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过关检测(A)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世纪70年代,在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过对其中 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 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这表明商朝时期( ) A西域已归属中央政权 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的联系 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 D.西域要向商王进献玉料 答案B 解析:西汉设西域都护府,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故排除A项;根据题千材料 可知般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新疆玉,这说明商朝时期西域与中原已有一定的联 系,故B项正确:题千材料没有体现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故排除C项:题千材 料没有体现西域要向商王进献玉料,故排除D项。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下列反映唐朝民族关 系的是() A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B.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 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答案:C 解析:题千材料“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对唐朝与吐蕃和亲政策的肯 定,故C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 奴国王”金印一枚,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是对左宗 棠收复新疆功业的赞颂,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 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反映的是康熙帝对蒙古地区的管辖,故排除D项。 3.《新唐书》记载:“弄赞(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 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 立宫室以居。”这最能表明( ) A.汉藏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 B.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 C.唐朝实行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 D.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明进步 答案:A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A)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20 世纪 70 年代,在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 756 件。经过对其中 约 300 件玉器进行分析,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 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这表明商朝时期( ) A.西域已归属中央政权 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的联系 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 D.西域要向商王进献玉料 答案:B 解析:西汉设西域都护府,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故排除 A 项;根据题干材料, 可知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新疆玉,这说明商朝时期西域与中原已有一定的联 系,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故排除 C 项;题干材 料没有体现西域要向商王进献玉料,故排除 D 项。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下列反映唐朝民族关 系的是( ) A.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B.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 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对唐朝与吐蕃和亲政策的肯 定,故 C 项正确;A 项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 奴国王”金印一枚,故排除 A 项;题干材料“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是对左宗 棠收复新疆功业的赞颂,故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 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反映的是康熙帝对蒙古地区的管辖,故排除 D 项。 3.《新唐书》记载:“弄赞(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 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 立宫室以居。”这最能表明( ) A.汉藏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 B.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 C.唐朝实行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 D.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明进步 答案:A
4.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 领担任土司:明朝在西南设土司,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担任:清朝时期在西南 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A.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扩大了地方权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逐渐进行“改土归流”,任用可调动、有任期的流官 管理西南地区,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流官有任期,可调动 受中央政府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连贯稳定,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限制了地 方权力,故A、B、C三项错误。 5.《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 国中。”这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 A行省制度的推行 B.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 C.丝绸之路的复兴 D.西欧城市的兴起 答案:C 解析: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加强了同各地的联系,客观上有利于丝绸之路 的复兴,故选C项。 6汉朝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朝时,要求选派的对 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 封”。清初,顺治帝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朝廷一矢不 加,与朝鲜一体优待。”这说明中国古代外交() A.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 B.以利抚远为特征 C.旨在推广儒家思想 D.局限于周边国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南海诸国…有能倾 心向化,称臣入贡者,朝廷一矢不加,与朝鲜一体优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 代外交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体现“以利抚远”的信息 故排除B项:题千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外交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但推广儒家思 想并非其主要目的,故排除C项:根据题千材料“临西海而望大秦”,大秦(罗马帝国) 在欧洲,可知中国古代外交并不只局限于周边国家,故排除D项
4.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 领担任土司;明朝在西南设土司,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担任;清朝时期在西南 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 A.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扩大了地方权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逐渐进行“改土归流”,任用可调动、有任期的流官 管理西南地区,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 流官有任期,可调动, 受中央政府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连贯稳定,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限制了地 方权力,故 A、B、C 三项错误。 5.《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 国中。”这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 ) A.行省制度的推行 B.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 C.丝绸之路的复兴 D.西欧城市的兴起 答案:C 解析: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加强了同各地的联系,客观上有利于丝绸之路 的复兴,故选 C 项。 6.汉朝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朝时,要求选派的对 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 封”。清初,顺治帝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朝廷一矢不 加,与朝鲜一体优待。”这说明中国古代外交( ) A.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 B.以利抚远为特征 C.旨在推广儒家思想 D.局限于周边国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南海诸国……有能倾 心向化,称臣入贡者,朝廷一矢不加,与朝鲜一体优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 代外交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体现“以利抚远”的信息, 故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外交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但推广儒家思 想并非其主要目的,故排除 C 项;根据题干材料“临西海而望大秦”,大秦(罗马帝国) 在欧洲,可知中国古代外交并不只局限于周边国家,故排除 D 项
7.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 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朝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下 列对这些手工业品使用外国纹饰的认识,正确的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A 解析: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是我国古代对外 贸易的主要交通路线。新疆地区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中亚、西亚流行图案,明朝 瓷器中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这说明中国的手工业品上出现外国纹饰图 案是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故选A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隋 唐、明朝的手工业品,排除C、D两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中原贵族”,排除B 项。 8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 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上述材料强 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A.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B.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 D.加强了德意志国家的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 志’的人“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 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强化了世俗权力,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故选A项。 9.某位学者主张,国家、民族、语言与文化应该互为一体,国家是民族的本体,每个 民族都受到召唤,建立国家。这种主张最早可能出现在() A.英法百年战争时期 B.宗教改革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德意志统一时期 答案:A 解析:1337一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这场战争促进了英、法 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早在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就出现在英国 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故A项正确。B、C、D三项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7.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 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朝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下 列对这些手工业品使用外国纹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A 解析: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是我国古代对外 贸易的主要交通路线。新疆地区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中亚、西亚流行图案,明朝 瓷器中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这说明中国的手工业品上出现外国纹饰图 案是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故选 A 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隋 唐、明朝的手工业品,排除 C、D 两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中原贵族”,排除 B 项。 8.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 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上述材料强 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 A.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B.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 D.加强了德意志国家的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 志’的人”“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 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强化了世俗权力,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故选 A 项。 9.某位学者主张,国家、民族、语言与文化应该互为一体,国家是民族的本体,每个 民族都受到召唤,建立国家。这种主张最早可能出现在( ) A.英法百年战争时期 B.宗教改革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德意志统一时期 答案:A 解析:1337—1453 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这场战争促进了英、法 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早在 13 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就出现在英国 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0.1919年6月,《凡尔赛条约》签字的消息传来,法国元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 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指巴黎和会上( ) A.战胜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宰割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英法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美日为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产生尖锐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福煦的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条约》只是暂时缓 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它建立的是一个不稳定的世界秩序,隐含着各种 矛盾,巴黎和会上对德国的过分削弱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为新的战争爆发留下隐 患,故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D项是华盛顿会议的影响,排 除。 11.有学者认为:美国虽然没有参加‘国联’,后来1922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 华盛顿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这反映出美国 () A.企图影响和领导世界 B.占据了世界道义的制高点 C.成为超级大国 D.彻底摆脱“中立主义”束缚 答案:A 解析: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根据 题千材料“1922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 些重要的国际协议”,可知美国企图影响和领导世界,故选A项。 12.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有时在 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会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原因是 () A.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毫无发言权 B.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C.美国完全操纵了联合国 D.两极格局结束后,缺少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 答案B 解析: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有一定的发言权,故A项错误;一些大国为谋 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 动战争,导致联合国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B项正确;“美国完全操 纵了联合国”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一定 程度上制约了美国,故D项错误
10.1919 年 6 月,《凡尔赛条约》签字的消息传来,法国元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 这是 20 年的休战。”这主要是指巴黎和会上( ) A.战胜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宰割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英法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美日为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产生尖锐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福煦的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条约》只是暂时缓 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它建立的是一个不稳定的世界秩序,隐含着各种 矛盾,巴黎和会上对德国的过分削弱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为新的战争爆发留下隐 患,故 B 项正确;A、C 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D 项是华盛顿会议的影响,排 除。 11.有学者认为:“美国虽然没有参加‘国联’,后来 1922 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 华盛顿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这反映出美国 ( ) A.企图影响和领导世界 B.占据了世界道义的制高点 C.成为超级大国 D.彻底摆脱“中立主义”束缚 答案:A 解析: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根据 题干材料“1922 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 些重要的国际协议”,可知美国企图影响和领导世界,故选 A 项。 12.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有时在 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会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原因是 ( ) A.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毫无发言权 B.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C.美国完全操纵了联合国 D.两极格局结束后,缺少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 答案:B 解析: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有一定的发言权,故 A 项错误;一些大国为谋 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 动战争,导致联合国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 B 项正确;“美国完全操 纵了联合国”说法错误,故 C 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一定 程度上制约了美国,故 D 项错误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 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A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 B.民族平等团结 C.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D.规范政府行为 答案B 解析: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A项;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与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无关,排除C项;规范政府行为主要是通过行政法的实施,排除D项。 1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 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一2005年)期间,中 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上述两则材料表明我国 政府真正贯彻落实( A.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政治平等 D.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 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可知我国政府贯彻落实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题千材料“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 个项目”,可知我国政府贯彻落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故选B项。A、C、D三项 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15.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 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 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说明() A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D.1954年宪法确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C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是在1947年建立的,故排除A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故排除B项:根据题千材料“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 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 A.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 B.民族平等团结 C.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D.规范政府行为 答案:B 解析: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 B 项。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 A 项;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与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无关,排除 C 项;规范政府行为主要是通过行政法的实施,排除 D 项。 1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 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年)期间,中 央政府在西藏投资 312 亿元人民币,建设 117 个项目。”上述两则材料表明我国 政府真正贯彻落实( ) A.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政治平等 D.民族团结 各民族经济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 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可知我国政府贯彻落实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题干材料“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 312 亿元人民币,建设 117 个项目”,可知我国政府贯彻落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故选 B 项。A、C、D 三项 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15.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 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 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说明( ) A.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D.1954 年宪法确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C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是在 1947 年建立的,故排除 A 项;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故排除 B 项;根据题干材料“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