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西方哲学简史 义指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活动 希腊哲学家把追求智慧的思辨作为神圣的活动,它使人获得神的知识,使人 接近神。苏格拉底宣称,他是赋有神灵、传达神意的“牛虻”;柏拉图说,哲学所能 达到的最高境界是神人合一的“迷狂”;亚里土多德说,第一哲学是神学,哲学思 辨表达了人性中的神性,哲学家的生活是人类所能达到的幸福的顶点。这些话 表达了一种理性的宗教观,或神化的哲学观。 哲学的实践精神还表现为理性伦理学。除犬儒派和昔兰尼派等少数人外 希腊哲学家都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理性,按照自然生活就是服从理性,意志和欲 望应当服从理智,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美德的规定性来自理性。苏格拉底 的名言“德性就是知识”表达了理智主义的实践精神 哲学对于希腊城邦政治和后来的罗马大一统政洽尤其重要。自从苏格拉底 发出哲学家要关心人事的号召以后,哲学家无不以改善公众事务为已任。柏拉 图的“哲学家王”的理想,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斯多亚派的“世界公民”的观念 既是现实政治的总结,又为政治实践指引了方向。 应该承认,希腊哲学的政治功利性并不是第一位的。希腊哲学的思维秩序 是这样一个等级:个人思辨→个人实践→公众实践。实践是思辨的结果和效用 它的确切含义是实践理性,个人实践又是公众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哲学的 政治功用只是个人思辨的间接结果和效用。中国哲学则不同,它把希腊哲学中 第二位或第三位的东西放在首位,个人修养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框架里展开。有 人说,中国哲学重实践,而希腊哲学重思辨,这是有道理的。需要补充的是,无论 中国哲学,还是希腊哲学,都兼有思辨和实践,只是两者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的 地位不同而已
第二享早期自然哲学9 第二章早期白然哲学 第一节伊奥尼亚派 地处小亚细亚的伊夷尼亚地区是中东与希腊的交通要冲,东西方的文化最 初在这里交汇。公元前6世纪时,希腊人在伊奥尼亚地区建立的城邦米利都和 爱菲斯是重要的商业与政治中心,新兴的思想很活跃。第一批哲学家在米利都 形成学派,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则是一位独立的哲学家。我们把他们合称作伊 奥尼亚派;事实上,这两地的哲学家在历史上并无实际联系。 水本原说 泰利斯( Thales,鼎盛年①约在公元前585/584年)出生于米利都望族,早年 曾到埃及学习科学知识,回来之后从事几何、天文、气象等方面的研究,并把研究 成果应用于实际。传说他成功地预测了日蚀,用分流的水利工程帮助军队渡河, 等等。他以渊博的学识被列为当时希腊“七贤”之 泰利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 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他的回答是:水是万物的本原,并试图借助经 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哲学思维的可贵之处不但是在别人习以为常的 地方提出问题,而且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如果说,泰利斯所说的“水是 本原”的断言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幼稚可笑的,那么,他为自己的结论所列举的证 据和理由却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他的结论虽然过时,但是,他的间题和思维 方式却表现出哲学思维的本质特征。在此意义上,他被称为第一位哲学家是当 之无愧的。 泰利斯为水本原说提出两方面的理由。一方面,他用经验证据说明水有滋 养万物的作用。据亚里上多德说: 他得到这个想法,也许是由于观赛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葬料,热本身就是从湿气 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由此产生万物的东西即是本原)。这是引起他的想法的一个事 ①古代哲学家生卒年岁多不可考,只飴推测他创作高峰的年代,即鼎盛年,一般指四十岁左右
西方哲学简史 实。另一个事实是:万物的和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① 不过,亚里士多德接着又说,泰利斯的观念与远古推崇水的神话和习俗有关。 泰利斯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飄浮在水上的图式,他用水的摇晃解释地震 现象。埃及人同时认为天上也充满着水。太阳每日乘船在天河邀游,爾水从天 河漏下。如果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那么不难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只是水,大 地以及其上的事物都是后来从水中产生的,正如水滋养种子、培育生命的经验事 实所显示的那样。如果我们联系东方民族的世界图式,便不难理解泰利斯的本 原观在当时条件下的合理性。 无定说 阿那克西曼德( Anaximander,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年)是泰利斯的亲戚和 学生,据说他绘出第一张地图,制造了第一个天球仪和计时器。 阿那克西曼德看到水本原说的局限性,认识到世界厅物及性质的多样性不 能被归结为某一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比如,水本原可以解释事物的湿性,但 却不能解释火的热性、土的干性、气的冷性;反之亦然。他认为:“在火、气、水、土 之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生成万物。”②生成万物的本原被称作“无定”( apeiron/in definite),因为它没有任何规定性,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 状态。可以这样解释他的想法:世界的原初状态是各种事物与性质共生共处的 状态,好像《周易}描述宇宙那种“天地纲组,万物化醇”的混沌状态。假使最初有 相反的东西,它们也会相互抵消中和,因而必然呈现出无差别、无规定的状态; 单个事物只有在脱离出这一整体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特定的性质,然后才会出 现事物之间的对立。 阿那克西曼德把“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当作生成,把与之相反的万物归 复于“无定”的过程当作消亡,生成与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他还认为,一些 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于是提出“补偿原则”,第一次明 确地表达出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根据这个原则,从“无定”中分离出事物 的生成过程是对“无定的损害,因而要使一些事物回归“无定”作为补偿。这是 “时闷的安排”和“报应”,“根据必然性而发生”。3在古希腊语里,“原因”和“有 罪责”是同一个词 aitA e阿那克西曼德用损害与补偿的比喻第一次表达了古希 腊人循环往复的因果观。 ①亚里土多德:《形而上学》983b2。 ②亚里士多德;《论生灭),332a19。 ③引自(古希脂哲学》,苗力庄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89年,4页
第二拿平期自然哲学11 气本原说 阿那克西美尼( Anaximen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6/545年)是阿那克西曼德 的学生。他提出气是本原。可以说,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它一方面保留 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阿那 克西曼德不承认一种性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性质,而不赋予本原任何特定性质。 阿那克西美尼却找到了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性质这就是气的性质。 他说 气的形状是这样的:当它处于最平稳状态时不为眼光所见,但却呈现于热、冷、潮湿 和运动中。 它通过浓聚和穑散表现出区别:当它发散而稀硫时,便生成火。另外,风是浓聚的 气;通过凝结气变成云;再凝结则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结形成大地;当气浓缩到最密集 程度时变成石头。由此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① 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硫两种运动:气稀疏为火,浓聚 则依次为云、水、土、石。冷和热的性质依浓聚和稀疏的程度逐渐上升。这种生 成观是典型的转化生成观,与阿那克西曼德的分离生成观形成鲜明对照。 火本原说 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鼎盛年约为公元前504-501年)出生于爱菲斯王 族,他性格高傲,蔑视古代与同时代的贤哲,更傲视民众。他拒绝接受城邦民众 通过的法律,把王位让给兄弟,自己隐居山间。著有《论自然》一书,现有残篇留 存。从这些残篇来看,他以箴声表达愚想澳点,有传知的风格。据说他故意把 书写得晦涩难懂以免被民众容视严魂存参本架留了他的宇宙观、自然观 和伦理观。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毯序(÷皆槽网你炼理)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 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水远是水恒的污,在绽脊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 灭。”在这段话里,需要注意本"的局思是火的活动状态(活火),即 火的燃烧和熄灭;二是世界秩序是冰恒茶乘的原卿决定着火的活动的分寸 并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着自身的向。这冲本惊观比米利都派的思想更加复 杂,它没有简单地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变化状态,而是在一与多、永恒和 引自(古希胎暫学》,苗力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3]页。 ②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教研室编译,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21页
12西方哲学简史 变化的关系中把握本原。赫拉克利特的意思似乎是这样的:世界的原初状态是 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火与万物之间 的循环转化被说成是火的运动: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成火 是火的充裕和燃烧。 更重要的是,火的运动是符合自身本性的运动,或者说,受一定的原则的支 配。当火完成了向万物的转化,火的形态已经熄灭,取而代之的是气、水、土的形 态。然而,出于火的本性的原则却是永恒不变的,仍然支配着气、水、土之间的转 化。要之,万物向火归复的运动虽然表现为气、水、土的形态,但却受曾经支配着 火生成万物的同一原则的支配。在此意义上,气、水、土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 动。根据以上分析,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有两个方面: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 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 运动的方向(生成或归复),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 转化。外在的本原可生可灭,变动不居;内在的本原是不变的同一原则,在各种 形态(包括不是火的形态)的事物之中起作用。 逻各斯学说 内在的本原即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 logos)。这个词的原意是“话 语”,赫拉克利特用它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并且认为正确的道理表达了真实 的原则。就逻各斯是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它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就 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而言,它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道”等。我们再次 强调,赫拉克利特并没有把逻各斯看做与火不同的本原,逻各斯与火是同一本原 的内、外两个方面。他在一些格言里阐述了逻各斯的学说。 首先,逻各斯即上述引文里谈论的“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 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其次,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 但是,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名斯却是不可感的。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自然喜欢 隐藏自己。”这里的“自然"作“本性”解,意思是:事物运动的内在本性(逻各斯)是 看不见的。只有思想才能发现它:“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 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① 现在的问题是:逻各斯既然适用于一切事物的运动,赫拉克利特为什么把它 归之于火,只把它与火的本性相联系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他把一事物转化为 另一事物的原因视为这一事物的不足和另一事物的多余。这个道理与阿那克西 曼德提出的“补偿原则”柜同。在火、气、水、土诸现象中,只有火的性质(形状、亮 度温度等)的变化最剧烈、最明显,就是说,火的“不足和多余”的程度是直接可 ①引自《西方哲学原着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2页、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