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格发展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节次名称学时分配 第一节人格概述0.5学时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人格问题及困扰0.5学时 第三节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途径1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人格的概念、人格特征,明确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2、理解大学生常见人格问题及困扰: 3、掌握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途径。 四、教学重、难点: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途径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教学过程的组织:通过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 行简易心理测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对本章 的重难点有较清晰的认识。 2、讨论、练习、作业的布置与安排: 作业:结合实际,对自己存在的人格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要求:要有个人的观点: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字数在1000字以上 3、心理测试、多媒体、语言、文字、教科书、教学规范、参考书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七、教学内容: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是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原则之一。人格的成熟意味着个体 心理的成熟,人格的魅力展示着个体心灵的完普。一个人的人格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行 为方式,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实现。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
1 第五章 人格发展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节 次 名 称 学时分配 第一节 人格概述 0.5 学时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人格问题及困扰 0.5 学时 第三节 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途径 1 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人格的概念、人格特征,明确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2、理解大学生常见人格问题及困扰; 3、掌握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途径。 四、教学重、难点: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途径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教学过程的组织:通过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 行简易心理测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对本章 的重难点有较清晰的认识。 2、讨论、练习、作业的布置与安排: 作业:结合实际,对自己存在的人格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要求:要有个人的观点;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字数在 1000 字以上 3、心理测试、多媒体、语言、文字、教科书、教学规范、参考书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七、教学内容: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是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原则之一。人格的成熟意味着个体 心理的成熟,人格的魅力展示着个体心灵的完善。一个人的人格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行 为方式,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实现。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
大刺激的情况下,一般不易发生改变。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祝下,一个人的人 格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就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当代大学生正处 于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时期,是人格激烈矛盾冲突的时期,如何塑造培养健全人格 是大学生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之一。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Personlity)源自古希腊语persona,.原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 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 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因遵 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反映一个人外在表现: 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 特征。 “人格”含义丰富,概括米讲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人格的特征 人格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格倾向性主要表现为需要、动机等 外在行为倾向,而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人格具有以下 特征: 1、独特性 每个人的人格都具有独特的一面,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 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由于其不同的生存与教育、成长条件,也会 形成不同人格特点,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 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若人与人之间毫无相同之处,生活 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会有相同的人格特征。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 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特征的独特性和其共同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 个性的关系,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又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2、稳定性 2
2 大刺激的情况下,一般不易发生改变。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 格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就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当代大学生正处 于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时期,是人格激烈矛盾冲突的时期,如何塑造培养健全人格 是大学生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之一。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Personlity)源自古希腊语 persona,原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 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 persona 的含义, 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因遵 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反映一个人外在表现; 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 特征。 “人格”含义丰富,概括来讲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人格的特征 人格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格倾向性主要表现为需要、动机等 外在行为倾向,而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人格具有以下 特征: 1、独特性 每个人的人格都具有独特的一面,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 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由于其不同的生存与教育、成长条件,也会 形成不同人格特点,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 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毫无相同之处,生活 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会有相同的人格特征。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 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特征的独特性和其共同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 个性的关系,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又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2、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人格结构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是一贯的,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 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 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 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如果在没有明显外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稳定性出现 问题,我们就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异常。 3、统和性 人格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包含在人 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奥尔波特所言, 人格的其中一个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必然发生变化。人格统和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 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4、功能性 人格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但个体遇到外界的刺激性环境时,人格就会影响到其行为 反应方式。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面对挫折时,由于 不同的人格特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坚强者能够奋发图强,勇往直前:懦弱者 则会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二、人格结构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关于人格结构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心理学派提 出了不同的人格结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它们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 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追求不同的目标。该理论强调心理能量在本我、自我和超 我之间的分配与流动。当三者关系协调,人格则表现出健康状况:当三者关系冲突并且 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矛盾时,心理疾病就会产生。 本我(i)位于人格结构最底层,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与生俱来、属于无意识 层面,存有本能驱力(性和攻击驱力),无论价值、逻辑和伦理,要求立即得到满足。 它是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含各种生理需要,如渴、饿、性等。本 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这些心理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它被包围在本我之中, 力必多能量的增加导致紧张状态程度的增加,必须通过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作用来减缓 紧张状态。自我正是从这种互动中发展出来。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 3
3 人格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人格结构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是一贯的,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 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 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 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如果在没有明显外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稳定性出现 问题,我们就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异常。 3、统和性 人格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包含在人 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奥尔波特所言, 人格的其中一个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必然发生变化。人格统和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 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4、功能性 人格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但个体遇到外界的刺激性环境时,人格就会影响到其行为 反应方式。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面对挫折时,由于 不同的人格特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坚强者能够奋发图强,勇往直前;懦弱者 则会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二、人格结构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关于人格结构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心理学派提 出了不同的人格结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它们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 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追求不同的目标。该理论强调心理能量在本我、自我和超 我之间的分配与流动。当三者关系协调,人格则表现出健康状况;当三者关系冲突并且 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矛盾时,心理疾病就会产生。 本我(id)位于人格结构最底层,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与生俱来、属于无意识 层面,存有本能驱力(性和攻击驱力),无论价值、逻辑和伦理,要求立即得到满足。 它是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含各种生理需要,如渴、饿、性等。本 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这些心理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它被包围在本我之中, 力必多能量的增加导致紧张状态程度的增加,必须通过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作用来减缓 紧张状态。自我正是从这种互动中发展出来。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
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是无意识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追求快乐,释放紧张,以求得个 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 自我(go)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与真实外在世界接触的部分,有组织、 较合理、无价值观,现实取向,做实际、行得通的事。它描述的是人格中比较理性、真 实及行为导向的部分,同时存在于意识中及潜意识中。它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 我的控制和压抑上,但是由于能量不足以控制本我,人格结构中又发展出了超我。自我 的任务是调节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寻求合理方式满足本饿哦冲动,另一方面根据 “现实原则”配合超我的要求,缓和冲动以适应外在环境。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包含良心和自我理想,是个体在 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它遵循至善和道 德原则,监督、批判及管束个体的行为。超我追求完美,起者压抑本我冲动,对自我进 行监控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人格结构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三大系统,会 形成一个统一而和谐的组织结构:反而,当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 慨不满意外部世界,也不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与欲望。这时关键要巩固人格结构中自 我的地位,增强自我的调控力量,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领悟,充分发挥自我在人格结构 中的中介与协调作用。 (二)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1913年,荣格在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1921 年,荣格发表《心理类型学》一书,提出了人格类型理论。在荣格分析学的意义上,人 格被看做是心灵在外在世界的表现。在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中,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态度: 内倾与外倾:有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感觉、直觉和情感。 1、一般态度类型 荣格根据力比多(1ibid0)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的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 环境,就是外倾向型的人: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性的人。外倾意指力比 多的外向转移,内倾意味着此多的内向发展,它表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否定联系。 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 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型(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 好沉思、普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 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性格反应 4
4 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是无意识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追求快乐,释放紧张,以求得个 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 自我(ego)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与真实外在世界接触的部分,有组织、 较合理、无价值观,现实取向,做实际、行得通的事。它描述的是人格中比较理性、真 实及行为导向的部分,同时存在于意识中及潜意识中。它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 我的控制和压抑上,但是由于能量不足以控制本我,人格结构中又发展出了超我。自我 的任务是调节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寻求合理方式满足本饿哦冲动,另一方面根据 “现实原则”配合超我的要求,缓和冲动以适应外在环境。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包含良心和自我理想,是个体在 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它遵循至善和道 德原则,监督、批判及管束个体的行为。超我追求完美,起着压抑本我冲动,对自我进 行监控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人格结构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三大系统,会 形成一个统一而和谐的组织结构;反而,当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 既不满意外部世界,也不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与欲望。这时关键要巩固人格结构中自 我的地位,增强自我的调控力量,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领悟,充分发挥自我在人格结构 中的中介与协调作用。 (二)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1913 年,荣格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1921 年,荣格发表《心理类型学》一书,提出了人格类型理论。在荣格分析学的意义上,人 格被看做是心灵在外在世界的表现。在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中,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态度: 内倾与外倾;有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感觉、直觉和情感。 1、 一般态度类型 荣格根据力比多(libido)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的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 环境,就是外倾向型的人;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性的人。外倾意指力比 多的外向转移,内倾意味着力比多的内向发展,它表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否定联系。 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 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型(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 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 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性格反应
特有情感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2、机能类型(function types) 荣格指出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感官知觉) 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你满意:而直觉则 告诉你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来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资料 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疲类型与四中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 类型。 (1)外倾思维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而偏于思维功能,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 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科学家是外领思维型,他们认 识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从而创立理论体系。荣格认为,达尔文和 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家在思维外向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 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内倾思维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而偏于思维功能,他们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 还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他们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 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荣格指出,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标准内倾思维型 的人。内倾思维型的人具有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幻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 点。 (3)外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而偏于情感功能,他们的情感符合于客观的 情境和一般价值。荣格指出,外倾情感型的人在“爱情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 们不太可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而考虑对方的身份、年龄和家庭等方面。外倾情感型的 人思维压抑,情感外露,爱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 (4)内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而偏于情感功能,他们的情感由于内在的 主观因素和一般价值。内倾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深藏在内心,沉默,力图保持 隐敲状态,气质常常是忧郁的。 (5)外倾感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而偏向于感觉功能,他们头脑清醒,倾向于 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于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 求刺激,他们一般情感是浅薄的,直觉压抑的。 (6)内倾感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而偏于感觉功能,他们远离外部客观世界, 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外倾感觉型的人直觉来自外部世界,是客观对象的直 接反映;内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深受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似乎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 5
5 特有情感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2、机能类型(function types) 荣格指出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感官知觉) 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你满意;而直觉则 告诉你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来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资料 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中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 类型。 (1)外倾思维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而偏于思维功能,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 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科学家是外倾思维型,他们认 识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从而创立理论体系。荣格认为,达尔文和 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家在思维外向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 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内倾思维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而偏于思维功能,他们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 还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他们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 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荣格指出,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标准内倾思维型 的人。内倾思维型的人具有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幻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 点。 (3)外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而偏于情感功能,他们的情感符合于客观的 情境和一般价值。荣格指出,外倾情感型的人在“爱情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 们不太可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而考虑对方的身份、年龄和家庭等方面。外倾情感型的 人思维压抑,情感外露,爱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 (4)内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而偏于情感功能,他们的情感由于内在的 主观因素和一般价值。内倾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深藏在内心,沉默,力图保持 隐蔽状态,气质常常是忧郁的。 (5)外倾感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而偏向于感觉功能,他们头脑清醒,倾向于 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于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 求刺激,他们一般情感是浅薄的,直觉压抑的。 (6)内倾感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而偏于感觉功能,他们远离外部客观世界, 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外倾感觉型的人直觉来自外部世界,是客观对象的直 接反映;内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深受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似乎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