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元素、水分等因素的影响,故种群应呈“S”形增长。 的可能情况,则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24.(7分)下图为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据图回答下列 ,可通过 法进行估算。 问题。 (3)若图示种群呈“J”形增长,则其需要满足的具体条件 有 ☑老年个体数 0 目成年个体数 (4)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 口幼年个体数 (填“K”“K,”“K,”或“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 B 态系统的稳定性。 (1)写出A,B、C代表的年龄结构类型。 (5)若图示种群为某鱼塘鲤鱼种群,且该鱼塘最多能容纳 A .B .C 0 8万尾鲤鱼生长,应让鱼塘保持 尾鲤鱼, (2)种群C的密度会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 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若今后要使鱼塘中的鲤鱼自然繁 育政策的初期,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图 殖,还要考虑投放鱼苗种群的年龄结构和 (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 密度会逐年 答案(1)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濒临灭绝的生物年龄结构的类型可能是图 (2)种群密度样方 (填代号)所示的类型。 (3)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 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他竞争物种等 (2)减小A增加 (4)K2 (3)C (5)4万性别比例 25.(16分)下图曲线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可能情况。请 解析(1)环境容纳量指的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 回答下列问题。 的种群最大数量。 谢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可通过样方 “”形曲线 法进行估算。 (3)若图示种群呈“J”形增长,则其需要满足的具体 K AA 条件有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 竞争物种等。 K (4)若某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越少 时间 越好,但不能为0。 (I)图中K、K1、K2值代表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指的 (5)要想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应使种群数量雏持在 是 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若今后要使鱼塘中的鲤鱼自然 繁殖,还要考虑投放鱼苗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0 (2)若图示种群为某地区一年生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变化 第1章过关检测(B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2.我国已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从种群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1.调查一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 A.种群密度 A.样方法 B.性别比例 B.标记重捕法 C.出生率 D.年龄结构 C.逐个计数法 D.目测估计法 答案C 答案B 解析我国已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这 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 解析田鼠的活动能力比较强,应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 种群密度。 26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元素、水分等因素的影响,故种群应呈“S”形增长。 24.(7分)下图为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据图回答下列 问题。 (1)写出 A、B、C代表的年龄结构类型。 A ,B ,C 。 (2)种群C的密度会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 育政策的初期,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图 (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 密度会逐年 。 (3)濒临灭绝的生物年龄结构的类型可能是图 (填代号)所示的类型。 答案 (1)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2)减小 A 增加 (3)C 25.(16分)下图曲线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可能情况。请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K、K1、K2 值代表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指的 是 。 (2)若图示种群为某地区一年生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变化 的可能情况,则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可通过 法进行估算。 (3)若图示种群呈“J”形增长,则其需要满足的具体条件 有 。 (4)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 (填“K”“K1”“K2”或“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5)若图示种群为某鱼塘鲤鱼种群,且该鱼塘最多能容纳 8万尾鲤鱼生长,应让鱼塘保持 尾鲤鱼, 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若今后要使鱼塘中的鲤鱼自然繁 殖,还要考虑投放鱼苗种群的年龄结构和 。 答案 (1)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种群密度 样方 (3)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 他竞争物种等 (4)K2 (5)4万 性别比例 解析 (1)环境容纳量指的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 的种群最大数量。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可通过样方 法进行估算。 (3)若图示种群呈“J”形增长,则其需要满足的具体 条件有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 竞争物种等。 (4)若某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越少 越好,但不能为0。 (5)要想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应使种群数量维持在 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若今后要使鱼塘中的鲤鱼自然 繁殖,还要考虑投放鱼苗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第1章过关检测(B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调查一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 ) A.样方法 B.标记重捕法 C.逐个计数法 D.目测估计法 答案 B 解析 田鼠的活动能力比较强,应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 种群密度。 2.我国已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从种群 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结构 答案 C 解析 我国已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这 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 26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3.右图表示某草 原生态系统中 K 某种草原兔种 K 群数量的变化, 甲 c段表示该草原 兔的栖息地遭 到破坏后的种 时间 s时间 群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为K】 A.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时防治效果最佳 B.α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有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气 Bt1一t2,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C.ta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C.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主 D.tg一t: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要原因是天敌增加 D.草原兔种群内的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答案D 答案C 解析:时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利于防治害虫,A项 解析由于种群数量稳定后会在K值附近波动,故图中 错误。t1一2,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其出生率大于 K2为草原免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 死亡率,B项错误。t3时甲种群密度最大,t5时乙种群密 为K1: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草原兔的食物短缺, 度最大,C项错误。ta一t,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 故其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数量在减少,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而乙种群增长速率大 4.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 于0,种群数量在增加,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项正确。 绘制出下图,图中的入=某一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 6.某同学模拟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他用若干 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 50粒白粒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下列操作最合 2.5 理的是( A.取全部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粒玉 米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玉米种子 数目→计算烧杯中黄粒玉米种子总数→重复3~5 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0 B.取出50粒黄粒玉米种子→剩余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 0 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年份 杯→加入50粒白粒玉米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 A.2013年一2020年,种群数量先不变,然后增大,最后 取→统计白粒玉米种子与黄粒玉米种子数目→计算烧 减少 杯中黄粒玉米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 B.2013年一2020年,该种群数量在2020年后期达到最 数的平均值 大值 C.取全部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粒玉米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的环境容纳量 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玉米种子与黄粒玉米种子 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 数目→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玉米种子总数→重 模型 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答案C D.取出50粒黄粒玉米种子→剩余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 解析已知入一某一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 杯→加入50粒白粒玉米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 2013-2015年,A=1:2016-2019年,λ>1:2020年,A= 匀→统计白粒玉米种子数→计算烧杯中黄粒玉米种子 1。种群数量先不变,然后增大,在2019年达到最大值,然 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后保持不变,A、B两项错误。由于缺少2020年以后的λ 答案B 值,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的环境容纳量,C项正确。 7.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 A,种群密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 型,D项错误。 B.预测种群数量变动的依据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 入率和迁出率 的变化(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C,斯蚓种群没有性别比例 的是() D.种群的年龄结构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 27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3.右 图 表 示 某 草 原 生 态 系 统 中 某 种 草 原 兔 种 群数量的变化, c段表示该草原 兔 的 栖 息 地 遭 到 破 坏 后 的 种 群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 值为K1 B.a 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有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气 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C.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主 要原因是天敌增加 D.草原兔种群内的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答案 C 解析 由于种群数量稳定后会在 K 值附近波动,故图中 K2 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 值 为K1;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草原兔的食物短缺, 故其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4.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 绘制出下图,图中的λ=某一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 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2013年—2020年,种群数量先不变,然后增大,最后 减少 B.2013年—2020年,该种群数量在2020年后期达到最 大值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的环境容纳量 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 模型 答案 C 解析 已 知λ= 某 一 年 种 群 数 量/一 年 前 种 群 数 量。 2013—2015年,λ=1;2016—2019年,λ>1;2020年,λ= 1。种群数量先不变,然后增大,在2019年达到最大值,然 后保持不变,A、B两项错误。由于缺少2020年以后的λ 值,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的环境容纳量,C项正确。 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 型,D项错误。 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 的变化(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 ) A.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 时防治效果最佳 B.t1—t2,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t3 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 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t3—t5 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答案 D 解析t4 时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利于防治害虫,A 项 错误。t1—t2,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其出生率大于 死亡率,B项错误。t3 时甲种群密度最大,t5 时乙种群密 度最大,C项错误。t3—t5,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 数量在减少,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而乙种群增长速率大 于0,种群数量在增加,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项正确。 6.某同学模拟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他用若干 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 50粒白粒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下列操作最合 理的是( ) A.取全部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粒玉 米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玉米种子 数目→计算烧杯中黄粒玉米种子总数→重复3~5 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B.取出50粒黄粒玉米种子→剩余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 杯→加入50粒白粒玉米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 取→统计白粒玉米种子与黄粒玉米种子数目→计算烧 杯中黄粒玉米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 数的平均值 C.取全部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粒玉米 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玉米种子与黄粒玉米种子 数目→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玉米种子总数→重 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D.取出50粒黄粒玉米种子→剩余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 杯→加入50粒白粒玉米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 匀→统计白粒玉米种子数→计算烧杯中黄粒玉米种子 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答案 B 7.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 B.预测种群数量变动的依据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入率和迁出率 C.蚯蚓种群没有性别比例 D.种群的年龄结构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 27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答案C 答案B 解析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在一定范围上下波 解析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 动,处于动态平衡中,A项错误。预测种群个体数量变动 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 的依据主要是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错误。蚯蚓为雌雄同 50=52:13,N=20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 体的生物,因而没有性别比例,C项正确。种群的年龄结 数量大约为200只。 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 11.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变化曲线最 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是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可能是() 率和迁出率,D项错误。 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兴 恶 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时间 0 时间 D.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A B 答案D 解析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 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 速率为负值。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种群密度较小,种群 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 时间 时间 而变化。 C D 9.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D ← 解析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会围绕K值 上下波动。 D 12.在高斯的实验中,大草履虫最后完全消失的原因不包括 K/2 ( ) A.食物缺乏 A B B.空间影响 01234 5 67 8 C.被双小核草履虫分泌的物质杀死 时间/d D.溶解氧缺乏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防治害虫应从C 答案C 点开始 13.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植食性动物一某种野兔 C.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 种群的数量进行连续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变化 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入)曲线,入=t年种群数量/(t一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 D.一个物种引人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形增长 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环境阻力从A点开始出现,A项错误。C点种群的 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因此应在C点之 1.5 前防治害虫,B项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保持相 对稳定,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C项正确。一个物种引入新的 0.5 地区后,只有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 01 23 4 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才会呈“J”形增长,D项错误。 56时间/a 10.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一 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形增长 夜间捕获了50只灰仓鼠,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 B.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原地放生:过一段时间,在同一地点捕获了52只灰色鼠, C.第3年末的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的种群数量相等 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值 群数量大约为( 答案B A.50只 B.200只 解析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第 C.400只 D.100只 1一3年,入的数值接近1,说明该时间段种群数量基本不 28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答案 C 解析 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在一定范围上下波 动,处于动态平衡中,A 项错误。预测种群个体数量变动 的依据主要是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错误。蚯蚓为雌雄同 体的生物,因而没有性别比例,C项正确。种群的年龄结 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 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是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D项错误。 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B.达到K 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同一种群的K 值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 D 解析 达到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 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 速率为负值。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种群密度较小,种群 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K 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 而变化。 9.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 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防治害虫应从C 点开始 C.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 到E 点后,增长速率为0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形增长 答案 C 解析 环境阻力从A 点开始出现,A项错误。C 点种群的 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因此应在C 点之 前防治害虫,B项错误。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会保持相 对稳定,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C项正确。一个物种引入新的 地区后,只有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 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才会呈“J”形增长,D项错误。 10.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一 夜间捕获了50只灰仓鼠,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 原地放生;过一段时间,在同一地点捕获了52只灰色鼠, 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 群数量大约为( ) A.50只 B.200只 C.400只 D.100只 答案 B 解析 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 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 50=52∶13,N=20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 数量大约为200只。 11.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变化曲线最 可能是( ) 答案 D 解析 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会围绕K 值 上下波动。 12.在高斯的实验中,大草履虫最后完全消失的原因不包括 ( ) A.食物缺乏 B.空间影响 C.被双小核草履虫分泌的物质杀死 D.溶解氧缺乏 答案 C 13.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植食性动物———某种野兔 种群的数量进行连续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变化 (λ)曲线,λ=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 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形增长 B.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C.第3年末的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的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值 答案 B 解析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第 1—3年,λ的数值接近1,说明该时间段种群数量基本不 28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变,A项错误。在第4年初到第5年末,入开始时大于1, 后来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项正确。从 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入一直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 K 加,C项错误。第5年中期,λ开始小于1,种群数量开始 减少,故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5年中期达到最大值,D项 错误。 14.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 O B 时间 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B.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捕捉次数 麻雀/只 黄鹂/只 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第一次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 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 第二次42(其中有6只被标记) 36(其中有9只被标记) 答案A A.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 解析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会使种内竞争加剧, 性不能有影响 K值不可能增加,A项符合题意。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出,生存环境得到改善,K值增加,B项不符合题意。该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可能更加适应环境,K值 D.若被标记的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 可能增加,C项不符合题意。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如果 果应偏小 该新物种捕食该种群的天敌,或者为该种群提供食物,K 答案D 值可能增加,D项不符合题意」 解析若被标记的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 17.假设在某些条件下, 的结果应偏大。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5.某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如右图中a、b1、b2所 实验,连续观察7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 示。下列叙述正确的 的是() 是() ← A.若空间充足,种群 时间 的数量增长如曲线a所示 B.当某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C.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 恶劣 01234567时间/d D.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 再发生变化 A.第3一5天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中入=1 B.培养条件的恶化导致第5天后酵母菌的数量下降 答案C C.计数前要摇匀再取样,否则计数结果会偏小或偏大 解析曲线a为“J”形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 D.该探究活动需要单独设置空白对照实验 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动态变化,A项错 答案D 误。K/2时,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害虫数量增长 最快,此时进行杀虫不利于防治虫害,对于害虫,越早防 解析由题图可知,第3一5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 稳定,入=1,A项正确。营养物质的减少和代谢废物的 治越好,B项错误。曲线b1所代表种群的K值大于曲 线b2所代表种群的K值,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种 增加导致第5天后酵母菌的数量下降,B项正确。计数 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如天敌侵害或环境骤变等,C项 前要摇匀再取样,否则计数结果会偏小或偏大,C项正 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 确。该探究实验形成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单独设置对 波动,并非不再变化,D项错误。 照实验,但霄要进行重复实验,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D 18.某科研小组对某地 项错误。 两个种群的数量进 甲种群 16.下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 行了多年的跟踪调 乙种群 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值,B点 查,并研究N+1/N。 时某种因素发生改变,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值由K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变为K2。导致K,变为K2的原因不可能是() 时间 结果如右图所示(图 29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变,A项错误。在第4年初到第5年末,λ开始时大于1, 后来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项正确。从 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λ一直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 加,C项错误。第5年中期,λ开始小于1,种群数量开始 减少,故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5年中期达到最大值,D项 错误。 14.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 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捕捉次数 麻雀/只 黄鹂/只 第一次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 42(其中有6只被标记)36(其中有9只被标记) A.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 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若被标记的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 果应偏小 答案 D 解析 若被标记的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 的结果应偏大。 15.某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连续观察7d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 的是( ) A.第3—5天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中λ=1 B.培养条件的恶化导致第5天后酵母菌的数量下降 C.计数前要摇匀再取样,否则计数结果会偏小或偏大 D.该探究活动需要单独设置空白对照实验 答案 D 解析 由题图可知,第3—5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 稳定,λ=1,A 项正确。营养物质的减少和代谢废物的 增加导致第5天后酵母菌的数量下降,B项正确。计数 前要摇匀再取样,否则计数结果会偏小或偏大,C项正 确。该探究实验形成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单独设置对 照实验,但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D 项错误。 16.下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 为长期处于相对稳 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值,B 点 时某种因素发生改变,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值由K1 变为K2。导致K1 变为K2 的原因不可能是( ) A.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B.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 答案 A 解析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会使种内竞争加剧, K 值不可能增加,A项符合题意。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 出,生存环境得到改善,K 值增加,B项不符合题意。该 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可能更加适应环境,K 值 可能增加,C项不符合题意。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如果 该新物种捕食该种群的天敌,或者为该种群提供食物,K 值可能增加,D项不符合题意。 17.假设在某些条件下,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如右图中a、b1、b2 所 示。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若空间充足,种群 的数量增长如曲线a所示 B.当某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C.若曲线b1 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 恶劣 D.据曲线b1 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种群数量不 再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 曲线a为“J”形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 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动态变化,A 项错 误。K/2时,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害虫数量增长 最快,此时进行杀虫不利于防治虫害,对于害虫,越早防 治越好,B项错误。曲线b1 所代表种群的 K 值大于曲 线b2 所代表种群的K 值,若曲线b1 变成曲线b2,说明种 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如天敌侵害或环境骤变等,C项 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 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 波动,并非不再变化,D项错误。 18.某科研小组对某地 两个种群的数量进 行了多年的跟踪调 查,并研究Nt+1/Nt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结果如右图所示(图 29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中N,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1表示第t十1年的种群 缓,故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项正确。该实验中计数 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酵母菌时应该采用抽样检测法,不能用逐个计数法,C项 A.甲种群在O一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错误。数学模型八,=No'只适用于种群的“J”形增长, B.乙种群在O一1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该培养过程中存在营养物质不断消耗、代谢废物不断积 C.在t2时乙种群的种群数量最少 累等问题,故不能用数学模型N,=NA'表示,D项 D.在ta后甲种群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 错误。 比较理想的原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答案B 21.(15分)福寿螺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 解析若N+/N,=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若N1/N,<1, 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 种群数量减少;若N+/N,>1,种群数量增加。由此可 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 知,在O一a段,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A项 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错误。乙种群在O一t1段,N+1/N,>1且为固定值,说 (1)在亚马孙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 了 明乙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项正确。乙种群在t好时种 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 群数量最少,因为t2一3段,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 而迅速蔓延, C项错误。甲种群在ta后,N+/N:>1且为固定值,种 群数量呈“J”形增长,D项错误。 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 ”形曲线。欲调 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 法。 19.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3)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 进行生物防治实验,下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 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 数量变化情况。 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12 C.标记重捕法不适于调查蜈蚣的种群密度 10 △-对照 D.将M只鹿标记后,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 8 一处理 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6 △ 答案B 解析统计数据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通常记上不记下, 2 记左不记右,因此调查蒲公英的种群数量,不能只计数小 0 6 7 8 9月份 样方内的个体数。 ① 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 20.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中酵母菌的种 显,此时,成年(生殖期)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群密度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②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一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 低的主要原因是 0 ·3.0 ③实验结果证明 答案(1)捕食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0 + (2)天敌J样方 盘1.0 ▲250r/min ■200r/min (3)①6月中旬一7月中旬②出生率基本为0(出 ·150r/min 生率非常低)③中华鳖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的效果十 0 4 6 8 10 分明显 时间/h 22.(9分)竞争干扰假设认为在食物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群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激烈而生长缓慢 体的增大,个体会增加取食速度以获取更多食物:群体警 B.转速为250r/min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戒假设指随着群体的增大,群体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 C.该实验中计数酵母菌时应采用逐个计数法 加导致群体成员的警戒水平下降。白鹤常集群活动,主 D.培养期间菌体数量变化趋势可用数学模型N,=No入 要在我国鄱阳湖越冬,在西伯利亚地区繁殖。相关研究 表示 结果如下图所示。 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摇瓶中酵母菌较少,种内竞争较弱,A 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转速为250r/min时,初期种群密 度持续上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的增长放 30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配人教版 中Nt 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 表示第t+1年的种群 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O—t3 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O—t1 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C.在t2 时乙种群的种群数量最少 D.在t3 后甲种群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 比较理想的原因 答案 B 解析 若Nt+1/Nt=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若Nt+1/Nt<1, 种群数量减少;若Nt+1/Nt>1,种群数量增加。由此可 知,在O—t3 段,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A 项 错误。乙种群在O—t1 段,Nt+1/Nt>1且为固定值,说 明乙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项正确。乙种群在t3 时种 群数量最少,因为t2—t3 段,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C项错误。甲种群在t3 后,Nt+1/Nt>1且为固定值,种 群数量呈“J”形增长,D项错误。 19.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 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C.标记重捕法不适于调查蜈蚣的种群密度 D.将M 只鹿标记后,重新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 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 B 解析 统计数据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通常记上不记下, 记左不记右,因此调查蒲公英的种群数量,不能只计数小 样方内的个体数。 20.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中酵母菌的种 群密度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激烈而生长缓慢 B.转速为250r/min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该实验中计数酵母菌时应采用逐个计数法 D.培养期间菌体数量变化趋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 表示 答案 B 解析 培养初期,摇瓶中酵母菌较少,种内竞争较弱,A 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转速为250r/min时,初期种群密 度持续上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的增长放 缓,故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项正确。该实验中计数 酵母菌时应该采用抽样检测法,不能用逐个计数法,C项 错误。数学模型Nt=N0λt 只适用于种群的“J”形增长, 该培养过程中存在营养物质不断消耗、代谢废物不断积 累等问题,故不能用数学模型 Nt =N0λt 表示,D 项 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15分)福寿螺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 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 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 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亚马孙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 了 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 。 (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 而迅速蔓延, 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 ”形曲线。欲调 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 法。 (3)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 进行生物防治实验,下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 数量变化情况。 ① 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 显,此时,成年(生殖期)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②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 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③实验结果证明: 。 答案 (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 (3)①6月中旬—7月中旬 ②出生率基本为0(出 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的效果十 分明显 22.(9分)竞争干扰假设认为在食物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群 体的增大,个体会增加取食速度以获取更多食物;群体警 戒假设指随着群体的增大,群体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 加导致群体成员的警戒水平下降。白鹤常集群活动,主 要在我国鄱阳湖越冬,在西伯利亚地区繁殖。相关研究 结果如下图所示。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