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西方哲学简史 这些批判是针对赫拉克利特的观点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向对 立面的转化之中,它既是又不是自身。在巴门尼德看来,这无异于说一切事物既 是又不是,混淆了是者与非是者。 巴门尼德又通过思辨规定了是者的性质,这些性质包括:不生不灭、连续性 和完满性。 (1)不生不灭。假设是者是被生成出来的,巴门尼德问道:“它是如何、从哪 里生成出来的呢?”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或者是者生成是者,或者非是者生成是 者,但两者都不可能。如果在是者被生成之前就已经有了是者,那么是者已是不 待生成了;“是者生成是者”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非是者生成是者”也是不 可能的,因为非是者什么都不是,不能生成任何东西。巴门尼德接着从是者的不 生推导出它的不灭。证明如下:“是者既不是过去又不是将来,因为它全部是现 在。"如果它是过去,那么它现在不复是;如果它是将来,那么它尚有待是;在这两 种情况下,它都什么也不是;是者只能是现在,并且永远保持着同样状态;过去不 曾有、将来也不会有与是者不同的状态,即非存在的状态,就是说,是者是不灭 2)连续性。巴门尼德说,是者是“连续的一”,这是指时间和空间中的连续 性。他说:“是者的东西不可分割,它是完全相同的是者;它也不会或多或少,这 将阻碍它的联结,它充满着全部的是者,因而是整个连续的”;“存在的各个部分 都是完全相同的,不能在某一位置上大一点或小一点;这就是说,各部分的位置 与中心位置的距离相等,就好像是一个滚圆的球体,其他形状或无形状都将妨碍 是者的联结 (3)完满性。当巴门尼德说是者是一,其意义包括两个方面:连续的一和整 体的一;当他说是者是不变的时,其意义也包括两个方面:不生不灭和静止不动。 总的来说,是者是不动的一。按照希腊人的观念,杂多是不完满的,变化也是不 完满的,只有不动的一才是完满的。 巴门尼德所说的“是者”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 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体。他和其他自然哲 学家一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处于时空之中的对象,既不是超时空的本质,也不 是无形状的精神。区别只是在于,他以前哲学家所说的本原具有感性直观可把 握的形体和性质,如可感的物理性质以及可用数字符号和图形象征的数学性质 而巴门尼德则说明,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辩所把握的“是 者”。他的思辨和论辨达到了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是者”后来超出自然 哲学,成为形而上学的中心范畴。 ①参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32-34页
第二童旱期自然哲学19 芝诺悖论 芝诺( zenon,鼎盛期约在公元前468年)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针对伊奥尼 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他的极端论点与其说是 巴门尼德学说的引申,不如说是为了维护巴门尼德所强调的真理而采取的矫枉 过正的做法。柏拉图后来在《巴门尼德篇》中说,他们的辩护策略是“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有人请难说,如果承认存在是不变的一,那么便会得出事物不能 运动的荒谬结论;他们则反击说如果承认存在是变化的,那么也会得出事物不 能运动的结论,并且这是与前提相矛盾的悖论,更加荒谬。芝诸悖论有四个。 一曰“二分法”:运动着的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先要完成全程的:在达 到}处之前,又要完成它的↓,如此分割,乃至无穷,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二日“阿基里和鸟龟赛跑”:设想奥林匹克赛跑冠军阿基里和乌龟赛跑,乌龟 先爬一段路程;当阿基里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基里 跑完这一段时,乌龟又再向前爬了一段;一追一爬,以至无穷,阿基里永远也赶不 上乌龟。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日“飞矢不动”: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 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就是说,它 停驻在这段路程的各个不同位置上,而不是从一个位置飞至另一个位置。 四日“一倍的时间等于…半的时间”的悖论。如下图所示 A1 A2 A3 Ae B12B3B4→ ←C1Q2C3G 设B、C两系列运动速度相同,A、BC三系列的每一部分大小相同;那么,B4到达 A的时间与C:到达A1的时间柜等,但B系列的运动时间是C系列运动时间的 半(因为相对于A只移动了两格),或者说,C系列的运动时间比B系列运动时 间多一倍(因为相对于B移动了四格)。两者应该相等却有差别,故有“一倍时 间等于一半时间”的悖论。 第四个悖论纯是数字游戏,其余三个悖论的文字内容可用无穷收敛数列表 示。如“二分法”表示的是12,(m趋向无穷大)的数列。虽然数学计 ①参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34—36页
20西方哲学简史 算的结果也可以显示这些悖论的错误,佰它们却不是简单诡辩,它们包含着相当 深刻的哲学意义。对运动的数学分析所使用的微积分运算建立在“极限”概念的 基础之上,而“极限”恰恰以承认间断性和连续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为特 征,但数学却没有回答这些对立面何以能够统一。我们之所以可以用“极限”概 念说明芝诺悖论的错误,那只是因为“极限”已经预先设定了与之相反的前提。 再说,“极限”概念的基础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按当代数学哲学中的逻辑主义解 释,“极限”概念可被还原为符号逻輯公式。如果我们用深层的逻辑语言代替描 述芝诺悖论,那么芝诺悖论的形式和解答将复杂得多。 芝诺继承了思辨的风格,首次运用悖论方法进行诘难。这些悖论在人们习 以为常的运动观念中提出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 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正因为芝诺悖论涉及 到上述运动学、认识论数学和逻辑学问题,它在历史上引起长久的思索,至今仍 保持着理论上的魅力。亚里士多德推芝诺为辫证法的创始者,这是有道理的 第四节元素派 “元素”( stoichenon)这个概念原意是“字母”,自然哲学家用它表示性质的 不可分性,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最小单元;它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因此,元素不是 毕达哥拉斯派所说的数。亚里士多德使用“元素概念对早期自然哲学的一派理 论做出概括,这一派哲学家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 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 Empedocles,约公元前495—前435年)是阿克拉加人,坚定的民 主派政治活动培养了他的雄辩才能。他的哲学诗《论自然》、《净化论》文字优 美,想象丰富。亚里士多德推他为“修辞学的创始人”。他同时也是一个医生,著 有《医书》,他的哲学著作也包含着对生命现象较详细的论述。 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 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自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它们之间分合需要 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争斗的 “恨”。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虽然他的学说通常被称作“四根说”,但实际上,他认为本原在数量上是六个。 恩培多克勒所说的火、气、水、都是微粒,它们处于运动状态,因此可合可 分,但在运动中四根不生不灭。他提出“双重道理”:“它们(指根)有时从多中生
第二章早期白然哲学21 ,有时从一中生多。”①这里的“一”指每一个根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多”指 根的数量众多。众多的根组合在一起产生出可感事物,可感亭物分解为单独的 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从一中生多”和“从多中生一”分别代表着可感事物 的生成和朽灭。但是,根却保持着个体存在和同样的数目,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这就是他所说的“全体的每一部分都既不缺又不盈”的意 思。恩培多克勒认为,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运动是无休止的循环,因此,世间 万物的变迁也永无止境。并且,这种循环是有序的,各类根的力量随着时间的变 更而轮流取得优势。于是,火构成的太阳、气构成的天空、水构成的海洋、土构成 的大地,它们周期性地显示各自威力。 爱”和“恨”的希腊文原意是“友好”和“争眇”,它们是与人的活动相类比的 两种作用相反的动力。爱与愉悦和美相关,恨与痛苦和丑相关。作用于四根的 合力和斥力于是被赋予道德和审美价值,被冠以道德和审美情感的名称。正是 在此意义上,亚巢士多德说,恩培多克勒首次提出以善和恶为本原。 当时人们对认识的性质的看法分两派:第一派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 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第二派认为事物与事物相对立,因此感觉与 事物相反。我们不妨把第一种理论称作“同类相知”的原则,把第二种理论称作 “异类相知”的原则。毫无疑问:“同类相知”是最有影响的认识论原则,它设定了 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的符合论。第一个明确地表达这一原则的人却是恩培多克 勤,他说:“我们用土来看土,用水来看水,用气来看明亮的气,用火来看耗散的 火,用爱来看爱,用可怕的恨来看恨。”按照他的本原论,人的肉体感官归根到 底皆由土、水、气、火组成,爱和恨也在人体内起作用。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 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问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 他把同类本原的触类相通称作“流射”。以视觉为例,“他说眼睛中间是火,周围 是土和气,这气很稀薄,所以火能通过。水与火的孔道相互交错,通过火的孔道, 我们看到明亮;通过水的孔道,我们看到黑暗”④回样,听党的原因在于气的流 射与耳朵中的气的接触,嗅觉产生于外部的气与口里的气息的相通。恩培多克 勒提出“流射说”第一次试图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 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恩培多克勒没有做出感觉和思想的区分,在他看来, “思想等同于、或非常接近于感觉”。需要区别的只是思想和无知:思想是清晰的 感觉,如果组成事物的各类元素顺利通过感官里相应的通道,人们便获得全面 ①参阳《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43页。 ②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58 念同上书,tooh6。 ④参阅《西方哲学原蓍选读》上卷,4-45页
22西方哲学简史 的、清晰的感觉,即思想;无知是“不同造成的不同”,①意思是,如果用感官把握 不同类的对象,就根本产生不出与感觉相同的认识内容,如用耳朵去把提可视事 物,用眼睛去把握气味,其结果都是无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 结论:“流射说"”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种子说 阿那克萨戈拉( 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年)生于克拉左美奈,20岁 左右时来到雅典,在那里讲授哲学达三十年之久。他是第一个把哲学引人雅典 的人,伯里克利曾是他的学生。伯里克利的政敌以不敬神的罪名指控他迫使他 流亡,客死在兰萨库斯城。他只写过一部著作,书名不详,只知道第一部分题目 为《论自然》。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徽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 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 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比如,毛的种子构成动物的毛,肉的种子构成 动物的肉。正因为如此,亚里土多德后来又把种子称作“同质体”。 阿那克萨戈拉的理由是,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未分化的整体,处在“万物相混 不辨颜色”的混沌之中,后来分化出不同的部分。世界的分化在数量上是无止境 的,再小的事物也可被分割为更小的组成部分;但是,分布在较大部分中的性质 和分布在较小部分中的性质必然是相同的,否则的话,“毛怎能从非毛产生,肉怎 能从非肉产生呢?”因此,我们虽然不能推断组成世界的最小部分在数歌上有 多小,但却可以肯定组成事物基本性质的终极单元;“终极”的意思并不是说数量 上最小,因为它们只是可感事物所具有的物理性质的最小单元,而不是数学分割 所能达到的最小单元。 根据上述推理阿那克萨戈拉得出结论:世界必然是由这样一些部分组成 的,它们:(1)在数量上无限多;(2)在体积上非常细微;(3)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 相同,“有各种不同的形状、颜色和味道”。这些细微部分即他所说的种子。每 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都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 阿那克戈拉和恩培多克顿一样,在元素之外,又设定了能动性的本原,他 称之为心灵。这是第一个用来表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的概念。我们知道,以前 自然哲学所谓的灵魂指事物内部的能动力量,不一定局限在人的身体之内。并 且,灵魂也不一定与事物的物理性质和物质形态相对立,水、火、气的自发力量都 ①引自《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33页。 ②参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39页。 ②同上书,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