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鉴赏古代诗歌(1)鉴赏诗歌的形象。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 的形象、语言和(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评价古代诗歌(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表达方式、表现手 的思想内容和作(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 者的观点态度。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法等 想倾向。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 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 价 【真题共赏】 1、(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 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 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 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 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 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 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 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 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 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2012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叶 修睦田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鉴赏古代诗歌 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 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 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 想倾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 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是指表达方式、表现手 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 方法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 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 价。 【真题共赏】 1、(2012 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 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 么作用?(5 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 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 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 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 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 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 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 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2012 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 “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 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 “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 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 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 确把握。 3、(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 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 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 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 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 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 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 “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晩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 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 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 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 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 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 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 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 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 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 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 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
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 “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 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 “信”两字作用的,给 2 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 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 2 分;能简要分析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 确把握。 3、(2012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 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 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 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 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 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 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 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 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 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 “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 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 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 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 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 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 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 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 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 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 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 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
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 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 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 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4、(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 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 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 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 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 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 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 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 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 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 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 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 的凝练的概括。 5、(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 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 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 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 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4、(2012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 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3 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 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 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 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 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 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 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 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 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 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 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 的凝练的概括。 5、(2012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 分) 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 分) 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 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本题以品味关键字的形式考査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分析人物情感方面考 査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考査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回答问 题先要通读全词,明确大体意思。“在天涯”表示远行,“恨极在天涯”,恨远 在天涯之人。“山月”这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 “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这样第(1)题中的“恨”自然就是一种思念至极 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回答第(3)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 承上两句写景而来。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 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 【命题趋势】 选材多为篇幅短小的古代诗歌,名家非名篇与非名家佳作将会并重。从时代看 唐诗、宋词是首选;从内容看,山水田园诗和送别诗、边塞诗占主流;从数量看, 首诗、词仍然唱主角,但两首诗或两首词比较鉴赏和一首小令鉴赏也会扮演重 要角色 从题型设置上分析,试卷均以简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的考察。 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 考点设置遵循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 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灵活多变。 【考点透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 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 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 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 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 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 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 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 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 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解析:本题以品味关键字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分析人物情感方面考 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回答问 题先要通读全词,明确大体意思。“在天涯”表示远行,“恨极在天涯”,恨远 在天涯之人。“山月”这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 “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这样第(1)题中的“恨”自然就是一种思念至极 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回答第(3)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 承上两句写景而来。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 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 【命题趋势】 选材多为篇幅短小的古代诗歌,名家非名篇与非名家佳作将会并重。从时代看, 唐诗、宋词是首选;从内容看,山水田园诗和送别诗、边塞诗占主流;从数量看, 一首诗、词仍然唱主角,但两首诗或两首词比较鉴赏和一首小令鉴赏也会扮演重 要角色。 从题型设置上分析,试卷均以简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的考察。 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 考点设置遵循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 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灵活多变。 【考点透析】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 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 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 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 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 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 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 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 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 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 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 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 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 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 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 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 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 黄昏”,还有其他诗 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 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 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 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4.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 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 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 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 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一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 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 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5.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 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 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 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 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 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例: 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 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 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 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 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 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 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 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 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 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 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 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4.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 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 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 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 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 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 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5.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 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 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 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 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 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例: 读下面的词,完成 1—2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