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参考答案(人教 版)(山西省用。命题人:吕宝印、兰丽红) 注意事项: 1.本试题除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外,另增设附加题20分, 附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各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附加题分数是否计入 模块修习学分。 2.第Ⅰ卷1~6页,第Ⅱ卷第7页,附加题第8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4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题、附加题)时,须用0.5毫米的 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5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早在中国文字诞生之前,我们的先人就开始了有目的的诗创作活动,作为这 种集体创作的记录,即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 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故又称《诗三百》。 《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众多的生活场面和生活希望, 题材广泛,笔法多样,情调各异,涉及到劳动、祭祀、爱情、战争、阶级对立等 诸多领域,深刻宽阔地显示出我们先人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既 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在世界文学史上,放射出夺目 的光芒 几乎与《诗经》的同时,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人民创作了一种体裁的诗—一楚 辞(楚地之诗)。与《诗经》基本上四行一句的格式不同,楚辞的写法较为灵活, 句式参差多变,且注重想象,虛幻性强,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经由伟大诗人屈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参考答案(人教 版)(山西省用。命题人:吕宝印、兰丽红) 注意事项: 1.本试题除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外,另增设附加题 20 分。 附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各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附加题分数是否计入 模块修习学分。 2. 第Ⅰ卷 1~6 页,第Ⅱ卷第 7 页,附加题第 8 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第Ⅰ卷 1~6 题,第Ⅱ卷 15~17 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4.答非选择题(第Ⅰ卷 7~14 题,第Ⅱ卷 18 题、附加题)时,须用 0.5 毫米的 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51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早在中国文字诞生之前,我们的先人就开始了有目的的诗创作活动,作为这 种集体创作的记录,即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 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故又称《诗三百》。 《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众多的生活场面和生活希望, 题材广泛,笔法多样,情调各异,涉及到劳动、祭祀、爱情、战争、阶级对立等 诸多领域,深刻宽阔地显示出我们先人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既 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在世界文学史上,放射出夺目 的光芒。 几乎与《诗经》的同时,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人民创作了一种体裁的诗——楚 辞(楚地之诗)。与《诗经》基本上四行一句的格式不同,楚辞的写法较为灵活, 句式参差多变,且注重想象,虚幻性强,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经由伟大诗人屈
原之手,楚辞得以发挥和完善,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的现实 主义交相辉映,代表着中国诗的两大文学传统。 两汉时代,是我国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诗总的风尚,是对质朴的写实 主义的推崇,不重华丽,反对空洞,因而,诗的现实性都很强,生活气息浓郁。 这一时期,中囯诗经历了从四言诗向五言诗的转折。多了一个字,既加大了容量, 又多了一种表现形式,诗作的技巧也有了更多的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诗进入了另一个重要阶段。一方面,魏晋诗人继承了 汊诗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产生了曹操那样慷慨悲歌的豪气诗人。另一方面,由 于魏晋时的阶级斗争更加剧烈,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更为无情,稍有不慎, 性命不保,因而,文人们表面上只谈玄学,从空到空,实则是痛不欲生,对现实 极为不满。这就形成了魏晋诗凄苦闷郁的另一基调。这时期,对七言诗的探索已 经出现。 从《诗经》、楚辞开始,中国诗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产生了一批 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楚辞的浪漫主义影响 不很显著,杂言诗也不太多。《诗经》的影响却是一目了然的。这一阶段的诗, 现实性都很强烈,其形式由四言发展到五言,且趋于完善,七言诗也出现,诗的 创作在形式和技巧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唐朝诗人把这一阶段的诗统称为“旧体诗”或“古风”。这的确是一股神奇 的、深邃的、美丽的古风,直到今天,它还在时时吹拂着我们,为我们的心灵注 入清丽的奇思和幽深的玄想 (节选自王长虹《风歌 一曲唱辉煌一一唐以前的中国诗》) 1.下列对《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集,是我们先人有目的的诗创作活动的记录,它 的创作早在中国文字诞生之前就开始了。 B《诗经》所收录的作品大约三百零五篇,这些作品是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
原之手,楚辞得以发挥和完善,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的现实 主义交相辉映,代表着中国诗的两大文学传统。 两汉时代,是我国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诗总的风尚,是对质朴的写实 主义的推崇,不重华丽,反对空洞,因而,诗的现实性都很强,生活气息浓郁。 这一时期,中国诗经历了从四言诗向五言诗的转折。多了一个字,既加大了容量, 又多了一种表现形式,诗作的技巧也有了更多的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诗进入了另一个重要阶段。一方面,魏晋诗人继承了 汉诗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产生了曹操那样慷慨悲歌的豪气诗人。另一方面,由 于魏晋时的阶级斗争更加剧烈,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更为无情,稍有不慎, 性命不保,因而,文人们表面上只谈玄学,从空到空,实则是痛不欲生,对现实 极为不满。这就形成了魏晋诗凄苦闷郁的另一基调。这时期,对七言诗的探索已 经出现。 从《诗经》、楚辞开始,中国诗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产生了一批 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楚辞的浪漫主义影响 不很显著,杂言诗也不太多。《诗经》的影响却是一目了然的。这一阶段的诗, 现实性都很强烈,其形式由四言发展到五言,且趋于完善,七言诗也出现,诗的 创作在形式和技巧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唐朝诗人把这一阶段的诗统称为“旧体诗”或“古风”。这的确是一股神奇 的、深邃的、美丽的古风,直到今天,它还在时时吹拂着我们,为我们的心灵注 入清丽的奇思和幽深的玄想。 (节选自王长虹《风歌 一曲唱辉煌——唐以前的中国诗》) 1. 下列对《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集,是我们先人有目的的诗创作活动的记录,它 的创作早在中国文字诞生之前就开始了。 B 《诗经》所收录的作品大约三百零五篇,这些作品是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
C《诗经》中的作品题材广泛,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场面和生活希望, 《诗经》从而成为中国诗现实主义风格的源起 D《诗经》在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显著地位,它深刻宽阔地显示出了我们先 人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楚辞的产生几乎与《诗经》同时,它是屈原创作的一种体裁,后来成为了 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两汉时代,是我国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四言到五言,虽只多了一个 字,却代表了中国诗的转折。 C魏晋南北朝时代,诗风有两种走向,一方面是慷慨悲歌的风格,另一方面 又形成了凄苦闷郁的基调 D旧体诗的形式由四言发展到五言,最后五言诗趋于完善,又出现了七言诗, 诗的创作形式和技巧也渐趋成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楚辞体诗相较《诗经》而言,写法较为灵活,句式参差多变,且注重想象, 虚幻性强,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B两汉时代,诗风质朴,作品现实性都很强,生活气息浓郁。因而,此时的诗 不重华丽,推崇写实主义。 C魏晋时的文人们表面上只谈玄学,从空到空,实则对现实极为不满,谈玄论 道只是他们内心苦闷的一种宣泄形式。 D从《诗经》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是先人留给后人的丰厚的文化遗产,直 到今天,它还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古文与现代诗阅读(共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3分)
C 《诗经》中的作品题材广泛,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场面和生活希望, 《诗经》从而成为中国诗现实主义风格的源起。 D 《诗经》在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显著地位,它深刻宽阔地显示出了我们先 人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楚辞的产生几乎与《诗经》同时,它是屈原创作的一种体裁,后来成为了 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 两汉时代,是我国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四言到五言,虽只多了一个 字,却代表了中国诗的转折。 C 魏晋南北朝时代,诗风有两种走向,一方面是慷慨悲歌的风格,另一方面 又形成了凄苦闷郁的基调。 D 旧体诗的形式由四言发展到五言,最后五言诗趋于完善,又出现了七言诗, 诗的创作形式和技巧也渐趋成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楚辞体诗相较《诗经》而言,写法较为灵活,句式参差多变,且注重想象, 虚幻性强,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B 两汉时代,诗风质朴,作品现实性都很强,生活气息浓郁。因而,此时的诗 不重华丽,推崇写实主义。 C 魏晋时的文人们表面上只谈玄学,从空到空,实则对现实极为不满,谈玄论 道只是他们内心苦闷的一种宣泄形式。 D 从《诗经》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是先人留给后人的丰厚的文化遗产,直 到今天,它还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古文与现代诗阅读(共 2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3 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 至,少长威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 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 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 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 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 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集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指曲水之旁 B.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指自然界 的万物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互相赠与 D.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怀抱 负 5.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暮春之初,修禊事也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 竹④无丝竹管弦之盛⑤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⑥天朗气 清,惠风和畅 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 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 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 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 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 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 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集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指曲水之旁 B.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指自然界 的万物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 互相赠与 D.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怀抱 负 5.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3 分) ① 暮春之初,修禊事也 ②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 竹 ④ 无丝竹管弦之盛 ⑤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⑥ 天朗气 清,惠风和畅 A. ① ③ ⑤ ⑥ B. ② ③ ⑤ 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写兰亭聚会,畅叙幽情。描绘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暗示它可以引发 与会者的诗兴,从而有了“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 B.第二段情景交融,以景托情。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美景烘托,由此说 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顺理成章 C.第三段兴感抒情,发挥议论。先说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 之外”:接着指出不管怎样不同,人总要死,从而提出“死生亦大”的观点。 D.文章借题发挥,立意髙远。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 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妄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固知一死生为虛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8-9题。(7分)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③。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轮鞅:指车马。②墟曲:乡野。③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 8.此诗着意写乡居生活的宁静。前八句是怎样表现这种宁静的?请简要分析。 (4分) 9.结尾四句运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C. ① ③ ④ ⑤ D. ② ③ ④ 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写兰亭聚会,畅叙幽情。描绘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暗示它可以引发 与会者的诗兴,从而有了“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 B.第二段情景交融,以景托情。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美景烘托,由此说 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顺理成章。 C.第三段兴感抒情,发挥议论。先说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 之外”;接着指出不管怎样不同,人总要死,从而提出“死生亦大”的观点。 D.文章借题发挥,立意高远。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 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妄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⑴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⑵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 8-9 题。(7 分)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①。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 ②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③,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轮鞅:指车马。②墟曲:乡野。③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 8.此诗着意写乡居生活的宁静。前八句是怎样表现这种宁静的?请简要分析。 (4 分) 9.结尾四句运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