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目标】 1、体会八种修辞格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2、根据修辞格的要求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一一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 比、设问、反问。 【教学设想】讲解二课时,训练二课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考点概述】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作了 十分清晰的界定。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査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 张、对偶、设问、反问。重点考査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 在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历年高考试 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査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 表达结合起来考査更是近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是以后修辞命题的 大热点,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修辞知识介绍】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只要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点就可形成比喻。比喻由本 体、喻体、喻词构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比喻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描绘 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奧的道理, 使道理显明。 使用比喻要注意: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不能信手拈来;③要注意 思想感情。 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 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比拟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对事物 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鸣。 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 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 现在动词上,而喻体始终不出现。 3.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主要有以 下七种借代方式: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 原因,牌号代本体,产地代本体。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 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使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借代的事物要有所交代,本体借代体不能 同时出现:借代与借喻不同,前者注重相关性,后者注重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 喻,借代则不能。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 以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使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使人联想,创造意境 使用夸张既要注意显豁,又要注意以事实为基础,还要注意文体特征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目标】 1、体会八种修辞格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2、根据修辞格的要求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 比、设问、反问。 【教学设想】讲解二课时,训练二课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考点概述】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作了 十分清晰的界定。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 8 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 张、对偶、设问、反问。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 在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历年高考试 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 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是以后修辞命题的一 大热点,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修辞知识介绍】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只要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点就可形成比喻。比喻由本 体、喻体、喻词构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比喻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描绘 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 使道理显明。 使用比喻要注意: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不能信手拈来;③要注意 思想感情。 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 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比拟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对事物 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鸣。 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 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 现在动词上,而喻体始终不出现。 3.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主要有以 下七种借代方式: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 原因,牌号代本体,产地代本体。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 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使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借代的事物要有所交代,本体借代体不能 同时出现;借代与借喻不同,前者注重相关性,后者注重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 喻,借代则不能。 4.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 以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使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使人联想,创造意境。 使用夸张既要注意显豁,又要注意以事实为基础,还要注意文体特征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 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等。使用对偶可使表意凝练、抒情 酣畅;语言整齐,富于美感;也便于记忆。 使用对偶要注意与对比的不同,前者指形式而言,后者指内容而言;对偶中的反 对则是两种修辞的兼用。对偶有严式和宽式两种,严式的对偶通称对仗,要求上 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对对联往往就要 达到这样的要求。 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 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使用排比要注意与对偶的区别,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 语言单位;排比常用同一词语作为提示语,对偶一般不重字 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种修辞 方法。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使用设问,可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 的作用;有时用在文章中间,也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8.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使用反问能 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 人们可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答案在后面说 出,反问则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意思;设问是为了提请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则是 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我们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 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 手法,能分析其作用 第二课时 应考方法盘点 (一)注意考查特点 历年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呈现出这样两个特点 1.着重考查正确运用 髙考考修辞,一般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着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 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 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近若 干年来尤其如此 2.多与其它表达方式结合 髙考考修辞,注重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有与仿写结合的,有与“连贯”结合的 等等。即使考修辞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方法的,往往多种修辞方法放在 道试题中考。 例: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有些事情我们要勇于放弃,只有放弃才是明智的。悬崖上的青松懂得不放弃平坦, 就难以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风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 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等。使用对偶可使表意凝练、抒情 酣畅;语言整齐,富于美感;也便于记忆。 使用对偶要注意与对比的不同,前者指形式而言,后者指内容而言;对偶中的反 对则是两种修辞的兼用。对偶有严式和宽式两种,严式的对偶通称对仗,要求上 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对对联往往就要 达到这样的要求。 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 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使用排比要注意与对偶的区别,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 语言单位;排比常用同一词语作为提示语,对偶一般不重字。 7.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种修辞 方法。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使用设问,可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 的作用;有时用在文章中间,也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8.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使用反问能 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 人们可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答案在后面说 出,反问则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意思;设问是为了提请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则是 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我们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 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 手法,能分析其作用。 第二课时 应考方法盘点 (一)注意考查特点 历年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呈现出这样两个特点: 1.着重考查正确运用 高考考修辞,一般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着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 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 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近若 干年来尤其如此。 2.多与其它表达方式结合 高考考修辞,注重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有与仿写结合的,有与“连贯”结合的 等等。即使考修辞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方法的,往往多种修辞方法放在 一道试题中考。 例: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有些事情我们要勇于放弃,只有放弃才是明智的。悬崖上的青松懂得不放弃平坦, 就难以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风
采 。如果对什么都 坚守,对什么都穷追不舍,则是愚蠢的,池中的鱼儿往往不知道放弃那些诱人的 美味而上钩,从而把自己变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 这道试题兼考修辞(拟人)、仿写、扩写、“连贯”诸项,有相当的综合性。所 给材料,首句表明对“放弃”的看法,后面的话都是用来证明这一看法的。根据 试题规定的“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的要求,“风采”后 可以接写“荒野上的梅花知道,只有放弃春天的舒适,才能赢得人们对自己的品 格的赞美。”“美味”后可以接写这样的话:“池中的荷花不懂得在严寒来临之 前要放弃漂亮的衣裙,从而使自己变得形容枯槁。 此外,这一考点还常常出现在诗歌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题中,通常需要结合诗句 或文章内容辨别使用了何种修辞方法以及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二)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 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 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 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 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 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 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 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采; 。如果对什么都 坚守,对什么都穷追不舍,则是愚蠢的,池中的鱼儿往往不知道放弃那些诱人的 美味而上钩,从而把自己变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 味; 。 这道试题兼考修辞(拟人)、仿写、扩写、“连贯”诸项,有相当的综合性。所 给材料,首句表明对“放弃”的看法,后面的话都是用来证明这一看法的。根据 试题规定的“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的要求,“风采”后 可以接写“荒野上的梅花知道,只有放弃春天的舒适,才能赢得人们对自己的品 格的赞美。”“美味”后可以接写这样的话:“池中的荷花不懂得在严寒来临之 前要放弃漂亮的衣裙,从而使自己变得形容枯槁。” 此外,这一考点还常常出现在诗歌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题中,通常需要结合诗句 或文章内容辨别使用了何种修辞方法以及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二)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 是交融关系。 [例 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 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 1 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 2 把“青蛙” 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 1 是比喻,例 2 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 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 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 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 3 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 4 只出现本体“曙色”和 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 3 是比喻,例 4 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 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 3 和例 4 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 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 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 1 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 2 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 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 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 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 部分。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 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 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 对比。(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 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 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一一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 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 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 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订]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 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6.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 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 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 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 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 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 3 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 的敌人。例 4 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 部分。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 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 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 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 1 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 2 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 对比。(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 法的兼格现象。 [例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 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 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 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 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 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 2 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 3 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 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 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 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 1 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 2 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6.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 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 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 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 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 胜利的象征;髙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 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 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 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 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三)注意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一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 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 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 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一—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 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 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 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 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 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第三课时 1.请以“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四个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 童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篇诗歌,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 书 答: 2按要求把下面一段文字补写完整。 位高三的同学说:“我们不爱写作文,和作文的陈旧有很大关系 些题目,小学写了,初中也写了,高中又写,真怕到了大学还要写。难怪有的 同学说:‘我们老师是属祥林嫂的,A。’其实,作文题目本身并不错,但是, 就好像B。 (1)在A处补上恰当的语句: (2)在B处补写上运用比喻、反问修辞手法的语句: 3根据下面材料,紧接文意,用排比句式对“异想天开”进行分析议论。 长春光机学院职工的三个孩子私下带了六元钱,从长春偷偷出发前往大连,打算 去蛇岛捉蛇,然后去西沙捉龟,最后去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进行动物考察。有人说, 这三个孩子是“异想天开”。然而我们知道,爱迪生十二岁就开始做各种试验, 瓦特小时候常望着蒸汽出神,袁隆平年轻时,梦想稻谷能像花生那么大。令人感 动的正是这种“异想天开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 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 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 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 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 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 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三)注意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 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 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 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 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 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 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 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 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第三课时 1.请以“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四个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 童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篇诗歌,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 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按要求把下面一段文字补写完整。 一位高三的同学说:“我们不爱写作文,和作文的陈旧有很大关系。 一些题目,小学写了,初中也写了,高中又写,真怕到了大学还要写。难怪有的 同学说:‘我们老师是属祥林嫂的,A。’其实,作文题目本身并不错,但是, 就好像 B。” (1)在 A 处补上恰当的语句: (2)在 B 处补写上运用比喻、反问修辞手法的语句: 3 根据下面材料,紧接文意,用排比句式对“异想天开”进行分析议论。 长春光机学院职工的三个孩子私下带了六元钱,从长春偷偷出发前往大连,打算 去蛇岛捉蛇,然后去西沙捉龟,最后去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进行动物考察。有人说, 这三个孩子是“异想天开”。然而我们知道,爱迪生十二岁就开始做各种试验, 瓦特小时候常望着蒸汽出神,袁隆平年轻时,梦想稻谷能像花生那么大。令人感 动的正是这种“异想天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