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希哲学的精神和问题3 盖她的基空神、山神和海神等。0希腊神话的世界生成图式对后来的希腈哲学 的宇宙生成论发生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图式以神人同形同性观念为基础,用 人类的生殖力比拟自然的生成,它只是安排了自然物的时间次序,并没有表达自 然界的内在联系、活动秩序和变化原因。 希腊神话自公元前9世纪始巳成体系,希腊人用它解释自然界和社会发生 的一切现象,指导宗教和道德活动。这个自满自足的世界观长期统治着人们的 思想,直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第一批哲学家才开始寻找比神话世界观更为合理 的自然观和道德原则。 希腊哲学的背景和环境 希腊哲学开始于对自然的思考。为什么人们不满足于神话世界观而开始对 自然进行哲学思考呢?我们可以从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方面来考察这一 问题。 希腊半岛土地贫痹而多山,随着人口繁衍,希腊人只能向海外谋求生存和发 展,他们在爱琴海、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和岛屿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地。公元前6世 纪波斯自东向西入侵,造成了国家领土的变迁、民族的迁徙和融合,东西方的文 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埃及和巴比伦文化西渐,医 学历法、度量衡算术、天文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传到希腊地区。外来文化和自 身积累的经验技术相结合,孕育出新思想的萌芽。 希腊人是航海的民族,希腊人在从事海外殖民和贸易的航海活动中很容易 发现天文、气象海流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试想:茫茫大海上一叶扁舟,面对海 天一色的空阔观望星移斗转的天穹,这样的自然环境怎能不激发出对自然奥秘 的遐想?一且人们知道经验观察可以发现规律,并能做出正确的预测时,他们眼 里的世界就不再是受外部力量任意支配变化无迹可寻的现象;人们开始有了变 化的观念,有了秩序和原因的观念,并且认识到,秩序和原因就在运动变化的事 物之中。 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 早期哲学家思考的“自然"( physis)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 总和的自然界,它的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 nature),特指事物运动变 化的本性。因此,亚里土多德后来明确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 g蝣西俄德:《神谐》,116-130。 四本书希腊字皆用斜体的拉丁宇母排 ③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b12
4西方哲学简史 本原”( arche)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义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 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 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暂存在和运动的缘出。“本原”的这两层意思 分别被译作“基质”( Urstoff一德文)和“原则"( principle)。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 界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世界”或“字宙”( cosmos),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天地 之间一切事物的总和,更重要的是指这些事物的秩序。“本原”和“宇宙”这两个 概念的联系在于,宇宙是本原(最初状态)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基质或原则)是 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宁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自然哲学是对世界本 原和宇宙整体的探讨。 早期自然哲学界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后来发展为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什 么是本原?这是一个贯穿于希腊哲学始终的问题。希腊哲学家普遍相信,最高 原则是惟一的、永恒不变的,但又统摄着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变化。因此,在对本 原的探讨过程中,他们又提出了一与多、静与动、变化与永恒的关系问题 哲学家虽然提出不同的本原学说和字宙图式,但是,他们的观点都具有与神 话世界观截然有别的一些共同特征。他们都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虽然有 时自然被等同为神,但这不是神话里与人同形同性的神,而是统摄世界的最高抽 象原则。并且,作为本原的自然是运动变化的自因,就是说,世界依其本性而变 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出于本原的运动是有序的变化,事物的存在和 运动具有内在的必然原因。秩序和原因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被发现; 即使那些认为本原只能为理性思辨所把握的哲学家,也承认感性经验的表象和 验证作用。这种看待和研究世界的方式,与神话的虚构、传说和笃信的运行方式 大相径庭。自然哲学家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思考世界的原因和秩序,这标志着 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他们不仅是最早的哲学家,也是第一批自然科学家。当 今的科学如此昌明,科学精神如此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希腊自然哲学。西 方哲学绵延不断的理性主义传统在一定意义上也得益于这个充盈的源头 第二节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 诧异与思辨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第一句话是:“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吗 他接着说明,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 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 ①亚里士多藻:《形而上学》,90
第一拿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5 异”,诧异就是好奇心。最早的晢学家出于追根问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对眼前 的一些现象,如日月星辰、刮风下网等,感到说异,然后一点点地推进,提出关于 宇宙起源和万物本原的哲学问题。 哲学家对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诧异,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问 题;他们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只是为了获得 心灵的满足。他们常常不被人们理解,甚至遭到嘲笑。据说,希腈第一个哲学家 泰利斯只顾观察天象,没有注意脚下,跌入坑里。一个女奴嘲笑说,他只想知道 天上发生的事情,却不知道身边的和地上的事情。柏拉图反其义而用之,说这句 话对所有哲学家都适用。亚里士多德则对世俗的嘲笑加以反讽,他说了这样 个故事:泰利斯为了反击哲学无用的世俗偏见,用观测天象得到的知识预测气 象,知道来年橄榄将丰收,于是事先租赁了全部的橄榄榨油作坊,等到橄榄丰收 时,再把作坊以高价租出,结果获得一大笔利润。亚里士多德的结语是:“这件事 表明,哲学家如果想赚钱的话,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这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希腊哲学家多为贵族,他们不必为生计操劳,因此才能从事纯思辨活功。亚 里土多德正确地把“闲暇”作为哲学思辨的必要条件。古希腊拥有比任何其他民 族都要发达的奴隶制,贵族享有充分的闲暇。但闲暇只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必要 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能够利用闲暇从事哲学思辨,这是希賸人的特殊之处。 希腊贵族崇尚的高尚活动是战争、游猎和思辨。最后一项风尚造就了一批职业 哲学家。从词源学上看,希腊文“闲暇”(shle)派生出西文“学校”( school)。学 校是柏拉图之后的哲学家活动的主要场所,他们在此研究和传授知识。由于哲 学在希腊是一门独立而崇高的职业,希腊哲学家不像印度哲学家那样属于僧侣 阶层,也不像中国晢学家那样属于官宦阶层;希腊哲学著作与宗教典籍和历史文 学作品有着明显的界限。哲学的职业化反过来又促进了希腊民族的思辨精神的 发展,结果形成了希腊民族特有的静观、思辨的性格。这种性格不但展现在他们 创造的艺术品的特殊美感之中,而且造就了高于周团民族文化的科学理论。埃 及人虽然最早从经验中总结出几何测量规则,但希腊人却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几 何学的演绎体系;巴比伦人虽然早就开始了天文观察,但希腊人却利用观察材料 提出天文学的思辨理论。 希腊哲学患辨的特点 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把这些特点概括为五:静观、辨 证、演绎、理智和实践 希腊哲学是静观的。首先使用“哲学这个词的毕达哥拉斯曾有这样一个比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59a15
6西方哲学简史 喻: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有兜售商品的小贩,有努力竞技的运动员,也有静观人 生场景的观众;哲学家就是静观者。造成哲学家静观态度的原因是,他们所思辨 的对象是变化世界的不变的本原,是杂多现象的单纯本质,是流逝往复事物的永 恒原因;希腊人的哲学观念是;杂多的、变化的、暂时的对象是不真实或不太真实 的,只有单纯的、统一的、永恒不变的对象才是真实的存在。希腊哲学家习惯于 用不变的原则统摄运动变化的世界,万事万物都被归结为静止的、水恒的存在。 希腊哲学的这种静观特征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毋宁说,它反映的是超越 现实的理想。希腊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变化变 革,生活变得难以忍受,他们需要宁静的状态,在静观思辨中达到宁静和平衡。 尼采首先看出了希腊文化中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把它归结为追求变动和苦难的 酒神”和追求静止和快乐的“日神”这两种精神的对立,他把希腊哲学视为日神 精神的嬗变,这是很有见地的。 希腊哲学的基本范畴,如一和多、静和动、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永恒和 变化、存在和生成、原因和结、纯粹和杂多、理智和感觉、形式和质料,等等,都 是对子。对子就是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是辩证法。辨证法的原义为对话,为苏 格拉底和柏拉图所提倡,后来亚里士多德把它发展为辩证推理。不论采取对话 的形式,还是采取推理的形式,辫证法都是对两种相反的意见所做的分析和综 合,最后达到统一的结论。辩证法是用一统摄多,以综合克服矛盾的艺术。辩证 法的思维不仅是二元对立的,而且是以对立的一方为中心、以另一方为边缘的 元中心论。当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 j. Derrida)把希腊哲学的这种传统称为“逻 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 logos)就是理性。希腊晢学的理性特征是二元对 立与一元中心的统一。 希腊哲学的样板是欧几里德几何学。柏拉图创办的学园的门楣上刻有“不 懂几何者莫人此门”的警告。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科学都是证明科学,而证明 科学的最高成果是几何学。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虽然包含有归纳的成 分,但它的基本形式是演绎。演绎逻辑是几何公理体系的形式化。希腊哲学中 的论证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种形式的论证都是逻辑推理。甚至一些诡瓣也 可被还原为三段式。比如,柏拉图曾记录了智者尤苔谟斯和狄奥尼索德鲁则如 何用诡辩击败了认为“学习者比不学习者更聪明”的人。下面是他们和一个孩子 之间的对话 “当你正在学习的时候,你的处境和你不知道你正在学习时射处境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 “当你不知道你所学习的东西的时候,你有智慧吗?” “根本没有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T “如果你没有智荒,你是无知的吗?” 当然。” “因此,在学习你不知道的东西时,你处在无知状态中。” 这个孩子点头表同意。 这一诡辩有下列的三段论形式: 大前提:你所学习的是你所不知的。 小前提:你所不知的不是智意。 结论:学习者没有智慧。 严格地说,这个三段论当然是不能成立的。我们用这个事例说明,三段论演 缂是希腊哲学论辩的普遍形式。 理智”是希腊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理智”即希腊文的“奴斯”(nous),又 译作“心灵”(Mind)。希腊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也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 朽等宗教观念,希腊哲学中保留有这些传统观念。但“理智”的观念却是哲学所 特有的。第一个雅典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首次提出,心灵是万物运动的本原,苏 格拉底对此大加费赏,再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提倡,理智主义最突出、最明 显地体现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与传统宗教的“灵魂”观念相比,理智更纯粹, 有更高的思辨性,而无人格的禀性。希腊哲学家认为,理智是无形的、纯粹的实 体,它推动万物而不被任何事物所推动,弥漫于世界而能保持自身的统一。当理 智与人的灵魂栢通时,它构成了灵魂的纯粹部分,统摄着灵魂的一切活动,不但 认知活动,意志欲望等也应受理智的支配。按照传统的灵魂观,灵魂只是有形 体中的能动力量,灵魂并不与身体相分离、相对立。哲学的理智主义使得身体和 灵魂、感觉和理性成为二元对立的关系。由此产生出一系列问题,如,灵魂以外 的理智如何作用于人的灵魂?理智如何支配异己的身体?纯粹的理智活动与感 觉意志欲望等与身体有关的灵魂活动有何关系?无形的理智如何认识有形的 外物?等等。当希腊哲学家乐而不疲地思考这些问题时,他们似乎接触到内心 的最深处,世界的奥妙处。他们的纯思辨活动创造出了这个纯粹精神的对象,而 这个对象又反过来吸引、推动着纯思辨的步步深入。 希腊哲学家虽然推崇为知而知的纯思辨,但也并非不关心实战。“实践 ( practs)-词也有“实用”的意思。希腊哲学家都以“善”为价值取向,善是好处, 当然有功用实效。当希腊哲学家说明哲学的非实用性时,他们否定的只是个人 的物质利益和官能享受方面的实用性,他们既不否认哲学对于个人精神生活的 实用性,也不否认哲学对于公众物质生活的功利性。“实践”一词的另一特殊含 ①柏拉图:《尤苔谟斯篇),278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