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 1定义: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中有电子逸 出的现象叫光电效应,所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由光电 子形成的电流叫光电流,使电子逸出某种金属表面所需 的功称为该种金属的逸出功。 2实验装置及现象 3实验规律: (1)饱和光电流与照射光强成正比 (2光电子逸出时具有一定的动能。最大初动能等于电 子的电荷量和遏止电压的乘积,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第二节 光电效应 一、光电效应: 1.定义: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中有电子逸 出的现象叫光电效应,所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由光电 子形成的电流叫光电流,使电子逸出某种金属表面所需 的功称为该种金属的逸出功。 3.实验规律: (1)饱和光电流与照射光强成正比; m s mv = eU 2 2 1 (2)光电子逸出时具有一定的动能。最大初动能等于电 子的电荷量和遏止电压的乘积,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2.实验装置及现象
如将K接正极、A 接负极,则光电子 离开K后,将受到 当人间的反电子的最大初 向电势差等于Uo 时,从逸出的动射光的频率成线 能最大的电子刚好 不能到达电路当入射光的频率 40 叫遏止电压。 频率时,不管入 20 刀Uy 度多大,不会产 05101520v104H) 生光电效应。 (4)金属表面从接受光照到逸出电子,所需时间不 超过109s
(3)光电子的最大初 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 性关系。当入射光的频率 小于红限频率时,不管入 射光的强度多大,不会产 生光电效应。 (4)金属表面从接受光照到逸出电子,所需时间不 超过10-9s。 0 5 10 15 20 2.0 4.0 U (V) S (10 ) 14 Hz CS i T 如将K接正极、A 接负极,则光电子 离开K后,将受到 电场的阻碍作用。 当K、A之间的反 向电势差等于U0 时,从K逸出的动 能最大的电子刚好 不能到达A,电路 中没有电流, U0 叫遏止电压
、爱因斯坦光子假设 1实验规律与电磁浪理论的矛盾。 (1)经典认为光强越大,饱和电流应该大,光电 子的初动能也该大。但实验上饱和电流不仅与光强有 关而且与频率有关,光电子初动能也与频率有关 (2)只要频率高于红限,既使光强很弱也有光电流 频率低于红限时,无论光强再大也没有光电流。而经 典认为有无光电效应不应与频率有关 (3)瞬时性。经典认为光能量分布在浪面上,吸收 能量要时间,即需能量的积累过程
二、爱因斯坦光子假设: 1.实验规律与电磁波理论的矛盾。 (1)经典认为光强越大,饱和电流应该大,光电 子的初动能也该大。但实验上饱和电流不仅与光强有 关而且与频率有关,光电子初动能也与频率有关。 (2)只要频率高于红限,既使光强很弱也有光电流; 频率低于红限时,无论光强再大也没有光电流。而经 典认为有无光电效应不应与频率有关。 (3)瞬时性。经典认为光能量分布在波面上,吸收 能量要时间,即需能量的积累过程
2爱因斯坦光子假设解释实验规律: (1)假设:1905年,爱因斯坦对光的本性提出 了新的理论,认为光束可以看成是由微粒构成的 粒子流,这些粒子流叫做光量子,简称光子。在 真空中,光子以光速c运动。一个频率为w的光子具 有能量ε=hv (2)光电效应的爱因斯坦方程 hv=mv+aA=hvor
2.爱因斯坦光子假设解释实验规律: (1)假设:1905年,爱因斯坦对光的本性提出 了新的理论,认为光束可以看成是由微粒构成的 粒子流,这些粒子流叫做光量子,简称光子。在 真空中,光子以光速c运动。一个频率为ν的光子具 有能量ε=h。 (2)光电效应的爱因斯坦方程 0 2 2 1 h = m v + A A = h
3、光电效应解释 (1)饱和光电流强度与光强成正比 对于给定频率的光束来说,光的强度越大,表示 光子的数目越多,光电子越多,光电流越大。 (2)红限频率的存在: 当入射光频率低于红限频率v,hK4不会有光 电子逸出,只有当入射光频率足够高(v>Ah),以 致每个光子的能量足够大,电子才能克服逸出功而逸 出金属表面。所以红限频率v=4/;
(2) 红限频率的存在: 当入射光频率低于红限频率0,h<A不会有光 电子逸出,只有当入射光频率足够高( >A/h),以 致每个光子的能量足够大,电子才能克服逸出功而逸 出金属表面。所以红限频率 =A/h; 3、光电效应解释 (1)饱和光电流强度与光强成正比: 对于给定频率的光束来说,光的强度越大,表示 光子的数目越多,光电子越多,光电流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