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故该种群可能从6 家鼠进行控制,这些手段能够控制鼠害的原理是( 月份开始,出生率就为0,A项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 A.通过减少生物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天敌降低 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老年个体减少,使该 家鼠的环境容纳量 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项正确。由题图可知,各月份 B.家鼠的环境容纳量完全是由食物来源量决定的 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所占比例不同,C项正确。大量诱杀 C.家鼠种群内部存在“计划生育”现象,自动控制种群 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导致种群 数量 密度改变,D项错误。 D.一定空间内的环境容纳量是固定不变的 二种群研究的应用 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知,K值即环境容纳量会因环境的改变 重难归纳 而发生变化,所以当人们通过减少食物来源、饲养家猫、硬化 1.K值不是固定值,受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面等手段对家鼠进行控制,就是改变环境容纳量,减少家 环境变得恶劣时,K值会减小,人类合理管理可以增大 鼠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其天敌,以达到控制鼠害的 K值。 目的。 2.在K/2前,种群的增长速率是一直增大的,在K/2 学以致用 时达到最大,超过K/2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开始减小,到达K 值时增长速率是0。 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其间,校园中白头翁的种群 3.K值和K/2的应用。 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应用 有害生物的控制 有益生物的保护与利用 第2 第4 第6 8 第10第12第14 时间 年 必 必 年 年 英 必 严防有害生物种群 使有益生物的种群数量维持 数量达到K/2附近, 在K/2左右,此时该种群数 增长 K/2 否则种群数量会迅 量会迅速回升,从而保持资 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速增加,难以控制 源更新能力 % 改变环境,降低K 保证种群的生存环境条件, A.这14年中,白头翁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K值 值,使之不适合有害 尽量提升环境容纳量,增大 B.第12年时,白头翁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生物生存 K值 C.该学校中,白头翁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 的2倍 ?情境体验 D.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白头翁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从环境 速率 容纳量的角度考虑,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已知家鼠的繁 答案C 殖力很强) 解析由题表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白头翁的 提示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 种群数量应是呈“S”形增长,A项错误。第12年时,白头翁 药物捕杀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考虑,可以采取措施 的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还在增加,种群的年龄结 降低家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 构为增长型,B项错误。由题表可知,第8年增长速率最大, 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减少它们挖造 对应的种群数量应是K2,环境容纳量(K值)应是其2倍, 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 C项正确。鸟的活动范围广,应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 典例剖析 度,D项错误。 人们通过减少食物来源、饲养家猫、硬化地面等手段对 随堂训练 1.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八。,如果在理想的条件 解析种群呈“J”形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 下,每年的增长倍数α=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 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特点是种群的数量 为() 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入倍。 A1.3N。 第一年种群数量是N。,每年的增长倍数a=1.3,则入= B.1.69No 2.3,则t年后种群数量为N。×入‘。第三年,也就是两年 C.2.3No 后,t=2,种群的数量是N。×入2,将入=2.3代入,即第三 D.5.29Na 年该种群数量为N。X2.32=5.29No。 答案D 16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故该种群可能从6 月份开始,出生率就为0,A 项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 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老年个体减少,使该 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项正确。由题图可知,各月份 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所占比例不同,C项正确。大量诱杀 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导致种群 密度改变,D项错误。 二 种群研究的应用 重难归纳 1.K 值不是固定值,受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境变得恶劣时,K 值会减小,人类合理管理可以增大 K 值。 2.在K/2前,种群的增长速率是一直增大的,在 K/2 时达到最大,超过K/2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开始减小,到达K 值时增长速率是0。 3.K 值和K/2的应用。 应用 有害生物的控制 有益生物的保护与利用 K/2 严防有害生物种群 数量达到K/2附近, 否则种群数量会迅 速增加,难以控制 使有益生物的种群数量维持 在K/2左右,此时该种群数 量会迅速回升,从而保持资 源更新能力 K 值 改变 环 境,降 低 K 值,使之不适合有害 生物生存 保证种群的生存环境条件, 尽量提升环境容纳量,增大 K 值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从环境 容纳量的角度考虑,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已知家鼠的繁 殖力很强) 提示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 药物捕杀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考虑,可以采取措施 降低家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 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减少它们挖造 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 典例剖析 人们通过减少食物来源、饲养家猫、硬化地面等手段对 家鼠进行控制,这些手段能够控制鼠害的原理是( ) A.通过减少生物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天敌降低 家鼠的环境容纳量 B.家鼠的环境容纳量完全是由食物来源量决定的 C.家鼠种群内部存在“计划生育”现象,自动控制种群 数量 D.一定空间内的环境容纳量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K 值即环境容纳量会因环境的改变 而发生变化,所以当人们通过减少食物来源、饲养家猫、硬化 地面等手段对家鼠进行控制,就是改变环境容纳量,减少家 鼠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其天敌,以达到控制鼠害的 目的。 学以致用 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其间,校园中白头翁的种群 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时间 第2 年 第4 年 第6 年 第8 年 第10 年 第12 年 第14 年 增长 速率/ %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翁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翁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翁的K 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 的2倍 D.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白头翁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 速率 答案 C 解析 由题表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白头翁的 种群数量应是呈“S”形增长,A项错误。第12年时,白头翁 的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还在增加,种群的年龄结 构为增长型,B项错误。由题表可知,第8年增长速率最大, 对应的种群数量应是K/2,环境容纳量(K 值)应是其2倍, C项正确。鸟的活动范围广,应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 度,D项错误。 随堂训练 1.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 下,每年的增长倍数α=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 为( ) A.1.3N0 B.1.69N0 C.2.3N0 D.5.29N0 答案 D 解析 种群呈“J”形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 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特点是种群的数量 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第一年种群数量是 N0,每年的增长倍数α=1.3,则λ= 2.3,则t年后种群数量为N0×λt。第三年,也就是两年 后,t=2,种群的数量是 N0×λ2,将λ=2.3代入,即第三 年该种群数量为N0×2.32=5.29N0。 16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2.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 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 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 食(4)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接近“ ”形。 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由于环境阻力 (2)在苗画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 小,所以短期内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接近“J”形。(2)死亡 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 率会影响种群数量,苗圆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也会影 素是 响种群数量。(3)天敌和山鼠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所以引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 入天敌可以有效抑制山鼠数量增加。(4)种群的年龄结构 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据此预测 种群的未来变化趋势。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 课后 ·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 1.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的分布随海拔的变化情况是下层为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为针叶林,顶层为高山草 D.麝牛的种内竞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甸。决定该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答案C A.温度 B.水分 解析由题图信息不能直接得出狼与磨牛之间能构成竞 C.阳光 D.海拔 争关系,A项错误。图中只体现出靡牛群数量与狼袭击靡 答案A 牛成功率的关系,不能体现狼与麝牛之间进行相互选择, 解析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 B项错误。题图显示麝牛种群数量越大,狼袭击的成功率 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环 就越小,这是麝牛种内互助的结果,进而说明种内互助有 境,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环境,高山草句适于生长在寒 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C项正确。麝牛的种内竞争随种 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 群增大而增强,D项错误。 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 4.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放在盛有培养液的试管 布的特点,即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 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 针叶林、高山草甸。 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实验过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下 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 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列叙述正确的是( A.“S”形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 B.“S”形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S”形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天敌的关系 D.“S”形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 大草履虫 答案D 解析“S”形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将达到最大值(K值) 袋状草履虫 并趋于稳定,A项错误。“$”形增长中种群的增长受种群 密度、环境因素等的制约,B项错误。种群数量与天敌的 时间 关系常不能用“S”形曲线表示,C项错误。 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不可能呈“J”形增长 3.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呈均匀分布 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培养在有限的 50 环境中,种群数量不可能呈“J”形增长,A项正确。大草履 20 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 210 2050 >50 故大草履虫主要分布在培养液上部,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 麝牛群数量/头 中随机分布,B项错误。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没有 17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2.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 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 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 接近“ ”形。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 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 素是 。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 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 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 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 食 (4)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解析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由于环境阻力 小,所以短期内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接近“J”形。(2)死亡 率会影响种群数量,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也会影 响种群数量。(3)天敌和山鼠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所以引 入天敌可以有效抑制山鼠数量增加。(4)种群的年龄结构 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据此预测 种群的未来变化趋势。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 巩固 1.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的分布随海拔的变化情况是下层为 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为针叶林,顶层为高山草 甸。决定该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海拔 答案 A 解析 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 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环 境,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环境,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 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 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 布的特点,即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高山草甸。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下 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S”形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 B.“S”形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S”形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天敌的关系 D.“S”形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S”形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将达到最大值(K 值) 并趋于稳定,A项错误。“S”形增长中种群的增长受种群 密度、环境因素等的制约,B项错误。种群数量与天敌的 关系常不能用“S”形曲线表示,C项错误。 3.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 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竞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答案 C 解析 由题图信息不能直接得出狼与麝牛之间能构成竞 争关系,A项错误。图中只体现出麝牛群数量与狼袭击麝 牛成功率的关系,不能体现狼与麝牛之间进行相互选择, B项错误。题图显示麝牛种群数量越大,狼袭击的成功率 就越小,这是麝牛种内互助的结果,进而说明种内互助有 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C项正确。麝牛的种内竞争随种 群增大而增强,D项错误。 4.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放在盛有培养液的试管 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 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实验过 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不可能呈“J”形增长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呈均匀分布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 A 解析 由题图可知,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培养在有限的 环境中,种群数量不可能呈“J”形增长,A项正确。大草履 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 故大草履虫主要分布在培养液上部,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 中随机分布,B项错误。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没有 17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互利关系,不属于互利共生,C项错误。标记重捕法适合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固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培养 D.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液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常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估算,D项 答案C 错误。 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个体之间争夺食物 5,东方田鼠种群迁入新环境后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最接 空间等资源加剧,A项不符合题意。种群数量达到K值 近K值的点为() 时,数量稳定,增长率为0,B项不符合题意。由于资源和 D 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食物仍然是限制 种群发展的因素,C项符合题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 围绕K值上下波动,此时的出生率可能等于死亡率,D项 不符合题意。 3.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 时间 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前某生物群落 A.A B.B 中a、b、c、d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和数量比例,若环境 C.C D.D 因子由A(以Ⅲ表示)转变为B(以☐表示)后,4个种 答案D 群的数量比例最可能是( 解析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 境容纳量,又称K值。由题图可知,D点最接近K值。 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的种群密度时,一 般采用估算法 B.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 C.根据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环境因子 D.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性别比例会影响 B 种群的数量变化 答案A 解析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的种群密度 时,一般采用逐个计数法,A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对 种群的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B项正确。年龄结构有增长 环境变化前种群数量比例 型、稳定型与衰退型,根据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 变化趋势,C项正确。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 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性别比例 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 数量变化,D项正确。 B D 拓展·提高 答案C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解析a、b较适宜变化前的环境,c、d较适宜变化后的环 A.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 境,所以A转变为B后a、b数量减少,c、d数量增加。 亡率直接影响 4.下图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其中R对策生 B.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呈“S”形 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只有生物因素 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请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D 解析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数 量的变化,A项正确。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 -K对策 定、下降等,B项正确。在自然界中,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R对策 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呈“S”形,C项正确。影响种群数量 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D项错误。 2.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种群数量N) A.种内竞争加剧 S:稳定平衡点:X:不稳定平衡点或灭绝点。 B.种群的增长率为0 (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 18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互利关系,不属于互利共生,C项错误。标记重捕法适合 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培养 液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常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估算,D项 错误。 5.东方田鼠种群迁入新环境后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最接 近K 值的点为( ) A.A B.B C.C D.D 答案 D 解析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 境容纳量,又称K 值。由题图可知,D 点最接近K 值。 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的种群密度时,一 般采用估算法 B.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 C.根据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性别比例会影响 种群的数量变化 答案 A 解析 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的种群密度 时,一般采用逐个计数法,A 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对 种群的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B项正确。年龄结构有增长 型、稳定型与衰退型,根据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 变化趋势,C项正确。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 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性别比例 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 数量变化,D项正确。 拓展 提高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 亡率直接影响 B.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呈“S”形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只有生物因素 答案 D 解析 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数 量的变化,A项正确。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 定、下降等,B项正确。在自然界中,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呈“S”形,C项正确。影响种群数量 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D项错误。 2.当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种内竞争加剧 B.种群的增长率为0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答案 C 解析 当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种内个体之间争夺食物、 空间等资源加剧,A 项不符合题意。种群数量达到 K 值 时,数量稳定,增长率为0,B项不符合题意。由于资源和 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食物仍然是限制 种群发展的因素,C项符合题意。种群数量达到K 值后, 围绕K 值上下波动,此时的出生率可能等于死亡率,D项 不符合题意。 3.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 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前某生物群落 中a、b、c、d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和数量比例,若环境 因子由A(以 表示)转变为B(以 表示)后,4个种 群的数量比例最可能是( ) 环境变化前种群数量比例 答案 C 解析 a、b较适宜变化前的环境,c、d较适宜变化后的环 境,所以 A转变为B后a、b数量减少,c、d数量增加。 4.下图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其中 R对策生 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 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 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请回答下列问题。 S:稳定平衡点;X:不稳定平衡点或灭绝点。 (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 18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天可增加1.47%,是 (填“R对策”或“K对策”) 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 挑战·创新 升,最终形成一种 ”形增长曲线。使家鼠种群数量持 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 续维持较低水平、对环境无污染的防治措施有 (填 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 字母)。 列问题。 A.室内硬化地面 32.5℃ B.食物储存在安全处 C.养殖家鼠的天敌 30℃ 35℃ D.药物捕杀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填“S” 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 80 85 90 95 100 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 相对湿度% (3)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 (1)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 走向灭绝,此时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 虫种群数量会 。在昆虫生活的耐受温度范 (写出一种即可)。 围内,环境温度升高,昆虫生活的最适湿度 (填 答案(I)R对策SABC(2)S环境容纳量(K “增大”“不变”或“减小”),可见,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 值)(3)建立动物园、建立精子库等(合理即可) 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 解析(1)已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 湿度 的结果 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 (2)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 决定。 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 (3)经调查,第一年某昆虫种群数量为N。,如果每年增长 护。家鼠的寿命短,繁殖快,属于R对策生物,这类生物 率保持不变,且入=1.6,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在有限的环 境条件中,家鼠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控制家鼠种群数 答案(1)减少增大综合作用(综合影响) 量增长的措施主要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如室内硬化地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面、食物储存在安全处、养殖家鼠的天敌等,药物捕杀也能 (3)2.56N。 使家鼠种群数量持续雏持较低水平,但对环境有污染。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温度为32.5℃,相对温度为90% (2)由题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 时,种群数量最大,所以在温度偏高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 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 最适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都会减少:由此可以得出,昆虫 水平上,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该种群的最大数 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生态 量,称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3)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 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种群的出生 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灭绝,此时要进行保 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大小。 护,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建立动物园、建立动物繁育中心、 第一年此种昆虫数量为V。,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 建立精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 率保持不变,则第三年后该种群数量为N,=N。×1.6× 护等。 1.6=2.56N。 章末核心素养整合 知识体系构建 死亡率 “J”形增长曲线 出生率 种群 密度 “S”形增长曲线 影响 征 种群 数量变化 性别 波动 比例 预测 年龄 影响种群数量 下降 结构 迁出率 迁入率 变化的因素 19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天可增加1.47%,是 (填“R对策”或“K 对策”) 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 升,最终形成一种“ ”形增长曲线。使家鼠种群数量持 续维持较低水平、对环境无污染的防治措施有 (填 字母)。 A.室内硬化地面 B.食物储存在安全处 C.养殖家鼠的天敌 D.药物捕杀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填“S” 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 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 。 (3)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 点,就会 走向灭绝,此时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 (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 (1)R 对策 S ABC (2)S 环境容纳量(K 值) (3)建立动物园、建立精子库等(合理即可) 解析 (1)已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 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 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 护。家鼠的寿命短,繁殖快,属于 R对策生物,这类生物 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在有限的环 境条件中,家鼠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控制家鼠种群数 量增长的措施主要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如室内硬化地 面、食物储存在安全处、养殖家鼠的天敌等,药物捕杀也能 使家鼠种群数量持续维持较低水平,但对环境有污染。 (2)由题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 点 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 水平上,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该种群的最大数 量,称为环境容纳量(或K 值)。(3)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 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 点,就会走向灭绝,此时要进行保 护,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建立动物园、建立动物繁育中心、 建立精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 护等。 挑战 创新 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 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 (1)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 虫种群数量会 。在昆虫生活的耐受温度范 围内,环境温度升高,昆虫生活的最适湿度 (填 “增大”“不变”或“减小”),可见,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 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 湿度 的结果。 (2)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 决定。 (3)经调查,第一年某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每年增长 率保持不变,且λ=1.6,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答案 (1)减少 增大 综合作用(综合影响)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2.56N0 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温度为32.5 ℃,相对湿度为90% 时,种群数量最大,所以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 最适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都会减少;由此可以得出,昆虫 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生态 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种群的出生 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大小。 第一年此种昆虫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 率保持不变,则第三年后该种群数量为Nt=N0×1.6× 1.6=2.56N0。 章末 核心素养整合 知识 体系构建 19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专题归纳突破 专题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 生物因素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 1.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是综合性的。同时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 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个体层次上所没有的特征。其中, 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这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群内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2.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 N入‘,呈“J”形曲线。然而,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一定空间 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存在一定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形曲线。 【典型例题2】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 3.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种群的数量常常出现 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上下波动,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 净补充量 【典型例题1】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某 出生率 地的一个岛屿。环颈雉引入该岛屿的增长曲线如下图所示。 时2500 ,死亡率 茶20001 0 K72 #1500 K种群数量 1000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500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年份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环颈雉引入该岛屿的增长大致呈“”形,环颈雉的种 答案C 群数量的K值是 。 在1937-一1942年,环颈雉的增 解析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 长曲线接近于“”形。 动物的控制,A项错误。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 答案S2500J 率,B项错误。根据题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 专题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实际生产,C项正确。捕捞鱼类时若要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 在K值时进行捕捞,D项错误。 1.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 第1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进行,D项错误。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A.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B.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保护区内珍稀动物种群的 的种群密度 K值 C.呈“S”形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C,直接影响野生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和死亡 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形增长,K值逐渐增大 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答案D D.防治害虫时,应该在某种群数量达到K/2之后再进行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项正确。单 捕杀 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难以分辨是一 答案D 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所 解析取样调查法通常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得到的数 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项正 据都是估计值,A项正确。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 确。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时,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 有关,环境条件得到改善,种群的K值就会增大,B项正 K/2时增长速率最大,在K值时增长速率为0,C项正确。 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 “J”形增长曲线没有K值,D项错误。 决定因素,C项正确。对害虫的防治应该在小于K/2时 20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专题 归纳突破 专题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 1.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个体层次上所没有的特征。其中,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Nt= N0λt,呈“J”形曲线。然而,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一定空间 存在一定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形曲线。 3.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种群的数量常常出现 上下波动,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 【典型例题1】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某 地的一个岛屿。环颈雉引入该岛屿的增长曲线如下图所示。 环颈雉引入该岛屿的增长大致呈“ ”形,环颈雉的种 群数量的K 值是 。在1937—1942年,环颈雉的增 长曲线接近于“ ”形。 答案 S 2500 J 专题二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 生物因素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 是综合性的。同时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 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这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群内 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2.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 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典型例题2】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 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 C 解析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 动物的控制,A 项错误。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 率,B项错误。根据题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 实际生产,C项正确。捕捞鱼类时若要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 在K 值时进行捕捞,D项错误。 第1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保护区内珍稀动物种群的 K 值 C.直接影响野生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和死亡 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防治害虫时,应该在某种群数量达到K/2之后再进行 捕杀 答案 D 解析 取样调查法通常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得到的数 据都是估计值,A项正确。种群的 K 值大小与环境条件 有关,环境条件得到改善,种群的 K 值就会增大,B项正 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 决定因素,C项正确。对害虫的防治应该在小于 K/2时 进行,D项错误。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 的种群密度 C.呈“S”形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 值时,增长速率为0 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K 值逐渐增大 答案 D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项正确。单 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难以分辨是一 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所 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项正 确。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时,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 K/2时增长速率最大,在K 值时增长速率为0,C项正确。 “J”形增长曲线没有K 值,D项错误。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