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张晓缸 教学目的及要求:本章所涉及的主要是公共生活的道德和法律规范,通过本章的学习助 大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了解、掌握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引导他们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法律想范 教学重点 、理解和领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了解网 生 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们践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然点 1、公共生活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公共生活具有开放性、透明性:私人生活具有封闭 性、隐秘性:公共生活是指在公共场所的活动: 2、公共生活的3个特点 活动范用广泛性:公共场所领域扩大 活动方式多样性:公共场所增加、公共设施完善 交往对象复杂性:熟人社会一陌生人社会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谱社会的重要条件: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1、道德与法律是两种基本手段: 2、法律与道德追求的目标一致: 3、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4、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以强制的方式实施。两者共同维护公共秩序 法律和道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法律是解决“罪不罪”问题的 道德是解决“对不对”问题的 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罪不罪”就含在“对不对”之中,但是,许多“对不对”却不 是“罪不罪”的司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人类社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张晓红 教学目的及要求:本章所涉及的主要是公共生活的道德和法律规范,通过本章的学习助 大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了解、掌握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引导他们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教学重点:1、理解和领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2、了解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们践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学时数:2 课时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公共生活具有开放性、透明性;私人生活具有封闭 性、隐秘性;公共生活是指在公共场所的活动。 2、公共生活的 3 个特点 活动范围广泛性:公共场所领域扩大 活动方式多样性:公共场所增加、公共设施完善 交往对象复杂性: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3、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1、道德与法律是两种基本手段; 2、法律与道德追求的目标一致; 3、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4、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以强制的方式实施。两者共同维护公共秩序 法律和道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法律是解决“罪不罪”问题的 道德是解决“对不对”问题的 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罪不罪”就含在“对不对”之中,但是,许多“对不对”却不 是“罪不罪”的问题。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人类社
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 系的基础层次。今天,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更加突出。大学生应该自觉培养公德 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继承性。它是前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又代代相传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 经验结晶 (2)基础性。它是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3)广泛性是每个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共同遵 的道德规范。 (4)简明性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类为维系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助 人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也是人道主义基本要求。爱护公物是社会公共生活中 的基本要求,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 度的基本要求.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公 的基本内容 之一。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文明礼貌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有从小我们就被教有要讲文明 礼貌一直以来社会上不排队而拥挤的不文明现象特别严重现在文明排队现象大有改善助人 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 赠人玫瑰,」 有余香 给我们身边的朋友送去温暖的问候,伸出我们援助的双手,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获 得人生的乐趣。 “2005·感动东城”首届十大公德人物之一“指路大王”谢亮。“我会一直干到走不动 为止。”这位可做的老人今年已经78岁了,他一直在大街上义务指路坚持了16年多.最开始 指路有很多笑话发生 因为不熟悉,答不上来会很尬 后来老人用了2年半的时间, 理了北京5000多个站点,将它们进行了分类。到现在,95%以上的地方,不用看资料他就 准确地指路。老人无私的奉献感动了很多人,如今有许多人自愿加入了他的指路小分队. 爱拉入物 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是使公共生话有序讲行的基本保证也有利于 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都应自觉爱护公共财物 保护环境 据统计:近年来珠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已超过170亿吨,入河排污口排放总量超过126 亿吨环境保护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 活环境等,还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广泛内容 薄纪守法 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要求。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同学们可以讨论:成绩,问题,桃战) 1、继承了优良道德传统 2、改革开放为社会公德注入新的活力 3、大学生是公德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原则 公德背后的道理 (一)公共场所的特点 公共场所指的是可供各种社会成员享用的公共活动空间」
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 系的基础层次。今天,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更加突出。大学生应该自觉培养公德 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继承性。它是前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又代代相传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 经验结晶. (2)基础性。它是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3)广泛性.是每个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 (4)简明性.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类为维系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助 人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也是人道主义基本要求。爱护公物是社会公共生活中 的基本要求,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要求.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公德 的基本内容之一。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文明礼貌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育.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讲文明 礼貌.一直以来社会上不排队而拥挤的不文明现象特别严重现在文明排队现象大有改善.助人 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给我们身边的朋友送去温暖的问候,伸出我们援助的双手,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获 得人生的乐趣。 “2005·感动东城”首届十大公德人物之一“指路大王”谢亮。“我会一直干到走不动 为止。”这位可敬的老人今年已经 78 岁了,他一直在大街上义务指路坚持了 16 年多. 最开始 指路有很多笑话发生。因为不熟悉,答不上来会很尴尬。 后来老人用了 2 年半的时间,整 理了北京 5000 多个站点,将它们进行了分类。到现在,95%以上的地方,不用看资料他就 准确地指路。老人无私的奉献感动了很多人,如今有许多人自愿加入了他的指路小分队. 爱护公物 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有利于 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都应自觉爱护公共财物! 保护环境 据统计:近年来珠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已超过 170 亿吨,入河排污口排放总量超过 126 亿吨 环境保护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 活环境等,还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广泛内容。 遵纪守法 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要求。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同学们可以讨论:成绩,问题,挑战) 1、继承了优良道德传统 2、改革开放为社会公德注入新的活力 3、大学生是公德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原则 公德背后的道理 (一)公共场所的特点 公共场所指的是可供各种社会成员享用的公共活动空间
公共场所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1、共有性,公共场所是大家北右的,公共场所品为全体社合成员服条的。所右者不是 自己因此他的资源理应由大家所共享,而不应被某 个人出于贪图自己利益的目的而独占 2、有限性 ,公共场所的东西是有限的,公共场所资源的有限性,注意节约、不能任意 浪费,更不能将公共场所免费提供的资源带到家里使用。 3、有序性,公共场所讲究有秩序,公共场所中通常会有文明规定来保证自己和他人的 行为可以和谐高效地进行,而不应无视秩序。 (二)公共场所的礼仪原则 1.言行举止 考虑到别人的存在 (1)不干扰他人主要指避免对他人 空间侵犯一 一指尽量不靠近别人已经占据的位置。 声音侵犯一 一指在公共场所要尽量轻声 在公共场所大声说笑:遇见熟人高声打招呼:在走廊过道上奔跑:开门关门时砰砰响: 坐下或站 碰响桌子、椅子 (2)尽量予人方便 在路上行走时 骑车时 乘自动扶梯梯时 进出弹簧门时 走旋转门时 2.遵守秩序 将自己在公共场所的行为纳入公共秩序中,例如:自觉排队,遵守交通规则. 3。保证需要,避免激用 公共场所的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在满足自己使用的同时也尽量保证他人的使 用。 4.安全保证 这里指的安全包括自己的个人人身安全,还他人的安全、公共场所的安全。如:在公车 上应主动给老幼病残让座,以免其受顿簸之苦或站立不稳摔伤碰伤:乘车时不将头、手伸出 窗外:不乱穿马路 5.共同爱护 不随地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换鼻涕:自觉爱护公共场所的各种设施、物品,不攀 折花木,不在培上乱涂、乱画、乱刻。 6.助人为乐 同司路时 骑车时问路 有人问路 遇到有别人有困难 若发现街头有人发生冲突或交诵事故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铭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公共场所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1、共有性,公共场所是大家共有的,公共场所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所有者不是 自己。因此他的资源理应由大家所共享,而不应被某一个人出于贪图自己利益的目的而独占。 2、有限性,公共场所的东西是有限的,公共场所资源的有限性,注意节约、不能任意 浪费,更不能将公共场所免费提供的资源带到家里使用。 3、有序性,公共场所讲究有秩序,公共场所中通常会有文明规定来保证自己和他人的 行为可以和谐高效地进行,而不应无视秩序。 (二)公共场所的礼仪原则 1.言行举止要考虑到别人的存在 (1)不干扰他人主要指避免对他人 空间侵犯——指尽量不靠近别人已经占据的位置。 声音侵犯——指在公共场所要尽量轻声 在公共场所大声说笑;遇见熟人高声打招呼;在走廊过道上奔跑;开门关门时砰砰响; 坐下或站起时,碰响桌子、椅子 (2)尽量予人方便 在路上行走时 骑车时 乘自动扶梯梯时 进出弹簧门时 走旋转门时 2.遵守秩序 将自己在公共场所的行为纳入公共秩序中,例如:自觉排队,遵守交通规则. 3.保证需要,避免滥用 公共场所的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在满足自己使用的同时也尽量保证他人的使 用。 4.安全保证 这里指的安全包括自己的个人人身安全,还他人的安全、公共场所的安全。如:在公车 上应主动给老幼病残让座,以免其受颠簸之苦或站立不稳摔伤碰伤;乘车时不将头、手伸出 窗外;不乱穿马路. 5.共同爱护 不随地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擤鼻涕;自觉爱护公共场所的各种设施、物品,不攀 折花木,不在墙上乱涂、乱画、乱刻。 6.助人为乐 问路时 骑车时问路 有人问路时 遇到有别人有困难 若发现街头有人发生冲突或交通事故时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之 一。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 作用,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 律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1、《治安管理处 2、《集会游行示威法 3、《环境保护法》 4、《道路交通安全法》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治 管理处罚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 月28日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该法包括总则、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 理的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执法监督、附则,共六章119条。该法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是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未构成刑 事犯罪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 公安机关发放的 许可证、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等。按照不同违法行为的性质,行政拘留处罚 区分为:5日 10日拘图 10至15日拘留。规定合并 不过20日 《治安管理处罚法》与生活息息相关 飞机上打手机:一名乘客在飞机上不按规定关闭手机,在劝阻无效后,被西安咸阳国际 机场警方依照新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200元罚款。 列车铁轨上摆石头面皮少年验酿大事故 19日19时许 由北京开往加格达奇的列车运行至大杨树间83公里190米处,司机发 现线路上摆放有石头,当即紧急停车。原来是4名小学生,在铁道线上玩耍时,在铁轨上摆 放了20余块大小不等的石头。警方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4人予以了处罚。 强行与讨 两名从湖北来长沙从事职业乞讨的妇女,因在公共场所强行乞讨滋扰他人,日前被湖 南省长沙市城市管理警察支队处以治安拘留3天的行政处罚。 球迷违法 球迷陈文武在比赛刚结束时冲进球场,想与球队共同庆祝,在以前的比赛中曾有冲进赛场推 搡裁判的“前科”。被处以拘留10天、罚款500元的处罚,同时禁止他在一年内进入体育场 观看同类比赛。 酒后广告牌拘留七天 家住蕉城区 为罗某、吴某在市区某小酒店喝酒消聊天 时高兴不禁多喝了几杯。酒劲上 涌的罗某一时兴起,拍脚狠瑞路边的广告牌。吴某不但不阻拦,反而拍手叫好。两人被处行 政拘留7天,罚款500元的处罚。 《集会游行示威法》 1989年10月3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集会游 行示威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的集会、 游行、 示威,均适用《集会游行示威法》 立法目的是: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完法赋子公民的集会、游行 示威的权利和自由。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依法保障原则。二是权利义务一致原则。三是和 平进行原则。 几个界定,即什么是集会、游行和示威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 作用,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 律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1、《治安管理处罚法》 2、《集会游行示威法》 3、《环境保护法》 4、《道路交通安全法》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治安管理处罚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 2005 年 8 月 28 日通过,自 2006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该法包括总则、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 理的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执法监督、附则,共六章 119 条。该法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是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未构成刑 事犯罪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 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等。按照不同违法行为的性质,行政拘留处罚 区分为:5 日以下拘留,5 日至 10 日拘留,10 至 15 日拘留。规定合并执行不超过 20 日。 《治安管理处罚法》与生活息息相关 飞机上打手机:一名乘客在飞机上不按规定关闭手机,在劝阻无效后,被西安咸阳国际 机场警方依照新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200元罚款。 列车铁轨上摆石头顽皮少年险酿大事故 19 日 19 时许,由北京开往加格达奇的列车运行至大杨树间 83 公里 190 米处,司机发 现线路上摆放有石头,当即紧急停车。原来是 4 名小学生,在铁道线上玩耍时,在铁轨上摆 放了 20 余块大小不等的石头。 警方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 4 人予以了处罚。 强行乞讨 两名从湖北来长沙从事职业乞讨的妇女,因在公共场所强行乞讨滋扰他人,日前被湖 南省长沙市城市管理警察支队处以治安拘留 3 天的行政处罚。 球迷违法 球迷陈文武在比赛刚结束时冲进球场,想与球队共同庆祝,在以前的比赛中曾有冲进赛场推 搡裁判的“前科”。被处以拘留 10 天、罚款 500 元的处罚,同时禁止他在一年内进入体育场 观看同类比赛。 酒后踹广告牌 拘留七天 家住蕉城区的罗某、吴某在市区某小酒店喝酒聊天,一时高兴不禁多喝了几杯。酒劲上 涌的罗某一时兴起,抬脚狠踹路边的广告牌。吴某不但不阻拦,反而拍手叫好。两人被处行 政拘留 7 天,罚款 500 元的处罚。 《集会游行示威法》 1989 年 10 月 31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集会游 行示威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集会游行示威法》。 立法目的是: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 示威的权利和自由。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依法保障原则。二是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三是和 平进行原则。 几个界定,即什么是集会、游行和示威
两个概念:一个是露天公共场所,一个是公共道路。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中请并获得许可 同时举行的活动必须有负贵 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有以下情形 不子许可 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危害国家统 ·,主权和领士完整的煽动民族分裂的有充分根据认 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经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对于依法举行的纬 会、游行、示威,主管机关应当当派出人民警察维持交通秩序和社会秩序,从而保障活动的 举行。任何人不得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非法手段进行扰乱、冲击和破坏。集会、游行、示 威应当按照许可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起止时间、地点、路线、及其它事项进行 《环境保 早在1989年12月26日,我国由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环境保切 法》。《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到2002年底,国家共领布了 部环境保护法律 10 相关 律和30多件 保 法规,发布 0余件环境保护规 章,制定了427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达1020件。 《道路交通安全法》 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03年 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今第八号公布,白2004年5月1日起怖行。“交通法" 倾力保护生命安全它采用过错推定原则明确事故责任。它赋予行人在人行横道上的绝对优先 权它强制规定一些特殊机构门口。须设置过街设施 它提高罚款处罚最高限额 交通法规定了机动车实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并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利 用强制保险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通过浮动保费减少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是发 达国家的通常做法 为何想定第二者责任品制保险? 实行机动车第 者责任强制保险 ,同时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用于支付交通 事故受伤人员的抢救费用,对于尽力挽救伤者生命,体现社会对生命权的尊重,减少社会矛 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由于与机动车行车安全实绩挂钩, 实行费率上下浮动,利用经济杠杆控制交通事故的发案,有利于交通事故的预防,促进道路 水通法金 什么情况下给予拘留 拘留是最为严厉的、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适用于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违法行 为。 交通法对于对醉酒后驾驶机动车或营运机动车的:对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别 证被吊销或者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等等七种交 通违法行为规定了拘留处罚, 新交通法18大看月 公车私用故意遮挡车号牌可处200元以下罚款 任何单位不得给交管部门下达罚款指标 高速公路行车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20公里 司机肇束跳逸将终生禁止开车 道路交通事故可以“私了” 拖车不得向车主收取费用 因道路违法施工受损可获赔偿 无照驾车可能被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两个概念: 一个是露天公共场所,一个是公共道路。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 同时举行的活动必须有负责人。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予许可:反 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煽动民族分裂的有充分根据认定 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经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对于依法举行的集 会、游行、示威,主管机关应当当派出人民警察维持交通秩序和社会秩序,从而保障活动的 举行。任何人不得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非法手段进行扰乱、冲击和破坏。集会、游行、示 威应当按照许可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起止时间、地点、路线、及其它事项进行。 《环境保护法》 早在 1989 年 12 月 26 日,我国由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环境保护 法》。《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到 2002 年底,国家共颁布了 7 部环境保护法律、10 部相关资源法律和 30 多件环境保护法规,发布了 90 余件环境保护规 章,制定了 427 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达 1020 件。 《道路交通安全法》 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03年 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号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交通法” 倾力保护生命安全它采用过错推定原则明确事故责任。它赋予行人在人行横道上的绝对优先 权它强制规定一些特殊机构门口。须设置过街设施。它提高罚款处罚最高限额。 交通法规定了机动车实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并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利 用强制保险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通过浮动保费减少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是发 达国家的通常做法。 为何规定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 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同时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用于支付交通 事故受伤人员的抢救费用,对于尽力挽救伤者生命,体现社会对生命权的尊重,减少社会矛 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由于与机动车行车安全实绩挂钩, 实行费率上下浮动,利用经济杠杆控制交通事故的发案,有利于交通事故的预防,促进道路 交通安全。 什么情况下给予拘留? 拘留是最为严厉的、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适用于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违法行 为。 交通法对于对醉酒后驾驶机动车或营运机动车的;对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 证被吊销或者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等等七种交 通违法行为规定了拘留处罚。 新交通法 18 大看点 公车私用故意遮挡车号牌可处 200 元以下罚款 任何单位不得给交管部门下达罚款指标 高速公路行车最高时速不得超过 120 公里 司机肇事逃逸将终生禁止开车 道路交通事故可以“私了” 拖车不得向车主收取费用 因道路违法施工受损可获赔偿 无照驾车可能被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