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们本身并不是实际的存在。然面,通过预先谋划,所设想的将来能变成现实。通过当前认知上的表征,所设想的将来转化成当前的动机作用因素和行为的调节者。能动性的第三个特点是自我反应。人们不仅是计划者和预谋者,他们也是自我调节者。他们采用个人的标准,通过自我反应的影响,监督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他们做使自己满意的和有自我价值感的事,不做招致自我责的事。人的能动性的第四个核心特点是自我反思。人们不仅是行动的主人,他们也是自己的能动性的自我考察者。他们反思自己的效能、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以及他们从事的事业的意义,而且如有必要,将作出矫正性调节。人的能动性在一个广阔的社会网络中发挥作用。在这些交互作用中,人们既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也是社会制度的缔造者。社会认知论否认把人的能动性与社会结构分离的二元观点。社会结构因素与人的因素是彼此依赖地发挥作用的,面不是与人的行为相对立的。许多年来,心理学理论几乎集中探讨通过人的行为后果的奖和惩而产生的学习。尝试与错误学习是一个允长和碰运气的过程,幸好,这种过程因社会示范和模仿的力量而缩短。人类高度发展的从事观察学习的能力使之通过形形色色的榜样所传递的信息而迅速增长了人们的知识和胜任能力。个体不必通过尝试与错误重新发现行为的每一作用方式。社会文化模式是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而传递的。大量有关人的价值、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社会机会和约束以及社会制度的结构的信息是通过电子媒体用符号描述的被示范的交互作用面习得的。符号化的示范作用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巨大范围和趋于增加的力量。做中学需要通过重复的尝试与错误的经验来改变行为,与此不同,在观察学习中,单个榜样能同时将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递给范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中文版序电子技术的加速发展极大地扩展了社会成员日复一日所接触的榜样的范国。这些电子系统从电信卫星上获得信息,已成了传播符号环境的主要工具。利用这些被示范的思和行为模式,观察者超越了他们的直接环境的界限。不仅社会习俗在一定的社会内部传播,而且观念、价值和行为方式正在世界范围内示范。电子媒体已把通过社会示范的观察学习提到了首位,而且在跨文化的和社会政治的变革中正在起日益增长的重要作用。在网络虚拟世界的生活中,也要求对人的适应和改变
19中文版序的文化影响的研究作出重大变革。文化不再是孤立的和铁板一块的。相互依赖和全球市场的力量正在重新建构民族经济和塑造社会的政治和社交的生活。这些新的现实要求把跨文化的分析范围加以拓展,分析的重点要超越在一定社会中起作用的社会力量。关心的重点是民族的倾向性怎样与全球的力量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文化生活的性质,由于社会、信息和技术的变化速度加快,人们成功地发挥能动中文版序性需要终生发展自我定向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动机、情感和成就的自我调节大部分是通过内部标准和对自已的行为的评价性反应实现的。源于实现了有价值的标准所预期的自我满足和由于低于标准的成就所引起的不满便起了推动人们追求成功的诱因作用。动机作用的效果并不是源于标准本身,而是源于人们生活中的自我卷入。在发挥人的能动性时若涉及求成的努力和胜任能力的培养,那么当知识和技能已习得而且困难已克服后,被选择作为适当性的标志的标准也将随之提高。在运用道德的力量时,作为调节人的行动的基础的内部标准是更为牢固确立的。通过根植于道德标准和自我约束中的自我调节机制,道德推理被转化为行动。运用道德的力量包括抑制和促进两方面。抑制方面是以避免从事不人道的行为的力量表现出来的,而道德性的积极方面则是以从事人道行为的力量表现出来的。然而,道德标准并非作为行为的始终不变的内部调节者起作用。自我调节机制如果不能被激活,则不能发挥作用,而且人们可以采用许多借口,将道德的自我约束与其不人道的行为分离。分离可能集中于重新解释自已的行为,以免承认它是不道德的;分离可能集中于行为的动因,以致犯罪的人能将自已引起伤害的责任降低至最低;分离可能祈求于缩小或歪曲所引起的伤害,而且它也可能集中于使被虐待者丧失人性并遣责他们的所作所为。通过有选择地消除道德的自我约束,原本有同情心的人可能做出极端残忍的事。事实上,许多世纪以来,很多破坏性行为是由普通的体面的人以崇高理想、宗教原则、种族平等和民族主义责任的名义实施的。由于存在许多排除道德控制的心理学方法,社会便不能完全依赖个人去阻止人的残恐。文明的生活不仅需要人道的个人道德法规,而且需要有效的安全措施,以防止有些人为了剥削和破坏的目的面滥用权力。无论不人道的习俗是制度化的、有组织的,或者是个人的,我们都应
20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使之难以与其行为的不人道相分离。人们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生活情景和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适当性的能力是社会认知论所强调的独特的人的属性。人们生成思想并据此产生行动或者据此预测事情的发生。借助自我反思,他们判断自已的思想的适当性及其功能性价值。人们通过反思,为自己的生活提供结构、意义和连续性。在各种自我反思中,惟有人的信念在其对影响自己的生活事件进行控制中起核心的或普遍的作用。人的效能的信念是人的能动性的基础。只有人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产生合乎愿望的结果,他们才会在面对困难时具有战胜困难的动力。其他因素可能作为指导作用和作为激励的因素,但它们根植于这样一个核心信念:人具有通过自己的行动产生效果的力量。效能信念影响人的思维、情感,行动并产生自我激励。具体地说,这样的信念调节人们选择于什么;在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中投入多少努力;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他们能坚持多久,他们的思想模式是自我抑制的或是自我提高的;在应付困难情景时,他们经受多大压力和沮丧以及从逆境恢复的活力。个人效能感高有益于取得成就和情绪健康。电子技术的惊人发展和全球人类相互接触为人们塑造自己的社会未来和民族生活提供了新适应性挑战和更多机会。通过信息技术而引起的知识全球化,人们能借助飞速发展的网络媒体,以超越时空的方式影响自己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人们依据自己的效能信念行动,并利用网络媒体上的大重知识,提升自已的教育,健康、工作、组织的创新精神和生产力,从而改变影响他们的生活的社会条件。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直接的形式是运用个人的力量去影响自已的生活事件。在发挥个人的能动性时,人们利用中文版序个人的影响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承受环境事件的压力。在许多方面,人们并不能直接控制影响他们的生活的社会条件和制度化的习俗。在此条件下,他们借助拥有资源、知识、手段的其他人,依靠代理人的力量,以他们的名义确保自身所希望的结果得以实现。人们的成功需要将个人的、代理人的和集体的效能能动地加以组合,但是因人的生活相互依赖的加速,人们正在重视发挥集体的能动性。在依靠集体力量产生符合理想的结果的努力中,人们对集体力量的共同信念是集体能动性的关键成分。集体的成就不仅是其
21中文版序不同成员共有的知识和技能的产物,也是他们的相互作用的协调和合作的结果。因此,所知觉的集体的效能不只是个别成员的效能信念的总和,而且也是一种自然产生的集体财富。个人和集体的效能在能量的单位上不同,但这两种形式的效能都通过相似的过程以类似的方式发挥作用。在集体效能中人们共有的信念影响他们通过集体行动寻求达到的未来的类型;影响他们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影响他们投入集体事业的努力的程度;影中文版序响他们面对集体努力面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时的坚持力;影响他们遇到阻拦时的脆弱性,这种阻拦可能表现为受不易控制的难题所困扰。有些人生活在个人主义社会,另一些人生活在集体主义制度之中。社会认知论通过把集体的力量包容在其概念框架内,它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中。通过用自主性与相互依赖性竞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竞争,引起争议的二元观贯穿在我们的讨论中。个人、代理人和集体方式对能动性组合的相对贡献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是不同的。但是不论人生活在哪里,其能动性的一切榜样需要使之发挥作用。人们不论是个体地或集体地参与其活动,知觉到的效能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文化是多样的和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在同种文化内存在代际、教育、地区和社会经济的差异以及跨不同功能领域间的差异,这些都强调文化制度的多方面的和动力的性质。据社会认知观,人性可以用广阔的潜能来描绘,通过直接的和替代的经验,这种潜能在生物限制内可以被塑造成多种形式。其他物种主要受先天的程序安排,只能以特殊的习惯定型化地生存。相反,人类这个物种被选择出来,其行为可以学习,可以塑造。通过能动作用,人们创造了灵活适应显著不同习惯的方式,想方设法克服生理的和环境的限制;设计并建造自已所喜爱的环境;创造使之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未来的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示范和其他经验影响方式,他们把有效的行为方式传递给其他人。演化的结构、专门化的神经生理系统以及生物潜能可以为多种目的服务。争论的主要问题不是通常所提出的先天与后天的问题,而是先天因素作为决定因素或者潜在因素起作用的问题。生物决定论者强调先天的法则、遗传的制约和限制,生物潜能论者更重视分配机会、优先权和权利的法则。他们强调人的可能性。社会的迅速变
22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化提供了证据,表明实际上生物学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几十年来,人们在遗传上的变化微不足道,但通过迅速的社会文化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在信念、道德、社会角色、行为方式和全球交往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球网络媒体的符号环境已成为主导的环境,使新千年全球的人们超越了时间、地点和距离的限制。我们也正在目睹在生物和社会文化双向共同进化过程中人的力量的日益增长的优势,甚至直接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改变遗传密码,超越进化的遗传过程。我们认可的价值、我们设法去考察的社会制度和我们的强有力的技术的使用,将在我们变成什么人以及我们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方面起重要作用。我深深感激皮连生教授翻译了此书,感谢金勇、彭呈军与华东师大出版社为本书中文版所做的准备工作,通过他们无私的努力,他们为共享人类理解和进步方面的观念和新知识作出了重大贡献。阿尔伯特·斑杜拉于斯坦福大学中文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