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加强道德修,锤炼道德品质 张晓红 教学目的及要求: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 成的观念对同学的一生都影响重大。所以在大学期间让同学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正确把 据道德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 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湖。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把握公民 基本道德 规范和公民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道德的起源、社会作用及本质 教学难点:道德的本质,如何使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与互动教学相结合 教学时数:2学时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自觉格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选择良好的道德行 为,努力培养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功成材的重要方向。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律设,是实现德治方路的重要步摩,也是发展先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 中心环节,提高全民相道德素质是我国思相道德建设的基水任名 ,是以德治国的具体表 现:大学生应自觉格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德作为一种补会现象,其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历史过程。首先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 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 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 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 生。应该看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 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人们在劳动中结成了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 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 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重要条件。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 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主客体统于生产实践一一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个历史前提 初的道德 风俗习惯 道德 的本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 会奥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 个人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锤炼道德品质 张晓红 教学目的及要求: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 成的观念对同学的一生都影响重大。所以在大学期间让同学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正确把 握道德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 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把握公民 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道德的起源、社会作用及本质 教学难点:道德的本质,如何使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与互动教学相结合 教学时数:2 学时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选择良好的道德行 为,努力培养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功成材的重要方向。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实现德治方略的重要步骤,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 中心环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以德治国的具体表 现;大学生应自觉恪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历史过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 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 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 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 生。应该看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 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人们在劳动中结成了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 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 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重要条件。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 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主客体统一于生产实践——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最初的道德——风俗习惯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 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 个人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三)道德的特征 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继承性: 人类社会代代相传 稳定性:在 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自律性:依靠人们自行约束个人行为 广泛性:在人类社会被广泛认同和遵从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 能 是指道德 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 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 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趣律和原则,明辩善恶: 调节功能:通过评价的方式,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道德影响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的精神促进作用 (二)道德的历中发 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 4、资木主义补会 5、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中国道德传统沿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四书、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义、春利 )儒家 1、孔子 《论语》“仁”为核心,孝悌、忠恕 2、无可 “亚圣”孟子性善说、仁义,强调道德修养的主观努力 3.带况 (】)著《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好利恶害 (2)道德的起源是群居生活的写照 (二)墨家的伦理思 墨子《墨子》:提倡兼爱,同时打破等级观念,是古代功利主义开创者,提出判断善 恶不仅要看效果还要看动机。 (三)道家 老聃:名李耳,著《老子》、《道德经》认为: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庄子:名庄周,持悲观厌世虚无主义态度 (四)法家一 最高的行为准则是法 管子:著《管子》,认为道德于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治国之道必先治民。 韩非:著《韩非子》,认为法制高于教化,夸大法制,忽视教有
(三)道德的特征 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继承性:人类社会代代相传 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自律性:依靠人们自行约束个人行为 广泛性:在人类社会被广泛认同和遵从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 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 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明辩善恶; 调节功能:通过评价的方式,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道德影响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的精神促进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 4、资本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中国道德传统沿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四书、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义、春秋 (一)儒家 1、孔子 《论语》“仁”为核心,孝悌、忠恕 2、孟轲 “亚圣”孟子 性善说、仁义,强调道德修养的主观努力 3、荀况 (1)著《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好利恶害 (2)道德的起源是群居生活的写照 (二)墨家的伦理思想 墨子 《墨子》:提倡兼爱,同时打破等级观念,是古代功利主义开创者,提出判断善 恶不仅要看效果还要看动机。 (三)道家 老聃:名李耳,著《老子》、《道德经》认为: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庄子:名庄周,持悲观厌世虚无主义态度 (四)法家——最高的行为准则是法 管子:著《管子》,认为道德于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治国之道必先治民。 韩非:著《韩非子》,认为法制高于教化,夸大法制,忽视教育
汉至隋唐时期 封建伦理道德宗教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 1、亲亲尊尊:君为一国之长:父为一家之长 2、董仲舒:醇儒,著《春秋繁露》:提出三纲五常和天人感应论。 3、王充:东汉,著《论衡》,认为礼仪之行在于知足 (一)魏晋南北胡:老庄该学消佛教盛行 原因:1 ,社会动荡 、佛教自汉明帝传入中国 3、儒、道、佛三家思想调和,达到根本一致 (三)隋唐时期 1、韩愈著《原道》 (3)将人的性和情分为上、中、下三等 2、李翱著《复性书》 (1)认为性情对立,性善(指人本性)、情恶(指人的欲望) (2)主张排除欲塑 宋元明至清代中期 宋元明 1、王安石文章《礼和论》《原性》《性情》 认为:性情本无善恶,而是人的感情欲望表现在行为上是否恰当, 并决定其善恶。合理是好人、不合理则是恶人 2、张载,著《正蒙》提倡爱一切泛爱思想:爱一切人,一切物 3、 陈亮 叶适的伦理观 认为逍德与功利密切相关,反对只讲动机不讲效果、只讲原则不讲利益的唯心主义 4、程颢程顺著《程氏遗书》 (1)认为封建伦理纲常即为天理 (2)修养之道在于“存天理去人欲 5、朱熹:程朱理学的代表 著《四书集注》《朱子语类 (1)把封建道德神圣、永恒化 (2)居数、穷理一 一接触事物,要研究其道理 6、王守仁发展陆九渊学说,与其合称陆王心学。著《传习录》,提倡进行道德自我 修养和教有。 7、李贽反对封建礼教 (1)自私是人的天性 (2)离开物质生活,道德无从谈起,去人欲之说是胡说。 (3)认为封建礼教是贪暴的君主束缚黎民百姓的工具 明末至清代 1、王夫之 提倡重视实践 (1)环境改变可导致人的本性变化 (2)理欲不可分 2、颜元
汉至隋唐时期 封建伦理道德宗教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西汉 1、亲亲尊尊:君为一国之长;父为一家之长。 2、董仲舒:醇儒,著《春秋繁露》:提出三纲五常和天人感应论。 3、王充:东汉,著《论衡》,认为礼仪之行在于知足 (二)魏晋南北朝:老庄玄学 道佛教盛行 原因:1、社会动荡 2、佛教自汉明帝传入中国 3、儒、道、佛三家思想调和,达到根本一致 (三)隋唐时期 1、韩愈 著《原道》 (1)提倡道德,批判佛教 (2)用博爱讲释“仁” (3)将人的性和情分为上、中、下三等 2、李翱 著《复性书》 (1)认为性情对立,性善(指人本性)、情恶(指人的欲望) (2)主张排除欲望 宋元明至清代中期 (一)宋元明 1、王安石 文章《礼和论》《原性》《性情》 认为:性情本无善恶,而是人的感情欲望表现在行为上是否恰当, 并决定其善恶。合理是好人、不合理则是恶人 2、张载,著《正蒙》提倡爱一切 泛爱思想:爱一切人,一切物 3、陈亮、叶适的伦理观 认为道德与功利密切相关,反对只讲动机不讲效果、只讲原则不讲利益的唯心主义 4、程颢 程颐 著《程氏遗书》 (1)认为封建伦理纲常即为天理 (2)修养之道在于“存天理去人欲” 5、朱熹:程朱理学的代表 著《四书集注》《朱子语类》 (1)把封建道德神圣、永恒化 (2)居敬、穷理——接触事物,要研究其道理 6、王守仁 发展陆九渊学说,与其合称陆王心学。著《传习录》,提倡进行道德自我 修养和教育。 7、李贽 反对封建礼教 (1)自私是人的天性 (2)离开物质生活,道德无从谈起,去人欲之说是胡说。 (3)认为封建礼教是贪暴的君主束缚黎民百姓的工具 明末至清代 1、王夫之 提倡重视实践 (1)环境改变可导致人的本性变化 (2)理欲不可分 2、颜元
人的欲望是人性的必然表现 (1)认为义利统 (2) 道德修养上主张既要反复学习、又要实践,反对闭门思过 3、戴震 认为程朱理学杀人 求生存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和权力,不可否定和剥夺。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改良派 1、康有为《大同书》等,空想社会主义 2、谭嗣同《仁学》 (1)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2)批判君主专制、封建笔级 3、严复《天演论》译著 )认为相互竞 有助于社会发展 (2)批判韩愈圣人说、尊君论。 (二)民主派 1、章太炎 (1)著《革命道德论》《诸子学略论》 (2)认为道德随 积业变化 (3)批判孔子及儒学 2、孙中山 (1)三民主义 (2)恢复旧有道德,忠者、仁爱、信义、和平 (3)个人的内治、外修、: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且有其内在的想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杨代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和进步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重视整体利益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主张“荷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推崇 “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伦理义务和责任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人的欲望是人性的必然表现 (1)认为义利统一 (2)在道德修养上主张既要反复学习、又要实践,反对闭门思过 3、戴震 认为程朱理学杀人 求生存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和权力,不可否定和剥夺。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一)改良派 1、康有为《大同书》等,空想社会主义 2、谭嗣同《仁学》 (1)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2)批判君主专制、封建等级。 3、严复《天演论》译著 (1)认为相互竞争有助于社会发展 (2)批判韩愈圣人说、尊君论。 (二)民主派 1、章太炎 (1)著《革命道德论》《诸子学略论》 (2)认为道德随职业变化 (3)批判孔子及儒学 2、孙中山 (1)三民主义 (2)恢复旧有道德,忠者、仁爱、信义、和平 (3)个人的内治、外修、: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和进步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 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重视整体利益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伦理义务和责任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右信 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注重大义,讲求奉献 “义币于“利 生,亦我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优良 道德传 中国传统美德与修身养性,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 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修白为木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 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庄人,青是皆以修身为本 重学植田 好仁不好学,起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克己自省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往不信乎?传不习 乎?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面内自省也 慎独自律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知行合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积善成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 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和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中国革命道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注重大义,讲求奉献 “义”重于“利”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国传统美德与修身养性,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 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修身为本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 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重学慎思 好仁不好学,起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克己自省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往不信乎?传不习 乎?”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慎独自律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知行合一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积善成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 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和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中国革命道