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2015年第1期总第141期 文章编号:1003-2398(2015)01-0135-08D01:10.13959/1.issn.1003-2398.2015.01.022 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以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例 唐晓云 (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100005) SOCIO-CULTURAL IMPACT OF TOURISM ON ANCIENT VILLAGES:RELATIONSHIPS AMONG RESIDENTS'PERCEPTION,ATTITUDES AND BEHAVIOR: A CASE STUDY ON PING'AN VILLAGE OF GUILIN TANG Xiao-yun (China Tourism Academy,Beijing 100005,China) Abstract:Recent years,heritage tourism in rural China has grown rapidly in both of the scale and variety. Taking Ping'an Village as an example and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ocial cultural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ancient villages,and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 among hosts'per- cep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their attitudes on the impacts and behavior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The study found that,(1)the stronger the residents'culture identity,the stronger their perceptions of tourism im- pacts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regardless positive or negative;(2)the higher degree of the residents'in- volvement in tourism,the stronger positive perception of tourism;(3)the stronger the residents'perception the social cultural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the stronger evaluation they have on community develop- ment through tourism,regardless positive or negative;(4)the stronger the residents'perception on communi- ty development impact on tourism is,the more apparent the residents support or against tourism develop- ment tendency;(5)th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fter tourism,the more supportive their tendency's on tourism development.To summarize,residents are the main player in the ancient village's tourism development as they are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creators.Their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heritage will determine the quality and direction of the ancient vil- lage development.The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our- ism development in the ancient village.Finally,residents must benefit from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 cess,which is the final goal and basic premise of community tourism. Key words:ancient village;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on tourism;cultural identity;participation;perception 提要:以龙脊平安寨为例,从居民感知的视角, 区发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越强。(4)居民对旅游社会 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古村落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其支持或反对旅 进行研究,探讨居民主体因素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 游开发的行为倾向越明显。研究还对旅游开发中古村 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及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 落的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论:(1)居民文化认同感越强,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关键词: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文化认 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2)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越 同:参与度:感知 高,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感知越强。(3)居民 中图分类号:F590:G07 文款标识码:A 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对社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FGL009) 作者简介:唐晓云(1976一),女,广西桂林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产业经济与政策、旅游影响。E-mail:tcloudy@163.com。 收稿日期:2014-08-16:修订日期:2014-12-28 HUMAN GEOGRAPHY Vol.30.No.1 2015/2 135 ?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HUMAN GEOGRAPHY Vol.30. No.1 2015/2 提 要:以龙脊平安寨为例,从居民感知的视角, 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古村落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进行研究,探讨居民主体因素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 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及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 论:(1)居民文化认同感越强,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2)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越 高,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感知越强。(3)居民 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对社 区发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越强。(4)居民对旅游社会 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其支持或反对旅 游开发的行为倾向越明显。研究还对旅游开发中古村 落的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文化认 同;参与度;感知 中图分类号:F590;G07 文献标识码:A 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以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例 唐晓云 (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 100005) SOCIO-CULTURAL IMPACT OF TOURISM ON ANCIENT VILLAGES: RELATIONSHIPS AMONG RESIDENTS'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 CASE STUDY ON PING'AN VILLAGE OF GUILIN TANG Xiao-yun (China Tourism Academy, Beijing 100005, China) Abstract: Recent years, heritage tourism in rural China has grown rapidly in both of the scale and variety. Taking Ping'an Village as an example and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ocial cultural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ancient villages, and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 among hosts' percep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their attitudes on the impacts and behavior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study found that, (1)the stronger the residents' culture identity, the stronger their perceptions of tourism impacts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regardless positive or negative; (2)the higher degree of the residents' involvement in tourism, the stronger positive perception of tourism; (3)the stronger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 the social cultural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stronger evaluation they have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rough tourism, regardless positive or negative; (4)the stronger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impact on tourism is, the more apparent the residents support or against tourism development tendency; (5)th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fter tourism, the more supportive their tendency's on tourism development. To summarize, residents are the main player in the ancient village's tourism development as they are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creators. Their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heritage will determine the quality and direc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 development. The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ancient village. Finally, residents must benefit from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which is the final goal and basic premise of community tourism. Key words:ancient village;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on tourism; cultural identity; participation; perception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FGL009) 作者简介:唐晓云(1976—),女,广西桂林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产业经济与政策、旅游影响。E-mail: tcloudy@163.com。 收稿日期:2014-08-16;修订日期:2014-12-28 文章编号:1003-2398(2015)01-0135-08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5.01.022 135 人文地理 2015年第1期总第141期
2015年第1期总第141期 人文地理 旅游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诸多社会新现象的 与行为关系模型来建构社区居民对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 起因。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相较于紧张而喧嚣的现代 响的态度与行为关系模型,以研究旅游开发中居民主体因 城市,那些宁静而富有文化遗存的乡村显得弥足珍贵。工 素与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及行为之间的关 业化带来的“现代性乡愁”推动了古村落旅游的高速发 系。图2是结合阿布勒文化接触态度与行为关系模型构造的 展。但是,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在慰藉了现代人饥渴“乡 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关系模 愁”的同时,也将乡村社会卷入资本、技术和大众文化混 型。模型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居民个人因素、居民感知到 杂的现代性涡。现代化背景下旅游活动对古村落社会文 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正面和负面)、居民对影响的态度和 化的影响应受到更多关注。从国内实践看,已有的研究更 居民行为。 多地呈现了旅游开发给乡村社会带来的环境超载、贫富差 参与或接触 距加剧、酗酒和色情、文化冲突及过度商业化,以及旅游 社区居民 旅游业 移民与原住民置换形成的文化“空城”等现象。这些现 物质和精神反馈 象早期西方学者戴维斯(Davis)、贾法瑞(Jafari)等都有 过阐述。史密斯(Smith)还提出了一个矛盾的“边际 态度与行为社会文化吸引物 人”概念,指出在旅游开发背景下“边际人”接受了外来 感知 的生活方式,却生活在自己祖先的文化里。毋庸置疑,现 图1社区居民、旅游业与社会文化事项的关系 代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综合影响需要综合评估。另一方 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Tourism 面,乡村是文化的基因库,要传承文化首先要有传承人。 Industry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Matters 作为传承人的社区居民的介入是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文化基 居民个人因素 因的前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不仅频繁接触外 来文化,还参与旅游经营受经济因素影响。因此,考察社 正面感知 居民感知到的影响 负面感知 区居民个人特性及其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态度和行 为的关系,进而探知社区居民、旅游活动与文化变迁之间 居民态度 的互动机制,据此提出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调 控方法,对文化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正面行为 居民行为中 负面行为 1理论基础 图2古村落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态度 与行为关系模型 L.1分析框架 Fig.2 The Tourism Social Cultural Impact Model on 社会文化影响是旅游者与东道主日渐接触产生的各种 Community Residents Perception,Attitude and Behavior 特定社会关系的结果a。马斯登(Marsden)在分析乡村聚 1.2居民个人因素 落重构的社会和政治基础时,通过分析生产消费关系、社 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可能会影响社 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机构和权力的社会建设三种方法建构 区旅游开发的前景,而且不同个体的感知和态度是有差异 形成了一个有效科学研究路径”。在古村落旅游地,东道主 的。卢小丽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是否受雇于旅 既是村落经济社会活动主体,也是文化载体和传承人。因游业、对旅游是否了解、与旅游吸引物的距离、年龄、性 此,要研究好旅游对古村落社会文化的影响,就要重点考 别、受教育程度、出生地以及在社区居住的时间等居民人 察旅游活动与东道主的日常生产消费、社会关系、社会行 口统计学因素差异等因素将影响居民感知和态度。但也有 动之间的联系。基于此,我们以古村落居民为中心,构建 不同观点,艾伦(Allen)和麦克库尔(McCool)的研究就 社区居民与旅游业、社区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图1)。 不支持上述结论,四。一些研究中,民族自豪感、文化依 首先是社区居民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对社区居民而言, 恋、社区归属感、旅游地开发阶段、种族、居民对旅游职 是参与或接触旅游业,而旅游业则给予其在物质和精神方 业的可达性等因素也被考虑在列,但“东道主对社区旅游 面的回馈。其次是旅游业与社区社会文化事项之间的关 发展的参与程度”这一因素的支持度最高。从精神和价 系。社区的社会文化事项是古村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重要 值层面看,居民个体行为和价值观文化潜移默化,并会反 的吸引物来源,而社区的社会文化事项势必会因发展旅游 映在物质、生活习俗和精神生活各个层面。因而,在考察 而被创新、传播和涵化。再次是社区居民与社会文化事项 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时,我们无法绕过其自身文化 之间的关系。旅游开发后社区社会文化事项的变化将为社 属性来讨论其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本文将作一个新 区居民所感知,他们可能会对社区文化事项进行干预,或 尝试,将居民文化认同和参与程度两个因素分别作为其文 者影响其与旅游业的关系(如,支持或抵触旅游业发展)。 化属性和社会属性特征,来考察居民个人因素与其旅游社 根据阿普和康普藤(Ap&Crompton)的研究,居民对 会文化影响感知的关系。 旅游发展的认知、情感与其在旅游发展中的各种行为倾向 (1)参与程度 是协调一致的。本文尝试借鉴阿布勒构建的文化接触态度 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属于社区参与的范畴,在西方社会 136 HUMAN GEOGRAPHY Vol.30.No.1 2015/2 ?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HUMAN GEOGRAPHY Vol.30. No.1 2015/2 旅游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诸多社会新现象的 起因。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相较于紧张而喧嚣的现代 城市,那些宁静而富有文化遗存的乡村显得弥足珍贵。工 业化带来的“现代性乡愁”推动了古村落旅游的高速发 展。但是,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在慰藉了现代人饥渴“乡 愁”的同时,也将乡村社会卷入资本、技术和大众文化混 杂的现代性漩涡。现代化背景下旅游活动对古村落社会文 化的影响应受到更多关注。从国内实践看,已有的研究更 多地呈现了旅游开发给乡村社会带来的环境超载、贫富差 距加剧、酗酒和色情、文化冲突及过度商业化,以及旅游 移民与原住民置换形成的文化“空城”等现象[1,2] 。这些现 象早期西方学者戴维斯 (Davis)、贾法瑞 (Jafari) 等都有 过阐述[3,4] 。史密斯 (Smith) 还提出了一个矛盾的“边际 人”概念,指出在旅游开发背景下“边际人”接受了外来 的生活方式,却生活在自己祖先的文化里[5] 。毋庸置疑,现 代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综合影响需要综合评估。另一方 面,乡村是文化的基因库,要传承文化首先要有传承人。 作为传承人的社区居民的介入是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文化基 因的前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不仅频繁接触外 来文化,还参与旅游经营受经济因素影响。因此,考察社 区居民个人特性及其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态度和行 为的关系,进而探知社区居民、旅游活动与文化变迁之间 的互动机制,据此提出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调 控方法,对文化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1 理论基础 1.1分析框架 社会文化影响是旅游者与东道主日渐接触产生的各种 特定社会关系的结果[6] 。马斯登 (Marsden) 在分析乡村聚 落重构的社会和政治基础时,通过分析生产消费关系、社 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机构和权力的社会建设三种方法建构 形成了一个有效科学研究路径[7] 。在古村落旅游地,东道主 既是村落经济社会活动主体,也是文化载体和传承人。因 此,要研究好旅游对古村落社会文化的影响,就要重点考 察旅游活动与东道主的日常生产消费、社会关系、社会行 动之间的联系。基于此,我们以古村落居民为中心,构建 社区居民与旅游业、社区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如图 1)。 首先是社区居民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对社区居民而言, 是参与或接触旅游业,而旅游业则给予其在物质和精神方 面的回馈。其次是旅游业与社区社会文化事项之间的关 系。社区的社会文化事项是古村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重要 的吸引物来源,而社区的社会文化事项势必会因发展旅游 而被创新、传播和涵化。再次是社区居民与社会文化事项 之间的关系。旅游开发后社区社会文化事项的变化将为社 区居民所感知,他们可能会对社区文化事项进行干预,或 者影响其与旅游业的关系 (如,支持或抵触旅游业发展)。 根据阿普和康普藤 (Ap & Crompton) 的研究,居民对 旅游发展的认知、情感与其在旅游发展中的各种行为倾向 是协调一致的[8] 。本文尝试借鉴阿布勒构建的文化接触态度 与行为关系模型[9] 来建构社区居民对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 响的态度与行为关系模型,以研究旅游开发中居民主体因 素与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及行为之间的关 系。图2是结合阿布勒文化接触态度与行为关系模型构造的 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关系模 型。模型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居民个人因素、居民感知到 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正面和负面)、居民对影响的态度和 居民行为。 图1 社区居民、旅游业与社会文化事项的关系 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Matters 图2 古村落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态度 与行为关系模型 Fig.2 The Tourism Social Cultural Impact Model on Community Residents Percep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1.2居民个人因素 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可能会影响社 区旅游开发的前景,而且不同个体的感知和态度是有差异 的。卢小丽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是否受雇于旅 游业、对旅游是否了解、与旅游吸引物的距离、年龄、性 别、受教育程度、出生地以及在社区居住的时间等居民人 口统计学因素差异等因素将影响居民感知和态度[10] 。但也有 不同观点,艾伦 (Allen) 和麦克库尔 (McCool) 的研究就 不支持上述结论[11,12] 。一些研究中,民族自豪感、文化依 恋、社区归属感、旅游地开发阶段、种族、居民对旅游职 业的可达性等因素也被考虑在列,但“东道主对社区旅游 发展的参与程度”这一因素的支持度最高[13,14] 。从精神和价 值层面看,居民个体行为和价值观文化潜移默化,并会反 映在物质、生活习俗和精神生活各个层面。因而,在考察 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时,我们无法绕过其自身文化 属性来讨论其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本文将作一个新 尝试,将居民文化认同和参与程度两个因素分别作为其文 化属性和社会属性特征,来考察居民个人因素与其旅游社 会文化影响感知的关系。 (1)参与程度 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属于社区参与的范畴,在西方社会 136 2015年第1期总第141期 人文地理
唐晓云: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以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例 是一个对民众进行教育与赋权的过程。它意味着权力从主 知的视角对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测量。 要决策者转向传统意义上不扮演决策角色的民众,体现了 14态度与行为倾向 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旅 态度是以某种方式对某个人或某一情境进行反应的倾 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一般包括: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 向性,一般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网。对态度的测 政策、规划和实施发展计划、监测和评估;为发展努力作 量主要有总分等级量表(即里克特量表)、等间隔呈现量表 贡献:分享发展利益。从国内的实践看,居民参与主要体 和积累式量表。其中,里克特量表最为常用,而弗瑞宾的 现在参与旅游经营和分享旅游收益。大量研究发现,居民 多属性态度测量模型在消费者及品牌研究中影响最大。在 参与旅游经营的程度和获得收益的差异会影响其对旅游社 大部分旅游研究中,态度的测量包括旅游影响感知以及期 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在实际测量中,研究将居民旅游参 望的旅游发展方向两部分。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的态度 与程度细分为“参与旅游决策程度”和“参与旅游经营程 测量分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和居民满意度两部分,均 度”。其中“参与旅游决策程度”为量表测量得到,“参与 采用里克特量表,并以“对社区社会文化发展满意度”、 旅游经营程度”这一指标是根据调研获得的居民参与旅游 “对社区旅游发展的满意度”作为居民对社区发展满意度的 经营年限及年旅游收入额度换算而来。 观测变量。 (2)文化认同 行为倾向是一个人所形成的进行或不进行某种未来行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指个人自觉投入并归属 为的意识程度网。通常,人的行为倾向与认知、情感是相应 于某一文化群体的程度。李蕾蕾研究发现,随着旅游地开 和协调一致的。如果能够正确地测量相应的行为倾向,那 发的时间增长,人们对自己与外界所不同的地方性文化会 么大部分的社会行为是可以准确预知的。在旅游影响研究 重新有一种认同感和自尊感P四。要研究文化认同与旅游影响 中,阿布勒的文化接触态度与行为关系模型最为常用。本 感知的关系,首先要确定文化认同的测量方法。戴赫勒 文也以该模型为基础构造古村落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 (Dehyle)认为文化认同可分为文化投入、文化归属和文化 知与行为倾向的关系模型,并预设其正面或负面的行为表 统合三个维度四,刘明峰则将其分为认知、情感、知觉和行 现,将“继续参与旅游发展”、“继续支持社区发展旅游” 为四个维度。王鹏辉认为文化认同表现为物质层面、生活 作为居民正向行为倾向的观测变量。 习俗层面和精神活动层面。考虑到对象的可测量性,研究 将居民文化认同分为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在测量 2假设形成 中分别以“了解本地文化程度”、“对本地文化热爱程度” 和“主动维护本地文化”来表征。 2.1居民文化认同与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关系 1.3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及感知 文化认同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关系是双向的、复杂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是指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的价值 的四。第一,旅游活动能促进主客双方的文化认同,减少负 观和意义体系以及社会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20世纪 面感知。赵建桥认为,旅游开发有助于改善文化认同,减 60、7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反思旅游发展给目的地带来的 少隔阂四。第二,旅游活动能增进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 社会问题,从而开辟了这一研究新领域。一般而言,研究 感。李蕾蕾认为,旅游活动会升华居民对民族文化的自 者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分为正、负两大类。研究者多站在 信、认同感和自尊感四。彭蒙惠(Brougham J)、戴维(Da- 文化保护和社会公平的视角,更关注其负面影响。本文作 vsD)的研究也发现,旅游开发可能增强东道主的认同感 者在前期研究中,在综合国内外现有量表的基础上对测量 和文化自尊感,居住时间长、出生于本社区的人对旅游的 指标进行了分步筛选,最终形成了由35个指标构成的旅游 态度更为积极。第三,文化认同会强化居民对旅游肯定 社会文化影响测量量表。在35个测量指标中,正向影响感 或否定的态度。麦库尔(Mccool S)和马丁(Martin S)认 知最显著的指标包括“妇女地位提升”、“本地人地位提 为,社区认同越强,对旅游的肯定或者否定评价越强。但 升”、“居民自豪感提升”、“居民好客程度”和“居民健康 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旅游活动也可能弱化或摧毁居民的 状况改善”。负面影响感知中最显著的指标为“家庭矛盾增 文化认同,使原本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在不同程 加”、“社区拥挤增加”、“物价水平提高”、“贫富差距加 度上改变。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大”和“赌博色情活动增加”。因此,研究选择上述指标作 H:居民文化认同感与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正向感知 为旅游文化影响感知的测量变量。 存在正相关关系: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是指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被旅游 H:居民文化认同感与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负面感知 地利益相关者(多指居民和游客)所感觉和知晓,是研究 存在正相关关系。 者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开拓的旅游影响研究途径。 2.2居民旅游参与程度与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关系 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多克斯(Doxey)的“愤怒指数" 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影响其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 开始,研究者开始尝试借鉴心理学对感知的量表测量方法 知和判断。墨菲指出,主客体交往的类型和程度、个人对 进行旅游影响测量。兰克福特和霍华德的旅游影响态度尺 旅游的依靠程度,以及社区旅游的总体发展程度等影响主 度模型网、阿普和康普藤的旅游影响评估尺度模型是其中 体感知脚。库克、高迪指出,一旦居民参与了社区的旅游开 影响最大的测量量表和模型。本文以此为基础,从居民感 发活动,他们会更支持社区变迁及发展s。皮冉(Pizam HUMAN GEOGRAPHY Vol.30.No.1 2015/2 137 ?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HUMAN GEOGRAPHY Vol.30. No.1 2015/2 是一个对民众进行教育与赋权的过程。它意味着权力从主 要决策者转向传统意义上不扮演决策角色的民众[15] ,体现了 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16] 。旅 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一般包括: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 政策、规划和实施发展计划、监测和评估;为发展努力作 贡献;分享发展利益[17] 。从国内的实践看,居民参与主要体 现在参与旅游经营和分享旅游收益。大量研究发现,居民 参与旅游经营的程度和获得收益的差异会影响其对旅游社 会文化影响的感知[18,19] 。在实际测量中,研究将居民旅游参 与程度细分为“参与旅游决策程度”和“参与旅游经营程 度”。其中“参与旅游决策程度”为量表测量得到,“参与 旅游经营程度”这一指标是根据调研获得的居民参与旅游 经营年限及年旅游收入额度换算而来。 (2)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 (cultural identity) 是指个人自觉投入并归属 于某一文化群体的程度[20] 。李蕾蕾研究发现,随着旅游地开 发的时间增长,人们对自己与外界所不同的地方性文化会 重新有一种认同感和自尊感[21] 。要研究文化认同与旅游影响 感知的关系,首先要确定文化认同的测量方法。戴赫勒 (Dehyle) 认为文化认同可分为文化投入、文化归属和文化 统合三个维度[22] ,刘明峰则将其分为认知、情感、知觉和行 为四个维度[23] 。王鹏辉认为文化认同表现为物质层面、生活 习俗层面和精神活动层面[24] 。考虑到对象的可测量性,研究 将居民文化认同分为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在测量 中分别以“了解本地文化程度”、“对本地文化热爱程度” 和“主动维护本地文化”来表征。 1.3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及感知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是指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的价值 观和意义体系以及社会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25] 。20世纪 60、7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反思旅游发展给目的地带来的 社会问题,从而开辟了这一研究新领域。一般而言,研究 者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分为正、负两大类。研究者多站在 文化保护和社会公平的视角,更关注其负面影响。本文作 者在前期研究[26] 中,在综合国内外现有量表的基础上对测量 指标进行了分步筛选,最终形成了由35个指标构成的旅游 社会文化影响测量量表。在35个测量指标中,正向影响感 知最显著的指标包括“妇女地位提升”、“本地人地位提 升”、“居民自豪感提升”、“居民好客程度”和“居民健康 状况改善”。负面影响感知中最显著的指标为“家庭矛盾增 加”、“社区拥挤增加”、“物价水平提高”、“贫富差距加 大”和“赌博色情活动增加”。因此,研究选择上述指标作 为旅游文化影响感知的测量变量。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是指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被旅游 地利益相关者 (多指居民和游客) 所感觉和知晓,是研究 者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开拓的旅游影响研究途径。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后半期多克斯 (Doxey) 的“愤怒指数” 开始,研究者开始尝试借鉴心理学对感知的量表测量方法 进行旅游影响测量。兰克福特和霍华德的旅游影响态度尺 度模型[27] 、阿普和康普藤的旅游影响评估尺度模型[8] 是其中 影响最大的测量量表和模型。本文以此为基础,从居民感 知的视角对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测量。 1.4态度与行为倾向 态度是以某种方式对某个人或某一情境进行反应的倾 向性,一般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28] 。对态度的测 量主要有总分等级量表 (即里克特量表)、等间隔呈现量表 和积累式量表。其中,里克特量表最为常用,而弗瑞宾的 多属性态度测量模型[29] 在消费者及品牌研究中影响最大。在 大部分旅游研究中,态度的测量包括旅游影响感知以及期 望的旅游发展方向两部分。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的态度 测量分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和居民满意度两部分,均 采用里克特量表,并以“对社区社会文化发展满意度”、 “对社区旅游发展的满意度”作为居民对社区发展满意度的 观测变量。 行为倾向是一个人所形成的进行或不进行某种未来行 为的意识程度[30] 。通常,人的行为倾向与认知、情感是相应 和协调一致的。如果能够正确地测量相应的行为倾向,那 么大部分的社会行为是可以准确预知的。在旅游影响研究 中,阿布勒的文化接触态度与行为关系模型最为常用。本 文也以该模型为基础构造古村落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 知与行为倾向的关系模型,并预设其正面或负面的行为表 现,将“继续参与旅游发展”、“继续支持社区发展旅游” 作为居民正向行为倾向的观测变量。 2 假设形成 2.1居民文化认同与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关系 文化认同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关系是双向的、复杂 的[31] 。第一,旅游活动能促进主客双方的文化认同,减少负 面感知。赵建桥认为,旅游开发有助于改善文化认同,减 少隔阂[32] 。第二,旅游活动能增进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 感。李蕾蕾认为,旅游活动会升华居民对民族文化的自 信、认同感和自尊感[21] 。彭蒙惠 (Brougham J)、戴维 (Davis D) 的研究也发现,旅游开发可能增强东道主的认同感 和文化自尊感,居住时间长、出生于本社区的人对旅游的 态度更为积极[33,3] 。第三,文化认同会强化居民对旅游肯定 或否定的态度。麦库尔 (Mccool S) 和马丁 (Martin S) 认 为,社区认同越强,对旅游的肯定或者否定评价越强[12] 。但 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旅游活动也可能弱化或摧毁居民的 文化认同,使原本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在不同程 度上改变[24] 。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H1:居民文化认同感与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正向感知 存在正相关关系; H2:居民文化认同感与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负面感知 存在正相关关系。 2.2居民旅游参与程度与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关系 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影响其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 知和判断。墨菲指出,主客体交往的类型和程度、个人对 旅游的依靠程度,以及社区旅游的总体发展程度等影响主 体感知[34] 。库克、高迪指出,一旦居民参与了社区的旅游开 发活动,他们会更支持社区变迁及发展[35,36] 。皮冉 (Pizam 137 唐晓云: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以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例
2015年第1期总第141期 人文地理 A)认为居民与游客接触越多对旅游的评价越消极m。大多 旅游社会文化影明 数学者的研究表明,居民参与旅游并从中获益越多对旅游 正面感知 影响的正面感知越多。而且,忽略或缺乏地方居民参与, 同感 H 会导致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反对。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社区发展 满意度 行为倾向 H:居民旅游参与程度与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正向感 知存在正相关关系: 程度 H H:居民旅游参与程度与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负面感 H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负面感知 知存在负相关关系。 2.3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与其满意度的关系 图3古村落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态度与 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将影响其对旅游发展 行为关系的假设模型 的态度,进而产生正面或者负面行为倾向。众多研究证实 Fig.3 Proposed Model of Resident Social Cultural 旅游影响与居民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戴林琳的研究证 Impact on Tourism 实了旅游开发中居民的影响感知与支持度之间存在密切关 联。一些学者在研究旅游影响感知与居民行为倾向的关系 3研究设计 时在中间增加一个变量“居民态度”。综上,假设如下: H: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感知与其满意度 3.1观测变量选取 根据研究确定的古村落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 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H: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负面感知与其满意度 知、态度与行为关系假设模型,居民文化认同感、旅游参 存在负向相关关系。 与程度、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正向感知、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2.4居民满意度与其行为倾向的关系 负面感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和行为倾向是概念模型的6个结 卢小丽构建居民影响感知、居民态度与支持旅游发展 构变量。它们不能直接测量,需要设计相应的观测变量。 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相关研究,发现居民对生态旅游 根据前述理论基础,选取6组观测变量,19个测量指标,具 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感知越强,越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但 体如表1所示。 对生态旅游负面影响的感知与其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态度没 3.2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有显著影响。此处主要考察社区居民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问卷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居民人口 感知与社区发展满意度、正向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综 统计特征及社会属性,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 上,提出如下假设: 年收入及主要来源等。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问题包括旅 H: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感知越强其正向 游社会文化影响结构模型6个潜变量的19个观测变量经转 行为倾向越强 化后的题项。各题项均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形式,如“很 H: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负面感知越强其负向 低、低、一般、较高、很高”和“非常不同意、不同意、 行为倾向越强: 一般、同意、非常同意”等,依据感知程度由低到高分别 H,: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越高其正向行为倾向 赋值1一5分(表1)。问卷调查采用现场一对一填答现场回 越强。 收的方式进行。2014年4月,课题组在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 表1模型观测变量及量表设计 Tab.1 Observed Variables of the Model and Scale Design 量表 潜变量 观测变量 12345 文化认同感 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CI1):对本民族文化热爱程度(C2):主动维 很低 很高 (CD) 护本民族文化的程度(CI3) 旅游参与程度(PL)居民参与旅游决策程度(PL1):居民参与旅游投资或经营程度(PL2) 很低 很高 社区发展满意度对社区社会文化发展的满意程度(SD1):对社区旅游发展的满意度 很低 很高 (SD) (SD2) 旅游社会文化影妇女地位提升(PTII):本地人地位提升(PT2):居民自豪感提升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响正向感知(PTI)(PTI3):居民好客程度增加(PTI4):居民健康状况改善(PTI5) 旅游社会文化影 家庭矛盾增加(NTI1):社区拥挤增加(NTI2):物价水平提高(NTI3):贫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响负向感知(NTI) 富差距加大(NTI4):赌博色情活动增加(NT5) 行为倾向(BT 继续参与旅游发展(BT1):继续支持社区发展旅游(BT2)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138 HUMAN GEOGRAPHY Vol.30.No.1 2015/2 ?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HUMAN GEOGRAPHY Vol.30. No.1 2015/2 A) 认为居民与游客接触越多对旅游的评价越消极[37] 。大多 数学者的研究表明,居民参与旅游并从中获益越多对旅游 影响的正面感知越多。而且,忽略或缺乏地方居民参与, 会导致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反对[38] 。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H3:居民旅游参与程度与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正向感 知存在正相关关系; H4:居民旅游参与程度与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负面感 知存在负相关关系。 2.3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与其满意度的关系 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将影响其对旅游发展 的态度,进而产生正面或者负面行为倾向。众多研究证实 旅游影响与居民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39,40] 。戴林琳的研究证 实了旅游开发中居民的影响感知与支持度之间存在密切关 联[41] 。一些学者在研究旅游影响感知与居民行为倾向的关系 时在中间增加一个变量“居民态度”。综上,假设如下: H5: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感知与其满意度 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H6: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负面感知与其满意度 存在负向相关关系。 2.4居民满意度与其行为倾向的关系 卢小丽构建居民影响感知、居民态度与支持旅游发展 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相关研究,发现居民对生态旅游 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感知越强,越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但 对生态旅游负面影响的感知与其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态度没 有显著影响[10] 。此处主要考察社区居民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感知与社区发展满意度、正向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综 上,提出如下假设: H7: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感知越强其正向 行为倾向越强; H8: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负面感知越强其负向 行为倾向越强; H9: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越高其正向行为倾向 越强。 图3 古村落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态度与 行为关系的假设模型 Fig.3 Proposed Model of Resident Social Cultural Impact on Tourism 3 研究设计 3.1观测变量选取 根据研究确定的古村落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 知、态度与行为关系假设模型,居民文化认同感、旅游参 与程度、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正向感知、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负面感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和行为倾向是概念模型的6个结 构变量。它们不能直接测量,需要设计相应的观测变量。 根据前述理论基础,选取6组观测变量,19个测量指标,具 体如表1所示。 3.2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问卷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居民人口 统计特征及社会属性,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 年收入及主要来源等。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问题包括旅 游社会文化影响结构模型6个潜变量的19个观测变量经转 化后的题项。各题项均采用里克特 5 级量表形式,如“很 低、低、一般、较高、很高”和“非常不同意、不同意、 一般、同意、非常同意”等,依据感知程度由低到高分别 赋值1—5分 (表1)。问卷调查采用现场一对一填答现场回 收的方式进行。2014年4月,课题组在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 表1 模型观测变量及量表设计 Tab.1 Observed Variables of the Model and Scale Design 潜变量 文化认同感 (CI) 旅游参与程度(PL) 社区发展满意度 (SD) 旅游社会文化影 响正向感知(PTI) 旅游社会文化影 响负向感知(NTI) 行为倾向(BT) 观测变量 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CI1);对本民族文化热爱程度(CI2);主动维 护本民族文化的程度(CI3) 居民参与旅游决策程度(PL1);居民参与旅游投资或经营程度(PL2)① 对社区社会文化发展的满意程度(SD1);对社区旅游发展的满意度 (SD2) 妇女地位提升(PTI1);本地人地位提升(PTI2);居民自豪感提升 (PTI3);居民好客程度增加(PTI4);居民健康状况改善(PTI5) 家庭矛盾增加(NTI1);社区拥挤增加(NTI2);物价水平提高(NTI3);贫 富差距加大(NTI4);赌博色情活动增加(NTI5) 继续参与旅游发展(BT1);继续支持社区发展旅游(BT2) 量表 1 2 3 4 5 很低 很高 很低 很高 很低 很高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138 2015年第1期总第141期 人文地理
唐晓云: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以广西龙脊平安赛为例 进行了问卷调查。鉴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需要一定阅 家宾馆116家,超过80%的村民参与旅游经营。2013年,村 历和知识,调查采用对20岁以上的成年人分层抽样。调研 寨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4万人次。 共抽取样本300个,有效问卷246个,有效率82%。运用 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得到样本的人口统计因素 4研究结果 (表2)。 4.1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表2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及社会属性分布 在对模型进行验证之前,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s Tab.2 Sample Distribution of Survey α)信度系数对模型6个潜变量的观测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进 人口及 百分比 人口及 百分比 行检验。一般而言,Cronbach's值应该在0.70以上才算具 社会特征 (%) 社会特征 (%) 有较好一致性,越接近1信度越好。经检验,6个潜变量的 男女比例 男(47.2%) 民族(C2) 壮族(75.6%) 信度系数Cronbach'sa均大于0.70,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可 (C1) 女(52.8%) 其他(24.4%) 靠性和稳定性。对观测变量进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变 年龄分布 20一30岁 家庭主要 旅游经营 量的因子载荷在0.480一0.856之间,均在0.4以上,说明观 (C3) (25.6%) 收入来源(C6) (79.7%) 测变量受潜变量影响的强度较高,效度可靠。结果如表3 31一40岁 外出打工 所示。 (33.7%) (10.2%) 4.2测量模型检验 41一50岁 其它 运用Aos7.0软件对测量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 (28.0%) (10.1%) 显示,绝对拟合度X/(统计量为2.285(适配标准<3), 51岁以上 参与旅游 餐饮 GF=0.901(适配标准>0.9),RMSEA=0.075(适配标准< (12.7%) 形式 (41.5%) 0.08,RMR=0.048(适配标准<0.05),达到或接近适配标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C7) 住宿 准:相对拟合指数AGF=0.896,NF=0.905,CF=0.925, (C4) (26.4%) (46.3%) RF=0.913(适配标准>0.9),达到或接近适配标准:精简 初中(37.4%) 歌舞表演(5.7%) 拟合指数PNF=0.604,PCF=0.687(适配标准0-1),达到 高中或中专技 民族旅游商品 适配标准。根据海尔(Hair)等人的建议,在其他指标都 校(28.0%) (14.2%) 达标,AGI略小时,模型拟合效果可以接受。 大专及以上 其他(22.8%) 对测量模型的组合信度、会聚效度和判别效度进行进 (8.2%) 一步检验。根据富奈尔(Fornell)组合信度(CR)公式 年家庭旅游1万元以下 从事旅游 1年以下 计算出各变量的组合信度均大于临界值0.7,说明各潜变量 经营收入 (28.0%) 经营年限 (23.6%) 与所属的观测变量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较好。用潜变量的平 (C5) 1一3万元 (C8) 1一3年 均变异抽取量(AVE)检验测量模型的会聚效度,以检验 (33.7%) (15.9%) 各观测变量对该潜变量的平均差异解释力。其计算公式 3-5万元 3一5年 为:因子载荷的平方和(因子载荷的平方和+误差方差 (23.6%) (23.2%) 和)。计算结果各潜变量的AVE值均在0.5以上,说明聚合 5万元以上 5年以上 效度较为理想(结果如表3)。测量模型的判别效度从潜变 (14.7%) (37.3%) 量的平均变异抽取量的平方根与该潜变量统其他潜变量的 资源来源:实地调研而得。“℃7参与旅游形式"题项为多选题。 相关系数比较结果进行判断。结果显示,对角线上的潜变 量平均变异抽取量的平方根全部大于该潜变量与其他潜变 3.3研究区域 量的相关系数,模型具有良好的判别效度。 龙脊平安寨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的 4.3结构模型检验 东北部的龙脊梯田风景区的核心地带,海拔1200多米。平 运用Amos7.0软件极大似然法对数据进行参数估计。结 安寨就位于龙脊梯田的山梁上,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壮寨, 果显示,除AGF=0.893,略小于0.90外,结构模型的其他 已有800多年历史。平安寨依三条沟将全村分为8个村民小 指标均达到适配标准。其中,绝对拟合度X/=1.967、 组,共191户,815人,属于中等规模的集聚型团状山村聚 GF=0.900、RMSEA=0.081、RMR=0.047,相对拟合指数 落,以种植业和旅游业为主。调查抽样点平安寨景区核心 NF=0.903、CF=0.912、RF=0.907,精简拟合指数PNF= 区的家庭156户。整个村落至今保持着浓郁的壮族传统文 0.604、PC℉=0.715(表4)。说明模型具有较好地对数据的 化,全杉木结构的干栏式木楼、身着白衣黑裤的穿戴习 拟合能力。 俗、寨老议事制等传统文化得到较好传承。该村寨自20世 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系数分析,以检验各潜变量 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旅游,是我国最早一批进行旅游开发 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程度。结果显示,假设的9个路径系 的地区之一,属于旅游开发较为成熟的古村落旅游地,旅 数中有8个CR值大于1.96,表示其路径系数达到0.05以上 游影响的各种表现较为典型。截至2013年底,村寨共有农 显著水平(图4)。假设验证结果如下:①文化认同与旅游 HUMAN GEOGRAPHY Vol.30.No.1 2015/2 139 ?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HUMAN GEOGRAPHY Vol.30. No.1 2015/2 进行了问卷调查。鉴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需要一定阅 历和知识,调查采用对20岁以上的成年人分层抽样。调研 共抽取样本 300 个,有效问卷 246 个,有效率 82%。运用 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得到样本的人口统计因素 (表2)。 表2 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及社会属性分布 Tab.2 Sample Distribution of Survey 人口及 社会特征 男女比例 (C1) 年龄分布 (C3) 文化程度 (C4) 年家庭旅游 经营收入 (C5) 百分比 (%) 男(47.2%) 女(52.8%) 20—30岁 (25.6%) 31—40岁 (33.7%) 41—50岁 (28.0%) 51岁以上 (12.7%) 小学及以下 (26.4%) 初中(37.4%) 高中或中专技 校(28.0%) 大专及以上 (8.2%) 1万元以下 (28.0%) 1—3万元 (33.7%) 3—5万元 (23.6%) 5万元以上 (14.7%) 人口及 社会特征 民族(C2) 家庭主要 收入来源(C6) 参与旅游 形式 (C7) 从事旅游 经营年限 (C8) 百分比 (%) 壮族(75.6%) 其他(24.4%) 旅游经营 (79.7%) 外出打工 (10.2%) 其它 (10.1%) 餐饮 (41.5%) 住宿 (46.3%) 歌舞表演(5.7%) 民族旅游商品 (14.2%) 其他(22.8%) 1年以下 (23.6%) 1—3年 (15.9%) 3—5年 (23.2%) 5年以上 (37.3%) 资源来源:实地调研而得。“C7参与旅游形式”题项为多选题。 3.3研究区域 龙脊平安寨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的 东北部的龙脊梯田风景区的核心地带,海拔1200多米。平 安寨就位于龙脊梯田的山梁上,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壮寨, 已有800多年历史。平安寨依三条沟将全村分为8个村民小 组,共191户,815人,属于中等规模的集聚型团状山村聚 落,以种植业和旅游业为主。调查抽样点平安寨景区核心 区的家庭 156 户。整个村落至今保持着浓郁的壮族传统文 化,全杉木结构的干栏式木楼、身着白衣黑裤的穿戴习 俗、寨老议事制等传统文化得到较好传承。该村寨自20世 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旅游,是我国最早一批进行旅游开发 的地区之一,属于旅游开发较为成熟的古村落旅游地,旅 游影响的各种表现较为典型。截至2013年底,村寨共有农 家宾馆116家,超过80%的村民参与旅游经营。2013年,村 寨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4万人次。 4 研究结果 4.1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在对模型进行验证之前,采用克朗巴哈 (Cronbach's α) 信度系数对模型6个潜变量的观测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进 行检验。一般而言,Cronbach's α 值应该在0.70以上才算具 有较好一致性,越接近1信度越好。经检验,6个潜变量的 信度系数Cronbach's α 均大于0.70,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可 靠性和稳定性。对观测变量进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变 量的因子载荷在0.480—0.856之间,均在0.4以上,说明观 测变量受潜变量影响的强度较高,效度可靠。结果如表 3 所示。 4.2测量模型检验 运用Amos7.0软件对测量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 显示,绝对拟合度 χ2 df 统计量为 2.285 (适配标准 < 3), GFI=0.901 (适配标准 > 0.9),RMSEA=0.075 (适配标准 < 0.08,RMR=0.048 (适配标准 < 0.05),达到或接近适配标 准;相对拟合指数 AGFI=0.896,NFI=0.905,CFI=0.925, RFI=0.913 (适配标准 > 0.9),达到或接近适配标准;精简 拟合指数PNFI=0.604,PCFI=0.687 (适配标准0—1),达到 适配标准。根据海尔 (Hair) 等人的建议[42] ,在其他指标都 达标,AGFI略小时,模型拟合效果可以接受。 对测量模型的组合信度、会聚效度和判别效度进行进 一步检验。根据富奈尔 (Fornell) 组合信度 (CR) 公式[43] 计算出各变量的组合信度均大于临界值0.7,说明各潜变量 与所属的观测变量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较好。用潜变量的平 均变异抽取量 (AVE) 检验测量模型的会聚效度,以检验 各观测变量对该潜变量的平均差异解释力。其计算公式 为:因子载荷的平方和/ (因子载荷的平方和+误差方差 和)。计算结果各潜变量的AVE值均在0.5以上,说明聚合 效度较为理想 (结果如表3)。测量模型的判别效度从潜变 量的平均变异抽取量的平方根与该潜变量统其他潜变量的 相关系数比较结果进行判断。结果显示,对角线上的潜变 量平均变异抽取量的平方根全部大于该潜变量与其他潜变 量的相关系数,模型具有良好的判别效度。 4.3结构模型检验 运用Amos7.0软件极大似然法对数据进行参数估计。结 果显示,除AGFI=0.893,略小于0.90外,结构模型的其他 指标均达到适配标准。其中,绝对拟合度 χ2 df =1.967、 GFI=0.900、RMSEA=0.081、RMR=0.047,相对拟合指数 NFI=0.903、CFI=0.912、RFI=0.907,精简拟合指数 PNFI= 0.604、PCFI=0.715 (表4)。说明模型具有较好地对数据的 拟合能力。 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系数分析,以检验各潜变量 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程度。结果显示,假设的9个路径系 数中有8个CR值大于1.96,表示其路径系数达到0.05以上 显著水平 (图4)。假设验证结果如下:①文化认同与旅游 139 唐晓云: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以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