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 川裳業大学 课程教学育人大纲 学 院 生命科学 教 学 系 室 植物学系 课 程 名 称 植物学实验 课 程 编 码 41642140900 适 用 专 业 植物类相关专业 课程负责人 刘静 教务处制 2022年3月 1
1 课程教学育人大纲 学 院 生命科学 教 学 系 室 植物学系 课 程 名 称 植物学实验 课 程 编 码 41642140900 适 用 专 业 植物类相关专业 课 程 负 责 人 刘静 教务处制 2022 年 3 月
一、课程教学育人大纲总体设计 课程名称 植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 Botany Experiment 裸程编码 41642140900 课程性质 必修 先修课程 无 后续课程 植物分类学,植物生 理学、植物生态学、 植物组织培养、植物 1.课程基本信 资源学、植物遗传 息 学、植物细胞生物 学、植物分子生物等 学分/学时 1.5学分/24学时 教学团队 植物学教学团队(丁春邦、胡超、杨瑞武、袁明、 黄燕、刘静、廖进秋、周莉君、冯士令、陈涛、 古玉、杨鸿玉) 2.课程简介 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所能掌舞的知识,分 析、解决问圈能力和具备的素顺,00字左右。 《植物学实验》是《植物学》理论课的配套课程,是全校农, 林、园艺、草学等12个专业的基瑞课。主要内容为种子植物形态 结构解制、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包括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植 物组织的基本类型、种子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 态与结构,通过本实验课程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操作、 徒手切片、简易装片的制作,以及生物绘图等方法和技术:学习 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的显微现察方法,并掌握营 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剂的基本知识。通过本实验课教学,使 学生掌握植物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探索创新意识 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2 一、课程教学育人大纲总体设计 1.课程基本信 息 课程名称 植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 Botany Experiment 课程编码 41642140900 课程性质 必修 先修课程 无 后续课程 植物分类学、植物生 理学、植物生态学、 植物组织培养、植物 资源学、植物遗传 学、植物细胞生物 学、植物分子生物等 学分/学时 1.5 学分/24 学时 教学团队 植物学教学团队(丁春邦、胡超、杨瑞武、袁明、 黄燕、刘静、廖进秋、周莉君、冯士令、陈涛、 古玉、杨鸿玉) 2.课程简介 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所能掌握的知识、分 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具备的素质,200 字左右。 《植物学实验》是《植物学》理论课的配套课程,是全校农、 林、园艺、草学等 12 个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内容为种子植物形态 结构解剖、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包括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植 物组织的基本类型、种子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 态与结构。通过本实验课程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操作、 徒手切片、简易装片的制作,以及生物绘图等方法和技术;学习 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的显微观察方法,并掌握营 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通过本实验课教学,使 学生掌握植物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探索创新意识 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3.支撑授课专 支撑授课专业目标指课程所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识课程建议按盟学 业目标 科分类分别制定 《植物学实验》是全校农、林、园艺、草学等12个专业的 基础误,是植物类相关专业诸多后续课程的必修前导课,对专业 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捏生物学 (植物学科)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 学生生物学(植物科学)的科学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作 为在各专业第一学年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实验课程还承担着培 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激发服务三农、 建设粗国的使命担当。 4.教学目标 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说明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 后在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来,重点围绕价值塑造 (课程思成)、能力培养,知识传授闲述。写明本课程在学科体系和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中地位及作用,以及与培养标准的对应关系。300字左右, 植物学作为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在大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在农科类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本误程学习,学 生应该达到以下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 熟练罩握一般光学显微镜,解制镜的基本操作和正确保养: 幸据常用植物学实验方法:临时装片法、徒手切片法及压片 法、离析法、涂片法等: 拿握生物学绘图的基本方法和要果: 幸据植物细胞、组织以及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及观察与描述 方法: 认识结构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结构、功能以及环境适应 的关系: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 培养训练有素的植物学观察与实验技能! 培养生物学绘图的基本技能: 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生活和 生产中的相关问愿的综合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观察结果演示、实验报告书写等,培养沟通 交流和书面表达能力: 课程日标3(思政日标) 3
3 3.支撑授课专 业目标 支撑授课专业目标指课程所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识课程建议按照学 科分类分别制定 《植物学实验》是全校农、林、园艺、草学等 12 个专业的 基础课,是植物类相关专业诸多后续课程的必修前导课,对专业 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学 (植物学科)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 学生生物学(植物科学)的科学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作 为在各专业第一学年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实验课程还承担着培 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激发服务三农、 建设祖国的使命担当。 4.教学目标 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说明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 后在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重点围绕价值塑造 (课程思政)、能力培养、知识传授阐述。写明本课程在学科体系和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中地位及作用,以及与培养标准的对应关系。300 字左右。 植物学作为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在大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在农科类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学 生应该达到以下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一般光学显微镜、解剖镜的基本操作和正确保养; 掌握常用植物学实验方法:临时装片法、徒手切片法及压片 法、离析法、涂片法等; 掌握生物学绘图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掌握植物细胞、组织以及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及观察与描述 方法; 认识结构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结构、功能以及环境适应 的关系; 课程目标 2(能力目标): 培养训练有素的植物学观察与实验技能; 培养生物学绘图的基本技能; 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生活和 生产中的相关问题的综合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观察结果演示、实验报告书写等,培养沟通 交流和书面表达能力; 课程目标 3(思政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收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通过课程实践,提升专业认同,培养科研兴趣,激发强农兴 农、乡村振兴的使命感 5.课程支撑专 对盟课程支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毕业要求实 业毕业要求指 现矩阵”,简要概述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樟作用。 标点 对标毕业要求1、2,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理 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懂 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 对标毕业要求3,培养学生植物学科相关的基本知识、实验 技能和学科素养。 对标毕业要求4、5、6,通过课程学习和课程训练,掌握资 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 法,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6.课程教学育 描述课程教学过程中验入课程思政元素,如例进行育人设计,达到的育人 人总体思路 目标等情况 作为一门全校许多涉农涉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实验课 的育人目标非常清晰,既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知识和 实验技能,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相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查新、求知探索的科学素养,同时 还要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培养爱国爱农、服务三农的情怀。 要达成有人目标,既要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又要注意将思政 元素有机融入。我国优秀的植物文化、乡土资源、我校农林等应 用领域取得的植物学相关成果,以及校园植物与文化都可引入教 学,同时将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及生产应用联系,同时实现专业 教育与爱国主义教有和川农大精神教育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启 发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激发艰苦奋斗、爱国敏业和强农兴 农的使命感。 7,课程教学育 根据课程育人目标,进行线上、线下或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 人教学方式 植物学实验依据课程性质和实验条件,实行全程线下教学。 实验性质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以学生实操观察为主,辅助讲授法、演示法等方式进行实验 敦学: L.学生实操法:现察新鲜的植物材料,识别种子植物的外部 4
4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通过课程实践,提升专业认同,培养科研兴趣,激发强农兴 农、乡村振兴的使命感。 5.课程支撑专 业毕业要求指 标点 对照课程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毕业要求实 现矩阵”,简要概述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 对标毕业要求 1、2,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理 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懂 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 对标毕业要求 3,培养学生植物学科相关的基本知识、实验 技能和学科素养。 对标毕业要求 4、5、6,通过课程学习和课程训练,掌握资 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 法,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6.课程教学育 人总体思路 描述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何进行育人设计,达到的育人 目标等情况 作为一门全校许多涉农涉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实验课 的育人目标非常清晰,既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知识和 实验技能,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相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查新、求知探索的科学素养,同时 还要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培养爱国爱农、服务三农的情怀。 要达成育人目标,既要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又要注意将思政 元素有机融入。我国优秀的植物文化、乡土资源、我校农林等应 用领域取得的植物学相关成果,以及校园植物与文化都可引入教 学,同时将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及生产应用联系,同时实现专业 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和川农大精神教育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启 发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激发艰苦奋斗、爱国敬业和强农兴 农的使命感。 7.课程教学育 人教学方式 根据课程育人目标,进行线上、线下或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 植物学实验依据课程性质和实验条件,实行全程线下教学。 实验性质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以学生实操观察为主,辅助讲授法、演示法等方式进行实验 教学: 1. 学生实操法:观察新鲜的植物材料,识别种子植物的外部
形态特征,采用水久制片和新鲜材料自己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 的相关解剂结构。使学生牢固攀握植物学形态与解剖观察的基本 方法与技能,培养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讲授法:通过实验前50分钟的讲授,突出实验观察的主 要内客、重点和注意事项,并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中 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 3.演示法:针对某些关键的实验技术进行演示操作并辅以讲 解,规范实验操作技术与流程,对课程中的重难点利用电视显微 镜进行指导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归钠分析的能力: 8.课程“四新建 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协同育人情况。 设”和“协同有 作为涉浓涉林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植物学实验课程建设要 人”实施情况 对接“四新”建设新要求、对标“金课”建设新标准,合理增加课 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精透教学内容,注重将学科前沿知识、 生产与科研中的实际问题等引入课堂,打造基础与前沿衔接、理 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新体系。比如,原实验课程体系完全为验 证性实险,课程改革中根据授课专业不可,增加选做的拓展性项 目:增设综合性的观察实验内容:最后一次实验课安排设计性探 索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提出相关科学问题, 独立设计实验,最后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以上的课程内容 改革,着力培养面向生产科研实际,有基础有技术有科研创新能 力的专业人才。 作为面向多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协同育人模式主要是科教 胞合、产教融合,将学校的特色优秀科研案例引入教学,把学校 的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全方面服务教学,协同育人· 9.课程建设改 闲述课程内容、数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情况。 革情况 教材建设方面: 1.2012年编写出版《植物学实验指导》(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实 验系列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 5
5 形态特征,采用永久制片和新鲜材料自己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 的相关解剖结构,使学生牢固掌握植物学形态与解剖观察的基本 方法与技能,培养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讲授法:通过实验前 5-10 分钟的讲授,突出实验观察的主 要内容、重点和注意事项,并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中 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 3. 演示法:针对某些关键的实验技术进行演示操作并辅以讲 解,规范实验操作技术与流程,对课程中的重难点利用电视显微 镜进行指导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分析的能力。 8.课程“四新建 设”和“协同育 人”实施情况 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协同育人情况。 作为涉农涉林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植物学实验课程建设要 对接“四新”建设新要求、对标“金课”建设新标准,合理增加课 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将学科前沿知识、 生产与科研中的实际问题等引入课堂,打造基础与前沿衔接、理 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新体系。比如,原实验课程体系完全为验 证性实验,课程改革中根据授课专业不同,增加选做的拓展性项 目;增设综合性的观察实验内容;最后一次实验课安排设计性探 索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提出相关科学问题, 独立设计实验,最后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以上的课程内容 改革,着力培养面向生产科研实际,有基础有技术有科研创新能 力的专业人才。 作为面向多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协同育人模式主要是科教 融合、产教融合,将学校的特色优秀科研案例引入教学,把学校 的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全方面服务教学,协同育人。 9.课程建设改 革情况 阐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情况。 教材建设方面: 1. 2012 年编写出版《植物学实验指导》(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实 验系列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