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生与环境适应 一、节次名称及学时分配 节次名称学时分配 第一节适应:人类与发展永恒的课题0.5学时 第二节大学生适应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0.5学时 第三节如何适应大学生活1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适应的概念和内涵: 2、理解大学生适应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理解融入大学生活需要适应的内容: 4、掌握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大学生适应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融入大学生活需要适应的内容、适应大 学生活的方法 2.教学难点: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教学过程的组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讲解相结合的手段,让学生对本章的重难点 有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中特别注重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 2、讨论、练习、作业的布置与安排: 讨论:升入大学之后有哪些不适应 方法:课堂上提出讨论题目,由同学自由发言,讲述自己升入大学以后的不适应,并将 同学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 2、教具、挂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七、教学内容: 导入: 大学生涯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割舍的人生体验。在这里,不管你愿 意与否,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都要自主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但是,当
1 第三章 新生与环境适应 一、节次名称及学时分配 节次名称 学时分配 第一节 适应:人类与发展永恒的课题 0.5学时 第二节 大学生适应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0.5学时 第三节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1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适应的概念和内涵; 2、理解大学生适应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理解融入大学生活需要适应的内容; 4、掌握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大学生适应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融入大学生活需要适应的内容、适应大 学生活的方法 2.教学难点: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教学过程的组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讲解相结合的手段,让学生对本章的重难点 有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中特别注重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 2、讨论、练习、作业的布置与安排: 讨论:升入大学之后有哪些不适应 方法:课堂上提出讨论题目,由同学自由发言,讲述自己升入大学以后的不适应,并将 同学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 2、教具、挂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七、教学内容: 导入: 大学生涯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割舍的人生体验。在这里,不管你愿 意与否,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都要自主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但是,当
你以极大的热情去直面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之梦时,会发现生活之舟是那么的复杂, 有时甚至是那么的难于驾取。在痛苦的反思之后,有人开始调整目标、重塑生活,以积 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有的人则选择了逃避与自暴自弃,以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去对 抗生活。积极的接纳与奋进是关好人生的起点,而消极的对抗则有可能一事无成。因此, 新的开始,我们要有所准备:起点之美就在于积极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生活环境。 在座的各位同学已经在大学里学习生活了半年的时间了,我想了解一下,上大学半 年以来你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再分享几个案例。案例1:当“喂食式”变为“放养式”:案例2:平时 不努力,考试“抱佛脚”:案例3:我不喜欢学校的课程安排:案例4:突然多了那么多 时间,我都不知道怎么过了:案例5:我发现下了课,老师连面都碰不到了:案例6:“充 电”也烦恼:案例7:同在屋檐下的烦恼:案例8:社团活动,莫“贪多嚼不烂”。 刚才同学们的分享和这几个案例涉及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首先 我们先解读一下这些问题。大家要明白,环境的变化产生心理的不适应是必然的,我们 人的成长就是这样一个接触新环境,出现不适应,然后不断学习、努力,然后适应的过 程。所以说问题就是成长的机会,每个人都要面对适应的问题,每个人都有适应的任务, 需要我们积极的去应对。同时适应必然伴随一定的痛苦,这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是快 乐的,成长是破茧成蝶的阵痛和魅力。 大学的生活是多维度的,精彩的青春是多向度的,让我们用心去开启你的智慧之旅 首先来看第一节的内容。 第一节适应:人类与发展永恒的课题 一、适应:智慧的本质 (一)定义: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在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这样定义适应:“适 应是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 改变,如对于光的变化的适应和人的社会行为变化等。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 学来说是一种适应,它既可以是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中取得平衡的,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 作用之间相对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某一个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 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如果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平 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就是适应,也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实质与原因。因此可
2 你以极大的热情去直面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之梦时,会发现生活之舟是那么的复杂, 有时甚至是那么的难于驾驭。在痛苦的反思之后,有人开始调整目标、重塑生活,以积 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有的人则选择了逃避与自暴自弃,以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去对 抗生活。积极的接纳与奋进是美好人生的起点,而消极的对抗则有可能一事无成。因此, 新的开始,我们要有所准备!起点之美就在于积极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生活环境。 在座的各位同学已经在大学里学习生活了半年的时间了,我想了解一下,上大学半 年以来你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再分享几个案例。案例1:当“喂食式”变为“放养式”;案例2:平时 不努力,考试“抱佛脚”;案例3:我不喜欢学校的课程安排;案例4:突然多了那么多 时间,我都不知道怎么过了;案例5:我发现下了课,老师连面都碰不到了;案例6:“充 电”也烦恼;案例7:同在屋檐下的烦恼;案例8:社团活动,莫“贪多嚼不烂”。 刚才同学们的分享和这几个案例涉及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首先 我们先解读一下这些问题。大家要明白,环境的变化产生心理的不适应是必然的,我们 人的成长就是这样一个接触新环境,出现不适应,然后不断学习、努力,然后适应的过 程。所以说问题就是成长的机会,每个人都要面对适应的问题,每个人都有适应的任务, 需要我们积极的去应对。同时适应必然伴随一定的痛苦,这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是快 乐的,成长是破茧成蝶的阵痛和魅力。 大学的生活是多维度的,精彩的青春是多向度的,让我们用心去开启你的智慧之旅。 首先来看第一节的内容。 第一节 适应:人类与发展永恒的课题 一、适应:智慧的本质 (一)定义: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在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这样定义适应:“适 应是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 改变,如对于光的变化的适应和人的社会行为变化等。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 学来说是一种适应,它既可以是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中取得平衡的,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 作用之间相对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某一个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 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如果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平 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就是适应,也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实质与原因。因此可
以说适应是个人与环境间的和谐互动过程,适应也是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一种良好的 生存状态。 (二)维度:一是生物学维度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二是心理学维度上的适应,通 常指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的打击或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使自己减轻压力:三是社会 学维度的适应,指个体对社会条件和环境的适应,主要包括为了生存或发展而使自己的 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过程或努力改变环境而是自己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 二、培养适应能力的必要性 (一)适应能力:人生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能 心理学中的心理适应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 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 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适应现象是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由于人们生活的 环境经常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 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应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正应为如此,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 适应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能力内容之一,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和发展的基本潜能, 同时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 作为大学生迫切需要提高适应能力,以适应社会,适应大学的教学环境和方法,适应新 的人际关系。就大学生适应能力而言,适应能力并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高的 可操作性的概念。从本质上讲,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说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就 是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 自己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改变自己顺应环境变化,并利用环境、创造条件、 运用资源、从而达到自己较高的人生目标,有利于自我实现,也有利于社会 (二)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和面临的挑战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历史告诉我们:在社会大转变过程中,不管个人是否意识到, 个人都必须根据社会变革的要求不断改变和调整自己,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获得生存 和发展,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顺应历史潮流。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对每一个 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大学生一定要抓住一切机遇,调整自己,发展自 己,激进提高适应能力,促进自身的现代化。 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紧迫性,对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 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人们应该具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 3
3 以说适应是个人与环境间的和谐互动过程,适应也是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一种良好的 生存状态。 (二)维度:一是生物学维度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二是心理学维度上的适应,通 常指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的打击或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使自己减轻压力;三是社会 学维度的适应,指个体对社会条件和环境的适应,主要包括为了生存或发展而使自己的 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过程或努力改变环境而是自己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 二、培养适应能力的必要性 (一)适应能力:人生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能 心理学中的心理适应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 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 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适应现象是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由于人们生活的 环境经常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 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应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正应为如此,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 适应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能力内容之一,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和发展的基本潜能, 同时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 作为大学生迫切需要提高适应能力,以适应社会,适应大学的教学环境和方法,适应新 的人际关系。就大学生适应能力而言,适应能力并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高的 可操作性的概念。从本质上讲,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说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就 是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 自己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改变自己顺应环境变化,并利用环境、创造条件、 运用资源、从而达到自己较高的人生目标,有利于自我实现,也有利于社会。 (二)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和面临的挑战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历史告诉我们:在社会大转变过程中,不管个人是否意识到, 个人都必须根据社会变革的要求不断改变和调整自己,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获得生存 和发展,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顺应历史潮流。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对每一个 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大学生一定要抓住一切机遇,调整自己,发展自 己,激进提高适应能力,促进自身的现代化。 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紧迫性,对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 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人们应该具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
面现实生活中适应困难,情绪失控,行为失常的比例逐年增加,说明给人生存和发展的 压力正在增加,社会中的个人只有适应社会变化,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人。如果不 大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对社会发展变化过程出现的心理失调现象不 进行矫治、调整,以适应社会,那么不仅会影响社会发展的过程,同时个人也最终会被 当代社会所抛弃。因此,环境的变化迫使人们去寻找一种支持,一种力量,以对抗外界, 平衡内心,这种对抗和力量也促进了我们的适应和发展。 三、心理适应能力自测 心理适应能力自测问卷 [指导语] 下面的问题能帮助你进行心理适应能力的自我判别。请认真阅读,并决定其与你实际情 况的符合程度,然后从每个项目后面附的三种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来。备选答案为A: 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感到尴尬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 失眠。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8、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9、全班同学都看若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10、对他(她)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11、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12、我很少固执已见,常常乐于采纳别人的观点
4 面现实生活中适应困难,情绪失控,行为失常的比例逐年增加,说明给人生存和发展的 压力正在增加,社会中的个人只有适应社会变化,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人。如果不 大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对社会发展变化过程出现的心理失调现象不 进行矫治、调整,以适应社会,那么不仅会影响社会发展的过程,同时个人也最终会被 当代社会所抛弃。因此,环境的变化迫使人们去寻找一种支持,一种力量,以对抗外界, 平衡内心,这种对抗和力量也促进了我们的适应和发展。 三、心理适应能力自测 心理适应能力自测问卷 [指导语] 下面的问题能帮助你进行心理适应能力的自我判别。请认真阅读,并决定其与你实际情 况的符合程度,然后从每个项目后面附的三种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来。备选答案为 A: 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 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2、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3、 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感到尴尬。 4、 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5、 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 失眠。 6、 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7、 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8、 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9、 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10、对他(她)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11、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12、我很少固执已见,常常乐于采纳别人的观点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偷快。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地使自己镇定下来。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评分规则] 1、凡是单数号题(1,3,5,7…),选“是”为-2分,选“无法肯定”得0分,选 “不是”得2分。 2、凡是双数号题(2,4,6,8…),选“是”为2分,选“无法肯定”得0分,选“不 是”得一2分。将各题的得分相加,即得总分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测量结果解释] 3540分:心理适应能力很强。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 大方。给人的印象极好,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29~34分:心理适应能力良好。 17~28分:心理适应能较差,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易怨天尤 人,甚至消沉。 5分以下:心理适应能力很差,在各种新环境中,即使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也 不一定能够适应,常常困惑,因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恼。在与他人交往中,总 是显拘谨,羞怯,手足无措。 如果你在这个测查中得分较高,说明你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如果你得分较 低,也不必忧心忡仲,因为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
5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地使自己镇定下来。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评分规则] 1、凡是单数号题(1,3,5,7……),选“是”为-2分,选“无法肯定”得0分,选 “不是”得2分。 2、凡是双数号题(2,4,6,8……),选“是”为2分,选“无法肯定”得0分,选“不 是”得-2分。将各题的得分相加,即得总分。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测量结果解释] 35~40分:心理适应能力很强。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 大方。给人的印象极好,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29~34分:心理适应能力良好。 17~28分:心理适应能较差,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易怨天尤 人,甚至消沉。 5分以下:心理适应能力很差,在各种新环境中,即使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也 不一定能够适应,常常困惑,因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恼。在与他人交往中,总 是显拘谨,羞怯,手足无措。 如果你在这个测查中得分较高,说明你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如果你得分较 低,也不必忧心忡忡,因为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