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概论 第一节骨折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 、定义: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段 (一)暴力作用(创伤性骨折) 1、直接暴力: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旋转和肌收缩使肢体远处发生骨折 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疲劳骨折)。 (二)骨骼疾病(病理性骨折) 三、分类 (一)、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分为: 1、闭合性 2、开放性:重视防治感染 (二)、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 1、不完全:部分中断 (1)裂缝骨折:无移位、多见于颅骨、肩胛骨 (2)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 2、完全:全部中断 (1)横形 (2)斜形 (3)螺旋形 (4)粉碎性 (5)嵌插
1 骨 折 概 论 第一节 骨折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 一、定义: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段 二、成因: (一)暴力作用(创伤性骨折) 1、直接暴力: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旋转和肌收缩使肢体远处发生骨折; 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疲劳骨折)。 (二)骨骼疾病(病理性骨折) 三、分类: (一)、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分为: 1、闭合性 2、开放性:重视防治感染 (二)、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 1、不完全:部分中断 (1)裂缝骨折:无移位、多见于颅骨、肩胛骨 (2)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 2、完全:全部中断 (1)横形 (2)斜形 (3)螺旋形 (4)粉碎性 (5)嵌插
(6)压缩性 (7)凹陷性 (8)骨骺分离 (三)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为: 1、稳定性: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者 2、不稳定性: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发生移位者 四、骨折段移位 1、类型(1)成角移位:以顶角方向为准 (2)侧方移位:近折段为准 (3)缩短移位:重叠成嵌插 (4)分离移位:间隙 (5)旋转移位 2、影响因素:(1)外界暴力的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 (2)肌肉的牵拉 (3)骨折远侧段肢体的牵拉,可致骨折分离移位 4)不恰当的搬运和治疗 第二节骨折的临床表现及Ⅹ线检查 、临床表现 (一)全身表现 1、休克:主要原因是出血 2、发热 (二)局部表现: 1、骨折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2 (6)压缩性 (7)凹陷性 (8)骨骺分离 (三)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为: 1、稳定性: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者 2、不稳定性: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发生移位者 四、骨折段移位: 1、类型 (1)成角移位:以顶角方向为准 (2)侧方移位:近折段为准 (3)缩短移位:重叠成嵌插 (4)分离移位:间隙 (5)旋转移位 2、影响因素:(1)外界暴力的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 (2)肌肉的牵拉 (3)骨折远侧段肢体的牵拉,可致骨折分离移位 (4)不恰当的搬运和治疗 第二节 骨折的临床表现及 X 线检查 一、临床表现: (一)全身表现 1、休克:主要原因是出血 2、发热 (二)局部表现: 1、骨折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2、骨折的特有体征:(1)畸形 (2)异常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的X线检查: 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一般应拍摄包括邻近一个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必要 时应拍摄特殊位置或对侧相应部位对比X线片。 第三节骨折的并发症 、早期并发症: 1、休克 2、脂肪栓塞综合征:肺、脑脂肪栓塞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1)肝、脾破裂:严重的下胸壁损伤 (2)肺损伤:气闷、血胸或血气胸,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 (3)膀胱和尿道损伤:骨盆骨折所致 (4)直肠损伤:骶尾骨骨折所致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1)重要血管损伤:肱A、A、胫前或胫后A (2)周围神经损伤: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一桡N:腓骨颈骨折一一腓总N (3)脊髓损伤:脊柱骨折和脱位的严重并发症 5、骨筋膜室综合征 、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2、褥疮
3 2、骨折的特有体征:(1)畸形 (2)异常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二、骨折的 X 线检查: 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一般应拍摄包括邻近一个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必要 时应拍摄特殊位置或对侧相应部位对比 X 线片。 第三节 骨折的并发症 一、早期并发症: 1、休克 2、脂肪栓塞综合征:肺、脑脂肪栓塞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1)肝、脾破裂:严重的下胸壁损伤 (2)肺损伤:气闷、血胸或血气胸,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 (3)膀胱和尿道损伤:骨盆骨折所致 (4)直肠损伤:骶尾骨骨折所致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1)重要血管损伤:肱 A、月国 A、 胫前或胫后 A (2)周围神经损伤:肱骨中下 1/3 交界处骨折——桡 N;腓骨颈骨折——腓总 N (3)脊髓损伤:脊柱骨折和脱位的严重并发症 5、骨筋膜室综合征 二、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2、褥疮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5、损伤性骨折:又称骨化性肌炎,导致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6、创伤性关节炎 7、关节僵硬:骨与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及时折除外固定和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 防和治疗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 8、急性骨萎缩:亦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好发于手足骨折后,典型症状是疼痛 和血管舒缩紊乱 9、缺血性骨坏死 0、缺血性肌挛缩: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 第四节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过程 1、血肿机化演进期:骨折端形成的血肿与局部坏死组织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纤维蛋白渗 出,毛细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侵入,逐步清除机化的血肿,形成肉芽组织 并进而演变转化为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两端连接在一起,约2W完成 2、原始骨痂形成期:膜内化骨形成内、外骨痂,软骨内化骨形成环状、髓腔内骨痂。一般 约需4—8W。两种化骨形式并存,但膜内化骨较软骨内化骨快。骨性骨痂主要是经膜内化 骨形成,并以骨外膜为主 3、骨痂改造塑型期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Ⅹ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已模糊
4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感染 5、损伤性骨折:又称骨化性肌炎,导致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6、创伤性关节炎 7、关节僵硬:骨与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及时折除外固定和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 防和治疗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 8、急性骨萎缩:亦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好发于手足骨折后,典型症状是疼痛 和血管舒缩紊乱。 9、缺血性骨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 第四节 骨折愈合过程 一、骨折愈合过程 1、血肿机化演进期:骨折端形成的血肿与局部坏死组织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纤维蛋白渗 出,毛细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侵入,逐步清除机化的血肿,形成肉芽组织, 并进而演变转化为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两端连接在一起,约 2W 完成。 2、原始骨痂形成期:膜内化骨形成内、外骨痂,软骨内化骨形成环状、髓腔内骨痂。一般 约需 4—8W。两种化骨形式并存,但膜内化骨较软骨内化骨快。骨性骨痂主要是经膜内化 骨形成,并以骨外膜为主。 3、骨痂改造塑型期 二、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 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已模糊
4、折除外固定后,如为上肢能向前平举lkg重物持续达1分钟,如为下肢不扶拐能在平地 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2W骨折处不变形。 第五节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 2、健康状况 、局部因素 1、骨折的类型和数量 2、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1)两骨折段血液供应均良好,愈合快 (2)一骨折段血液供应较差,愈合较慢 (3)两骨折段血液供应均差 (4)骨折段完全丧失血液供应,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3、软组织损伤程度:越重对愈合影响越大 4、软组织嵌入:阻碍两骨折端的对合及接触,骨折难以愈合甚至不愈合。 5、感染:严重影响骨折愈合 、治疗方法的影响 1、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可损伤局部软组织和骨外膜,不利于骨折愈合 2、切开复位时,软组织和骨膜剥离过多影响骨折段血供,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3、开放性骨折清创时,过多地摘除碎骨片,造成骨质缺损,影响骨折愈合 4、骨折行持续骨牵引,力量过大,骨段分离 5、骨折固定不牢固,仍受剪力和旋转力的影响,干扰骨痂生长
5 4、折除外固定后,如为上肢能向前平举 1kg 重物持续达 1 分钟,如为下肢不扶拐能在平地 连续步行 3 分钟,并不少于 30 步。 5、连续观察 2W 骨折处不变形。 第五节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一、全身因素: 1、年龄 2、健康状况 二、局部因素: 1、骨折的类型和数量 2、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1)两骨折段血液供应均良好,愈合快 (2)一骨折段血液供应较差,愈合较慢 (3)两骨折段血液供应均差 (4)骨折段完全丧失血液供应,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3、软组织损伤程度:越重对愈合影响越大 4、软组织嵌入:阻碍两骨折端的对合及接触,骨折难以愈合甚至不愈合。 5、感染:严重影响骨折愈合 三、治疗方法的影响: 1、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可损伤局部软组织和骨外膜,不利于骨折愈合 2、切开复位时,软组织和骨膜剥离过多影响骨折段血供,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3、开放性骨折清创时,过多地摘除碎骨片,造成骨质缺损,影响骨折愈合 4、骨折行持续骨牵引,力量过大,骨段分离 5、骨折固定不牢固,仍受剪力和旋转力的影响,干扰骨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