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A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目要求) 1某地通过施用性引诱剂干扰蝗虫的正常交尾,导致其种群密度下降,原因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上升 C.迁入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答案A 解析性引诱剂通过诱杀蝗虫的雄性个体而破坏蝗虫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蝗虫的出生率,导 致其种群密度下降。 2.随着生育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我国人口数量将出现明显增长。做出该 预测的依据主要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答案c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 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 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3.下列操作中得到的数据一定比实际数值小的是() A.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B.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密集的地区取样 C标记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因标记物醒目被捕获量增加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四条边及夹角上的菌体 答案c 解析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足够大的群体中随机调查,如果选择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A项不符合题意。采用样方法时应该随机取样,若在个体密集 区取样,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B项不符合题意。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 体数(/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醒目,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被 捕获的概率增加,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C项符合题意。正常统计时,对于压在小方 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时应只计数相邻两边上的,所以如果所有边线上的菌体都统计则实 验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D项不符合题意。 4.右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K/2 B 0 时间 A种群数量符合“N,=W6的种群中,当1≥1时都呈“J形增长 B.自然界中某些种群的数量也可呈“J形增长 C.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考虑,家鼠应控制在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符合“N=6”的种群中,当=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当>1时,种群数量呈“J” 形增长,A项错误。某些外来物种在入侵初期,可能因为没有天敌、食物和空间充足等条件, 种群数量呈“」”形增长B项正确。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控制鼠害应通过
综合检测(A 卷)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目要求) 1.某地通过施用性引诱剂干扰蝗虫的正常交尾,导致其种群密度下降,原因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上升 C.迁入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答案 A 解析性引诱剂通过诱杀蝗虫的雄性个体而破坏蝗虫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蝗虫的出生率,导 致其种群密度下降。 2.随着生育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我国人口数量将出现明显增长。做出该 预测的依据主要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答案 C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 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 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3.下列操作中得到的数据一定比实际数值小的是( ) A.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B.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密集的地区取样 C.标记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因标记物醒目被捕获量增加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四条边及夹角上的菌体 答案 C 解析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足够大的群体中随机调查,如果选择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A 项不符合题意。采用样方法时应该随机取样,若在个体密集 区取样,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B 项不符合题意。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 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醒目,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被 捕获的概率增加,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C 项符合题意。正常统计时,对于压在小方 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时应只计数相邻两边上的,所以如果所有边线上的菌体都统计,则实 验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D 项不符合题意。 4.右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符合“Nt=N0λ t ”的种群中,当 λ≥1 时都呈“J”形增长 B.自然界中某些种群的数量也可呈“J”形增长 C.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考虑,家鼠应控制在 B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 B 解析种群数量符合“Nt=N0λ t ”的种群中,当 λ=1 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当 λ>1 时,种群数量呈“J” 形增长,A 项错误。某些外来物种在入侵初期,可能因为没有天敌、食物和空间充足等条件, 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 项正确。种群数量在 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控制鼠害应通过
破坏鼠类的生存环境来降低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数量增多,种 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项错误。 5.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稍待片刻再观察,可使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便于观察计数 B.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用抽样检测法进行估算 C.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可将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D.实验中没有对酵母菌细胞进行染色,会导致活菌计数值小于活菌实际值 答案D 解析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将死酵母菌计数在内,导致活菌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大。 6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下图表示研究人员在有水蚤的人工水域,利用翠鸟模型 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的结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无翠鸟的情况下☐ 16 有翠鸟的情况下☐ 12 10 6 0 2 2040 水蚤密度 A.该实验的自变量只有水蚤密度 B.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捕食水蚤的策略 C有翠鸟的情况下,三刺鱼在水蚤密度大的水域进攻次数增加 D.实验中“水蚤→+三刺鱼→翠鸟”构成一条食物链 答案B 解析本实验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自变量为水蚤密度和有无翠鸟,A项错 误。无翠鸟时,三刺鱼攻击高密度水蚤的次数多;有翠鸟时,三刺鱼攻击低密度水蚤的次数多, 因此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捕食水蚤的策略,B项正确。有翠鸟的情况下,在水蚤密度小的 水域中,三刺鱼攻击水蚤的次数更多,C项错误。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水蚤是动物,不是 生产者,因此“水蚤→三刺鱼→翠鸟”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D项错误。 2 1.5 引入天敌 0.5 05101520253035时间/年 7.根据某地农业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研究人员绘制出(= 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值变化曲线,如上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前15年期间,第10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多 B.如果第25年诱杀雄性田鼠.会使田鼠种群数量减少 C.第5一10年田鼠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食物不足 D.引入天敌是根据捕食关系而采取的一种生物防治措施 答案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前10年时>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20年时1<1,种群数量减少:20-25 年时=1,种群数量不变;25~35年时1<1,种群数量减少。因此,开始的15年间,田鼠数量最多 的是第10年,A项正确。如果第25年诱杀雄性田鼠,会改变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 下降进而导致田鼠种数数量减少,B项正确。第5~10年田鼠数量增加,只是增长速率减缓,C 项错误。引入天敌是根据捕食关系而采取的生物防治措施,D项正确。 8.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破坏鼠类的生存环境来降低环境容纳量,C 项错误。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种群数量增多,种 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 项错误。 5.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稍待片刻再观察,可使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便于观察计数 B.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用抽样检测法进行估算 C.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可将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D.实验中没有对酵母菌细胞进行染色,会导致活菌计数值小于活菌实际值 答案 D 解析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将死酵母菌计数在内,导致活菌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大。 6.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下图表示研究人员在有水蚤的人工水域,利用翠鸟模型 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的结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只有水蚤密度 B.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捕食水蚤的策略 C.有翠鸟的情况下,三刺鱼在水蚤密度大的水域进攻次数增加 D.实验中“水蚤→三刺鱼→翠鸟”构成一条食物链 答案 B 解析本实验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自变量为水蚤密度和有无翠鸟,A 项错 误。无翠鸟时,三刺鱼攻击高密度水蚤的次数多;有翠鸟时,三刺鱼攻击低密度水蚤的次数多, 因此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捕食水蚤的策略,B 项正确。有翠鸟的情况下,在水蚤密度小的 水域中,三刺鱼攻击水蚤的次数更多,C 项错误。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水蚤是动物,不是 生产者,因此“水蚤→三刺鱼→翠鸟”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D 项错误。 7.根据某地农业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研究人员绘制出 λ(λ= 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值变化曲线,如上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前 15 年期间,第 10 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多 B.如果第 25 年诱杀雄性田鼠,会使田鼠种群数量减少 C.第 5—10 年田鼠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食物不足 D.引入天敌是根据捕食关系而采取的一种生物防治措施 答案 C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前 10 年时 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20 年时 λ<1,种群数量减少;20~25 年时 λ=1,种群数量不变;25~35 年时 λ<1,种群数量减少。因此,开始的 15 年间,田鼠数量最多 的是第 10 年,A 项正确。如果第 25 年诱杀雄性田鼠,会改变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 下降进而导致田鼠种数数量减少,B 项正确。第 5~10 年田鼠数量增加,只是增长速率减缓,C 项错误。引入天敌是根据捕食关系而采取的生物防治措施,D 项正确。 8.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都呈“S”形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死亡率的增大而减小 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 D.在种群J”形增长模型(N,=W中,1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答案c 解桐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通常呈“S”形,A项错误。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死亡率增大,种群密度不一定减小,B项错误。在N=N'中,1表示该种 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D项错误。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B.土壤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C.肉食性动物都是次级消费者 D.食物网中某种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代替 答案A 解析大部分土壤徽生物营腐生生活,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有些土壤微生物营寄生生活, 可作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有些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产者,B项错误。肉食性动物可能是次 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更高级别的消费者,C项错误。某种生物灭绝后,其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会 被其他生物替代,D项错误。 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B.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C.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D.迁入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是保护东北虎的最有效措施 答案D 解析迁入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属于易地保护,而保护东北虎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 11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研究结 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50 40 。·群落 30 ·乔木层 20 女灌木层 *草本层 10 A B C D E F G H I 群落类型 注:字母A~I代表群落类型,A为发育 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 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A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B.在该群落发育的A~I阶段,群落中的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大 C,调查区的植物、动物及调查区的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植物丰富度越高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答案A 解析在AI群落发育阶段中,植物丰富度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之后趋于 稳定,B项错误。所调查的当地所有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项错误。 群落物种丰富度越高,其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但是物种丰富度描述的对象是群 落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不仅仅指植物D项错误。 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都呈“S”形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死亡率的增大而减小 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 K 值 D.在种群“J”形增长模型(Nt=N0λ t )中,λ 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答案 C 解析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通常呈“S”形,A 项错误。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死亡率增大,种群密度不一定减小,B 项错误。在 Nt=N0λ t 中,λ 表示该种 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D 项错误。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B.土壤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C.肉食性动物都是次级消费者 D.食物网中某种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代替 答案 A 解析大部分土壤微生物营腐生生活,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有些土壤微生物营寄生生活, 可作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有些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产者,B 项错误。肉食性动物可能是次 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更高级别的消费者,C 项错误。某种生物灭绝后,其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会 被其他生物替代,D 项错误。 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B.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C.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D.迁入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是保护东北虎的最有效措施 答案 D 解析迁入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属于易地保护,而保护东北虎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 11.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研究结 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B.在该群落发育的 A~I 阶段,群落中的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大 C.调查区的植物、动物及调查区的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植物丰富度越高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答案 A 解析在 A~I 群落发育阶段中,植物丰富度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之后趋于 稳定,B 项错误。所调查的当地所有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 项错误。 群落物种丰富度越高,其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但是物种丰富度描述的对象是群 落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不仅仅指植物,D 项错误。 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自然保护区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D.禁止开发和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项错误。易地保护为行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C项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 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D项错误。 13.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种群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其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C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一定越高 D.常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活动能力较强、个体微小的动物 答案B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A项错误。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不一定 越高,如沙漠地区缺水,物种丰富度较低,C项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用取样器取 样法调查,D项错误。 1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Ⅳ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⑧表示有关 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 生产者 ④ ⑥ ⑦ W 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 B.图中①过程只能代表光合作用过程 C.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有②③④⑤⑥过程 D.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答案c 解析碳循环路径除了题图中的途径外,还有Ⅱ、Ⅲ(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指向 I(大气),A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 定的能量B项错误。①⑦⑧过程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含碳有机 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流动,C项正确。Ⅳ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食物链只能由生 产者和消费者构成D项错误。 15.下列有关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c 解桐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会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 16蝗虫的密度大小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有较大影响,下图表示某 草原两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自然保护区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D.禁止开发和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 答案 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 项错误。易地保护为行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C 项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 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D 项错误。 13.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种群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其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C.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一定越高 D.常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活动能力较强、个体微小的动物 答案 B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A 项错误。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不一定 越高,如沙漠地区缺水,物种丰富度较低,C 项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用取样器取 样法调查,D 项错误。 1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Ⅰ~Ⅳ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⑧表示有关 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 B.图中①过程只能代表光合作用过程 C.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有②③④⑤⑥过程 D.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答案 C 解析碳循环路径除了题图中的途径外,还有Ⅱ、Ⅲ(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指向 Ⅰ(大气),A 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 定的能量,B 项错误。①⑦⑧过程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含碳有机 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流动,C 项正确。Ⅳ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食物链只能由生 产者和消费者构成,D 项错误。 15.下列有关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 C 解析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会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 16.蝗虫的密度大小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有较大影响,下图表示某 草原两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时 1 120 100 一·一狭翅维蝗 0 亚洲小车蝗 40 20 051015202530 蝗虫密度/(只·m-2) A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 C.狭翅雏蝗的密度为5只/m时,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D.狭翅雏蝗与亚洲小车蝗为种间竞争关系,狭翅雏蝗对草原的危害更大 含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的曲线 模型,A、B两项正确。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狭翅雏蝗的密度为5只/m2时,牧 草产量大于0,故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C项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牧草随亚洲小车蝗 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幅度较大,因此对草原危害较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D项错误。 17.下列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A.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 B.湖泊因泥沙淤积变成沼泽后长出植物 C.弃耕的农田逐渐长出杂草 D.过度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 答案A 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人们在地震后的废 墟上重建家园属于人类行为,不属于群落演替,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属于次生演 替。 1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无分层现象 C.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在自然状态下都会变成茂密的森林 D.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A 解析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B项错误。弃耕农田在自然状态下会演替 成为什么类型的群落,由当地的环境决定,不一定都会变成茂密的森林C项错误。种群密度 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不一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项错误。 19.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B.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用样方法 C.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D.为方便调查统计,不论什么植物,样方的大小最好都选择1m2左右 答案D 解析样方的大小应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 的正方形为宜。 20在某菜园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不宜采取下列哪种方法?( ) A.标记重捕法 B.目测估计法 C.记名计算法 D.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A
A.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 C.狭翅雏蝗的密度为 5 只/m2 时,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D.狭翅雏蝗与亚洲小车蝗为种间竞争关系,狭翅雏蝗对草原的危害更大 答案 D 解析由题图可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的曲线 模型,A、B 两项正确。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狭翅雏蝗的密度为 5 只/m2 时,牧 草产量大于 0,故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C 项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牧草随亚洲小车蝗 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幅度较大,因此对草原危害较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D 项错误。 17.下列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A.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 B.湖泊因泥沙淤积变成沼泽后长出植物 C.弃耕的农田逐渐长出杂草 D.过度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 答案 A 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人们在地震后的废 墟上重建家园属于人类行为,不属于群落演替,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都属于次生演 替。 1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无分层现象 C.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在自然状态下都会变成茂密的森林 D.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 A 解析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B 项错误。弃耕农田在自然状态下会演替 成为什么类型的群落,由当地的环境决定,不一定都会变成茂密的森林,C 项错误。种群密度 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不一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 项错误。 19.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B.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用样方法 C.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D.为方便调查统计,不论什么植物,样方的大小最好都选择 1 m2 左右 答案 D 解析样方的大小应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的大小一般以 1 m2 的正方形为宜。 20.在某菜园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不宜采取下列哪种方法?( ) A.标记重捕法 B.目测估计法 C.记名计算法 D.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