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 苏辙《君术策五》阅读 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 相咻而成风,相比而成俗,纵横颠倒,纷纷而不知以自定。当此之时,其上之人 刑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故 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其状如长 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抵曲则激,激而无所泄,则咆勃溃乱,荡 然而四出,坏堤防、包陵谷,汘漫而无所制。故善治水者,因其所入而导之,则 其势不至于激怒坌涌而不可收。既激矣,又能徐徐而泄之,则其势不至于破决荡 溢而不可止。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无事之不足畏也,而不为去其所激;观其激 作相蹙,溃乱未发之际,而以为不至于大惧,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横流于中 原而不可卒治。 昔者天下既安,其人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为敦厚,默默以为忠信 忠臣义士之义愤闷而不得发,豪俊之士不忍其郁郁之心,起而振之。而世之士大 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 不忌。今之君子累累而从事于此矣。然天下犹有所不从,其余风故俗犹众而未去 相与抗拒,而胜负之数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犯,二者溃溃而不知其所终 极,盖天下之势已小激矣。而上之人不从而遂决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 忿而自决之也。夫惟天子之尊,有所欲为,而天下从之。今不为决之于上,而听 其自决,则天下之不同者,将悻然而不服。而天下之豪俊,亦将奋踊不顾而决之, 发而不中,故大者伤,小者死,横溃而不可救。譬如东汉之士,李膺、杜密、范 滂、张俭之党,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而当时之君,不为分别天下之邪 正以快其气,而使天下之士发愤以自决之,而天下遂以大乱。由此观之,则夫英 雄之士,不可以不少遂其意也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 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苟其潴畜浑乱,壅闭而不决,则水之百怪皆将勃然放 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故夫天下亦不可不为少决,以顺适其意也。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而成俗 比:勾结 B.坏堤防、包陵谷 包:淹没 C.观其激作相蹙 蹙:通“蹴”,踩、 踏 D.曲直相犯 犯:冲突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 耳得之而为声 B.因其所入而导之 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李膺、杜密、范滂、张俭之党 定乎内外之 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 苏辙《君术策五》阅读 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 相咻而成风,相比而成俗,纵横颠倒,纷纷而不知以自定。当此之时,其上之人 刑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故 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其状如长 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抵曲则激,激而无所泄,则咆勃溃乱,荡 然而四出,坏堤防、包陵谷,汗漫而无所制。故善治水者,因其所入而导之,则 其势不至于激怒坌涌而不可收。既激矣,又能徐徐而泄之,则其势不至于破决荡 溢而不可止。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无事之不足畏也,而不为去其所激;观其激 作相蹙,溃乱未发之际,而以为不至于大惧,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横流于中 原而不可卒治。 昔者天下既安,其人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为敦厚,默默以为忠信。 忠臣义士之义愤闷而不得发,豪俊之士不忍其郁郁之心,起而振之。而世之士大 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 不忌。今之君子累累而从事于此矣。然天下犹有所不从,其余风故俗犹众而未去, 相与抗拒,而胜负之数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犯,二者溃溃而不知其所终 极,盖天下之势已小激矣。而上之人不从而遂决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 忿而自决之也。夫惟天子之尊,有所欲为,而天下从之。今不为决之于上,而听 其自决,则天下之不同者,将悻然而不服。而天下之豪俊,亦将奋踊不顾而决之, 发而不中,故大者伤,小者死,横溃而不可救。譬如东汉之士,李膺、杜密、范 滂、张俭之党,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而当时之君,不为分别天下之邪 正以快其气,而使天下之士发愤以自决之,而天下遂以大乱。由此观之,则夫英 雄之士,不可以不少遂其意也。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 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苟其潴畜浑乱,壅闭而不决,则水之百怪皆将勃然放 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故夫天下亦不可不为少决,以顺适其意也。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而成俗 比:勾结 B.坏堤防、包陵谷 包:淹没 C.观其激作相蹙 蹙:通“蹴”,踩、 踏 D.曲直相犯 犯 :冲突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 耳得之而为声 B.因其所入而导之 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李膺、杜密、范滂、张俭之党 定乎内外之 分
D.本以矫拂世俗之弊 夜则以 兵围所寓舍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然形成的群体虽然涣散,似乎不能有所作为,但一旦作 乱则势不可挡,因此为人君者要善于把握天下的大势。 B.作者认为,当水流安然流淌时,就要敏锐地觉察是否有阻碍水势畅通 的暗礁山石,做到防微杜渐。 C.作者认为,水流不畅时要着手清除障碍,那么社会上士气郁积时就得 严厉打击压制,不得顺其发展 D.文章以水为喻,说理具体而形象;文章本身也文情充畅,浩荡流转, 如长江大河,一气贯注,气势逼人 1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 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3分) (2)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 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4分) 16.A(比,接近,随从) 17.D(均为介词,用;A.转折关系连词/承接关系连词;B.用在动词前,构成名 词性短语/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C.这,代词/的, 助词) 18.C(应为“适当地顺从他们的意愿,更不能打击、压制正义的呼声” 19.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 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20.(1)天下的人民,如果让他们宽弛而放纵,拱手不管,任其为所欲为,那么 他们势必会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驰”1分,“视其所为”1分,其他1分) (2)而世上那些喜好勇敢轻于进取、气盛而不容易被震慑的士大夫都乐于跟 从他们群起而唱和,正直敢言忤逆世俗而在所不顾,刚直而行触犯圣上而毫不忌 讳。(“慑”1分,“和”1分,“忤”1分,其他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臣听说,有的事情看起来演化似乎很缓慢,但它一旦发生变化的时候, 却又异常迅速。天下的大势就是这样的。天下人,幼年的时候让他们学习,长大 以后教他们按照成人的标准行事。大家在彼此的喧闹呼叫声中慢慢养成一种风 气,在相互随从当中逐渐造就一种习俗。但这样的群体却是涣散的。人们向各个 方向涌动的都有,乱纷纷的一片,难以形成一股势力。在这种时候,那上面的统 治者惩罚他们,他们就会恐惧;驱逐他们,他们就会顺从,那样子看起来好像不 能有所作为。然而一旦等到他们出来变乱,常常至于破坏巨大而不可防御。所以, 做天子的,应该是观察天下的趋势然后制定发展的方向,来确定天下归从的人 那天下的人民,如果让他们宽弛而放纵,拱手不管,任其为所欲为,那 他们势必会无所不至。那情形就像长江大河,日日夜夜,浑浩流转,流向下游不 能止息。一旦受到阻挡,转变流向,就会激荡不已,激荡不已又得不到宣泄,就
D.本以矫拂世俗之弊 夜则以 兵围所寓舍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然形成的群体虽然涣散,似乎不能有所作为,但一旦作 乱则势不可挡,因此为人君者要善于把握天下的大势。 B.作者认为,当水流安然流淌时,就要敏锐地觉察是否有阻碍水势畅通 的暗礁山石,做到防微杜渐。 C.作者认为,水流不畅时要着手清除障碍,那么社会上士气郁积时就得 严厉打击压制,不得顺其发展。 D.文章以水为喻,说理具体而形象;文章本身也文情充畅,浩荡流转, 如长江大河,一气贯注,气势逼人。 1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 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3 分) (2)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 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4 分) 16.A(比,接近,随从) 17.D(均为介词,用;A.转折关系连词/承接关系连词;B.用在动词前,构成名 词性短语/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C.这,代词/的, 助词) 18.C(应为“适当地顺从他们的意愿,更不能打击、压制正义的呼声”) 19.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 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20.(1)天下的人民,如果让他们宽弛而放纵,拱手不管,任其为所欲为,那么 他们势必会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驰”1 分,“视其所为”1 分,其他 1 分) (2)而世上那些喜好勇敢轻于进取、气盛而不容易被震慑的士大夫都乐于跟 从他们群起而唱和,正直敢言忤逆世俗而在所不顾,刚直而行触犯圣上而毫不忌 讳。(“慑”1 分,“和”1 分,“忤”1 分,其他 1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臣听说,有的事情看起来演化似乎很缓慢,但它一旦发生变化的时候, 却又异常迅速。天下的大势就是这样的。天下人,幼年的时候让他们学习,长大 以后教他们按照成人的标准行事。大家在彼此的喧闹呼叫声中慢慢养成一种风 气,在相互随从当中逐渐造就一种习俗。但这样的群体却是涣散的。人们向各个 方向涌动的都有,乱纷纷的一片,难以形成一股势力。在这种时候,那上面的统 治者惩罚他们,他们就会恐惧;驱逐他们,他们就会顺从,那样子看起来好像不 能有所作为。然而一旦等到他们出来变乱,常常至于破坏巨大而不可防御。所以, 做天子的,应该是观察天下的趋势然后制定发展的方向,来确定天下归从的人。 那天下的人民,如果让他们宽弛而放纵,拱手不管,任其为所欲为,那 他们势必会无所不至。那情形就像长江大河,日日夜夜,浑浩流转,流向下游不 能止息。一旦受到阻挡,转变流向,就会激荡不已,激荡不已又得不到宣泄,就
会向四处漫溢。结果,冲垮了堤岸,淹没了丘陵山谷,浩瀚汪洋,再也无法控制。 所以,善于治水的人,总是顺着水的流向而疏导它。这样,水流就不至于变得湍 急奔涌而不可驾驭。而假如水流已经出现了湍急的情况,则又能够慢慢地让它排 泄。这样,就不至于发生冲决堤岸、四处漫溢而不可控制的局面。然而天下的人 们常常在长江大河安然流淌没有什么灾祸的时候,轻视狎玩,认为没有什么可怕 的,而不去考虑去除那造成激荡的隐患;当看到水流相激荡,相蹙踏,还未发生 溃乱的时候,认为不值得过于恐惧,这个时候不能缓缓地宣泄水流的怒气,因此 最终造成了横流原野而无法根治 过去天下安定以后,那些人想要安坐无为保守天下,把循规蹈矩当做敦 厚,把默默无言当做忠信。使得忠臣义士的愤怒郁闷之气不得发泄,豪迈俊杰之 士忍不住心中的郁怒,起来振作士气。而世上那些喜好勇敢轻于进取、气盛而不 容易被震慑的士大夫都乐于跟从他们群起而唱和,正直敢言忤逆世俗而在所不 顾,刚直而行触犯圣上而毫不忌讳。现今的君子成群结队地来做这种事。只不过 天下的人们还没有全部起来响应他们。这是因为,旧的风俗习惯还在许多方面留 存着,并没有完全消除。这样,新旧两种思想和势力就在社会上形成对抗,谁胜 谁负,一时还难以预料。结果,邪正曲直的双方互相搏击,互相冲突,两种力量 交织在一起,乱作一团,谁也不知道最后将会出现什么局面。这种状况说明,天 下的形势已经由平静而稍稍转向激荡了。然而,身居高位的人却不顺应趋势,对 这种堵塞现象加以疏导。臣恐怕天下一些贤能的人将抑制不住他们的愤怒情绪, 要自己起来冲决堵塞的障碍了。世上只有国君凭借自己的威严,想干什么事情的 时候,天下的人们才会全部听从。现在上边不加疏导,却听任下边的人们自己冲 突。这样,那部分并不赞同的人便会愤愤不平,心中不服;而天下的豪杰俊迈之 士,也会奋勇不顾而冲决堤坝,怒气喷发如果不能成功,大的就会受伤,小的也 会死亡,横然溃决无法挽救。比如,东汉时的李膺、杜密、范滂、张俭这些人, 慷慨议论,本意只是想以此矫正世俗的弊病。然而,当时的国君却对那正和邪的 势力不加区分,使正气得不到伸张,天下的有识之士不得不奋起而自行冲决障碍, 结果便造成了天下大乱的局面。由此看来,对天下的英雄豪杰,是不能不适当地 顺从他们的意愿的 所以治水的人,只要能使水流日夜不停地流淌,那即使有蛟龙和鲸鲵那 样巨大的怪物,也会顺流奔走,踊跃愉悦,没有工夫来得及制造变乱。即使水流 蓄积浑浊,壅塞而不疏决,那水中各种各样的怪物都将会勃然兴起,放肆作怪, 寻求自己的快意而致使水流不可阻挡。所以治理天下也不可不稍微地疏通民意, 来使人们郁积德心情得到顺应和快适。 宋玉传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 景差①。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 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 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 卢②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 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谢 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僧之仍似屈原也。曰 “子盍③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 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中而曰《阳阿》《采菱》
会向四处漫溢。结果,冲垮了堤岸,淹没了丘陵山谷,浩瀚汪洋,再也无法控制。 所以,善于治水的人,总是顺着水的流向而疏导它。这样,水流就不至于变得湍 急奔涌而不可驾驭。而假如水流已经出现了湍急的情况,则又能够慢慢地让它排 泄。这样,就不至于发生冲决堤岸、四处漫溢而不可控制的局面。然而天下的人 们常常在长江大河安然流淌没有什么灾祸的时候,轻视狎玩,认为没有什么可怕 的,而不去考虑去除那造成激荡的隐患;当看到水流相激荡,相蹙踏,还未发生 溃乱的时候,认为不值得过于恐惧,这个时候不能缓缓地宣泄水流的怒气,因此 最终造成了横流原野而无法根治。 过去天下安定以后,那些人想要安坐无为保守天下,把循规蹈矩当做敦 厚,把默默无言当做忠信。使得忠臣义士的愤怒郁闷之气不得发泄,豪迈俊杰之 士忍不住心中的郁怒,起来振作士气。而世上那些喜好勇敢轻于进取、气盛而不 容易被震慑的士大夫都乐于跟从他们群起而唱和,正直敢言忤逆世俗而在所不 顾,刚直而行触犯圣上而毫不忌讳。现今的君子成群结队地来做这种事。只不过 天下的人们还没有全部起来响应他们。这是因为,旧的风俗习惯还在许多方面留 存着,并没有完全消除。这样,新旧两种思想和势力就在社会上形成对抗,谁胜 谁负,一时还难以预料。结果,邪正曲直的双方互相搏击,互相冲突,两种力量 交织在一起,乱作一团,谁也不知道最后将会出现什么局面。这种状况说明,天 下的形势已经由平静而稍稍转向激荡了。然而,身居高位的人却不顺应趋势,对 这种堵塞现象加以疏导。臣恐怕天下一些贤能的人将抑制不住他们的愤怒情绪, 要自己起来冲决堵塞的障碍了。世上只有国君凭借自己的威严,想干什么事情的 时候,天下的人们才会全部听从。现在上边不加疏导,却听任下边的人们自己冲 突。这样,那部分并不赞同的人便会愤愤不平,心中不服;而天下的豪杰俊迈之 士,也会奋勇不顾而冲决堤坝,怒气喷发如果不能成功,大的就会受伤,小的也 会死亡,横然溃决无法挽救。比如,东汉时的李膺、杜密、范滂、张俭这些人, 慷慨议论,本意只是想以此矫正世俗的弊病。然而,当时的国君却对那正和邪的 势力不加区分,使正气得不到伸张,天下的有识之士不得不奋起而自行冲决障碍, 结果便造成了天下大乱的局面。由此看来,对天下的英雄豪杰,是不能不适当地 顺从他们的意愿的。 所以治水的人,只要能使水流日夜不停地流淌,那即使有蛟龙和鲸鲵那 样巨大的怪物,也会顺流奔走,踊跃愉悦,没有工夫来得及制造变乱。即使水流 蓄积浑浊,壅塞而不疏决,那水中各种各样的怪物都将会勃然兴起,放肆作怪, 寻求自己的快意而致使水流不可阻挡。所以治理天下也不可不稍微地疏通民意, 来使人们郁积德心情得到顺应和快适。 宋玉传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 景差①。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 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 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 卢②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 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谢 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曰: “子盍③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 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中而曰《阳阿》《采菱》
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④,国中属 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⑤,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 弥高,其和弥寡也。”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望朝云之馆,上有 云气;峰⑥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 对曰:“昔者先王(楚怀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暖乎若云,焕乎 若星,将行未至,如漂如停,详而视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焉。曰:‘我赤帝 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卒,封于巫山之阳台,精魂依草,实为灵芝。’” (选自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楚怀王闻谗言,怒而放流。屈原作《离 骚》诸赋以自伤悼……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 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景差:景差〔cha),战国楚辞赋家。②东郭狻、韩卢:《战 国策》有个“韩卢逐狻”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 的兔子叫东郭狻(suin)。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 不能动弹。③盍:“何不”。④《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 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⑤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 商、角,古代音阶名。⑥峰:zu,指高山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玉让其友 让:动词, 表示歉意,谦让。 B.友谢之,复言于王 谢:动词,致歉, 道歉。 C.使楚人贵子之德乎? 贵:形容词意动用法, “看得高贵,重视”的意思 D.名曰瑶姬,未行而卒 行:这里是“长大, 成婚”的意思。 10.汉代著名楚辞研究学者王逸曾评价宋玉“能巧辩,善属文”,下列能佐证的 组是 ①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②夫姜桂因地而 生,不因地而辛 ③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 ④子盍从楚之俗,使楚 人贵子之德乎? ⑤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⑥皆好辞而以 赋见称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11.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宋玉直接继承延续了屈原诗歌艺术风格,在楚辞方面成就斐然,从而 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B.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辞,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 驳;当楚襄王劝其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 不会改变文风
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④,国中属 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⑤,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 弥高,其和弥寡也。” ……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望朝云之馆,上有 云气;崪⑥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 对曰:“昔者先王(楚怀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暧乎若云,焕乎 若星,将行未至,如漂如停,详而视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焉。曰:‘我赤帝 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卒,封于巫山之阳台,精魂依草,实为灵芝。’” (选自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闻谗言,怒而放流。屈原作《离 骚》诸赋以自伤悼……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 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景差:景差(chā),战国楚辞赋家。②东郭狻、韩卢:《战 国策》有个“韩卢逐狻”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 的兔子叫东郭狻(suān)。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 不能动弹。③盍:“何不”。④《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 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⑤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 商、角,古代音阶名。⑥崪:zú,指高山。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玉让其友 让:动词, 表示歉意,谦让。 B.友谢之,复言于王 谢:动词,致歉, 道歉。 C.使楚人贵子之德乎? 贵:形容词意动用法, “看得高贵,重视”的意思。 D.名曰瑶姬,未行而卒 行:这里是“长大, 成婚”的意思。 10.汉代著名楚辞研究学者王逸曾评价宋玉“能巧辩,善属文”,下列能佐证的 一组是 ①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②夫姜桂因地而 生,不因地而辛 ③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 ④子盍从楚之俗,使楚 人贵子之德乎? ⑤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⑥皆好辞而以 赋见称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11.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宋玉直接继承延续了屈原诗歌艺术风格,在楚辞方面成就斐然,从而 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B.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辞,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 驳;当楚襄王劝其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 不会改变文风
C.宋玉作为楚王左右的文学侍臣,官卑职小,但他一再营求,后来也凭 着超群的才华,博得了楚王的赏识。 D.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宋玉的才华及人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而且得到了习凿齿和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3分) (2)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3分)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3分) 13.下面是晋代裴松之引述魏国名士袁准的话来评价诸葛亮的文段,请用斜线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 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 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 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法严而人悦服用民 尽而下不怨行君事而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亮死 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 有焉。 (选自裴松之《三国志>注》) 9.A(让,责备) 10.C(①是宋玉请景差推荐自己,②是景差的托辞,④是楚王劝宋玉改变自己 的文风。) 11.D(宋玉的人品在当时和后世被赞誉和高度评价与原文不符。) (1)介绍你得到官职的,是我;做官却不合心意的,那就是你自己 (得分点:判断句式、“官”及大意各1分) (2)都城里跟着一起应唱(应和)的还不到三个人了。 (得分点:“国”、“属”及句意各1分) (3)然而他们都只模仿了屈原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最终都不敢直言劝谏。 (得分点:“祖”、“莫”及句意各1分) 13.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法严而人悦服/ 用民尽而下不怨/行君事而人不疑。 【评分参考】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 题分为止。 【译文】 袁子说:有人问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袁子说:张飞、关羽刘备一同起事,是刘备的得力助手心腹之臣,但他 们都是一介武夫。后来得到诸葛亮,于是就任命他为丞相,而群臣上下心悦诚服 是刘备值得信服,诸葛亮值得倚重的缘故。等到他接受刘备临终的嘱托,掌管 国的政事,侍奉平庸的君主,虽然掌握着朝中大权却不失礼法,执行法令严格却 令人心悦诚服,耗用民力几近殆尽(讨魏),众臣百姓却毫无怨言,执行君王的 权力却没有人怀疑他(有谋逆之心)。正因为这样,(我)也怀着蜀国君臣上下 及百姓那样的心情(态度)来欣悦地拥戴(尊敬)他啊!诸葛亮去世至今已经有
C.宋玉作为楚王左右的文学侍臣,官卑职小,但他一再营求,后来也凭 着超群的才华,博得了楚王的赏识。 D.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宋玉的才华及人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而且得到了习凿齿和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3 分) (2)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3 分)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3 分) 13.下面是晋代裴松之引述魏国名士袁准的话来评价诸葛亮的文段,请用斜线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 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 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 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 尺 之孤摄一 国 之 政 事 凡 庸 之 君 专 权 而 不 失 礼 行 法 严 而 人 悦 服 用 民 尽 而 下 不 怨行 君事而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亮死 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 有焉。 (选自裴松之《<三国志>注》) 9.A (让,责备) 10.C(①是宋玉请景差推荐自己,②是景差的托辞,④是楚王劝宋玉改变自己 的文风。) 11.D (宋玉的人品在当时和后世被赞誉和高度评价与原文不符。) 12. (1)介绍你得到官职的,是我;做官却不合心意的,那就是你自己。 (得分点:判断句式、“官”及大意各 1 分) (2)都城里跟着一起应唱(应和)的还不到三个人了。 (得分点:“国”、“属”及句意各 1 分) (3)然而他们都只模仿了屈原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最终都不敢直言劝谏。 (得分点: “祖”、“ 莫” 及句意各 1 分) 13.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法严而人悦服/ 用民尽而下不怨/行君事而人不疑。 【评分参考】每处 0.5 分,断句超过 6 处,每多一处扣 0.5 分,扣完本小 题分为止。 【译文】 袁子说:有人问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袁子说:张飞、关羽刘备一同起事,是刘备的得力助手心腹之臣,但他 们都是一介武夫。后来得到诸葛亮,于是就任命他为丞相,而群臣上下心悦诚服, 是刘备值得信服,诸葛亮值得倚重的缘故。等到他接受刘备临终的嘱托,掌管一 国的政事,侍奉平庸的君主,虽然掌握着朝中大权却不失礼法,执行法令严格却 令人心悦诚服,耗用民力几近殆尽(讨魏),众臣百姓却毫无怨言,执行君王的 权力却没有人怀疑他(有谋逆之心)。正因为这样,(我)也怀着蜀国君臣上下 及百姓那样的心情(态度)来欣悦地拥戴(尊敬)他啊!诸葛亮去世至今已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