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摄影与摄像的区别和联系 1.自选感兴趣的电视/电影作品,比较其摄 3.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阶段 影海报与宣传片的不同效果。 2.观看并讨论上一个年级学生作品。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影视作品进行赏析。 第二章电视摄像机 自学内容:电视摄像机使用手册 2.1电视摄像机概述 课堂作业: 2.2摄像机的组成结构 1.了解电视摄像机基本类型。 2.3摄像机调试 2.了解电视摄像机基本结构。 2.4摄像机使用与电视画面创作 3.了解电视摄像机基本工作原理。 知识点: 4.理解电视摄像机操作要领。 1.电视摄像机分类 课外作业: 2.电视摄像机基本结构 1.对照摄像机使用手册了解电视摄像机基 3.白平衡调节 本功能的设定、按钮的操作及菜单调节。 4.手动聚焦 2.使用电视摄像机拍摄几个电视画面。 5.曝光 6.摄像机操作要领 第三章电视画面 课堂作业: 3.1电视画面定义 1.理解电视画面概念(内涵) 3.2电视画面特性及造型特点 2.了解电视画面空间特性 3.3电视景别 3.了解电视画面空间特性 3.4电视拍摄角度 4.区分电视景别与摄影景别 3.5电视画面构成 5.掌握电视摄像拍摄角度与摄影拍摄角度 3.6电视画面构图 的异同 知识点: 6、区分电视画面构成与摄影画面构成 1.电视画面概念 7.掌握电视摄像构图与摄影构图的异同 2.电视画面特性 课外作业: 3.电视景别 1.观看并分析电视对话/访谈节目,了解电 4.几何角度、心理角度 视对话/访谈节目的电视画面表现。 5.后景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电视 6.开放式构图、封闭式构图 对话或访谈节目。 第四章运动摄像 自学内容:综合运动镜头 4.1固定画面 课堂作业: 4.2运动画面 1.掌握固定画面概念 知识点: 2.了解固定画面的优势及不足 1.固定画面概念 3.掌握运动画面概念 2.固定画面特点 4.了解运动的不同方式 3.固定画面优势 5.掌握不同运动方式的实现方式 4.固定画面不足 6.理解推、拉、摇、移、跟、升降的运用 5.运动画面概念 7.掌握推、拉、摇、移、跟、升降拍摄要 6.运动画面方式 领 7.推、拉、摇、移、跟、升降的实现方式 课外作业: 8.推、拉、摇、移、跟、升降的功用 1.观看并分析同学创作的电视对话、访谈 9.推、拉、摇、移、跟、升降的拍摄要领 节目。 2.观看并分析音乐电视作品,了解音乐电
3 2. 摄影与摄像的区别和联系 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阶段 1. 自选感兴趣的电视/电影作品,比较其摄 影海报与宣传片的不同效果。 2. 观看并讨论上一个年级学生作品。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影视作品进行赏析。 第二章 电视摄像机 2.1 电视摄像机概述 2.2 摄像机的组成结构 2.3 摄像机调试 2.4 摄像机使用与电视画面创作 知识点: 1. 电视摄像机分类 2. 电视摄像机基本结构 3. 白平衡调节 4. 手动聚焦 5. 曝光 6. 摄像机操作要领 自学内容:电视摄像机使用手册 课堂作业: 1. 了解电视摄像机基本类型。 2. 了解电视摄像机基本结构。 3. 了解电视摄像机基本工作原理。 4. 理解电视摄像机操作要领。 课外作业: 1. 对照摄像机使用手册了解电视摄像机基 本功能的设定、按钮的操作及菜单调节。 2. 使用电视摄像机拍摄几个电视画面。 第三章 电视画面 3.1 电视画面定义 3.2 电视画面特性及造型特点 3.3 电视景别 3.4 电视拍摄角度 3.5 电视画面构成 3.6 电视画面构图 知识点: 1. 电视画面概念 2. 电视画面特性 3. 电视景别 4. 几何角度、心理角度 5. 后景 6. 开放式构图、封闭式构图 课堂作业: 1. 理解电视画面概念(内涵) 2. 了解电视画面空间特性 3. 了解电视画面空间特性 4. 区分电视景别与摄影景别 5. 掌握电视摄像拍摄角度与摄影拍摄角度 的异同 6、区分电视画面构成与摄影画面构成 7. 掌握电视摄像构图与摄影构图的异同 课外作业: 1. 观看并分析电视对话/访谈节目,了解电 视对话/访谈节目的电视画面表现。 2.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电视 对话或访谈节目。 第四章 运动摄像 4.1 固定画面 4.2 运动画面 知识点: 1. 固定画面概念 2. 固定画面特点 3. 固定画面优势 4. 固定画面不足 5. 运动画面概念 6. 运动画面方式 7. 推、拉、摇、移、跟、升降的实现方式 8. 推、拉、摇、移、跟、升降的功用 9. 推、拉、摇、移、跟、升降的拍摄要领 自学内容:综合运动镜头 课堂作业: 1. 掌握固定画面概念 2. 了解固定画面的优势及不足 3. 掌握运动画面概念 4. 了解运动的不同方式 5. 掌握不同运动方式的实现方式 6. 理解推、拉、摇、移、跟、升降的运用 7. 掌握推、拉、摇、移、跟、升降拍摄要 领 课外作业: 1. 观看并分析同学创作的电视对话、访谈 节目。 2. 观看并分析音乐电视作品,了解音乐电
视作品的电视画面表现。 3.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音乐电视作品。 第五章电视空间构成 课堂作业: 5.1电视场面调度 1.了解场面调度发展 5.2轴线规律 2.区分电影场面调度与电视场面调度 5.3三角形原理 3.掌握轴线及轴线规律 知识点: 4.掌握电视拍摄的三角形原理 1.场面调度渊源 课外作业: 2.电影场面调度 1.观看并分析同学创作的音乐电视作品。 3.电视场面调度 2.观看并分析剧情类电视作品,了解电视 4.轴线 剧的电视画面表现及电视剧创作的主要流 5.轴线规律 程。 6.三角形机位布局 3.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电视短剧。 第六章电视画面组合 自学内容:线性编辑系统与非线性编辑系统 6.1蒙太奇与成组拍摄 课堂作业: 6.2电视画面组接 1.掌握蒙太奇内涵 6.3场面的转换 2.理解“长镜头”与“蒙太奇” 知识点: 3.了解电视画面组接方法 1.蒙太奇 4.了解场面转换方式 2.成组拍摄 课外作业: 3.电视画面组接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电视作品。 4.场面转化方式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内容 对应教学目标 讲授 实验 习题课 小 计 电视摄像概论 2 2 目标1 2 电视摄像机 6 2 8 目标1 3 电视画面 6 10 目标1、目标2 运动摄像 6 4 10 目标1、目标2 5 电视空间构成 6 10 目标1、目标2 6 电视画面组合 4 8 目标1、目标2 合计 30 16 2 48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包括: 1.讲授法,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引导学生分 4
4 视作品的电视画面表现。 3.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音乐电视作品。 第五章 电视空间构成 5.1 电视场面调度 5.2 轴线规律 5.3 三角形原理 知识点: 1. 场面调度渊源 2. 电影场面调度 3. 电视场面调度 4. 轴线 5. 轴线规律 6. 三角形机位布局 课堂作业: 1. 了解场面调度发展 2. 区分电影场面调度与电视场面调度 3. 掌握轴线及轴线规律 4. 掌握电视拍摄的三角形原理 课外作业: 1. 观看并分析同学创作的音乐电视作品。 2. 观看并分析剧情类电视作品,了解电视 剧的电视画面表现及电视剧创作的主要流 程。 3.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电视短剧。 第六章 电视画面组合 6.1 蒙太奇与成组拍摄 6.2 电视画面组接 6.3 场面的转换 知识点: 1. 蒙太奇 2. 成组拍摄 3. 电视画面组接规律 4. 场面转化方式 自学内容:线性编辑系统与非线性编辑系统 课堂作业: 1. 掌握蒙太奇内涵 2. 理解“长镜头”与“蒙太奇” 3. 了解电视画面组接方法 4. 了解场面转换方式 课外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电视作品。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 时 分 配 对应教学目标 讲 授 实 验 习题课 小 计 1 电视摄像概论 2 2 目标 1 2 电视摄像机 6 2 8 目标 1 3 电视画面 6 4 10 目标 1、目标 2 4 运动摄像 6 4 10 目标 1、目标 2 5 电视空间构成 6 4 10 目标 1、目标 2 6 电视画面组合 4 4 8 目标 1、目标 2 合 计 30 16 2 48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包括: 1. 讲授法,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引导学生分
析和认识问题。 2.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特定问题,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巩固知识。 3.直观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展示摄像机实物,进行摄像机操作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 观察获得感性认识。 4.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操作摄像机。 5.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实践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 进行实践操作,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6.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赏析作品等获得知识、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7.自主学习法,给学生留思考题、课外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其它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提 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进行讨论评价。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验考核综合评定 3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计分制,按以下3项考核指标进行成绩综合评定,其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实验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电视摄像》,杨建涛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 参考书:《电视摄像》,任金州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版。 参考书:《电视摄像实务》,田建国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 撰写人:陈秀丽 审核人: 绿 和已殿色在 许新速的大年竹g小 院分管领导签字(韦整彩寄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18年7月1日
5 析和认识问题。 2. 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特定问题,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巩固知识。 3. 直观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展示摄像机实物,进行摄像机操作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 观察获得感性认识。 4. 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操作摄像机。 5. 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实践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 进行实践操作,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6. 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赏析作品等获得知识、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7. 自主学习法,给学生留思考题、课外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其它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提 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进行讨论评价。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 :考试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验考核综合评定 3.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计分制,按以下 3 项考核指标进行成绩综合评定,其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4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30%; 实验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3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电视摄像》,杨建涛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 1 版。 参考书:《电视摄像》,任金州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 3 版。 参考书:《电视摄像实务》,田建国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 1 版。 撰写人:陈秀丽 审核人:
《广播电视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06420090 课程名称:广播电视学概论 课程学分:4.0 课程学时:64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 开课部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3 建议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史、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播音与主持等 适用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学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学生需具备有关新闻概论、中外广播电视新闻史、摄影基础、广 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大学人文、播音与主持、电视编辑、大众传播学、新闻实务专题等 方面的知识。作为概论性课程,侧重从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概况 及其发展规律、广播电视的传播性能、广播电视的传播语言、广播电视的节目生产、广播电 视节目系统的构成、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等方面进行概述,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 本理论,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广播电视的研究,同时,为学生对广播电视及其它专业课程 的进一步分类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广播电视学概论》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适应现代广播电视产业发展需要,具备与广播电视工作相适应的系统视专业知 识和技能。(指标点1) 2.教学目标:适应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格局,具备与广播电视实践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业务 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指标点2) (二)本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1、2、3、4、5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1.3、2.1、3.4、4.1、4.2、5.1、5.2、6.2、7.1 (1)指标点1.3:掌握广播电视学基础理论 (2)指标点21:掌握吻合广播电视事业新闻、传播特征和规律的文字生产技能、技巧。 6
6 《广播电视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06420090 课程名称:广播电视学概论 课程学分:4.0 课程学时:64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 开课部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3 建议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史、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播音与主持等 适用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学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学生需具备有关新闻概论、中外广播电视新闻史、摄影基础、广 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大学人文、播音与主持、电视编辑、大众传播学、新闻实务专题等 方面的知识。作为概论性课程,侧重从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概况 及其发展规律、广播电视的传播性能、广播电视的传播语言、广播电视的节目生产、广播电 视节目系统的构成、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等方面进行概述,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 本理论,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广播电视的研究,同时,为学生对广播电视及其它专业课程 的进一步分类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广播电视学概论》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适应现代广播电视产业发展需要,具备与广播电视工作相适应的系统视专业知 识和技能。(指标点 1) 2.教学目标:适应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格局,具备与广播电视实践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业务 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指标点 2)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1、2、3、4、5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1.3、2.1、3.4、4.1、4.2、5.1、5.2、6.2、7.1 (1)指标点 1.3:掌握广播电视学基础理论 (2)指标点 2.1:掌握吻合广播电视事业新闻、传播特征和规律的文字生产技能、技巧
(3)指标点22:掌握吻合广播电视事业新闻、传播特征和规律的图像生产技能、技巧。 (4)指标点3.4:掌握吻合广播电视传播特征的媒介经营管理能力 (5)指标点4.1:熟悉与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有关的方针、政策 (6)指标点4.2:熟悉广播电视行业在内容生产上需要遵守的法规和伦理 (7)指标点5.1:认识广播电视行业的起源和沿革 (8)指标点5.2:了解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动态 (9)指标点62:具备文献检索的能力 (10)指标点7.1:具备沟通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广播电视学概论》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广播电视学概论 任课教师:朱晓姝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学分:4 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 1.3:掌握广播电视学基础理论 达成途径:让学生了解广播电视的发明与发展简史,以 及广播电视传播所使用的电波 评价依据:讨论、提问、作业和考试。 半业要求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广播电视的语言系统及其构成, 2.1:掌握吻合广播电视事业新 掌握电视节目的声画构成方法。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 闻、传播特征和规律的文字生产 的一般过程,掌握文艺、教育、服务性节目的编制特点 技能、技巧。 及要求,掌握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和特点, 2.2:掌握吻合广播电视事业新 掌握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任务和编排方法。 闻、传播特征和规律的图像生产 达成途径:掌握电视节目的声画构成方法掌握文艺、教 技能、技巧。 有、服务性节目的编制特点及要求,掌握广播电视新闻 采访的方式、方法和特点,掌握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 辑任务和编排方法。 评价依据:讨论、提问、作业和考试。 半业要求3: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广播电视节目调查与分析的方法 3.4:掌握吻合广播电视传播特征 及其在管理上的应用,了解以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为中心 的媒介经营管理能力 的管理,了解广播电视业的制度管理、广告管理。 达成途径:广播电视节目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及其在管理 上的应用,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为中心的管理,广播电视 业的制度管理、广告管理等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梳理及把 握。 评价依据:讨论、提问、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4: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对广播、电影、电视、 4.1:熟悉与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有 网络管理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及其人文内容要求,了解我 关的方针、政策 国政府对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管理方针政策的技术 4.2:熟悉广播电视行业在内容生 规范内容。 产上需要遵守的法规和伦理 达成途径:对我国政府对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管理 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及其人文内容要求,了解我国政府对
7 (3)指标点 2.2:掌握吻合广播电视事业新闻、传播特征和规律的图像生产技能、技巧。 (4)指标点 3.4:掌握吻合广播电视传播特征的媒介经营管理能力 (5)指标点 4.1:熟悉与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有关的方针、政策 (6)指标点 4.2:熟悉广播电视行业在内容生产上需要遵守的法规和伦理 (7)指标点 5.1:认识广播电视行业的起源和沿革 (8)指标点 5.2:了解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动态 (9)指标点 6.2:具备文献检索的能力 (10)指标点 7.1:具备沟通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广播电视学概论》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广播电视学概论 任课教师:朱晓姝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学分:4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1: 1.3:掌握广播电视学基础理论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 达成途径:让学生了解广播电视的发明与发展简史,以 及广播电视传播所使用的电波 评价依据:讨论、提问、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2: 2.1:掌握吻合广播电视事业新 闻、传播特征和规律的文字生产 技能、技巧。 2.2:掌握吻合广播电视事业新 闻、传播特征和规律的图像生产 技能、技巧。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广播电视的语言系统及其构成, 掌握电视节目的声画构成方法。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 的一般过程,掌握文艺、教育、服务性节目的编制特点 及要求,掌握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和特点, 掌握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任务和编排方法。 达成途径:掌握电视节目的声画构成方法掌握文艺、教 育、服务性节目的编制特点及要求,掌握广播电视新闻 采访的方式、方法和特点,掌握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 辑任务和编排方法。 评价依据:讨论、提问、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3: 3.4:掌握吻合广播电视传播特征 的媒介经营管理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广播电视节目调查与分析的方法 及其在管理上的应用,了解以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为中心 的管理,了解广播电视业的制度管理、广告管理。 达成途径:广播电视节目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及其在管理 上的应用,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为中心的管理,广播电视 业的制度管理、广告管理等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梳理及把 握。 评价依据:讨论、提问、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4: 4.1:熟悉与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有 关的方针、政策 4.2:熟悉广播电视行业在内容生 产上需要遵守的法规和伦理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对广播、电影、电视、 网络管理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及其人文内容要求,了解我 国政府对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管理方针政策的技术 规范内容。 达成途径:对我国政府对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管理 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及其人文内容要求,了解我国政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