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 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 情 解析: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 述诗句的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査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 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髙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 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 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 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 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 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 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 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 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 乡愁。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 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 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 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 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 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 情? 解析: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 述诗句的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 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 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 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 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 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 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 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 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 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 乡愁。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 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 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 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 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 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 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 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 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 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 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 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 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 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 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 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 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 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岀强调。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 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 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 “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 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 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 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 荒凉。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 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 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 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 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 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 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 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 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 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 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 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 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 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 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 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 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 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 “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 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 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 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 荒凉。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 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 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 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 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 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 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 好的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 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 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 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 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 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 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 动作性、鲜明性 3.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 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含蓄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 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 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 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 夜》 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千”等词,含蓄地表 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 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 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 平易近人。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 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 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 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 受。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 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 好的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 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 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 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 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 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 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 动作性、鲜明性。 3.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 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含蓄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 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 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 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 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 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 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 平易近人。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 《四块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 俗易懂。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 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绚丽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白居 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 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4)明快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 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 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 穿 便 向”,表现 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 (5)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 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6)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 目一新的感觉。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1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诗眼”。结合诗中“绝”、“灭”、“孤”等,找出“独” 并不难。但在答案中一定要体现出“结合全诗简析”这一要求,解答出“独”的 背景及其作用。 答案:最生动传神的是“独”字。“独”是“独自 个”的意思。千山耸 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独”字准确形 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例2阅读《沁园春·长沙》,然后回答第2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 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请从词的上下片中各找出一个起领起作用的字,并简要阐明它的作用。 解析:找出“看”字不难,根据对应原理就可找出“恰”字了。分析作用不外乎 思想内容、结构特色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 《四块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 俗易懂。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 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绚丽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白居 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 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4)明快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 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 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 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 (5)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 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6)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 目一新的感觉。 例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 1 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诗眼”。结合诗中“绝”、“灭”、“孤”等,找出“独” 并不难。但在答案中一定要体现出“结合全诗简析”这一要求,解答出“独”的 背景及其作用。 答案:最生动传神的是“独”字。“独”是“独自”、“一个”的意思。千山耸 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独”字准确形 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例 2 阅读《沁园春·长沙》,然后回答第 2 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 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请从词的上下片中各找出一个起领起作用的字,并简要阐明它的作用。 解析:找出“看”字不难,根据对应原理就可找出“恰”字了。分析作用不外乎 思想内容、结构特色
答案:这两个字是上阙中的“看”和下阙中的“恰”。“看”字总领七句,描绘 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景图,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 染了气氛;“恰”字也是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 貌和豪迈气概,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 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 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 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 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 到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 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 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 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 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 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 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 “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 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 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 《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 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
答案:这两个字是上阙中的“看”和下阙中的“恰”。“看”字总领七句,描绘 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景图,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 染了气氛;“恰”字也是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 貌和豪迈气概,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 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 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 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 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 到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 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 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 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 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 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 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 “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 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 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 《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 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