法在界涌村收集老年人 结伴出游行为的数据,运用建构扎根理论方法进行了理论建 构。研究发现,老年人结伴出游的结伴动机由熟人同行、情感交 流、情面、从众组成,出游动机由找乐子、逃离、弥补人生遗憾、打 发时间、追求赠品、日常购物构成。结伴动机和出游动机共同激 发结伴出游行为,“失范”和“自我提升”是结伴出游行为被激发 的深层原因。文章结合Dann以及Crompton的出游动机理论, 建构了一个结伴出游动机模型,弥补了以往动机模型中无法解 释重游者动机的缺陷,认为出游动机的满足既可以从打破日常 的行为中获得,也可以从延续日常人际交往环境的结伴出游行 为中得到满足。 [关键词]老年人旅游;结伴动机;出游动机;结伴出游动机 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8)09-0070-13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8.09.012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1-3],给国家 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长期影响[1]。老龄化危机不仅 来自人口老龄化对宏观政策的挑战[1, 4],也来自个体 老龄化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挑战。我国超过1/3的 老年人处于社会隔离之中[5],社会隔离时间过长而 导致的自我封闭症状容易产生老年人自杀等严重 的社会问题[3,6-7]。研究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 人口是自杀死亡率最高的年龄组[6]。老年人自杀率 高与情感交流受阻[3, 6]密切相关。要解决老年人自 杀问题,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6, 8], 强化老年人之间的邻里情感与相互依靠[3],为老年 人营造亲密的人际关系氛围[8]。和谐的人际交往中 产生的社会支持是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方式。 社会支持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重要 作用[9-10]:缓解老年人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11-12];减缓 老年人的情绪孤独感[13];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 感[12-13]。陪伴关系(companionship)是社会支持的重 要维度[14]。Rook[15]认为,陪伴比情感、工具性支持等 其他社会支持维度能更有效隔绝压力,与同伴产生 的陪伴关系提供较高的友谊满意度,而降低孤独 感。陪伴关系对老年人也具有重要意义。同辈之 间一致的价值观、兴趣和经验有利于维持老年人士 气或精神面貌[16],老年人由于孤独更需要持续的陪 伴关系[17]。与人结伴的老年人能获得更高的情感体 验[17],陪伴可以修复身体状态[18]、减少老年人心脏问 题的发病率[19]。可见,结伴行为是提高老年人生活 质量、缓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陪伴关系还包括了以愉悦为目的的结伴休闲 活动[15],休闲中的陪伴关系提供了一种激发和享受 乐趣的媒介[20],是快乐的最基本来源之一[15]。旅游 是当今老年人群体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老年人在 旅游中倾向于结伴出游[21],78%以上的老年人与家 人或朋友结伴出游[22- 23]。结伴是老年人的典型行为 特征,但结伴行为产生的结伴关系对老年人的重要 性被学者们大大低估[15]。老年旅游研究领域,大部 分学者是在对包团旅游的描述性统计中发现,老年 人偏爱结伴出游的现象[23-29]。目前的研究还不能与 老年人结伴出游的典型性相匹配,有必要对老年人 结伴出游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建设“老有所 乐”的“幸福晚年社会”作出知识贡献。 [收稿日期]2017-12-29;[修订日期]2018-03-14 [作者简介]周奇美(1977—),女,湖南新化人,博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为老年人旅游行为,E-mail:1397595922@qq.com;张朝枝 (1973—),男,湖南岳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 遗产旅游与国家公园管理、旅游发展与目的地管理,E-mail: zhchzhi@mail.sysu.edu.cn,通讯作者。 ⋅⋅ 70
旅游学刊第33卷2018年第9期 Tourism Tribune Vol.33 No.9.2018 Nebert01认为,对动机的理解可视为对现实行 是从群体中得到的社会收益。 为方式的说明,要完成对社会事实的解释,需要对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不难看出,以社会互动、 社会行动的动机进行分析。在旅游领域,动机是一 情感交流为目的的社会交往是结伴动机最重要的 个重要的解释旅游行为的研究话题。是以,要对 维度。此外,结伴动机还存在一些经济和心理维 老年人结伴出游现象做准确而恰当的解释,有必要 度,如省钱4,、增加安全感1别、减少孤独感m列 研究老年人结伴出游行为的动机。同时,还应把动 等。但通常认为,结伴动机与社会关系网络的获 机作为一个建构过程,动机的建构是产生整个休闲 得、情感需求的满足、群体认同的渴望以及道德伦 和旅游行为的一个过程,但多数旅游研究聚焦于 理压力密切相关@。 动机本身而忽略动机的建立过程3m3。McCabe认 以往的研究对结伴动机范畴的界定还比较含 为,由于未能把动机当作一种建构过程,导致大部 糊,并且,现有研究将结伴动机作为群体出游动机 分旅游研究从未能接近经验结果,如把动机作为一 的附属品,结伴动机被隐藏在群体出游动机的背 个建构物,可以避免以往动机研究中的缺陷。本文 面,未得到深入解释。此外,如Cohen等所言,旅 结伴出游行为中的动机研究也将被作为一种建构 游行为的复杂性只能在游客决策的过程中得到捕 的过程,即除了研究动机本身,还将研究动机形成 捉,动机刺激实际行为的机制是值得研究的领域。 的前因、后果以及影响因素。 结伴动机刺激结伴出游行为的机制具有研究的价 结伴出游行为中的动机存在两种类型:结伴动 值且被忽略,因此,本文的第一个研究目的是研究 机与出游动机。结伴者的结伴动机不同于出游动 结伴出游动机的内容以及刺激结伴出游行为的机制。 机,有必要区分两者的差别。老年人如因结伴动 机而激发结伴出游行为,市场经营者就应该提供更 1.2出游动机研究 多的人际交流机会与氛围,反之,则需要提供与出 出游动机的研究汗牛充栋。在众多的研究中, 游动机相匹配的旅游产品。从理论意义以及现实 二分法占据了重要位置,经典的研究包括Dann和 意义出发,对结伴动机与出游动机作区分都是必 Is0-Ahola两位学者做的探讨。Dann在1977年的 要的。 研究中提出,旅游动机存在于双生概念“失范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的3个研究问题如下:(1) (anomie)和“自我提升”(ego-enhancement)中,前者 老年人结伴出游行为中的结伴动机和出游动机分 是“摆脱”的需要,后者是“认同”的需要。对Dann从 别是什么?(2)结伴动机与出游动机激发的结伴出 社会学视角进行的探讨,引发了Iso-Ahola的回应。 游行为机制是什么?(3)结伴动机与出游动机交织 Iso-Ahola认为,出游动机只是一个心理概念,从心 而成的结伴出游动机的本质又是什么? 理学的视角把出游动机提炼成“接近”“避免”或“追 寻”“逃离”两个维度。Crompton!却认为,出游动机 文献综述 是社会心理以及文化的综合,提出旅游者存在逃离 日常环境、放松、探索和评估自我、声望、回归、提升 1.1结伴动机研究 亲属关系、促进社会互动7个社会心理动机,还存在 以往的研究首先从社会群体视角探讨了结伴 新奇和教育2个文化动机。 s动机(motivations of being companions)。Crompton!倒 老年人出游动机的研究聚焦于西方老年人群 把与家庭、朋友、包团游团友结伴出游者视为社会 体。学者们发现西方老年人主要的出游动机为身 群体,指出游客与人结伴是为了达成社会交往,比 体健康s49、增长知识s469,0、体验新事物.55☑、地 如享受与人分享的快乐、领会朋友的观察等。后续 位追寻网等自我实现与成就动机阿,以及休息和放 的研究者们从运动节庆旅游啊、邮轮旅游3等不同 松5485列、逃离51.到、社会交往5.952、乡愁49☑等动 旅游类型的结伴行为中发现,旅游者与陌生人结伴 机。以上出游动机并不仅仅为老年人所特有,也适 是为了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身份认同以及追求 合于非老年人旅游者。事实上,老年人具有不同于 共同的体验。还有学者考虑到了长期独居的居住 非老年人的出游动机。Horneman等s发现,老年人 环境导致结伴需求的产生,Laesser等m分析了瑞士 存在一些独有的出游动机,比如,在健康状况好的 独居者的结伴出游动机认为,独居者与陌生人结伴 时候出游以及参观多年来一直想去的地方。研究 的动机是追求社会互动,并指出结伴出游者看重的 老年人群体时需要考虑老龄化因素。 ·71 ?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旅 游 学 刊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9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3 No. 9,2018 Weber[30]41认为,对动机的理解可视为对现实行 为方式的说明,要完成对社会事实的解释,需要对 社会行动的动机进行分析。在旅游领域,动机是一 个重要的解释旅游行为的研究话题[27]。是以,要对 老年人结伴出游现象做准确而恰当的解释,有必要 研究老年人结伴出游行为的动机。同时,还应把动 机作为一个建构过程,动机的建构是产生整个休闲 和旅游行为的一个过程[31],但多数旅游研究聚焦于 动机本身而忽略动机的建立过程[31-32]。McCabe[31]认 为,由于未能把动机当作一种建构过程,导致大部 分旅游研究从未能接近经验结果,如把动机作为一 个建构物,可以避免以往动机研究中的缺陷。本文 结伴出游行为中的动机研究也将被作为一种建构 的过程,即除了研究动机本身,还将研究动机形成 的前因、后果以及影响因素。 结伴出游行为中的动机存在两种类型:结伴动 机与出游动机。结伴者的结伴动机不同于出游动 机[33],有必要区分两者的差别。老年人如因结伴动 机而激发结伴出游行为,市场经营者就应该提供更 多的人际交流机会与氛围,反之,则需要提供与出 游动机相匹配的旅游产品。从理论意义以及现实 意义出发,对结伴动机与出游动机作区分都是必 要的。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的3个研究问题如下:(1) 老年人结伴出游行为中的结伴动机和出游动机分 别是什么?(2)结伴动机与出游动机激发的结伴出 游行为机制是什么?(3)结伴动机与出游动机交织 而成的结伴出游动机的本质又是什么? 1 文献综述 1.1 结伴动机研究 以往的研究首先从社会群体视角探讨了结伴 动机(motivations of being companions)。Crompton[34] 把与家庭、朋友、包团游团友结伴出游者视为社会 群体,指出游客与人结伴是为了达成社会交往,比 如享受与人分享的快乐、领会朋友的观察等。后续 的研究者们从运动节庆旅游[35]、邮轮旅游[36]等不同 旅游类型的结伴行为中发现,旅游者与陌生人结伴 是为了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身份认同以及追求 共同的体验。还有学者考虑到了长期独居的居住 环境导致结伴需求的产生,Laesser等[37]分析了瑞士 独居者的结伴出游动机认为,独居者与陌生人结伴 的动机是追求社会互动,并指出结伴出游者看重的 是从群体中得到的社会收益。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不难看出,以社会互动、 情感交流为目的的社会交往是结伴动机最重要的 维度。此外,结伴动机还存在一些经济和心理维 度,如省钱[34, 38]、增加安全感[21, 38-39]、减少孤独感[21, 34] 等。但通常认为,结伴动机与社会关系网络的获 得、情感需求的满足、群体认同的渴望以及道德伦 理压力密切相关[40]。 以往的研究对结伴动机范畴的界定还比较含 糊,并且,现有研究将结伴动机作为群体出游动机 的附属品,结伴动机被隐藏在群体出游动机的背 面,未得到深入解释。此外,如Cohen等[41]所言,旅 游行为的复杂性只能在游客决策的过程中得到捕 捉,动机刺激实际行为的机制是值得研究的领域。 结伴动机刺激结伴出游行为的机制具有研究的价 值且被忽略,因此,本文的第一个研究目的是研究 结伴出游动机的内容以及刺激结伴出游行为的机制。 1.2 出游动机研究 出游动机的研究汗牛充栋。在众多的研究中, 二分法占据了重要位置,经典的研究包括 Dann 和 Iso-Ahola两位学者做的探讨。Dann[42]在1977年的 研究中提出,旅游动机存在于双生概念“失范” (anomie)和“自我提升”(ego-enhancement)中,前者 是“摆脱”的需要,后者是“认同”的需要。对Dann从 社会学视角进行的探讨,引发了Iso-Ahola的回应。 Iso-Ahola[43]认为,出游动机只是一个心理概念,从心 理学的视角把出游动机提炼成“接近”“避免”或“追 寻”“逃离”两个维度。Crompton[44]却认为,出游动机 是社会心理以及文化的综合,提出旅游者存在逃离 日常环境、放松、探索和评估自我、声望、回归、提升 亲属关系、促进社会互动7个社会心理动机,还存在 新奇和教育2个文化动机。 老年人出游动机的研究聚焦于西方老年人群 体。学者们发现西方老年人主要的出游动机为身 体健康[45-49]、增长知识[45-46, 49-50]、体验新事物[47, 51-52]、地 位追寻[49]等自我实现与成就动机[45],以及休息和放 松[45-48, 51]、逃离[47-51, 53]、社会交往[45-47, 49-52]、乡愁[49, 52]等动 机。以上出游动机并不仅仅为老年人所特有,也适 合于非老年人旅游者。事实上,老年人具有不同于 非老年人的出游动机。Horneman等[53]发现,老年人 存在一些独有的出游动机,比如,在健康状况好的 时候出游以及参观多年来一直想去的地方。研究 老年人群体时需要考虑老龄化因素。 ⋅⋅ 71
周奇美等1因伴而游,还是因游而伴? 第33卷2018年第9期 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以西方老年 结伴出游动机做进一步探讨。老年人结伴出游动 人为对象的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中国老年人 机是否具有研究的意义呢? 一些研究者对中国老年人的旅游动机做了验证。 研究者们发现,中国老年人在某些方面的动机与西 1.3老年人结伴动机、出游动机研究的必要性 方老年人无异,如身体健康m、增长知识、体验新 老年人结伴动机具有典型性。对于老年人来 事物a45等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动机,6列,以及 说,群体旅游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有趣,也是 休闲和放松m.545网、逃离2,、社会交往m,45和 感情和心理健康的方式。因而,老年人偏向于结 乡愁m.0等动机:也存在不同于西方老年人的出游 伴出游。如前所述,老年人结伴行为具有的规模 动机,如减少孤单、发现社会进步o、对过去苦难 性和典型性使得老年人结伴动机的研究可以有效 经历和一年辛劳的奖赏,如等。可见,有必要将中 地解释老年人结伴行为所蕴含的意涵,对揭示老年 国老年人旅游者置于中国的文化情境中加以研 人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究。Hsu等6进行了尝试,运用扎根理论研究了北 老年人的出游动机具有独特性。老年人的出 京和上海的老年人旅游者,从文化、心理、社会等维 游动机主要为休息和放松阿、访问亲友等社交动 度建构了一个老年人出游动机模型。这个模型中, 机、文化动机阿、健康动机伍、自我提升动机阿 中国老年人的出游动机由外部条件和内在需求两 等,而年轻人更多的是逃离日常生活动机6、运动动 个部分组成:老年人出游动机受社会进步、个人的 机。有学者认为年龄效应引发了老年人的独特动 经济状况、个人可支配时间、个人健康状况感知和 机,如在健康状况好的时候旅行、参观一直想去的 可获得的健康养护等外部条件影响:老年人旅游者 地方、打发自由时间、逃离冷天气5o6e0、减少孤 具有改善身心健康、逃离日常、社会化、学习、高自 单等。由年龄引起的身体衰老、心理回归、死亡临 豪感和爱国主义、奖赏和乡愁等内在需求。HsU等 近感等老龄化问题使得老年人与非老年人的动机 识别出了中国老年人不同于西方老年人的独特动 存在显著差异,老年人出游动机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机,比如自豪和爱国主义、奖赏动机,在一定程度上 结伴是老年人典型的出游行为,老年人的出游 拓展了老年人出游动机的研究。但模型中未能探 动机具有不可替代性。以往研究着重从老年人群 讨出游动机的形成过程,即除了外部条件之外,还 体的出游动机探讨老年人行为,对结伴动机有所遗 存在哪些影响旅游动机的直接或间接的变量,出游 漏,结伴动机与出游动机的比较研究也需得到更多 动机又是如何激发出游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有必 探讨。 要做进一步探讨。 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将结伴动机、出游动机两 与结伴动机表现出来的社会互动、情感交流等 强烈的社会属性不同,出游动机除具备社会属性 者的关系用图形进行了表征(图1)。结伴动机与出 外,还存在心理、文化等不同维度。显然,结伴动机 游动机互相交织,共同激发了结伴出游行为。 与出游动机存在差异。有学者注意到了结伴动机 出游动机 微发老年人结伴出游行为 与出游动机的差异性表现。Chang!对中国台湾包 Travel motivations To motive elderly to travel 团游客的研究中发现,有些游客并没有特别的出游 with companionship groups 动机,与朋友或亲人结伴是选择包团出游的原因。 Chang还识别出了包团游客的5个出游动机:逃离 家、看不同的文化、看当地特色吸引物、去海外购 老年人 结伴动机 物、家庭团聚等。但Chang未能对结伴动机的内涵 出游动机 Accompany 及与出游动机的差异机制做进一步挖掘。据此,引 Elderly travel motivations motivations 出本文的第二个研究问题,即对结伴动机与出游动 机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要对两者进行比较,也需 要厘清结伴出游者的出游动机。 在人群上,以往研究忽略了老年人群体。大量 图1结伴动机、出游动机关系图 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结伴出游是老年人区别于非老 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ompany motivations 年人的典型特征2m.5621,但较少研究者对老年人 and travel motivations ·72· ?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周 奇 美 等 | 因 伴 而 游 ,还 是 因 游 而 伴 ?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9 期 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以西方老年 人为对象的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中国老年人[26], 一些研究者对中国老年人的旅游动机做了验证。 研究者们发现,中国老年人在某些方面的动机与西 方老年人无异,如身体健康[27-28]、增长知识[54]、体验新 事物[28, 54-56]等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动机[54, 56-57],以及 休闲和放松[27, 54-58]、逃离[27-28, 54-55]、社会交往[27-28, 54-59]和 乡愁[27, 60-61]等动机;也存在不同于西方老年人的出游 动机,如减少孤单[28]、发现社会进步[60]、对过去苦难 经历和一年辛劳的奖赏[27, 60]等。可见,有必要将中 国老年人旅游者置于中国的文化情境中加以研 究。Hsu 等[61]进行了尝试,运用扎根理论研究了北 京和上海的老年人旅游者,从文化、心理、社会等维 度建构了一个老年人出游动机模型。这个模型中, 中国老年人的出游动机由外部条件和内在需求两 个部分组成:老年人出游动机受社会进步、个人的 经济状况、个人可支配时间、个人健康状况感知和 可获得的健康养护等外部条件影响;老年人旅游者 具有改善身心健康、逃离日常、社会化、学习、高自 豪感和爱国主义、奖赏和乡愁等内在需求。Hsu 等 识别出了中国老年人不同于西方老年人的独特动 机,比如自豪和爱国主义、奖赏动机,在一定程度上 拓展了老年人出游动机的研究。但模型中未能探 讨出游动机的形成过程,即除了外部条件之外,还 存在哪些影响旅游动机的直接或间接的变量,出游 动机又是如何激发出游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有必 要做进一步探讨。 与结伴动机表现出来的社会互动、情感交流等 强烈的社会属性不同,出游动机除具备社会属性 外,还存在心理、文化等不同维度。显然,结伴动机 与出游动机存在差异。有学者注意到了结伴动机 与出游动机的差异性表现。Chang[33]对中国台湾包 团游客的研究中发现,有些游客并没有特别的出游 动机,与朋友或亲人结伴是选择包团出游的原因。 Chang 还识别出了包团游客的 5 个出游动机:逃离 家、看不同的文化、看当地特色吸引物、去海外购 物、家庭团聚等。但Chang未能对结伴动机的内涵 及与出游动机的差异机制做进一步挖掘。据此,引 出本文的第二个研究问题,即对结伴动机与出游动 机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要对两者进行比较,也需 要厘清结伴出游者的出游动机。 在人群上,以往研究忽略了老年人群体。大量 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结伴出游是老年人区别于非老 年人的典型特征[21, 25-28, 62-63],但较少研究者对老年人 结伴出游动机做进一步探讨。老年人结伴出游动 机是否具有研究的意义呢? 1.3 老年人结伴动机、出游动机研究的必要性 老年人结伴动机具有典型性。对于老年人来 说,群体旅游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有趣,也是 感情和心理健康的方式[36]。因而,老年人偏向于结 伴出游[21]。如前所述,老年人结伴行为具有的规模 性和典型性使得老年人结伴动机的研究可以有效 地解释老年人结伴行为所蕴含的意涵,对揭示老年 人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老年人的出游动机具有独特性。老年人的出 游动机主要为休息和放松[64-65]、访问亲友等社交动 机[64-65]、文化动机[65]、健康动机[25, 66]、自我提升动机[25] 等,而年轻人更多的是逃离日常生活动机[64]、运动动 机[65]。有学者认为年龄效应引发了老年人的独特动 机,如在健康状况好的时候旅行[53]、参观一直想去的 地方[53]、打发自由时间[67]、逃离冷天气[50, 68-70]、减少孤 单[28]等。由年龄引起的身体衰老、心理回归、死亡临 近感等老龄化问题使得老年人与非老年人的动机 存在显著差异,老年人出游动机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结伴是老年人典型的出游行为,老年人的出游 动机具有不可替代性。以往研究着重从老年人群 体的出游动机探讨老年人行为,对结伴动机有所遗 漏,结伴动机与出游动机的比较研究也需得到更多 探讨。 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将结伴动机、出游动机两 者的关系用图形进行了表征(图1)。结伴动机与出 游动机互相交织,共同激发了结伴出游行为。 图1 结伴动机、出游动机关系图 Fig.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ompany motivations and travel motivations ⋅⋅ 72
旅游学刊第33卷2018年第9期 Tourism Tribune Vol.33 No.9.2018 2 研究设计 谈,访谈过程中征得受访者同意使用手机录音。第 一阶段采用了开放式访谈,话题集中在个人的旅游 2.1案例地概况 经历与感受、结伴出游的动机、体验、同伴的选择以 基于研究问题,文章选择了老年人结伴出游行 及结伴出游中印象最深的事、人或时刻,并根据情 为较为典型的界涌村为案例地。界涌村位于广东 境适时追问。在研究的第二阶段采用了半结构式 省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北端,常住人口约1630 访谈,访谈主题主要是理论类属发展尚未充分的问 人,流动人口约8500人,55岁以上本地老人约300 题:(1)某些结伴出游原因的追问。重点关注“既然 人。年满55岁的界涌村民可领取村里派发的养老 是购物游为何还去了那么多次?”“为什么别人去 金,鉴于此,本文将老年人的年龄标准定为55岁。 了,自己也想跟着去?”。(2)出游障碍。重点关注 按此标准,界涌村5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是 “‘走得动'对老年人意味着什么?‘走不得动’又意 18%。201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 味着什么?”“为什么一边觉得时日无多,一边又觉 17.3%m,同年广东省的老龄化程度比全国低2.7个 得没事做”等问题。(3)社会情境的问题。老年人的 百分点四。由于无法获得60岁以上界涌村老年人 社会交往情况、老年后朋友圈的变化、与外地人或 口的准确数据,在此只能估计界涌村的老龄化程度 本地人的交往等。 与广东省大体相当,界涌村可以作为广东省老龄化 30名受访者中有25名老年人,男性8人,女性 背景下的一个典型案例地。 17人:55-59岁7人,60-69岁15人,70岁以上3人0 在界涌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都具有较丰富的 其他信息提供者5人,分别为2名股份公司管理者 旅游经历,这得益于村属企业每年春节前组织的福 2名居委会成员以及1名村史了解者。为了方便编 利旅游。福利旅游线路通常为湖南、北京、华东、广 码资料的整理,本文对每位受访者进行编号,依次 西等国内热门路线,近年扩大到了越南、泰国等东 为JYL01,JYL02,…,JYL30。 南亚地区。老年人休闲时间多,一年一次的福利旅 游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出游需求。自2010年始,村里 2.3资料分析方法 老年人中出现了一种重游率高、日常化的旅游形 资料分析采用了Charmaz的建构扎根理论方 式。这种旅游以一日游为主,行程范围在珠三角 法。建构扎根理论从建构主义出发,认为形成的扎 内,偶尔有2-3天的邻近省市旅游,比如桂林、三亚 根理论来自研究对象、研究者对现实的共同建构。 等地。旺季时每周都有成团。这种旅游由老年人 笔者认同社会现实来自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建构, 自发组织,结伴者均为村里的熟人。旅行社在村内 调研过程中主要采用访谈法来达成这种建构,并试 安排2个本村老年人作为内部联络者,组织老年人 图从研究对象的意义世界中解释其行为逻辑,这种 成团、统一安排老年人集合等事项。 研究取向与建构主义扎根理论不谋而合。因而,文 章选取了建构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数据。 2.2数据收集过程 研究者在访谈结束后即将录音逐字转译为文 笔者在界涌村进行了为期20天的调研,调研过 本,并及时对数据编码。建构扎根理论中初始编码 程中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数据。一共访谈了 和聚焦编码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也可以选择主轴编 30位受访者,笔者分别于2016年1月26日一31日 码或理论编码,在理论的建构方面强调生成性和灵 访谈了6位老年人、2016年6月16日一26日访谈了 活性。根据理论建构的需要,笔者在分析中使用了 20位受访者、2016年12月5日回访了1位并新访谈 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理论编码3个编码过程。 2位老年人,并在2016年12月31日参与了1次结伴 2.3.1初始编码 出游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又访谈了2位老年人。 初始编码要与数据具有较高的契合度,Charmaz 笔者尽量选择在自然情境下开展访谈。比如: 认为编码不能失去原始数据的信息又要有一定的 先在老年活动中心与老年人熟络,赢得受访者信任 浓缩度。按照以上准则,本文共得到250个初始 后邀请其在相对安静的空间单独访谈;或选择在早 编码。 晨爬山时间段或者傍晚时段,单独陪同老年人散步 2.3.2聚焦编码 的过程中进行访谈;或得到邀请去访谈者家中访谈。 聚焦编码是对初始代码的筛选过程,目的是挑 笔者对每位受访者开展了30-60分钟的深度访 选出重要的、出现次数频繁的初始编码。聚焦编码 ·73. ?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旅 游 学 刊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9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3 No. 9,2018 2 研究设计 2.1 案例地概况 基于研究问题,文章选择了老年人结伴出游行 为较为典型的界涌村为案例地。界涌村位于广东 省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北端,常住人口约 1630 人,流动人口约 8500 人,55 岁以上本地老人约 300 人。年满55岁的界涌村民可领取村里派发的养老 金,鉴于此,本文将老年人的年龄标准定为 55 岁。 按此标准,界涌村 55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是 18%。2017 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 17.3%[71],同年广东省的老龄化程度比全国低2.7个 百分点[72]。由于无法获得 60 岁以上界涌村老年人 口的准确数据,在此只能估计界涌村的老龄化程度 与广东省大体相当,界涌村可以作为广东省老龄化 背景下的一个典型案例地。 在界涌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都具有较丰富的 旅游经历,这得益于村属企业每年春节前组织的福 利旅游。福利旅游线路通常为湖南、北京、华东、广 西等国内热门路线,近年扩大到了越南、泰国等东 南亚地区。老年人休闲时间多,一年一次的福利旅 游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出游需求。自2010年始,村里 老年人中出现了一种重游率高、日常化的旅游形 式。这种旅游以一日游为主,行程范围在珠三角 内,偶尔有2~3天的邻近省市旅游,比如桂林、三亚 等地。旺季时每周都有成团。这种旅游由老年人 自发组织,结伴者均为村里的熟人。旅行社在村内 安排2个本村老年人作为内部联络者,组织老年人 成团、统一安排老年人集合等事项。 2.2 数据收集过程 笔者在界涌村进行了为期20天的调研,调研过 程中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数据。一共访谈了 30 位受访者,笔者分别于 2016 年 1 月 26 日—31 日 访谈了6位老年人、2016年6月16日—26日访谈了 20位受访者、2016年12月5日回访了1位并新访谈 2位老年人,并在2016年12月31日参与了1次结伴 出游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又访谈了2位老年人。 笔者尽量选择在自然情境下开展访谈。比如: 先在老年活动中心与老年人熟络,赢得受访者信任 后邀请其在相对安静的空间单独访谈;或选择在早 晨爬山时间段或者傍晚时段,单独陪同老年人散步 的过程中进行访谈;或得到邀请去访谈者家中访谈。 笔者对每位受访者开展了30~60分钟的深度访 谈,访谈过程中征得受访者同意使用手机录音。第 一阶段采用了开放式访谈,话题集中在个人的旅游 经历与感受、结伴出游的动机、体验、同伴的选择以 及结伴出游中印象最深的事、人或时刻,并根据情 境适时追问。在研究的第二阶段采用了半结构式 访谈,访谈主题主要是理论类属发展尚未充分的问 题:(1)某些结伴出游原因的追问。重点关注“既然 是购物游为何还去了那么多次?”“为什么别人去 了,自己也想跟着去?”。(2)出游障碍。重点关注 “‘走得动’对老年人意味着什么?‘走不得动’又意 味着什么?”“为什么一边觉得时日无多,一边又觉 得没事做”等问题。(3)社会情境的问题。老年人的 社会交往情况、老年后朋友圈的变化、与外地人或 本地人的交往等。 30 名受访者中有 25 名老年人,男性 8 人,女性 17人;55~59岁7人,60~69岁15人,70岁以上3人。 其他信息提供者5人,分别为2名股份公司管理者、 2名居委会成员以及1名村史了解者。为了方便编 码资料的整理,本文对每位受访者进行编号,依次 为JYL01,JYL02,……,JYL30。 2.3 资料分析方法 资料分析采用了 Charmaz 的建构扎根理论方 法。建构扎根理论从建构主义出发,认为形成的扎 根理论来自研究对象、研究者对现实的共同建构。 笔者认同社会现实来自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建构, 调研过程中主要采用访谈法来达成这种建构,并试 图从研究对象的意义世界中解释其行为逻辑,这种 研究取向与建构主义扎根理论不谋而合。因而,文 章选取了建构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数据。 研究者在访谈结束后即将录音逐字转译为文 本,并及时对数据编码。建构扎根理论中初始编码 和聚焦编码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也可以选择主轴编 码或理论编码,在理论的建构方面强调生成性和灵 活性。根据理论建构的需要,笔者在分析中使用了 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理论编码3个编码过程。 2.3.1 初始编码 初始编码要与数据具有较高的契合度,Charmaz[73]59 认为编码不能失去原始数据的信息又要有一定的 浓缩度。按照以上准则,本文共得到 250 个初始 编码。 2.3.2 聚焦编码 聚焦编码是对初始代码的筛选过程,目的是挑 选出重要的、出现次数频繁的初始编码。聚焦编码 ⋅⋅ 73
周奇美等1因伴而游,还是因游而伴? 第33卷2018年第9期 表1逐行编码 Tab.1 Initial line-by-line coding 初始编码Initial coding 原始访谈资料(摘录)Extract of visitors interview 随性Live as one likes 喜欢就去,不喜欢就不去,有时间就去,得闲就去 卖情面Qinmian 不够人就去,没固定的,每个月都去一次 免费游Free tour 最近一次99块,有时候近的地方免费的,不收钱的,公司贴车货 赠品适用于老年人The gifts are suitable for the elderly 还有东西送,什么都有,有鸡有油有面送 与本村人结伴Being companions with villagers 有赞助商,购物补贴业务货、组织费,公司赚不了多少钱的,全部都是本村人 从众s动机Group-oriented motivations 有的大家做朋友的喜欢的也会跟着一起去 群体压力引发购买行为The reference group's influence 有时候也好烦的,上完深就叫你购物。都不是好喜欢,是没办法 非强制购物Non-compulsory shopping 胸物不想买就不买,不会强迫买,喜欢就买,不喜欢就不买(JYL2) 要求分析者具有敏锐的判断力,挑选出最能反映数 案例地,第4次后,发现模型中的类属发展得相当丰 据的初始编码。聚焦编码还要发展类属。研究者 富,未发现新的重要的类属和关系,认为理论已经 需要不断比较数据、编码、文献,对数据进行分类、 饱和。 综合,发展出与数据契合的一套类属家族,为理论 编码阶段做准备。 3 研究发现 本文对初始编码加以筛选、修改与概念化,根 据结伴出游动机的主线一共得到83个聚焦编码,在 3.1结伴动机 聚焦编码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得到11个类属(表2)。 结伴动机由熟人同行、情感交流、情面、从众构 2.3.3理论编码 成。熟人同行是结伴出游最重要的动机,如“没有 理论编码是整合性的,目的是找到类属之间的 朋友不去的,都是一起去”(JYL10)、“如果没有村里 逻辑关系,使分析变得连贯。研究者需要按照一定 面的熟人就是不去的”(JYL30)。出游是为了与朋 的逻辑建构类属之间的关系,促成理论的自然生 友聊天,增加情感交流,如“可以跟朋友聊天才去 成。笔者在分析过程中发现,结伴动机和出游动机 (JYL2)。调研中还发现,老年人纯粹为了情面而参 存在不同的激发模式,故而按照各自的逻辑线,将 加结伴出游。如:卖人情的情况,“有时间就去,得 11个类属分别整合成图2和图3,形成了两个动机 闲就去,不够人就去”(JYL2);买人情的情况,“旅游 激发过程的因果解释模型。最后,笔者对图2和图3 公司来是找不到的,(我老公)叫他们过来,会给面 进行比较、整合、提炼,发展出结伴出游视角下的旅 子”(JYL8)。老年人中也存在明显的从众动机,如 游动机模型(图4)。 “别人去了我也去”(JYL3),“趁热闹”(JYL1)。 2.3.4理论抽样、理论饱和度检验 结伴动机被激发的前因。直接的原因是社会 理论抽样是为了概念和理论的发展而进行的 交往需求无法满足引发的个体失范,群体压力是结 抽样2,目的是从发展不充分的类属中找出下一 伴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外来人口的冲击导致社 阶段抽样样本。研究者在第一阶段挑选了有结伴 区出现陌生化趋势,社区邻里交往减少导致邻里关 出游体验的6位老年人作为访谈样本,访谈完成后 系疏远,熟人社会变得离散化,社会断裂造成个体 即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25个聚焦编码,发展出“结 失范。这种失范引发情感疏离,激发了情感交流动 伴动机”“老龄化动机”“消费动机”“心理需求动机” 机;社区陌生化的倾向也激发了熟人交往的需求; 4个重要的类属。笔者提出了初步的主类属“结伴 老年人处在传统情理社会场域,存在买或卖情面的 出游动机的形成机制”,经过分析认为,第一阶段调 动机:同辈群体的压力在讲面子的社会情境下得到 研结果中缺乏结伴出游动机形成机制中的前因、影 扩大,引发从众动机。 响因素、限制条件等类属,因此调整了第二阶段的 结伴动机激发结伴出游行为。结伴出游是结 抽样对象,除继续访谈老年人外还将访谈对象扩充 伴动机刺激的直接结果,出游条件则为结伴出游行 到了村里面的管理者。整个研究中,资料收集与资 为提供了经济条件和行为惯性条件。因结伴动机 料分析过程是互相交织的,以理论抽样扩充访谈数 激发的结伴出游者最关心是否有伴以及与谁在一 据,一完成访谈即对数据进行编码,并重复资料收 起,在一起干什么不是很在意,因此在行为方式上 集与分析过程,直到理论饱和。笔者一共4次往返 表现出明显的小圈子现象,在旅游过程中较少与生 ·74 ?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周 奇 美 等 | 因 伴 而 游 ,还 是 因 游 而 伴 ?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9 期 要求分析者具有敏锐的判断力,挑选出最能反映数 据的初始编码。聚焦编码还要发展类属。研究者 需要不断比较数据、编码、文献,对数据进行分类、 综合,发展出与数据契合的一套类属家族,为理论 编码阶段做准备。 本文对初始编码加以筛选、修改与概念化,根 据结伴出游动机的主线一共得到83个聚焦编码,在 聚焦编码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得到11个类属(表2)。 2.3.3 理论编码 理论编码是整合性的,目的是找到类属之间的 逻辑关系,使分析变得连贯。研究者需要按照一定 的逻辑建构类属之间的关系,促成理论的自然生 成。笔者在分析过程中发现,结伴动机和出游动机 存在不同的激发模式,故而按照各自的逻辑线,将 11 个类属分别整合成图 2 和图 3,形成了两个动机 激发过程的因果解释模型。最后,笔者对图2和图3 进行比较、整合、提炼,发展出结伴出游视角下的旅 游动机模型(图4)。 2.3.4 理论抽样、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抽样是为了概念和理论的发展而进行的 抽样[73]128,目的是从发展不充分的类属中找出下一 阶段抽样样本。研究者在第一阶段挑选了有结伴 出游体验的6位老年人作为访谈样本,访谈完成后 即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25个聚焦编码,发展出“结 伴动机”“老龄化动机”“消费动机”“心理需求动机” 4个重要的类属。笔者提出了初步的主类属“结伴 出游动机的形成机制”,经过分析认为,第一阶段调 研结果中缺乏结伴出游动机形成机制中的前因、影 响因素、限制条件等类属,因此调整了第二阶段的 抽样对象,除继续访谈老年人外还将访谈对象扩充 到了村里面的管理者。整个研究中,资料收集与资 料分析过程是互相交织的,以理论抽样扩充访谈数 据,一完成访谈即对数据进行编码,并重复资料收 集与分析过程,直到理论饱和。笔者一共4次往返 案例地,第4次后,发现模型中的类属发展得相当丰 富,未发现新的重要的类属和关系,认为理论已经 饱和。 3 研究发现 3.1 结伴动机 结伴动机由熟人同行、情感交流、情面、从众构 成。熟人同行是结伴出游最重要的动机,如“没有 朋友不去的,都是一起去”(JYL10)、“如果没有村里 面的熟人就是不去的”(JYL30)。出游是为了与朋 友聊天,增加情感交流,如“可以跟朋友聊天才去” (JYL2)。调研中还发现,老年人纯粹为了情面而参 加结伴出游。如:卖人情的情况,“有时间就去,得 闲就去,不够人就去”(JYL2);买人情的情况,“旅游 公司来是找不到的,(我老公)叫他们过来,会给面 子”(JYL8)。老年人中也存在明显的从众动机,如 “别人去了我也去”(JYL3),“趁热闹”(JYL1)。 结伴动机被激发的前因。直接的原因是社会 交往需求无法满足引发的个体失范,群体压力是结 伴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外来人口的冲击导致社 区出现陌生化趋势,社区邻里交往减少导致邻里关 系疏远,熟人社会变得离散化,社会断裂造成个体 失范。这种失范引发情感疏离,激发了情感交流动 机;社区陌生化的倾向也激发了熟人交往的需求; 老年人处在传统情理社会场域,存在买或卖情面的 动机;同辈群体的压力在讲面子的社会情境下得到 扩大,引发从众动机。 结伴动机激发结伴出游行为。结伴出游是结 伴动机刺激的直接结果,出游条件则为结伴出游行 为提供了经济条件和行为惯性条件。因结伴动机 激发的结伴出游者最关心是否有伴以及与谁在一 起,在一起干什么不是很在意,因此在行为方式上 表现出明显的小圈子现象,在旅游过程中较少与生 表1 逐行编码 Tab. 1 Initial line-by-line coding 初始编码Initial coding 随性Live as one likes 卖情面Qinmian 免费游Free tour 赠品适用于老年人The gifts are suitable for the elderly 与本村人结伴Being companions with villagers 从众动机Group-oriented motivations 群体压力引发购买行为The reference group’s influence 非强制购物Non-compulsory shopping 原始访谈资料(摘录)Extract of visitors interview 喜欢就去,不喜欢就不去,有时间就去,得闲就去 不够人就去,没固定的,每个月都去一次 最近一次99块,有时候近的地方免费的,不收钱的,公司贴车费 还有东西送,什么都有,有鸡有油有面送 有赞助商,购物补贴业务费、组织费,公司赚不了多少钱的,全部都是本村人 有的大家做朋友的喜欢的也会跟着一起去 有时候也好烦的,上完课就叫你购物。都不是好喜欢,是没办法 购物不想买就不买,不会强迫买,喜欢就买,不喜欢就不买(JYL2) ⋅⋅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