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13 见的。事物转化的原因呈现于火的本性。他明确地说:“世界的构成是不足,焚 烧则是多余”;“火在升腾中判决和处罚万物。"“判决和处罚”暗示着万物要偿 还它们生成时对火的损害之意。根据以上解释,逻各斯就是因火的不足和多余 而造成事物之间转化的原则。 生成辨证法 按照逻各斯的原则,一切事物都像火那样变动不居,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 态。“生成”( becoming)的意思是“变成某物”( coming to be)。当一事物生成另 事物时,比如说,当A变成B时,A既不是A,又不是B,而是处于A与B之间;或 者说,既是A,又是B。赫拉克利特的残篇里充满了这种“既是……又不是”的格 言,他用许多例子说明了生成中的事物之间有以下这样的关系。 这、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问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感觉不到 变化。当我们背定一事物是如此这般时,它已变化成另外一个事物。“万物 皆变,无物常驻,如同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② (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比如,不同的 颜色绘出通真的肖像,不同的音调造成动听的曲调,元音和辅音拼出完整的句 子,琴弓和琴弦之间的张弛配合。 (3)同一的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比如:医生治病所用的恶 的手段(割烧等)和善的效果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上行与下行的道路,都是同 的 (4)相对的关系: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因评判 标准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海水相对于鱼是有益的,相对于人却是有害的;驴喜欢 草料,人却珍重黄金;最美的猴子相对于人来说也是丑的。 生成中事物的转化、和谐同一和相对的关系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的 辫证关系,它的一般表达形式是:“A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赫拉克利特的一些 格言采取了这种表达方式。比如“我们踏入又不踏入同--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 存在”,“不朽的有朽,有朽的不朽”,“惟有智慧是一,它既不愿意又愿意被人 称作宙斯。④这种表达方式成为后来哲学家的一个重要话题。巴门尼德否认 了它所表达的变化观,柏拉图认为它只适用于不可靠的感觉对象,亚里士多德则 以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否定了它的可能性,但后人却从中发掘出辩证法的源头。 ①引自《古希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89年,37。 引自《西方哲学原着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23页 3同上书,23页、22页。 ④引自古希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46页
14西方哲学简史 第二节毕达哥拉斯派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32/531年)生于伊奥尼亚海域 的萨摩斯岛,青年时可能知道米利都派的学说。40岁时因不堪忍受君主统治而 移居意大利南部的城邦克罗顿,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兼有宗教、政治和学术特征的 秘密团体,他在与当地势力的政治斗争失败后离开该地。毕达哥拉斯没有著作, 他的学说在派别内部以秘传方式传播,从中衍生出一些宗教信条和禁忌,他的弟 子分成恪守信条的信条派和从事学术研究的数理派,一直持续到公元前5世纪 中叶消失。 灵魂观 通过灵魂观而把宗教和哲学结合在一起,这是毕达哥拉斯派的特点。他们 的灵魂观来自奥尔斯教派的灵魂转世说。根据这种古老的灵魂观,一切生物都 有共同的灵魂,灵魂是不朽的,可由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重复过去的生 活;为了不失去灵魂,或死后重新获得灵魂,人需要净化自己的灵魂。毕达哥拉 斯派把哲学思辨作为净化灵魂的一种活动。毕达哥拉斯派认为,“灵魂是一种和 谐”。①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和哲学,因为音乐是和谐的音调哲学是对事物 间和谐关系的思索。但不论是音乐的和谐,还是事物之间的和谐,都是一种数的 规定性,因此,哲学首要的对象是数。据拉尔修说,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使用“哲 学”这个词的人。②“哲学"( philosophy)即“爱智意”(phio- sophia)之意。毕达 哥拉斯派所谓的智意指对数的本性的把据。 数本原说 如果说,伊奥尼亚派是最早的物理学家,那么,毕达哥拉斯派就是最早的数 学家。他们的观点与伊奥尼亚派正相反。后者认为本原是单一的,可变的;毕达 哥拉斯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二 第一,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在数目中可以发现许 多与存在事物以及自然过程中所产生的事物相似的特点,比在火、土或水中找到 的更多”。就是说,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 种物理属性,但却不能没有数的规定性。因此,适用于万物的本原不是具有某种 ①引自(古希脂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年版,64页。 ②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生平和学说》,1卷12章 ③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8-19页
第二章平期自然哲学15 物理属性的物质形态(水、气、火),而是数。毕达哥拉斯派理解的数学规定性,大 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数学比例关系,它决定了事物构造以及事物之间的和谐 还有一类是数学中的对立关系,如有限和无限,奇数和偶数,一和多,直线和曲 线,正方形和长方形;另外,还包括用数字代表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类比关系,如4 代表正义,10代表完满;一些现实的对立关系,如右和左、阳和阴、静和动、明和 暗、铧和恶,也可用数学关系类比。 第二,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他们的基本想法是: 切事物的形状都具有几何结构,几何结构则与数字相对应:1是点,2是线,3 是面,4是体。世界生成过程是由点产生出线,由线产生出面,由面产生出体,从 体产生出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气、土四种元素。亚里士多德批评这种观点混 滑了抽象的数字单元和有体积的物理质点。这确是毕达哥拉斯的理论弱点。 由点、线、面、体构造的几何图形没有物理属性,几何构造不能替代可感事物的自 然运动。即便如此,毕达哥拉斯派对世界几何结构的思考的意义却不亚于伊奥 尼亚派对世界生成过程的思考,两者分别代表了最早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看待 世界的方式。 毕达哥拉斯派的本原观蕴涵着一个与毕达哥拉斯定理相矛盾的结果。由于 数字与几何形状必须相对应,由于当时所知的数仅限于自然数,这意味着构成任 何几何形状的线段都有公度。然而,毕达哥拉斯定理所规定的直角三角形边长 在很多情况下却是无公度的,比如,边长平方分别为1、2、3的三角形和一切等腰 三角形就是这样。当时人们并没有无理数的概念,长度为无理数的边长失去了 相对应的数字单元。数本原说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数字单元可构造一切事物的几 何形状,随着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而出现的无公度性却否认了这一理由。现 在一些研究者认为,理论上的矛盾是导致毕达哥拉斯派瓦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节爱利亚派 爱利亚派因意大利南部城市爱利亚而得名流行于公元前6至5世纪之际 这一派别的中心思想是:世界本原是不变的一。这与主张本原是单一但却是变 化的伊奥尼亚派,以及主张本原是不变、但却是众多的毕达哥拉斯派,都不相同。 理神论 克塞诺芬尼〔 Xenophan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0年)是最早的哲学家之 与阿那克西美尼同时;另说,他的鼎盛年在第四十届奥林匹克赛会期间,即公元 亚里士多德:《形面上学》,1083b10
16西方哲学简史 前620-617年,早于泰利斯。他的贡献可与泰利斯相媲美:正如泰利斯首先提 出的“什么是本原”的问题突破了神话世界观的窠臼,克塞诺芬尼对神人同形同 性论的批判动摇了神话世界观的基础。他说,神话里的神是人按照自已的形象 想象出来的,“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同凡人一样的 音容相貌”。更有甚者,神被賦予人的性格,“荷马和赫西俄德把人间一切无耻丑 行都加诸神灵:愉盗、奸淫,尔虞我诈”。他指出了与人同形同性的神的观念的荒 谬性。他说,各民族有不同的外表和性格,按照自己形状和性格想象出来的神的 观念是对的:“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是黑皮肤、扁鼻子;特拉基人却说他们 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既然每一类人都有各自的造神理由,有什么理由设想动 物不能按照它们的形象和本性造神呢?“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像人 样用手作画塑像,那么它们也会按照各自的模样,绘制出马形的神、牛形的神和 狮形的神。”①这句似乎是揶揄的话包含着一个论辩:神的观念的相对性必然导 致荒谬性。 克塞诺芬尼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神不会 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而凌驾于不同人种的特殊性与相对性之上。这样的神才 有全人类都承认的普遍性,神的绝对性和普遍性也是神的惟一性。他说:“只有 个神,他在诸神和人类中间是最伟大的;他无论在形体或思想上都不像凡人。 在克塞诺芬尼看来,惟一的神不仅没有人的形体,而且没有任何形体,“神是全 视、全知、全闻的”。“神毫不费力地以他的心思摆布着一切。”神的力量是无形的 思想,不随着世间事物的变动而变动,“神永远保持在同一个地方,根本不动, 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动来动去对他是不相宜的 克塞诺芬尼所说的神是惟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在“原则”的意义上所说的 本原,“神”只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除极少例外,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都是 统摄世界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的最高对象。 我们把这一肇始于克塞诺芬尼的传统称为“理神论”( deism,来自拉丁文的 神—deas),以与崇拜人格神的“有神论”( theism,来自希腊文的 神 heo)相区别。 “是者”意义的辨析 巴门尼德( Parmenid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0年)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同 时也受到毕达哥拉斯派成员的影响。他是爱利亚派的实际创始者和主要代表 者。他的著作残篇是希腊哲学的经典之 ①参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29页。 ②同上书,2930页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17 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诗的开始,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 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 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和“意见”是希腊哲学一对 重要概念,从巴门尼德最初所做的区分来看,两者不仅仅是两种认识能力,即理 智和感觉的区分,而且是与这两种认识能力相对应的两种认识对象的区分:真理 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动摇的中心”,而意见的对象却“不真实可靠”。巴门尼德 用“光明”和“黑暗”两个领域比喻真理和意见的对象 巴门尼德把“是者”作为真理的对象。“是者”是代替克塞诺芬尼的“神"的概 念;虽然两者都表示“不变的一”,但“是者”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 适用于理性论辩,他关于“是者”的学说包含着我们在早期希腊哲学典籍中可以 见到的最缜密的哲学论辩。 是者”(bing)这个概念来自希腈文的“是”( einat)动词。在西文中,“是” (tobe)既可用作系动词,起表述作用,如在“A是B”句型里的用法;又可以单独 使用,指示事物的存在,如英文 to be or not to be(存在或不存在〕就是指示存在的 个范句。巴门尼德利用“是”动词的普遍用法,说明“是者”的普遍性。他说,有 两条道路:“一条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另一条 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①这句话说明了“所是的东 西不能不是”和“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相当于后来建立的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两 者的对立也和排中律一样,并无太深奥的哲学道理 当巴门尼德说“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走不通时,他的意思是说,“非是者”是 不能思想和表达的。因为,“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这句 话通常被缩写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巴门尼德的理由是,思想内容需要由 是”来表述,思想对象即“是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两。他以 “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双重功能为理由,进而把“是”的两种功能归结为 同一意义、同一对象,得出了上述结论。我们现在可以批评他混淆了主观和客 观,但我们必须理解:当“是”的意义最初被转变成为哲学范畴时,它的运用极为 广泛,不论思想之中还是思想之外的东西,都可用“是者"的范畴表示。 巴门尼德否定了“是者”和“非是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他要人们牢记“所 是的东西是”与“不是的东西不是”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激烈地批判那种认为“是 者和非是者既相同又不相同”的观点是“彷徨不定”、“无所适从”、“既聋又賻”、 不辨是非”;说那种观点的实质是认为“一切都朝向自己的反面”。③不难看出, ①参间《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31页 ②同上书,3页。 ③同上书,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