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3602082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说明 1、课程的教学目的 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 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 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 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2、课程的教学任务 (一)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使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调节机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三)使学生掌握身体活动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基本机理,尤其注重掌握 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身体活动的影响 (四)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指导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以及健身运动。 3、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 本教学大纲依据邓树勋教授等主编的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而编制。该教材为全国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统编教材,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普 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列为教育部髙等学校百门精品课程A类。该教材充分体现 了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基础性与应用性并重,并注意吸收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突出教 材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参考 国内外同类教材、专著和专业文献,向学生介绍现代运动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 4、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在教学中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论联系指导教学过程 (二)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更快地、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生理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三)在实验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主要身体功能和生理 指标的测试方法,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学与授课相结合,注意采用答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动机,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本文 教学基本内容(含教学时数分配表) 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第1、2、3、4、5、6、11、13、14、17章, 难点第7、10、12及15章。由于课时有限,其他章节有选择的自学 绪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目的和任务,掌握生命活动的基 本特征、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及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
[ 教学大纲 ]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3602082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一、说明 1、课程的教学目的 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 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 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 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2、课程的教学任务 (一)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使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调节机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三)使学生掌握身体活动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基本机理,尤其注重掌握 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身体活动的影响。 (四)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指导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以及健身运动。 3、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 本教学大纲依据邓树勋教授等主编的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而编制。该教材为全国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统编教材,2002 年获教育部全国普 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百门精品课程 A 类。该教材充分体现 了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基础性与应用性并重,并注意吸收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突出教 材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参考 国内外同类教材、专著和专业文献,向学生介绍现代运动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 4、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 在教学中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论联系指导教学过程。 (二) 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更快地、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生理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三) 在实验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主要身体功能和生理 指标的测试方法,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学与授课相结合,注意采用答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动机,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二、本文 教学基本内容(含教学时数分配表) [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第 1、2、3、4、5、6、11、13、14、17 章, 难点第 7、10、12 及 15 章。由于课时有限,其他章节有选择的自学] 绪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目的和任务,掌握生命活动的基 本特征、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及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篇 肌肉活动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形式和力学 特征,了解肌纤维的生理特性及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一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兴奋和兴奋性概念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四、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五、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六、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播 第二节肌肉收缩的原理 、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二、肌肉的收缩机制 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第三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肌肉收缩形式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三、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第四节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 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 第五节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肌电的引导 二、正常肌电图 三、肌电图的测量 四、肌电图的应用 第二章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区分方法、形态特征、代谢特征以及生理 特征,了解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 骨骼肌纤维的区分 二、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第二节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第二篇氧运输系统 第三章呼吸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外呼吸的活动规律,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以及运动对对呼吸机能 的影响 第一节肺通气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第一篇 肌肉活动 第一章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形式和力学 特征,了解肌纤维的生理特性及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一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和兴奋性概念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四、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五、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六、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播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原理 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二、肌肉的收缩机制 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第三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一、肌肉收缩形式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三、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第四节 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 二、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 第五节 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一、肌电的引导 二、正常肌电图 三、肌电图的测量 四、肌电图的应用 第二章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区分方法、形态特征、代谢特征以及生理 特征,了解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 一、骨骼肌纤维的区分 二、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第二节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二、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第二篇 氧运输系统 第三章 呼吸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外呼吸的活动规律,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以及运动对对呼吸机能 的影响。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二、肺的容积和肺容量 三、肺通气量 四、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二节气体交换 交换的动力和过程 二、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三、氧扩散容量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四、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四章血液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征,掌握血液的一般功能,以及运动对血液有形 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体液的概念 二、血液的组成 第二节血液的功能 运输功能 二、缓冲pH功能 保护和防御功能 第五章血液循环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心肌的生理特征,掌握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了解 各类血管的功能,掌握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以及肌肉 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第一节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自动节律性 、传导性 四、收缩性 第二节心动周期及周期中各种变化 心动周期与心率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音 四、心电图 第三节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心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三、心力贮备和心脏作功量 第四节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血压和动脉脉搏
二、肺的容积和肺容量 三、肺通气量 四、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二节 气体交换 一、交换的动力和过程 二、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三、氧扩散容量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四、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四章 血液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征,掌握血液的一般功能,以及运动对血液有形 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一、体液的概念 二、血液的组成 第二节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缓冲 pH 功能 三、保护和防御功能 第五章 血液循环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心肌的生理特征,掌握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了解 各类血管的功能,掌握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以及肌肉 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第一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自动节律性 三、传导性 四、收缩性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周期中各种变化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音 四、心电图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一、心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三、心力贮备和心脏作功量 第四节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一、血压和动脉脉搏
二、器官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三、微循环 四、静脉血流的特征 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二、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四、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 五、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第六章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氧供和氧耗有关的运动生理学现象,掌握最大吸氧量、 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 第一节吸氧量 耗氧量与吸氧量 最大吸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氧亏 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乳酸阈与通气阈 乳酸阈 二、通气阈 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第三篇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第七章物质代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的基本规律,掌握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 特点,代谢废物的排泄机理以及运动的影响。 第一节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 二、吸收 、肌肉运动对消化与吸收机能的影响 第二节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简述 、糖代谢 二、脂肪代谢 三、蛋白质代谢 四、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五、水分及无机盐代谢水分代谢、主要无机盐代谢 第三节代谢尾产物的排泄 概念 二、肾的泌尿功能 三、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态中的作用 四、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二、器官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三、微循环 四、静脉血流的特征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二、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三、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四、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 五、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第六章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氧供和氧耗有关的运动生理学现象,掌握最大吸氧量、 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 第一节吸氧量 一、耗氧量与吸氧量 二、最大吸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氧亏 一、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乳酸阈与通气阈 一、乳酸阈 二、通气阈 三、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第三篇 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第七章 物质代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的基本规律,掌握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 特点,代谢废物的排泄机理以及运动的影响。 第一节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 二、吸收 三、肌肉运动对消化与吸收机能的影响 第二节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简述 一、糖代谢 二、脂肪代谢 三、蛋白质代谢 四、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五、水分及无机盐代谢 水分代谢、主要无机盐代谢 第三节 代谢尾产物的排泄 一、概念 二、肾的泌尿功能 三、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态中的作用 四、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第八章能量代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掌握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及能量代谢的测定 原理与方法,以及供能系统在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 二、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利用) 第二节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运动练习的分类 二、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 三、运动时能源物质动用的影响因素 四、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运用 第三节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 、人体能量代谢的原理与方法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基础代谢率 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及其意义 第四篇 肌肉活动的神经和激素调节 第九章感觉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以及感觉的形成过程,掌握位觉、本体感觉、 视觉、听觉的功能活动、基本生理现象和机制,以及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 第一节感觉生理概述 感觉的一般生理特征 二、感觉信息的传导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二节位觉 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与适应刺激 二、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第三节本体感觉 、肌梭 二、腱器 第四节其他感觉 、视觉 二、听觉 皮肤感觉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元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运动时神经控制的基本规律, 介绍各级中枢对反射运动的控制 第一节系统概述 神经组织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四、中枢抑制 第二节运动的神经控制
第八章 能量代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掌握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及能量代谢的测定 原理与方法,以及供能系统在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一、人体内能量的来源 二、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利用) 第二节 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一、运动练习的分类 二、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 三、运动时能源物质动用的影响因素 四、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运用 第三节 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人体能量代谢的原理与方法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基础代谢率 三、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及其意义 第四篇 肌肉活动的神经和激素调节 第九章 感觉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以及感觉的形成过程,掌握位觉、本体感觉、 视觉、听觉的功能活动、基本生理现象和机制,以及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 第一节 感觉生理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生理特征 二、感觉信息的传导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二节 位觉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与适应刺激 二、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第三节 本体感觉 一、肌梭 二、腱器 第四节其他感觉 一、视觉 二、听觉 三、皮肤感觉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元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运动时神经控制的基本规律, 介绍各级中枢对反射运动的控制。 第一节系统概述 一、神经组织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四、中枢抑制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