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难点突破: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在备考中,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培养语感, 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査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 考查角度一:形象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 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 我 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 者本人)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要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 等)来表现主观感情,这些加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景物形象。它是 含有“意”的形象,也叫“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几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 联系。 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 咏物诗。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典题探究 1.人物形象 【典题】(201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 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解题思路:此题分析“人物形象”。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 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 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参考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 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 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景物形象 【典题】(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2014 年高考语文难点突破: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在备考中,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培养语感, 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查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 考查角度一:形象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 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 “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 者本人)。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要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 等)来表现主观感情,这些加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景物形象。它是 含有“意”的形象,也叫“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几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 联系。 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 咏物诗。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典题探究 1.人物形象 【典题】(201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 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解题思路:此题分析“人物形象”。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 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 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参考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 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 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景物形象 【典题】(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题思路:此题分析“景物形象”。“怎样的景色”,需要抓住原诗中的 “雨”“江乡”“叶”等意象具体解说,“氛围”要抓住“萧萧”并联系后文加 以理解。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 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3.事物形象 【典题】(201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解题思路:此题分析“事物形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要立足诗歌内容,密切 结合诗中的文字,从外在特征入手,步步深入加以分析,力求将作者赋予“物象” 的内在情感、内在意蕴挖掘出来。 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 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方法归纳 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 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诉其离愁别绪、 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 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 蝉》、李商隐的《蝉》),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 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诗歌情貌殊异。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基本步骤:什么形象一一形象的特征一一形象的意义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 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 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题思路:此题分析“景物形象”。“怎样的景色”,需要抓住原诗中的 “雨”“江乡”“叶”等意象具体解说,“氛围”要抓住“萧萧”并联系后文加 以理解。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 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3.事物形象 【典题】 (201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 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解题思路:此题分析“事物形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要立足诗歌内容,密切 结合诗中的文字,从外在特征入手,步步深入加以分析,力求将作者赋予“物象” 的内在情感、内在意蕴挖掘出来。 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 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方法归纳 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 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诉其离愁别绪、 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 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 蝉》、李商隐的《蝉》),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 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诗歌情貌殊异。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基本步骤: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形象的意义。 【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 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①。 注:①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 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 义)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什么形象)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 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的意味。(形象的特 征)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 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2.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前面的写景往往作为后面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 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 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 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 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 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髙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一一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一一空寂、缠绵、幽静、幽美、静谧、婉转、朦胧; 繁复一一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 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 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 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 基本步骤:概括景象(意境)特点—一描摹诗歌图景一一剖析作者思想。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 义) 【例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什么形象)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 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的意味。(形象的特 征)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 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2.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前面的写景往往作为后面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 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 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 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 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 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静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 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 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 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 基本步骤: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 【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援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参考答案:“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 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 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 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思春的愁绪呢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诗中“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烘托了一种萧索 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体现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路径难辨,欲行无路,体现出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以及诗人自己在清冷中 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感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 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3.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 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1)抓物象的特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3)抓物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 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基本步骤:提炼物象特征—一抓物与志的“契合点”一一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 精神。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注:①眇:通“渺”,辽远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参考答案:“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 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 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 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思春的愁绪呢! 【例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诗中“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烘托了一种萧索 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体现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路径难辨,欲行无路,体现出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以及诗人自己在清冷中 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感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 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3.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 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1)抓物象的特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3)抓物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 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基本步骤:提炼物象特征——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 精神。 【例 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眇①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注:①眇:通“渺”,辽远。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 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下面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 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 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自己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 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 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总之,在鉴赏诗歌形象时,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物象,看清题干 要求,是结合全诗还是结合某几句分析,诗句解说要具体,概括形象特征,要结 合诗意写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品格志向等。 对点训练 1.(2012·浙江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小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 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风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参考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 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例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下面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 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 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自己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 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 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总之,在鉴赏诗歌形象时,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物象,看清题干 要求,是结合全诗还是结合某几句分析,诗句解说要具体,概括形象特征,要结 合诗意写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品格志向等。 对点训练 1.(2012·浙江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小 园 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 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