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表现手法及诗歌形象教学案 2013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表现手法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重点: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难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准备】 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 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自主探究】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 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 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 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 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 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 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 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 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髙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 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 孤芳、清高等等。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 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5、烘托烘托 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是指通过侧面描写, 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 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 出本意的目的。 6、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
2013 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表现手法及诗歌形象教学案 2013 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表现手法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重点: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难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准备】 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 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自主探究】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 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 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 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 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 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 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 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 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 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 孤芳、清高等等。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 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5、烘托烘托 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是指通过侧面描写, 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 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 出本意的目的。 6、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 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 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 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 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 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 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 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11、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 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 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广镜头为面,特写 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江雪》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12、从对方着笔(虚写) 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 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 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13、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 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成功的细节 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 重要的作用 【典题导航】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2006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i)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远与近、髙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这首诗将“边城暮雨”的 远景与“雁飞低”的近景、“雁飞”的高与动和“芦苇”的低与静、“雁飞低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 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 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 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 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 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 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 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10、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11、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 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 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广镜头为面,特写 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江雪》 :“千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12、从对方着笔(虚写) 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 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 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13、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 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成功的细节 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 重要的作用 【典题导航】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 分)(2006 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这首诗将“边城暮雨”的 远景与“雁飞低”的近景、“雁飞”的高与动和“芦苇”的低与静、“雁飞低
的抑与“芦笋生”的扬形成了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 实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 分)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髙耸入云的情状,冋时这两句诗想象 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 对即可) 【分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 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髙,夸张地形 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可能是诗人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巩固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6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 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 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 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2、(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 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 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男
的抑与“芦笋生”的扬形成了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 实。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 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 对即可) 【分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 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 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可能是诗人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巩固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2006 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 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 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 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2、(2010 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 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 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男
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 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 人一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一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一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 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 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 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 感。如咏物诗。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 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 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 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 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 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 诗人形象
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 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013 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 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 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 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 感。如咏物诗。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 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 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 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 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 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 诗人形象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 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 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髙大, 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 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 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 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 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 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 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 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 象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 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 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 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 意义 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 南邻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 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 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 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培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 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 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 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 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 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 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 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 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 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 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 象。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 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 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 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 意义) 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 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 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 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