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 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 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 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 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 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 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 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 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 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 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 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 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 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 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 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 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 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 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 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 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 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 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 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 与想象的空间。 B.优秀京剧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C.技术精湛的摄影家只要多做功课,就会从容得神来之笔。 D.京剧艺术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山东省淄博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 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 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 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 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 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 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 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 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 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 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 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 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 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 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 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 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 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 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 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 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 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 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 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 与想象的空间。 B.优秀京剧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C.技术精湛的摄影家只要多做功课,就会从容得神来之笔。 D.京剧艺术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C.文章在论证中用较多文字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 度 D.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 一种“画外功 C.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 功 D.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的运用,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技术并不属于“画外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四个人围着方桌坐定,孝武动手给每人盅里斟下酒,白嘉轩佝偻着腰站起来, 刚开口叫了一声“三哥”,突然涕泪俱下,哽咽不住。鹿三惊讶地侧头瞅着不 知该说什么好。孝武孝义也默默凝坐着。白嘉轩说:“三哥,我这一生遭了多 少罪呀……”随之说道:“我有话要给孝武孝义说,三哥你陪着我。我想把那个 钱匣匣儿的故经念给后人听 (2)这是白家的一个传久不衰的故经。虽然平淡无奇却被尊为家规,由谢世的家主 儿严肃认真地传给下一辈人,尤其是即将接任的新的家主儿。那是一只只有入口 没有出口的槐木匣子,做工粗糙,不能摆饰陈列也无法让人观赏。 (3)由白嘉轩推大约六代的祖宗里头,继任的家主儿在三年守孝期间变成了一个五 毒俱全的败家子,孝期未满就把土地牲畜房屋踢荡净尽了,还把两个妺妺的聘礼 挥霍光净。母亲气死了,请不起乐人买不起棺材穿不上三件寿衣,只凑合着买了 两张苇席埋了。这个恬不知羞的败家子竟然厚着脸皮吹牛说:“白鹿村再有钱的 人再大的财东,没见谁给他先人装个双层枋吧?我给俺妈用的是双层子寿 材……”村人一想也对,两张苇席裹了双层……就回给他一句顺口溜:白家老大 埋他爸,能闹多大算多大;白家老大埋他妈,能瞎尽管瞎。这个败家子领着老婆 孩子出门要饭去了,再没有回来。 (4)亲自经历这个拔锅倒灶痛苦过程的老二,默默地去给村里一些家道殷实的人家 割草挑水混饭吃,没有事做的时候就接受村人乡邻一碗粥一个馍的施舍。这个默 默不语的孩子长大了,就弄下一个木模一只石锤去打土坯了,早出夜归,和村里 人几乎断了见面的机会。他从不串门更不要说闲游浪逛,晚上就躺在那间仅可容 身的灶房里歇息,有人发现过他在念书。这间灶房是被激怒的族人和近门子人出 面干预的结果,败家子老大才留下这一间灶屋没有卖掉,使他有一坨立足之地。 (5)他搜罗到一块槐木板,借来了木匠的锯子刨子和凿子,割制成一只小小的木匣 儿,上头刻凿下一道筷头儿宽的缝口,整个匣子的六面全都用木卯嵌死了。他每 天晚上回来,把打土坯挣下的铜子麻钱塞进缝口,然后枕着匣子睡觉。三年以后 他用凿子拆下匣底,把一堆铜元和麻钱码齐数清,一下子就买回来一亩一分二厘 水地,那是一块天字地。白鹿村的人这个时候才瞪大眼睛,瞅着那个无异于哑巴 的老二身上条条缕缕的破衫烂裤。没二年,他用自己的置买下的土地上收获的第 料新麦蒸成雪白馍馍,给白鹿村每一家每一户都送去两个,回报他们在他处身 绝境的幼年时期的馈赠之恩。这个有心数儿的孩子当时每接受一碗粥一个馍,都
C.文章在论证中用较多文字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 度。 D.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 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 一种“画外功”。 C.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 功”。 D.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的运用,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技术并不属于“画外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⑴四个人围着方桌坐定,孝武动手给每人盅里斟下酒,白嘉轩佝偻着腰站起来, 刚开口叫了一声“三哥”,突然涕泪俱下,哽咽不住。鹿三①惊讶地侧头瞅着不 知该说什么好。孝武孝义②也默默凝坐着。白嘉轩说:“三哥,我这一生遭了多 少罪呀……”随之说道:“我有话要给孝武孝义说,三哥你陪着我。我想把那个 钱匣匣儿的故经念给后人听。” ⑵这是白家的一个传久不衰的故经。虽然平淡无奇却被尊为家规,由谢世的家主 儿严肃认真地传给下一辈人,尤其是即将接任的新的家主儿。那是一只只有入口 没有出口的槐木匣子,做工粗糙,不能摆饰陈列也无法让人观赏。 ⑶由白嘉轩推大约六代的祖宗里头,继任的家主儿在三年守孝期间变成了一个五 毒俱全的败家子,孝期未满就把土地牲畜房屋踢荡净尽了,还把两个妹妹的聘礼 挥霍光净。母亲气死了,请不起乐人买不起棺材穿不上三件寿衣,只凑合着买了 两张苇席埋了。这个恬不知羞的败家子竟然厚着脸皮吹牛说:“白鹿村再有钱的 人再大的财东,没见谁给他先人装个双层枋吧?我给俺妈用的是双层子寿 材……”村人一想也对,两张苇席裹了双层……就回给他一句顺口溜:白家老大 埋他爸,能闹多大算多大;白家老大埋他妈,能瞎尽管瞎。这个败家子领着老婆 孩子出门要饭去了,再没有回来。 ⑷亲自经历这个拔锅倒灶痛苦过程的老二,默默地去给村里一些家道殷实的人家 割草挑水混饭吃,没有事做的时候就接受村人乡邻一碗粥一个馍的施舍。这个默 默不语的孩子长大了,就弄下一个木模一只石锤去打土坯了,早出夜归,和村里 人几乎断了见面的机会。他从不串门更不要说闲游浪逛,晚上就躺在那间仅可容 身的灶房里歇息,有人发现过他在念书。这间灶房是被激怒的族人和近门子人出 面干预的结果,败家子老大才留下这一间灶屋没有卖掉,使他有一坨立足之地。 ⑸他搜罗到一块槐木板,借来了木匠的锯子刨子和凿子,割制成一只小小的木匣 儿,上头刻凿下一道筷头儿宽的缝口,整个匣子的六面全都用木卯嵌死了。他每 天晚上回来,把打土坯挣下的铜子麻钱塞进缝口,然后枕着匣子睡觉。三年以后, 他用凿子拆下匣底,把一堆铜元和麻钱码齐数清,一下子就买回来一亩一分二厘 水地,那是一块天字地。白鹿村的人这个时候才瞪大眼睛,瞅着那个无异于哑巴 的老二身上条条缕缕的破衫烂裤。没二年,他用自己的置买下的土地上收获的第 一料新麦蒸成雪白馍馍,给白鹿村每一家每一户都送去两个,回报他们在他处身 绝境的幼年时期的馈赠之恩。这个有心数儿的孩子当时每接受一碗粥一个馍,都
在灶屋土墙上刻写下了赐舍者的姓名,诸如五婆三婶七嫂二姑四姐等等。已经成 年的他在实行回报时,坚决冲破了当初记账时的原本企图,给每一家乡党不管当 时给予还是未给予他施舍的人家一律送上两个馍馍,结果使那些未施舍过他的人 更加感动以至羞愧。又两年,他再次撬开匣底,在祖传的留给他的那一半庄稼地 上盖起了两间屋。又一年,他给自己娶回来一房媳妇 (6)再后来的事无须赘述,倒是这个老二本人的一些怪癖流传不衰。他娶媳妇的第 二天到丈人家回来,一进门就脱下新衣服,穿上原先那身条条缕缕的破衫烂裤和 踏断了后跟的烂鞋,媳妇说:“你还穿这—一—”老二说:“这咋?这叫金不换。” ⑦)直到他死,尽管土地牲畜房屋已发展到哥哥败家之前的景况,被卖掉的那一半 庄稼用高过原价三倍的价钱再赎买回来,如愿以偿盖起三间厅房,他仍然是一身 补丁摞着补丁的衣裤。 (8)白家老大败家和老二兴业发家的故事最后凝练为一个有进口无出口的木匣儿 被村村寨寨一代一代富的穷的庄稼人咀嚼着品味着删改着充实着传给自己的后 代 (9)“我看咱家只差一步就闹到重用木匣子的地步咧!”白嘉轩喝了几盅酒,感慨 起来,“你们看看孝文是不是那个败家子老大?是!只是我还活着,孝武也长大 了,才没给他踢踏到那一步……像他那号败家子,早饿死了早让人眼目清闲 ⑩0孝武哇!今黑我就把这匣子交给你,当然用不看拿它攒钱,你常看看它就不会 迷住心窍。”听到木匣子的故经,鹿三却顿然想起进山背粮的故事来…… ①D鹿三准备去背粮,要走的当儿,白嘉轩说:“三哥,让孝武孝义跟你一搭去。” 鹿三转过身笑着问:“财主家也叫娃去背粮,你不怕惹人笑话?”白嘉轩说:“谁 爱笑由谁笑去。”鹿三认真说:“孝武去行孝义去怕不行,娃太小,甭说背粮食 光是跑路怕也跑不下来,来回好几百里哩!”白嘉轩冷冷他说:“要是从场里把 粮袋子挪到屋里,我就不让他去了,就是图了这个远!让他跟你跑一趟有好 处 ⑩因为带着两个孩子,五天的路程走了七天才回到白鹿村。傍晚时分,孝武孝义 在村口和鹿三分手后走进街门,孝义扑通坐到地上起不来了。白嘉轩却幸灾乐祸 似的笑说:“这回把碎息娃子跑美咧!这回碎息娃子就明白啥叫个粮食咯……” 03想到这里,鹿三说:“孝文要是心里有这匣子就好了咧!” 040孝武接过匣子庄重而又激动起来:“爸,我明年春上就把门房盖起来。”白嘉 轩说:“你把门房盖起来,就把你的名字刻到墙上,把孝文卖房的年月也刻上, 这话我再不说二遍…”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减) 注:①鹿三,白嘉轩的长工兼好友。②白嘉轩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孝文、孝武、 孝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的开篇借助凝练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交代了白嘉轩一生历经苦难, 心性刚强的他,打算用钱匣匣的故经教育两个孩子,堪称用心良苦。 B.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先祖故事,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写了 自家祖上老大败家,老二兴家的故事始末,发人深省。 C.文中“老二”少年时记下赐舍者的名字,是不愿意占人便宜,也是希望将来 有能力时偿还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
在灶屋土墙上刻写下了赐舍者的姓名,诸如五婆三婶七嫂二姑四姐等等。已经成 年的他在实行回报时,坚决冲破了当初记账时的原本企图,给每一家乡党不管当 时给予还是未给予他施舍的人家一律送上两个馍馍,结果使那些未施舍过他的人 更加感动以至羞愧。又两年,他再次撬开匣底,在祖传的留给他的那一半庄稼地 上盖起了两间屋。又一年,他给自己娶回来一房媳妇…… ⑹再后来的事无须赘述,倒是这个老二本人的一些怪癖流传不衰。他娶媳妇的第 二天到丈人家回来,一进门就脱下新衣服,穿上原先那身条条缕缕的破衫烂裤和 踏断了后跟的烂鞋,媳妇说:“你还穿这——”老二说:“这咋?这叫金不换。” ⑺直到他死,尽管土地牲畜房屋已发展到哥哥败家之前的景况,被卖掉的那一半 庄稼用高过原价三倍的价钱再赎买回来,如愿以偿盖起三间厅房,他仍然是一身 补丁摞着补丁的衣裤。 ⑻白家老大败家和老二兴业发家的故事最后凝练为一个有进口无出口的木匣儿, 被村村寨寨一代一代富的穷的庄稼人咀嚼着品味着删改着充实着传给自己的后 代…… ⑼“我看咱家只差一步就闹到重用木匣子的地步咧!”白嘉轩喝了几盅酒,感慨 起来,“你们看看孝文是不是那个败家子老大?是!只是我还活着,孝武也长大 了,才没给他踢踏到那一步……像他那号败家子,早饿死了早让人眼目清闲…… ⑽孝武哇!今黑我就把这匣子交给你,当然用不看拿它攒钱,你常看看它就不会 迷住心窍。”听到木匣子的故经,鹿三却顿然想起进山背粮的故事来…… ⑾鹿三准备去背粮,要走的当儿,白嘉轩说:“三哥,让孝武孝义跟你一搭去。” 鹿三转过身笑着问:“财主家也叫娃去背粮,你不怕惹人笑话?”白嘉轩说:“谁 爱笑由谁笑去。”鹿三认真说:“孝武去行孝义去怕不行,娃太小,甭说背粮食 光是跑路怕也跑不下来,来回好几百里哩!”白嘉轩冷冷他说:“要是从场里把 粮袋子挪到屋里,我就不让他去了,就是图了这个远!让他跟你跑一趟有好 处……” ⑿因为带着两个孩子,五天的路程走了七天才回到白鹿村。傍晚时分,孝武孝义 在村口和鹿三分手后走进街门,孝义扑通坐到地上起不来了。白嘉轩却幸灾乐祸 似的笑说:“这回把碎息娃子跑美咧!这回碎息娃子就明白啥叫个粮食咯……” ⒀想到这里,鹿三说:“孝文要是心里有这匣子就好了咧!” ⒁孝武接过匣子庄重而又激动起来:“爸,我明年春上就把门房盖起来。”白嘉 轩说:“你把门房盖起来,就把你的名字刻到墙上,把孝文卖房的年月也刻上, 这话我再不说二遍……”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减) 注:①鹿三,白嘉轩的长工兼好友。②白嘉轩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孝文、孝武、 孝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小说的开篇借助凝练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交代了白嘉轩一生历经苦难, 心性刚强的他,打算用钱匣匣的故经教育两个孩子,堪称用心良苦。 B.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先祖故事,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写了 自家祖上老大败家,老二兴家的故事始末,发人深省。 C. 文中“老二”少年时记下赐舍者的名字,是不愿意占人便宜,也是希望将来 有能力时偿还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
D.小说的叙事语言朴实无华,功力十足,运用地方语言,富有口语化特征,极 大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5请简要概括并分析“老二”这一人物形象。(5分) 6.白家的故事凝练成“钱匣匣”,试分析白嘉轩把“钱匣匣”传给孝武前后的 心理变化。你认为当今时代“钱匣匣”蕴含的精神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请简 述你的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 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 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 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 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 换话题—一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 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 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 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一一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 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 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温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 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D. 小说的叙事语言朴实无华,功力十足,运用地方语言,富有口语化特征,极 大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5.请简要概括并分析“老二”这一人物形象。(5 分) 6.白家的故事凝练成 “钱匣匣”,试分析白嘉轩把“钱匣匣”传给孝武前后的 心理变化。你认为当今时代“钱匣匣”蕴含的精神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请简 述你的理由。(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 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 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 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 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 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 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 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 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 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 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温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 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 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美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 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 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 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 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 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 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 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 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 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 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 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 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 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对于三则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材料二评论相 对简单,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 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 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美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 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 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 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 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 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 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 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 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 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 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 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 2 月 21 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 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 2017 年 3 月 9 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 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对于三则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材料二评论相 对简单,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 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 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