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3.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 ◇ 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2000 000 出生率 时间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000只 B.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t1时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数量最多 A B C D 年龄 D.t1一t2种群数量变化与食物等因素有关 匆 乙 答案D A,图乙为图甲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图 解析环境容纳量指的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 B.为提高经济效益,在捕捞中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 群最大数量。由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该动物的数量并没 D点 有维持在2000只左右,A项错误。t2后一段时间内,该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 种群的数量在增加,说明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 的大小 型,B项错误。如果绘出该动物与其天敌构成的捕食曲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线,其天敌的数量变化曲线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峰 答案D 值的出现滞后于该动物,二者不是同步的,C项错误。在 解析图乙表示衰退型年龄结构,图甲中CD段(不包括 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与食物、天敌、气候、疾病等 D点)增长率大于0,为增长型,A项错误。D点时,出生 因素有关,D项正确。 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K值,在K/2时,种群增 6.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 长速率最大,因此在捕捞中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K/2, 相关操作,正确的有() B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②将适量 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 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试管中,在适宜条 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 件下培养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试管中吸取 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项错误。 一定量的培养液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 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 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⑤将计数板 到K值,D项正确。 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 4.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该 下观察计数⑥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可依据 地区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最初的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⑦早期培养不需 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 A.①②③④⑥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估算某地区田鼠的种群 B.②③④⑥⑦ 数量 C.①②③⑥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D.②③⑤⑥ Va‘,其中入为1.015 答案D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充裕、食物充 解析①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④ 足、气候适宜 应该在盖上盖玻片之后滴培养液:⑦早期培养也要取样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 观察。 鼠害的最佳时期 7.右图为某地东亚飞 答案D 蝗种群数量变化示 解析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 意图。下列叙述错 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 误的是( ) 物的防治应在K2前。 A.为有效防治蝗 5.下图为自然界中某动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示意图。下列 灾,应在A点之 时间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前及时控制种群 密度 21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3.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 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图甲C 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图 B.为提高经济效益,在捕捞中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 D 点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 的大小 D.D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 值 答案 D 解析 图乙表示衰退型年龄结构,图甲中CD 段(不包括 D 点)增长率大于0,为增长型,A 项错误。D 点时,出生 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K 值,在K/2时,种群增 长速率最大,因此在捕捞中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K/2, B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 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 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 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项错误。 D 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 到K 值,D项正确。 4.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该 地区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最初的 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估算某地区田鼠的种群 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 Nt = N0λt,其中λ为1.015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充裕、食物充 足、气候适宜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 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 D 解析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 群数量达到K 值,此时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 物的防治应在K/2前。 5.下图为自然界中某动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示意图。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000只 B.t2 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t1 时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数量最多 D.t1—t2 种群数量变化与食物等因素有关 答案 D 解析 环境容纳量指的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 群最大数量。由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该动物的数量并没 有维持在2000只左右,A 项错误。t2 后一段时间内,该 种群的数量在增加,说明t2 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 型,B项错误。如果绘出该动物与其天敌构成的捕食曲 线,其天敌的数量变化曲线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峰 值的出现滞后于该动物,二者不是同步的,C项错误。在 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与食物、天敌、气候、疾病等 因素有关,D项正确。 6.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 相关操作,正确的有( )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②将适量 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试管中,在适宜条 件下培养 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试管中吸取 一定量的培养液 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 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 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 下观察计数 ⑥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可依据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 ⑦早期培养不需 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⑥ D.②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①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④ 应该在盖上盖玻片之后滴培养液;⑦早期培养也要取样 观察。 7.右图为某地东亚飞 蝗种群数量变化示 意图。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A.为 有 效 防 治 蝗 灾,应在A 点之 前及时控制种群 密度 21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鱼群剩余量在C点 C,若C点时增加食物、减少天敌,C点可能继续上升 D.(K-N)/K为0.9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CD段,东亚飞蝗的出生率远小于死亡率 答案C 答案B 解析在种群数量变化的“S”形曲线中,环境阻力始终存 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 在,A项错误。由题表中数据可知,在C点时该种群 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形,A点的种群数 (K一N)/K为0.50,即N=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 量大约为K/2,此时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时 大,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K/2(C点) 间应在A点之前,A项正确。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 以下,最好是在A点,B、D两项错误。为了获得最大利 渐减小,但种群数量及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加,B项错误。 润,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K/2(C 若C点时增加食物、减少天敌,则东亚飞蝗的数量会增 点)左右,C项正确。 加,C点可能继续上升,C项正确。CD段,东亚飞蝗的数 11.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 量越来越少,其出生率远小于死亡率,D项正确。 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入值变化曲线。下列叙 8.下列有关生物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述正确的是( A.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 当年种群数量 生率<死亡率 3 一年前种群数量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 1.5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一般可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0.5 D.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的比例 51015202530时间/a 答案A A.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解析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所以预测野 B.第20一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 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形增长曲线 9,在分析某野生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时,将种群分为生殖前 D.第20年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丙)三个年龄层,统计各 答案D 年龄层的成员数目所占比例。当年龄结构处于下列哪种 解析由于第10一20年间入<1,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故 情况时,预示该种群需要加强保护?() 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A项错 A.甲>乙>丙 B.丙>乙>甲 误。第20一30年间入=1,种群数量不变,B项错误。“S C.乙>甲>丙 D.甲=乙=丙 形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种群数 答案B 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与题图描述不符,C项错误。第 解析当丙>乙>甲时,老年个体较多,年龄结构为衰退 20一3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变,说明第20年种群数量达 型,此时该种群需要加强保护。 到环境容纳量,D项正确。 10.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但又不影响资源的持 12.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平均值) 久利用。自然种群数量增长呈“$”形曲线,假设种群的 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 环境容纳量为K,V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下列叙 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述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 N (K-N)/K A 20 0.90 B 50 0.75 100 0.50 0 123456789时间/a D 150 0.25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 E 180 0.10 “J”形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 22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B.AB 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若C 点时增加食物、减少天敌,C 点可能继续上升 D.CD 段,东亚飞蝗的出生率远小于死亡率 答案 B 解析 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 点到B 点所 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形,A 点的种群数 量大约为K/2,此时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时 间应在A 点之前,A项正确。AB 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 渐减小,但种群数量及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加,B项错误。 若C 点时增加食物、减少天敌,则东亚飞蝗的数量会增 加,C 点可能继续上升,C项正确。CD 段,东亚飞蝗的数 量越来越少,其出生率远小于死亡率,D项正确。 8.下列有关生物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 生率<死亡率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一般可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D.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的比例 答案 A 解析 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所以预测野 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 9.在分析某野生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时,将种群分为生殖前 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丙)三个年龄层,统计各 年龄层的成员数目所占比例。当年龄结构处于下列哪种 情况时,预示该种群需要加强保护? (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甲=乙=丙 答案 B 解析 当丙>乙>甲时,老年个体较多,年龄结构为衰退 型,此时该种群需要加强保护。 10.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但又不影响资源的持 久利用。自然种群数量增长呈“S”形曲线,假设种群的 环境容纳量为K,N 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N (K-N)/K A 20 0.90 B 50 0.75 C 100 0.50 D 150 0.25 E 180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 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C 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鱼群剩余量在C 点 D.(K-N)/K 为0.9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C 解析 在种群数量变化的“S”形曲线中,环境阻力始终存 在,A 项错误。由题表中数据可知,在C 点时该种群 (K-N)/K 为0.50,即N=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 大,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K/2(C 点) 以下,最好是在A 点,B、D两项错误。为了获得最大利 润,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 K/2(C 点)左右,C项正确。 11.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 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形增长曲线 D.第20年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答案 D 解析 由于第10—20年间λ<1,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故 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A 项错 误。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B项错误。“S” 形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种群数 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与题图描述不符,C项错误。第 20—3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变,说明第20年种群数量达 到环境容纳量,D项正确。 12.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平均值) 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 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 “J”形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 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 22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资源等 等,A项正确。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 种群密度增大,个体间由于争夺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 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生活条件导致种内竞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 答案B 者的数量也会增加,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B项 解析题图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第1一5 正确。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 年,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快: 性质的数学形式,其建构的一般步骤包括:观察并提出问 第5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 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C项正确。种 第5一9年,种群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但种群救量依 群增长的“J”形曲线没有K值,D项错误。 然在增加。由此可知,图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形增 15.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鼠, 长(但未达到K值)。由于第5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 第二次捕获标记鼠10只,未标记鼠20只。则该种群的 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等于K/2,故理论上K值(环境 种群数量大约为( 容纳量)为400只。防治鼠患时,若将其数量控制在K/2 A.150只 左右,则鼠种群具有最大的增长速率,很快就会恢复到较 B.100只 大的数量,所以应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以下。 C.80只 13.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120只 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 答案D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解析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一第一次捕捉被标记的个体 数×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数÷第二次捕捉并被标记的个体 出400 数=40×(10+20)÷10=120(只)。 96 33.6℃ 24.8℃ 16.下图是某非洲草原斑马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 300 叙述错误的是( 200 19.8℃ 100 2 468101214 在K 时间/d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时间 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A.K1和K:不同可能是由于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 答案D 不同 解析由题图可知,不同温度下环境容纳量不同,A项正 B.A点和C点种群数量相同,二者的年龄结构也相同 确。19.8℃条件下K值最小,B项正确。24.8℃条件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斑马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 下,第5天左右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趋势与BC段相似 项正确。种群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K值附近波 D.斑马在草原上种群数量的变化呈波动状态主要与非生物 动,D项错误。 因素有关 1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B A.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 解析K,和K?表示不同的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不 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同可能是由于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不同,A项正确。 B.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 A点之后种群数量增加,C点之后种群数量减少,因此A 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点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点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二者 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建构,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 的年龄结构不同,B项错误。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斑 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 马种群数量减少,减少趋势与BC段相似,C项正确。草 D.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 原环境因素如气候、温度等相对稳定,故斑马在草原上种 没有表示出来 群数量的变化呈相对稳定的波动,D项正确。 答案D 17.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 解析种群呈现“J”形增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增长,其 的叙述,正确的是() 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A.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3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资源等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 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答案 B 解析 题图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第1—5 年,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快; 第5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 第5—9年,种群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依 然在增加。由此可知,图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形增 长(但未达到K 值)。由于第5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 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等于K/2,故理论上K 值(环境 容纳量)为400只。防治鼠患时,若将其数量控制在K/2 左右,则鼠种群具有最大的增长速率,很快就会恢复到较 大的数量,所以应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以下。 13.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 值恒定不变 答案 D 解析 由题图可知,不同温度下环境容纳量不同,A项正 确。19.8℃条件下 K 值最小,B项正确。24.8℃条件 下,第5天左右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项正确。种群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K 值附近波 动,D项错误。 1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 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B.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 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建构,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 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 D.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有 K 值,只是 K 值较大,图中 没有表示出来 答案 D 解析 种群呈现“J”形增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增长,其 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等,A项正确。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 种群密度增大,个体间由于争夺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 生活条件导致种内竞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 者的数量也会增加,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B项 正确。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 性质的数学形式,其建构的一般步骤包括:观察并提出问 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C项正确。种 群增长的“J”形曲线没有K 值,D项错误。 15.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鼠, 第二次捕获标记鼠10只,未标记鼠20只。则该种群的 种群数量大约为( ) A.150只 B.100只 C.80只 D.120只 答案 D 解析 该种群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被标记的个体 数×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数÷第二次捕捉并被标记的个体 数=40×(10+20)÷10=120(只)。 16.下图是某非洲草原斑马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K1 和 K2 不同可能是由于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 不同 B.A 点和C 点种群数量相同,二者的年龄结构也相同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斑马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 趋势与BC 段相似 D.斑马在草原上种群数量的变化呈波动状态主要与非生物 因素有关 答案 B 解析 K1 和K2 表示不同的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不 同可能是由于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不同,A 项正确。 A 点之后种群数量增加,C 点之后种群数量减少,因此A 点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 点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二者 的年龄结构不同,B项错误。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斑 马种群数量减少,减少趋势与BC 段相似,C项正确。草 原环境因素如气候、温度等相对稳定,故斑马在草原上种 群数量的变化呈相对稳定的波动,D项正确。 17.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3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B.森林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大于草原中的 C.标记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 D.蚜虫、跳蝻的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老龄 答案D 幼龄 中龄 04 年龄 解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 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枸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A.总量将增加 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A项错误。不能确定森林中各 B.环境阻力不变 种群的种群密度是否大于草原中的,草原中还可能存在 C.种群密度下降 森林中没有的种群,B项错误。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 D.保持稳定型增长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不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 答案C 密度,C项错误。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活动范图小的动物 解析由题图可知,老年个体数多于幼年个体数,为衰退 (如蚜虫、跳蝻)的密度,D项正确。 型的年龄结构,其种群的发展趋势是种群数量将降低,种 18.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群密度将下降。 A.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不一定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B.种群数量变化既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种 21.(5分)请根据下图所示的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 群外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列有关问题。 C.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 的1 曲线I 曲线Ⅱ 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 D.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 体数,密度大的种群,分布面积或体积小时,数量不一定 AE BF C D 多,A项正确。种群数量变化既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 (1)五色梅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 影响,也受种群外部生物因素的影响,B项正确。年龄结 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五色梅大 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若增长 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 型种群数量少,衰退型种群数量多,则增长型种群中处于 符合五色梅疯狂蔓延趋势。 繁殖期的个体数可能小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 体数,C项正确。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 (3)若此图表示蓝细菌爆发时某湖泊中蓝细菌的增长曲 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D项错误。 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增长速率基本 19.种群在理想和自然条件下分别表现出“J”形和“S”形增 为0。 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4)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 A.在种群“J"形增长模型(N,=N。·入')中,入表示该种 捕捞作业时,应在 点后进行,原因是 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 答案(1)I(2)Ⅱ(3)F(4)EE点时种群数量 变的 的增长速率最大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 解析(1)五色梅引入夏咸夷后,环境适宜,块少天敌,所 的可持续发展 以会呈“J”形增长。(2)在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有 D.在“S”形曲线中,种群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限的,所以种群数量应呈“S”形增长。(3)当种群数量达 答案D 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基本为0。(4)为了获取持续 解析在种群“J”形增长模型(N,=N。·')中,入表示该 的高产,应在E点之后进行捕捞,捕捞后使种群数量维 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A项错误。在自然 持在E点,因为E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会因环境的改变而 22.(10分)桫椤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 改变,B项错误。在鱼类养殖中,在超过K/2时进行捕 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颜危)植物。研究人 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C项错误。 员对桫椤种群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 20.下图是对某地区鹿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下列属于其种 问题。 群发展趋势的是() (1)调查桫椤种群和所处群落的特征,可采用。在小 24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B.森林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大于草原中的 C.标记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 D.蚜虫、跳蝻的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答案 D 解析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 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A 项错误。不能确定森林中各 种群的种群密度是否大于草原中的,草原中还可能存在 森林中没有的种群,B项错误。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不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 密度,C项错误。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如蚜虫、跳蝻)的密度,D项正确。 18.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不一定多 B.种群数量变化既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种 群外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C.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 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 D.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答案 D 解析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 体数,密度大的种群,分布面积或体积小时,数量不一定 多,A项正确。种群数量变化既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 影响,也受种群外部生物因素的影响,B项正确。年龄结 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若增长 型种群数量少,衰退型种群数量多,则增长型种群中处于 繁殖期的个体数可能小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 体数,C项正确。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 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D项错误。 19.种群在理想和自然条件下分别表现出“J”形和“S”形增 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种群“J”形增长模型(Nt=N0·λt)中,λ 表示该种 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 值)是固定不 变的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 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 的可持续发展 D.在“S”形曲线中,种群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答案 D 解析 在种群“J”形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 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A 项错误。在自然 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 值)会因环境的改变而 改变,B项错误。在鱼类养殖中,在超过 K/2时进行捕 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C项错误。 20.下图是对某地区鹿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下列属于其种 群发展趋势的是( ) A.总量将增加 B.环境阻力不变 C.种群密度下降 D.保持稳定型增长 答案 C 解析 由题图可知,老年个体数多于幼年个体数,为衰退 型的年龄结构,其种群的发展趋势是种群数量将降低,种 群密度将下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5分)请根据下图所示的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 列有关问题。 (1)五色梅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 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五色梅大 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 符合五色梅疯狂蔓延趋势。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 。 (3)若此图表示蓝细菌爆发时某湖泊中蓝细菌的增长曲 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增长速率基本 为0。 (4)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 捕捞作业时,应在 点后进行,原因是 。 答案 (1)Ⅰ (2)Ⅱ (3)F (4)E E 点时种群数量 的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1)五色梅引入夏威夷后,环境适宜,缺少天敌,所 以会呈“J”形增长。(2)在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有 限的,所以种群数量应呈“S”形增长。(3)当种群数量达 到K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基本为0。(4)为了获取持续 的高产,应在E 点之后进行捕捞,捕捞后使种群数量维 持在E 点,因为E 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22.(10分)桫椤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 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濒危)植物。研究人 员对桫椤种群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 问题。 (1)调查桫椤种群和所处群落的特征,可采用 。在小 24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溪流两侧各取一条调查带,用 调查取样。 数量变化并不明显,长此下去,幼年植株逐渐减少,中大 (2)科研人员调查了福建瓜溪三个种群中桫椤的树龄大 型植株越来越多,年龄结构将变成衰退型。题图中显示 小,绘制成下图。 幼苗阶段数量居多,到幼株阶段,数量大幅度下降,所以 100 100 幼苗阶段的种内竞争最为激烈。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原 80 80 因还可能是幼苗与其他植物之间的竞争。所以此时种群 60 60 数量下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种内竞争,二是种间竞争。 % 40 23.(12分)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 20 20 形成的集合,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请回 答下列相关问题。 ⅡⅢWVI 甲 (1)右图表示 乙 某区域物种数 料 100 与样方面积的 翠 80 关系,该图显 60 示,在一定的 N/2 40 范围内,随样 S2样方面积/m2 20 方面积的增 0 大,物种数 IⅡⅢVT 调查该区域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2。 丙 (2)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征十分相似的两种农 注:I.幼苗阶段;Ⅱ.幼株阶段:Ⅲ,小型植株:Ⅳ.中型植 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 株:V.中大型植株:M.大型桩株 下图所示结果。 ①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 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 可以看出,桫椤种群甲、乙、丙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 甲 读 ②从图中可以看出桫椤种群死亡高峰出现在 过程中,长此下去,桫椤种群的年龄结构将变成 型。 .8 4:6 5:5 6:4 8:2 ③桫椤幼苗呈集群分布,随着幼苗的生长,幼苗间的 甲、乙播种数量比 及幼苗与其他植物间的 都将会加剧 ①当播种比例甲:乙=8:2时,甲的产量较甲:乙= 从而造成种群数量变动。 6:4时 (填“多”或“少”),原因是 答案(1)样方法等距取样法 (2)①种群数量增长型衰退型增长型 ②如果在该条件下农作物甲单独自然生长,则其种群将 ②幼苗阶段→幼株阶段衰退 出现“ ”形增长,其K值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 ③种内竞争种间竞争 关? 0 解析(1)桫椤是一种植物,调查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 答案(1)逐渐增多,并在达到最多后保持相对稳定S。 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要求随机取样,取样 (2)①少超过了密植限度,种内竞争加剧②S 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在宽阔的地带用五点 阳光、矿质元素、水分等 取样法,若是狭长地带用等距取样法。在小溪流两侧取 解析(1)由题图可知,物种数目随样方面积的增加而增 一条调查带,用等距取样法。 加,当样方面积增加到S。时,物种数目达到最大值,此后 (2)根据年龄结构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种群密度 物种数目不再随样方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在一定 的变化,年龄结构有三种类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数>老 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逐渐增多,并在达 年个体数)、稳定型(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数大致相同)和衰 到最多后保持相对稳定。物种数达到最多时的最小样方 退型(老年个体数居多)。图甲和图丙中幼年个体数居 面积为S。,此面积是调查该区域物种数的最佳样方面 多,所以是增长型,图乙中幼年个体数较少,中大型植株 积。(2)①由题图可知,当播种比例为甲:乙=8:2时, 较多,所以是衰退型。由题图可知,从幼苗阶段到幼株阶 甲的产量较甲:乙=6:4时少,此时除了甲、乙两种群 段过程中,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此时出现死亡高峰,说 之间的竞争之外,甲种群密度过大,种内竞争加剧导致甲 明幼株阶段的成活率较低,而中大型植株到大型植株的 产量减少。②甲单独自然生长时,仍然要受到光照、矿质 25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溪流两侧各取一条调查带,用 调查取样。 (2)科研人员调查了福建瓜溪三个种群中桫椤的树龄大 小,绘制成下图。 注:Ⅰ.幼苗阶段;Ⅱ.幼株阶段;Ⅲ.小型植株;Ⅳ.中型植 株;Ⅴ.中大型植株;Ⅵ.大型植株 ①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 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 可以看出,桫椤种群甲、乙、丙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 、 、 。 ②从图中可以看出桫椤种群死亡高峰出现在 过程中,长此下去,桫椤种群的年龄结构将变成 型。 ③桫椤幼苗呈集群分布,随着幼苗的生长,幼苗间的 及幼苗与其他植物间的 都将会加剧, 从而造成种群数量变动。 答案 (1)样方法 等距取样法 (2)①种群数量 增长型 衰退型 增长型 ②幼苗阶段→幼株阶段 衰退 ③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解析 (1)桫椤是一种植物,调查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 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要求随机取样,取样 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在宽阔的地带用五点 取样法,若是狭长地带用等距取样法。在小溪流两侧取 一条调查带,用等距取样法。 (2)根据年龄结构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种群密度 的变化,年龄结构有三种类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数>老 年个体数)、稳定型(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数大致相同)和衰 退型(老年个体数居多)。图甲和图丙中幼年个体数居 多,所以是增长型,图乙中幼年个体数较少,中大型植株 较多,所以是衰退型。由题图可知,从幼苗阶段到幼株阶 段过程中,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此时出现死亡高峰,说 明幼株阶段的成活率较低,而中大型植株到大型植株的 数量变化并不明显,长此下去,幼年植株逐渐减少,中大 型植株越来越多,年龄结构将变成衰退型。题图中显示 幼苗阶段数量居多,到幼株阶段,数量大幅度下降,所以 幼苗阶段的种内竞争最为激烈。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原 因还可能是幼苗与其他植物之间的竞争。所以此时种群 数量下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种内竞争,二是种间竞争。 23.(12分)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 形成的集合,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请回 答下列相关问题。 (1)右图表示 某区域物种数 与样方面积的 关系,该 图 显 示,在 一 定 的 范围 内,随 样 方 面 积 的 增 大,物种数 。 调查该区域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2。 (2)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征十分相似的两种农 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 下图所示结果。 ①当播种比例甲∶乙=8∶2时,甲的产量较甲∶乙= 6∶4时 (填“多”或“少”),原因是 。 ②如果在该条件下农作物甲单独自然生长,则其种群将 出现“ ”形增长,其K 值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 关? 。 答案 (1)逐渐增多,并在达到最多后保持相对稳定 S0 (2)①少 超过了密植限度,种内竞争加剧 ②S 阳光、矿质元素、水分等 解析 (1)由题图可知,物种数目随样方面积的增加而增 加,当样方面积增加到S0 时,物种数目达到最大值,此后 物种数目不再随样方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在一定 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逐渐增多,并在达 到最多后保持相对稳定。物种数达到最多时的最小样方 面积为S0,此面积是调查该区域物种数的最佳样方面 积。(2)①由题图可知,当播种比例为甲∶乙=8∶2时, 甲的产量较甲∶乙=6∶4时少,此时除了甲、乙两种群 之间的竞争之外,甲种群密度过大,种内竞争加剧导致甲 产量减少。②甲单独自然生长时,仍然要受到光照、矿质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