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农村的包产到户。于是,人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搞包产到户就是走资本 主义道路。鉴于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 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 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 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1980 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在会议通过的《纪要》 中,充分肯定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指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给予支持。到1 981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实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发展到377.7万 个,占生产队总数的64.2%。在实践的推动下,这场姓“社”姓“资”的争论获得了 明确的结论。 第二,经济特区姓“社”还是姓“资”? 这些经济特区在所得税和投资环境方面给外商以一定的优惠,大量地吸引外资,取得了 明显的成效,引起了国内外舆论广泛的关注。但长期来饱受帝国主义侵略、欺凌、压迫、剥 削的中国人民,许多人对于一下子有那么多外商进入中国,在思想和感情上接受不了。特别 是当时中国刚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走出来,十年动乱期间对于发展外贸就是所谓“崇 洋媚外”的批判在一些人心头仍有阴影。于是,对于经济特区的一些非议出现了。这些非议 集中到一点,就是:经济特区是姓“社”还是姓“资”? 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实践为基础,先后回答了这三个问 l984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7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 l992年:特区经济姓“社“不姓“资”。 第三,商品经济姓“社”还是姓“资”? 改革开放一开始,就碰到一个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怎样对待商品、货币?要 不要搞商品经济?长期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为传播的商品、货币关系是“资本 主义”的观念。1984年4月,党中央决定召开一次中央全会,专门讨论经济体制改革 问题,并组织了一个文件起草的班子。起草小组在广泛征求中央和地方各经济主管部门和理 论界意见的基础上,九易其稿,供内部讨论征求意见,经反复修改补充,提交党的十二届三 中全会讨论。会上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又作了150多处修改和补充,最后形成了著名的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在文件起草讨论过程中,人们对于《决定》中是否继续沿用十二大关于“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起草的文件前6稿一直沿用了过去这一提法 在讨论第6稿时,国务院主持文件起草工作的负责人在1984年9月9日向中央政治局常 委写了一封信,其中讲到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 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经中央同意,从第7稿以后,便采用了“社会主义商品 6
6 就是农村的包产到户。于是,人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搞包产到户就是走资本 主义道路。鉴于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 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 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 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1980 年9月, 中共中央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在会议通过的《纪要》 中,充分肯定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指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给予支持。到1 981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实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发展到377.7万 个,占生产队总数的64.2%。在实践的推动下, 这场姓“社”姓“资”的争论获得了 明确的结论。 第二,经济特区姓“社”还是姓“资”? 这些经济特区在所得税和投资环境方面给外商以一定的优惠,大量地吸引外资,取得了 明显的成效,引起了国内外舆论广泛的关注。但长期来饱受帝国主义侵略、欺凌、压迫、剥 削的中国人民,许多人对于一下子有那么多外商进入中国,在思想和感情上接受不了。特别 是当时中国刚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走出来,十年动乱期间对于发展外贸就是所谓“崇 洋媚外”的批判在一些人心头仍有阴影。于是,对于经济特区的一些非议出现了。这些非议 集中到一点,就是:经济特区是姓“社”还是姓“资”? 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实践为基础,先后回答了这三个问 题: ——1984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7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 ——1992年:特区经济姓“社“不姓“资”。 第三,商品经济姓“社”还是姓“资”? 改革开放一开始,就碰到一个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怎样对待商品、货币?要 不要搞商品经济?长期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为传播的商品、货币关系是“资本 主义”的观念。1984年4月,党中央决定召开一次中央全会, 专门讨论经济体制改革 问题,并组织了一个文件起草的班子。起草小组在广泛征求中央和地方各经济主管部门和理 论界意见的基础上,九易其稿,供内部讨论征求意见,经反复修改补充,提交党的十二届三 中全会讨论。 会上根据各方面的意见, 又作了150多处修改和补充,最后形成了著名的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在文件起草讨论过程中,人们对于《决定》中是否继续沿用十二大关于“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起草的文件前6 稿一直沿用了过去这一提法。 在讨论第6稿时,国务院主持文件起草工作的负责人在1984年9月9日向中央政治局常 委写了一封信,其中讲到就总体说,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 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经中央同意,从第7稿以后,便采用了“社会主义商品
经济”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理论上最大突破就 是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决定》 仍然强调我国经济从总体上说是计划经济,但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 观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同 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和价值规律是否发挥作用,而在于所有制不 同”。这就是说,商品经济不姓“资”,资本主义可用,社会主义也可用。这在当时对思想 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推进,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到:“这次经 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 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 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做‘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 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不是说四个坚持吗?这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否则是‘四人帮”的‘宁 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解放思想,我们老同志有这个任务。”这就为商品 经济是不是姓“资”,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商品经济的问题,作了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第四,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 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的时候,我们仍然把“市场经济”区别于“商品经 济”,把它看做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可见,如何认识市场经济的性质和作用,是一个更 为复杂的问题。 据介绍,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在讨论经济问题时,触及到了计划 与市场的关系,当时的提法是:“在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 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4月16日至29日,经济学界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的历时1 4天、389人参加的价值规律讨论会上,有的专家学者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然产物”,“计 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应该互相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计划经济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 这是我国经济理论界经过长期刻苦钻研的成果,也是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当 时经济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一新概念并未为经济理论界和经济实际部门的大多数同志所接受。其原因是,当时大多数 人心目中认为市场经济是指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同社会主义经济是对立的 但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肯定。1979年 月26日,正当经济理论界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展开热烈讨论的高潮中,邓小平同志在接见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 达光教授等客人时,明确地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 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谈话,在这次会见外宾后不胫而走 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7 经济”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理论上最大突破就 是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决定》 仍然强调我国经济从总体上说是计划经济,但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 观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同 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和价值规律是否发挥作用,而在于所有制不 同”。这就是说,商品经济不姓“资”,资本主义可用,社会主义也可用。这在当时对思想 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推进,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到:“这次经 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 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 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做‘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 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不是说四个坚持吗?这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否则是‘四人帮’的‘宁 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解放思想,我们老同志有这个任务。”这就为商品 经济是不是姓“资”,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商品经济的问题,作了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第四,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 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的时候,我们仍然把“市场经济”区别于“商品经 济”,把它看做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可见,如何认识市场经济的性质和作用,是一个更 为复杂的问题。 据介绍,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在讨论经济问题时, 触及到了计划 与市场的关系,当时的提法是:“在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 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4月16日至29日, 经济学界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的历时1 4天、389人参加的价值规律讨论会上, 有的专家学者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然产物”,“计 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应该互相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计划经济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 这是我国经济理论界经过长期刻苦钻研的成果,也是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当 时经济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一新概念并未为经济理论界和经济实际部门的大多数同志所接受。其原因是,当时大多数 人心目中认为市场经济是指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同社会主义经济是对立的。 但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肯定。1979年11 月26日,正当经济理论界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展开热烈讨论的高潮中,邓小平同志在接见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 达光教授等客人时,明确地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 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谈话,在这次会见外宾后不胫而走, 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产生了强烈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